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以南、毛主席紀念堂以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中央。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 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 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毛主席紀念堂以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石材,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103噸,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碑文。

基本信息

詳情

總體構想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廣場中與天安門、正陽門形成一個和諧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築群。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

分台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總高37.94米。台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台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背面人民英雄紀念碑-背面

八個花環。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幅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浮雕鐫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28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鬥爭史實。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徵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著品質高貴、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捲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整個紀念碑的造型使人們感到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新時代精神。

浮雕造型

十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長四十點六八公尺。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態形象都不相同。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從碑身東面起,按著歷史順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民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民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裡焚燒,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準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滿清皇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衝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衝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民眾演說。梳著髻子、繫著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民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民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鬥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衝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鬥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能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連隊的連長,揮著右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正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著。從這時起,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部隊,展開了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武裝的鬥爭。緊接著的一幅是“抗日敵後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游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裡,游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鬥。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著鐵鏟背著土製地雷;白髮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準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鬥。

來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衝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著反動派的旗幟,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衝去。背後,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著擔架、農民運送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著紅旗和鮮花,雙手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鐫刻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兩層須彌座承托著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鐫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瀰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

碑身兩側裝飾著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肅穆莊嚴,雄偉壯觀。

碑體巨石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擔任。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共和國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選好碑心石,興建委員會為此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反覆對比,最後選定了青島浮山花崗岩石料。

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

的花崗岩,重達百噸,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

1953年7月開採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採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

史詩般的採石運輸

青島市人民政府接到採石運輸任務後,成立了由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青島交運集團前身)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浮山料石總廠(青島市浮山第一石場)、台東區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1952年10月2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簽訂了《運輸石料契約》,最終確定由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來完成這個光榮任務。

1953年4月11日開始了石料的開採。面對完整開採300多噸大石料的難題,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從南京、上海等地招募來的技術工人也無計可施,開採工作遇到阻力。嶗山腳下有個村子叫清石峪,村子裡住著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被人稱為“石神”。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施工組負責人陳志德把李開山請到採石現場,李開山一聽,300噸重的巨石,根本不是幾排鋼楔子能搞定的。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炸出這塊巨石坯材。經過數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體完整地從山岩上剝離出來後,進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後減重至280噸,隨後,大石料在開採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進行了第二次加工處理,重量減為102噸。

完成搬運任務後,部分搬運工人合影。完成搬運任務後,部分搬運工人合影。

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碑心石運輸工作,開採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

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餘處橋樑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成就運輸史上的經典。

9月28日,在青島孟莊路車站,採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管理局豐滿發電廠90噸車皮。根據鐵道部規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

青島起重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

1958年5月1日,當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矗立,億萬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之時,青島人心中也升騰著一份獨有的自豪。12名起重運輸工人在北京受到了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表彰。

其他構造

紀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有陰文鐫刻在石面上,然後採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餘兩。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

建造意義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家級的公共藝術工程,匯聚了鄭振鐸、吳作人、梁思成、劉開渠等一大批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史專家、建築家、藝術家,從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親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也是凝聚了無數人智慧、心血的藝術精品。

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追求民族獨立與解放的精神象徵。中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美術評論家、雕塑家王朝聞稱讚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雕塑是:紀念性與創造性的對立統一,雕塑形象的生動性與概括性的對立統一,吸收外國經驗與堅持中華民族藝術風格的對立統一,愛國主義與反對因循守舊的對立統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在繼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的藝術精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對新中國美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新中國美術史展開了新的篇章。

過程

緣起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杴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面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面

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

家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採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背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於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向毛主席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毛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後,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紀念

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它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於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

建成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碑身正面是毛澤東親筆為紀念碑寫的題詞:

《人民日報》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的報導《人民日報》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的報導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方案形成

決議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北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徵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賡組織華僑繪製了圖紙,並製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主任由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國際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同志擔任,秘書長為薛子正。

為了體現周恩來總理關於建築紀念碑目的在於“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徵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瞭望台的設計,紅牆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後被採用的碑形設計。

在眾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

分歧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

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

2.下層台階要不要作成檢閱台。

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

4.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啟動。

最後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協商,決定:

1.台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餘地。

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台,下層平台決定不作檢閱台設計。

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體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只有一萬噸左右。(由於設計合理,當時雖然沒有考慮抗震因素,但紀念碑卻經受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驗)。

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製成1∶5的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徵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台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於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也經過廣泛的討論。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浮雕創作

1952年7月中旬,史料委員會初步提出了浮雕的主題方案,共有九幅。1953年1月19日,秘書長薛子正傳達了毛澤東主席關於浮雕主題的指示:

“井岡山”改為“八一”;“義和團”改為“甲午”;“平型關”改為“延安出擊”;“三元里”是否找一個更好的畫面? “游擊戰”太抽象,“長征”哪一個場面可以代表?

史料委員會經過多次討論後,又對原先提出的浮雕主題進行了多次改變,形成了現在的八幅。

《虎門銷煙》畫稿艾中信,雕刻曾竹韶

《金田起義》畫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助手劉士銘、謝家聲

《武昌起義》畫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助手祖文軒

《五四運動》畫稿馮法祀,雕刻滑田友,助手陳天、夏肖敏、吳汝釗

《五卅運動》畫稿吳作人,雕刻王臨乙,助手李禎祥、王澎(王鴻文)

《南昌起義》畫稿王式廓,雕刻蕭傳玖,助手王卓予、王萬景

《抗日游擊戰》畫稿辛莽,雕刻張松鶴

《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畫稿彥涵、雕刻劉開渠

《支援前線》雕刻劉開渠

《歡迎人民解放軍》雕刻劉開渠

放大稿助手:王殿臣、祖文軒、李唐壽等

勝利渡長江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由於彥涵畫過渡長江的油畫,因此《勝利渡長江》的畫稿便由他來設計。稿子畫了三遍,第一遍畫的是戰士頭戴美式鋼盔衝鋒的場景,這雖然真實地反映了渡江戰鬥的情形,但考慮到民眾對解放軍的普遍印象,於是第二稿(現存連雲港市彥涵美術館)將戰士們改為頭戴布軍帽,並且突出了指揮員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而後來紀念碑建設時採用了此稿。

原來彥涵當時希望把畫稿修改得更完美,於是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又創作了浮雕的第三稿,此番設計又增加了一些戰士的形象。但由於第三稿過長,不符合紀念碑高聳挺拔的設計方案,最後還是採用了第二稿。

石工貢獻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批石工對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同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批石工長期從事中國民間雕刻,傳統雕刻技藝很高,但對西方雕刻技術並不了解,也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風格。如果每人的風格不同,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刻制會產生不利影響。於是,在劉開渠的領導下,這些石工接受了很長時間的培訓。雕塑家們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讓石工練習,由於浮雕所採用的漢白玉開採於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為確保石料不被損毀,石工在練習人像雕塑的基礎上,再進行紀念碑人物試刻。經過一年多的練習,石工們熟悉了從粗刻到細雕的方法,有力地保證了紀念碑浮雕石刻的完成,他們也在實踐中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兼通東西方雕刻技術的優秀石雕藝人。

創作花絮

整塊吊裝百噸碑身

1953年春天,在青島浮山開鑿碑心大石料,加工後的淨重有103噸,由鞍鋼調用起重技術和工具,運往火車站。東北電業管理局調用了90噸的平台,石景山鋼鐵廠幫助檢修了兩台起重吊桿,每台可以安全起重50噸、起高40米。整塊百噸大石的吊裝方法,一度成為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反覆研究的項目之一。

毛澤東題字

碑的造型確定以後,毛澤東於1955年6月9日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

市政府領導將毛澤東手書真跡交興建委員會並轉交給設計組時,大家欣喜萬分,爭先恐後一睹領袖真跡。沒想到毛澤東共寫了兩幅,大家被毛澤東流暢的書法藝術所折服。毛澤東的真跡是寫在中式宣紙信箋上的,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厘米左右。

要使書寫的字跡能符合施工要求,這就需要做選字、放大等一系列細緻入微的工作。當時決定由解長賀負責此項工作。接受任務後,首先就是確定選用哪一幅的問題。經與有關同志研究,除原作兩幅外,還選用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拼成一幅,這樣就有了3個方案。隨著施工的進展,必須早日選定方案。經領導與有關同志反覆研究,並請來書法家魏長青先生參加討論。魏先生提出,書法是一門藝術,一個字、一個條幅的字型是具有其氣韻、筆勢和連貫性的,因此不能拆開拼用。最後確定其中的一幅即現在已安裝的那一幅。

人民英雄紀念碑模型人民英雄紀念碑模型

碑文方案確定後,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實樣就提上了日程。以“永”字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設計要求。為此,解長賀他們到幻燈社,又到當時北京攝影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北照相館與技師共同探討碑文的放大問題。最終發現,按當時的技術條件要想保證準確無誤地放大,他們都不能完成此項任務。一時間字型放大成了難題。

鑄字耗金132兩

此後碑文實樣解決後,以何種筆法鐫刻的問題又擺到了面前。按照中國傳統,有陽文、陰文和其他多種形式。解長賀他們查閱了多種文史資料,併到北海、頤和園等地做了實地考察,最後總結出還是用陰文為佳。其優點是:容易雕刻,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經領導同意,決定採取陰文,並決定筆道呈“V”型。8個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為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金字是紀念碑的主題,要求在施工時必須高標準,要做到萬無一失。施工的技術人員、有經驗的石工師傅們在北京市第一刻字生產合作社、北京市第一五金生產合作社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雕刻字槽、製作字胎、鎦金、安裝和壓光等多道工序。全部金字共用黃金132兩。

碑頂由後輩完成

據當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高級建築工程師解長賀老先生講,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施工過程中,碑頂的設計工作曾一度成了難題,焦點主要集中在碑頂的形式上。按當時提出的構想,有人主張在碑頂上設定中國古式寶頂,有人主張設定雕像,也有人主張設定紅寶石五角星……意見不統一。

1951年國慶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碑奠基地點上陳列了幾個寶頂模型,公開徵求民眾意見。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為了早日確定碑頂的形式,北京市委領導邀請了德高望重的歷史學家范文瀾和其他有關專家,進行了座談。座談之後,周總理作出決定,既然碑頂的形式不好統一,就不要寶頂了。孫中山先生不是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嗎,那就讓後輩子孫去完成碑頂的造型吧!這樣,紀念碑的碑頂就留下了一個約兩米見方的平台。可以說紀念碑的造型是個未完成的傑作。

碑向轉了180度

關於紀念碑正向朝向的確定,按照中國的傳統,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向即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原設計在南面。

在建設過程中有人提出,人們從東西長安街進入廣場應面對紀念碑正面,建議正面應朝北。根據民眾意見報請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經過認真的思索後確定,北面為紀念碑正面。這樣,紀念碑就鏇轉了180度,施工過程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也就鑲嵌在了紀念碑的北面。

權威回顧

吳良鏞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工程院院士

吳良鏞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

1951年國慶,在天安門廣場上紀念碑奠基地點,陳列了三個模型:一個是五分之一縮小的大模型,另兩個是有坡頂及有群像的小模型。圖為五分之一縮尺的大模型。(資料圖片)

1950年底,我自美國留學歸國,1951年初即隨梁思成先生參加一些會議和工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其中的一項。關於這件事的具體情況,1978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20周年時,我曾經寫了一篇介紹文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成就——紀念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二十周年》,原文刊於《建築學報》1978年第2期),時隔35年,仍然感到有事要說,可謂“近史鉤沉”。

設計方案

1951年放在廣場的紀念碑初期方案模型1951年放在廣場的紀念碑初期方案模型

人民英雄紀念碑意義重大,通過競賽,梁思成先

生的設計方案被採用。我曾在建築系館看到由莫宗江先生繪製的渲染圖,非常精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設計競賽已經定案,但是在1951年初的一次設計工作會上仍舊是眾說紛紜。首先,建築學家和雕塑家的意見就不一致。雕塑家希望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碑頂作群雕,或碑身就是雕塑。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本身是一座碑,要來承載字,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當時假定)等。1951年國慶時,卻另有一個設計方案的一比五的模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底下一個紅牆台座,有三個門洞,台上立碑。據說這個新方案是陳乾同志設計的,背景至今我也不清楚。梁思成先生見後,很是著急,

特意親自用原子筆寫了一封信給彭真市長,詳細闡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意圖(《致彭真信》,見《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並對該方案表示反對。這說明即使是方案已經評定,也仍然有不同意見,推想在決策層也不盡一致。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再次確定使用梁先生的方案。

位置朝向

1958年紀念碑建成後天安門廣場平面圖1958年紀念碑建成後天安門廣場平面圖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後,毛主席在夜色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由於較為匆忙,未顧及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

設計時發現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旗桿太近,當時還在醞釀碑身加高,如此就更會覺得空間侷促。梁先生告訴我他曾向彭真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說主席那么忙,你們要怎么挪就怎么挪吧。後來經過數次方案設計,最終由北京市規劃局的趙冬日同志敲定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這個位置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都是非常合適的,即處於中軸線上略微偏南的位置上,為建國十周年規劃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設計選址留有餘地,使得這三個建築物與天安門之間形成菱形關係,不同的位置都有非常好的視角。

碑身的朝向也曾進行過調整,毛主席題字的一面是正面,按照中國傳統,要朝向南方,但是在建造過程中發現,主要的人流是從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的,觀眾多集中在廣場的北部,這樣就看不到碑的正面,在天安門廣場有大型紀念活動時更是這樣,因此決定一反傳統,調轉方向,正面面對北面的天安門。當時,巨大的碑心石已經運至工地南頭,而天安門廣場原千步廊的長牆尚未拆除(直至國慶十周年期間廣場才擴大),因而空間侷促,要想把這樣長的一塊巨石再從南向北轉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最終還是想盡辦法實現了。這一舉措對後來廣場的擴建,特別是毛主席紀念堂的面向問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材選擇

人民英雄紀念碑要永久長存,因而對於材料的選擇非常慎重。當時從全國許多地方采來的石樣,都送至清華大學材料實驗室進行質量、密度、耐酸、耐蝕性等測定。我記得在市政府的一個會議室四周,有一大排石樣整齊擺放在桌子上,最後青島浮山的花崗石以其質地、色澤入選。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了避免碑身由石塊拼接而成為“百納碑”,必須要有一定的體重與高度的碑心石來鐫刻毛主席的題字,這樣才能體現出獨特的內容。最後選定在青島浮山開採重達280噸的巨形花崗石,粗加工後淨重103噸,在克服了重重運輸困難後運至北京,鑿成長14.7米、寬2.9米、厚約1米的碑心石,成材重60噸,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己近乎極限了(附帶說一句,後來在為毛主席紀念堂選材時,眾說紛紜,有人希望用水晶大理石等人造新型材料。我建議還是使用青島的花崗岩,這樣可以使紀念碑和博物館兩個主要建築物取得協調並且器宇軒昂)。紀念碑其他部分的選材也頗具匠心,月台面用山東泰山灰綠花崗石,散水系周口店花崗石,甬道為昌平微黃花崗石,加上漢白玉浮雕、欄桿,再加上各種石料質地、色澤既統一而又有細緻變化,工藝的嚴謹精緻、一絲不苟。這些細節未必引起非專業人員的注視,但給人一種純潔、樸實的美的感受。

精心施工

紀念碑的設計方案雖已選定,但仍在不斷地推敲改進,在我印象中重要的有若干次變動,例如:原方案中曾設計從紀念碑內部通過電梯直達頂層,向四周瞭望,紀念碑下還有檢閱台,內部有陳列室,後來這些都取消了,僅以“紀念碑”為主。我記得當時鄭振鐸先生曾多次到梁思成先生家,共同討論設計方案的改動,可惜後來鄭先生遭遇空難逝世,梁先生失去了一位共同議事的知音。

紀念碑的建築細部也經過精細的處理,並博採眾長,可謂有古有今,有中有西。台座順應中軸線,東西短,南北長,繼承了中國傳統台基的慣用手法。碑身在三分之一處略有收分,使得紀念碑更挺拔、有力,這是吸收西方古典柱式的做法。在紀念碑的紋樣設計上,還有些設計者希望要新穎,林徽因先生則著眼於花紋飽滿,認為這樣顯得有精神,儘管林先生的草圖未被完全採用,但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先生去世後,梁先生為她設計墓地,被批准將她的一幅圖稿試刻,安放在墓碑前。

碑身的題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設計時是預先代擬的,後來由毛主席信手題寫在大信紙上,很灑脫,經過精心放大和修飾,最終鐫刻在石碑上。紀念碑的背面是周恩來總理題寫的政協贊文,字數較多,由於他平時工作繁忙,難以靜心書寫,因而特別抽出一兩天時間住在北戴河,寫了兩個稿子供選用。碑身的文字鐫刻完成之後,要進行鎏金,再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後再用瑪瑙普遍細緻地磨一遍,確定沒有瑕疵,以防日後因雨水的侵蝕而變質。這也足見當時發揮了藝匠的傳統工藝,施工認真、精細。

雕塑創作

雕塑創作在紀念碑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雕塑的內容經由范文瀾先生領導的小組認真推敲,並由中央審定,包括八個題材、十塊浮雕,分別是焚燒鴉片、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及解放全國(支援前線—勝利渡江—歡迎人民解放軍)。由畫家勾畫草稿,徵詢意見。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將來在碑前擺放花圈就非常不恰當,於是轉而著力表現群體。現在看來這一決策非常重要,如果用了某個人做了雕塑的主角,在“文化大革命”時也許就會遭遇麻煩。

八個題材的雕塑是由八位精選出來的雕塑家來完成的,他們都是老一代的有聲望的雕塑家。其中包括王臨乙先生,早在1943年我尚在大學讀書時,就在重慶參觀過他的創作“大禹治水”;劉開渠先生負責最長的一段,即“解放中國”,其他還有曾竹韶、滑田友、傅天仇等。曾竹韶老兼為雕塑、音樂大家,德高望重,2012年3月12日剛剛辭世,長壽104歲。當時在天安門廣場專門蓋了一座臨時工棚,作為雕塑家工作室,早期的創作見解已成過去,大家共同進入理性的思維,互相觀摩討論,在風格上取得協調。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借鑑西方紀念碑的典範,還結隊赴西安、洛陽龍門石窟等地參觀鑑賞中國古代的雕刻遺產,並將一些雕刻精品複製下來,觀摩學習,現藏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昭陵四駿”複本,便是那時得來的。

雕塑的實際鐫刻,有賴於相當數量的“藝匠”去完成。這類人才難得,最後遴選出一位琉璃廠做假古董的高手,由他授徒培養,那時做了一些放置在台上的毛主席像作為練習,梁先生家還獲贈了一座。這批“藝匠”後來成為北京雕塑工廠的骨幹。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念碑建設過程中,梁先生病了,就由我和莫宗江先生代表他參加薛子正秘書長召開的不定時的工作會議。一、兩次會後,莫先生對會議內容不感興趣並不再去,就由我代表參會。最初,我的主要任務是和雕塑家聯繫,討論一些設計細則,不時去參觀他們的創作,增長了我對雕塑藝術的修養,終身受益,同時我也與雕塑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劉開渠先生邀請我參加城市雕塑委員會,其實淵源於此。

綠地規劃

紀念碑的規劃設計方案確定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碑南的綠地規劃,即正陽門南經中華門(原清代大清門,門匾為林徽因之父林長民所書),通過門洞,規劃成一條壯觀的甬道。規劃吸取了中國傳統紀念性建築(如天壇、太廟等)綠地布局的特點,按5米×5米的方格網種植松林,甬道左右各種植7行44排高低相仿的油松。當時,這些油松花了很大氣力從北京遠郊山區選定,並艱難地移植而來。紀念碑落成後,這裡成為廣場,清晨或日落前最為引人入勝。後來建造毛主席紀念堂時這裡被拆除了。

歷史經驗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謀劃之初希望能夠儘快完成,當時百廢待興,需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推進。但是,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並沒有急躁,在設計和建造的各個環節中,都注重質量、精益求精,歷時九年方畢其功。在建設過程中也一直存在爭議,在建築界,基於新古典主義與現代建築思潮的不同學術觀點一直隱隱存在,例如有人批評它太一般、陳舊,這未免難得公允,如前文所述,紀念碑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艱難的探索和創造過程。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之後,有些其他紀念碑加以模仿,如井岡山紀念碑。百家爭鳴對學術、對建築創作是必要的,一時難於下結論,允許充分爭鳴,但是有些建設是有時間性的,不能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對於一些具有原則性的問題,在決策後就“定於一是”,這也是必要的。如前所述,在紀念碑的基本方案確定之後,設計也一直在改進中,從戰略原則到具體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改進。事實證明,這一系列的改動原則上都是正確的,事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試想如果當時採用了高台基加三個門洞的方案,一個高台基堵在廣場的中央,那么1958年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就難於取得現有的效果。

當然,“定於一是”也不能過早,在設計尚未成熟時就匆忙作決定,這難免會造成遺憾。例如,碑頂的方案當時分歧很大,梁思成先生原本的意圖是用中國傳統的碑頂形式,借鑑了嵩陽書院碑、北海的瓊島春陰等傳統碑額,並加以創造,但是一般的反映都認為太古。後來梁先生病了,直到病癒,未再過問紀念碑的事,在劉開渠的主持下,選用了小屋頂的廡殿式的方案,此過程中由阮志大具體設計,還包括梁先生未確定下來的花紋等。在紀念碑落成之後,對於碑頂仍頗有爭議,1959年,吳晗副市長主持國慶工程審查時,特意請參會專家多留一天,提供碑頂改建方案,但最終也未作出滿意的結果。我寫此文時,遐想將紀念碑的碑頂設計為傳統的碑額並輔以現實意義紋樣,而不是蓋上一個一般化的廡殿頂,可能會更加風度不凡。總之,“百家爭鳴,定於一是”,直到整個設計過程的完結,這可以說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並蘊含著指揮的藝術。

此外,我還要特別緬懷該項目的卓越領導人薛子正同志。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彭真擔任主任,但主要的工作是在薛子正(當時為北京市政府秘書長,後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領導下一一具體落實的。如前所述,建築家與雕塑家一時意見不同,薛子正特意將時任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調來,再未開大會,而是遇到問題開小規模的會來討論解決,推進工作,在一些細部處理上他還曾邀請其他專家參與意見(如曾專門邀請楊廷寶先生來京討論)。他作為領導非常認真,處事也很得體,既廣泛吸收意見,又不乏個人的果斷決策。薛子正是我回國後接觸到的第一位領導幹部,對於作為年輕學人的我非常愛護,我至今感念。薛子正為人爽直,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與梁先生難免見解不一,進行辯論,但是他非常精心地,可以說無微不至地照顧梁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文革中,梁先生幾乎已經失去了自由,一個晚上他專門去找薛子正,說:“彭真被劃為黑幫,我想不通”。薛子正非常著急,勸梁先生:“這都什麼時候了,你什麼都不要說,什麼人都不要找,趕緊回去”。第二天,薛自己也失去了自由。文革後期,薛子正被釋,楊廷寶、陳占祥和我都曾去探望過他。這件事是他告訴我的,革命友誼之深,實根源於共同的事業。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難得的精品,事隔55年,細細品味,氣壯山河的時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詩般的建築里,氣象萬千,今日思之仍激動不已,其中所蘊含的創作精神,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值得我們今天繼續繼承發揚,殷切希望中青年建築工作者等能從中得到教益。

(吳良鏞,1922年生於南京,著名建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修繕記錄

1971年,紀念碑北面原為鎦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題字被改成紅色玻璃鋼字。

1980年國慶節前,紀念碑拆除了紅色玻璃鋼字,更換了損壞斷裂的石料,恢復了原有的鎏金字。

1999年6月,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規模改造時又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清洗和維護。

2006年,修復紀念碑存在的漏水、有裂縫、部分地方錯位、風化嚴重等問題,是47年來首次大規模的修繕。

紀念

五十周年紀念活動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五十周年之際,由北京畫院發起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紀念展活動,將主要以展覽的形式再現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過程及取得的藝術成就,從而闡釋人民英雄紀念碑深厚的文化內涵,發掘人民英雄紀念碑藝術成就的當代價值。

主辦方邀請了眾多對紀念碑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作為展覽的顧問,查閱並重新梳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在紀念碑的美術、建築和工程管理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收集到了包括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張松鶴、曾竹韶等多位大師的圖稿、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相關的雕塑作品以及眾多的策劃資料文字、設計施工過程的照片等,收集到了全部參與到紀念碑建設中的政治、學術、文化人士的資料,並通過對多位紀念碑設計建造親歷者的訪談,像“巨型碑心石採集”,“神秘的第九塊浮雕”,“林徽因墓碑的來歷”等;展覽還將展出包括毛澤東宣讀碑文的錄音,與紀念碑相關的珍貴影像在內的大量的與紀念碑設計相關的圖片、聲音、影像、實物以及美術作品等。

紀念展覽活動舉辦隆重的開幕儀式;匯集當年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學者、藝術家、建築石工、記者等與紀念碑建設有關人士的“紀念碑五十年再聚首”活動;還有面向中國小生的紀念碑主題的愛國主義美術互動教育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展覽期間還將邀請研究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著名學者進行面向公眾的講座。

紀念郵票

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郵票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郵票

為紀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成,表達全國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尊敬,郵電部於紀念碑揭幕之日,發行了紀念郵票。全套1枚,主圖即為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碑整個建築,畫面為紅色。

小全張畫面上除紀念碑郵票外,還印有紀念碑正面和背面的碑文。

郵票資料

發行日期:1958.5.1、1958.5.30(M)

1-1(165)人民英雄紀念碑8分800萬枚

小全張人民英雄紀念碑售價0.12元20萬枚

郵票規格:35×27.5mm

小全張規格:87X137mm、其中郵票尺寸:35×27.5mm

齒孔度數:14度、無齒(M)

整張枚數:90枚

版別:雕刻版

設計者:孫傳哲、劉碩仁(M)

雕刻者:孔紹惠

印刷廠:中國近代印刷公司

公交線路

交通:乘1、2、10、20、37、52、82、120、126、728、802路天安門站;5、8路天安門廣場站;捷運1號線天安門東、天安門西站下車。

周邊景點:

故宮、頤和園、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南海

毛主席紀念堂、前門、中華民族園

王府井、西單、景山公園

獻花儀式

國慶獻花

2008年10月1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來到天安門廣場,出席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這時胡錦濤等隨花籃緩緩走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

2012年國慶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2012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紀念日,上午,中國官方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數千名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十時,儀式正式開始。在軍樂隊伴奏下,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後,全場肅立,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等9個黨政機構和人民團體分別敬獻了9個大型花籃。在軍樂隊演奏的《獻花曲》鏇律中,十八名禮兵抬起9個花籃,正步走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將花籃擺放到紀念碑基座前。

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緩步登上紀念碑基座,在花籃前駐足凝視。胡錦濤神情莊嚴地走近花籃,仔細整理花籃上的紅色緞帶。接著,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繞行紀念碑一周,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向人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向人民的歷史創造致以敬禮,向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致以敬禮。隨後,參加儀式的首都各界代表排著整齊的佇列,依次登上紀念碑基座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念日或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中國官方在天安門廣場曾多次舉行這樣的儀式。當天上午的儀式,也是中國官方自2010年以來連續3年在國慶日當天舉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

此間分析人士稱,中國官方希望通過莊嚴的國家典儀,緬懷1840年以來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道路上犧牲的人民英雄,向歷史致敬,並從中獲取前進的力量。

2013年國慶

2013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4周年紀念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到天安門廣場,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2014年國慶

我國迎來首個烈士紀念日我國迎來首個烈士紀念日

2014年9月28日,為迎接首個烈士紀念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已鋪上紅地毯。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屆時,中央電視台進行現場直播。

根據《烈士公祭辦法》,烈士公祭程式共有9項。整個程式需要演奏獻唱3首歌,分別為國歌、少先隊隊歌、獻花曲。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共有8個程式,其中也要演奏獻唱國歌、少先隊隊歌、獻花曲這三首歌曲。

“洗臉”迎國慶

2014年08月29日下午,北京天安門廣場,工人開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搭建腳手架,準備對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全面清洗,以清潔的容貌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5周年國慶的到來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景點名
東城區 故宮 | 天安門廣場 | 雍和宮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城樓 | 毛澤東故居 |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 隆福寺 | 國子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文天祥祠 | 東堂 | 北京大學紅樓 | 勞動人民文化宮 | 淳親王府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社稷壇 | 皇史宬 | 老舍紀念館 | 于謙祠 | 柳蔭公園 | 茅盾故居 | 肅親王府 | 青年湖公園 | 僧格林沁祠堂 | 孚郡王府 | 聖米厄爾教堂 | 宣仁廟 | 明城牆遺址 | 城東南角樓 | 柏林寺 | 凝和廟 | 東四清真寺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 | 太廟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美術館 | 毛主席紀念堂 | 文天祥祠 | 孔廟 | 正陽門 | 地壇 | 古觀象台 | 孫中山行館 | 國子監 | 金水橋 | 柏林寺 | 智化寺 | 普渡寺 | 鼓樓 | 鐘樓
西城區北海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恭王府花園 | 景山公園 | 什剎海 | 白塔寺 | 北京胡同游 | 北京天文館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白雲觀 | 廣化寺 | 宋慶齡故居 | 歷代帝王廟 | 梅蘭芳紀念館 | 郭沫若故居 | 月壇公園 | 廣濟寺 | 德勝門箭樓 | 阜景文化旅遊街 | 會賢堂 | 徐悲鴻紀念館 | 匯通祠 | 首都博物館 | 民族文化宮 | 魯迅故居
宣武區大觀園 | 法源寺 | 萬壽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古城建築博物館 | 報國寺 | 天寧寺 | 湖廣會館 | 宣武藝園 | 白雲觀 | 牛街清真寺 | 先農壇 | 松筠庵 | 法源寺 | 南堂 | 琉璃廠 | 梨園劇場 | 老舍茶館
崇文區天壇 | 北京自然博物館 |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 北京遊樂園 |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 永定門城樓 | 天壇體育場 | 百工博物館 | 珠市口教堂 | 龍潭湖公園 | 北京市琺瑯廠 | 龍潭西湖公園 | 金魚池社區 | 袁崇煥祠 | 南崗子天主教堂 | 正陽門箭樓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 燕墩 | 花市清真寺 | 陽平會館戲樓 | 天橋樂茶園
朝陽區北京歡樂谷 | 蟹島 | 朝陽公園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 | 中國紫檀博物館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中國科學技術館 | 中國電影博物館 | 摩銳水世界 | 團結湖公園 | 北京中華民族園 | 興隆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朝來森林公園 | 日壇 | 四得公園 | 北京朝來農藝園 | 平房天主教堂 | 紅領巾公園 | 東都樂園 | 麗都花鳥園 | 北旭野生動物樂園 | 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 萬子營清真寺 | 北京市卡通藝術博物館 | 東壩觀光果園 | 個園 | 中國現代文學館 | 紅軍公園 | 小紅門清真寺 | 南下坡清真寺 | 常營清真寺 | 康營清真寺 | 八里莊清真寺 | 通勝卉芳農業科技園 | 鎮海寺公園 | 西會清真寺 | 西黃寺 | 中國農業展覽館
海淀區香山公園 | 頤和園 | 中華世紀壇 | 圓明園遺址公園 | 北京植物園 | 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北京海洋館 | 玉淵潭公園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太平洋海底世界 | 北京藝術博物館 | 百望山森林公園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北京電影旅遊城 | 中央廣播電視塔 | 大覺寺 | 紫竹院公園 |鷲峰森林公園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翠湖水鄉旅遊區 | 北京航空館 |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 錦繡大地農業觀光 | 團城演武廳 | 中國郵電博物館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臥佛寺 | 七王墳 | 三一八烈士墓 | 大慧寺 |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 | 松堂 | 首都體育館 | 真覺寺 | 高梁橋 |埃德加·斯諾墓 | 紫竹院 | 景泰陵 | 黑龍潭 | 薊門煙樹碑 | 慈壽寺塔 | 碧雲寺 | 櫻桃溝 | 摩訶庵 | 魏太和造像
豐臺區世界花卉大觀園 | 北京世界公園 | 北宮森林公園 | 盧溝橋 | 北京青龍湖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 北京南宮溫泉垂釣中心 | 南宮旅遊景區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中華航天博物館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 遼金城垣博物館 |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 萬芳亭公園 | 南宮溫泉 | 北京萬龍八億滑雪場 | 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 | 宛平城 | 金土城遺址 | 鎮崗塔
石景山區石景山遊樂園 | 西山八大處公園 | 北京射擊場 |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 北京亞洲電視城 | 北京古城公園 | 承恩寺 | 八角公園 | 皇姑寺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 法海寺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 慈善寺 |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

紀念碑

紀念碑是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抑或為慶祝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