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館[北京市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北京市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豐富胡同19號,這裡是老舍先生的故居,是一個比較小的四合院,老舍先生於1950年購置,並在此生活了16年,寫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因院中種有兩棵柿子樹,也叫“丹柿小院”。小小的黑門坐西朝東,進門為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占地面積400餘平方米,向西是一座三合院。1999年2月1日正式開放。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故居形成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1949年12月9日,老舍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由美國回抵天津,兩天后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0年4月,老舍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今豐富胡同19號)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紀念館館址。老舍先生在這裡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並寫下了《龍鬚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老舍故居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修繕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1994年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願意將她本人創作的美術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導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2014年閉館修繕四個月後,老舍紀念館於2014年8月19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館藏文物

巴金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冰心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臧克家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林風眠水墨雁陣圖

絹地於非闇彩色牡丹軸

黑釉葵花酒壺

硬木小炕桌

紀念館由來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老舍紀念館對外展示內容: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與創作展覽。

概況介紹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院,原為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1999年2月1日正式開放。

紀念館是一座普通三合小院--丹柿小院,北房前兩棵高大的柿子樹為老舍先生親手栽種,至今仍格外茁壯,年年碩果纍纍。北房三間和兩側耳房作原狀陳列,向人們展現老舍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

院內東、西廂房,現闢為紀念性展室,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館、照片、手稿及生前遺物等,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和創作歷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和各類文字的作品薈萃期間,僅《駱駝祥子》就有30多種譯本,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也足以讓人領略到老舍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進一步感受到他作品的獨特魅力,及對後人的影響。紀念館現有圖書、字畫、木質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數千件,對外開放以來,已有國內外觀眾數萬人前來瞻仰。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胡同”,宣統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豐富胡同19號,舊時的門牌是豐盛胡同10號,在胡同南口內西側,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街門面東,是一座隨牆“小門樓”①,街門內迎面是一座貼著里院東廂房南山牆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擋住通往裡院的二門,街門南側有兩間南房,為外院。二門建在里院南房與東廂房之間,里院有北房3間,北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和兩間南房。院內房屋的屋面雖然是合瓦清水脊,但牆體卻不是整磚到頂的清水牆,而是被稱為“四角硬、棋盤心”的牆體,即:牆體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磚砌成,中間則是外罩灰皮的碎磚牆。

小院的規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牆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餘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占據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牆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占據“巽”位,此謂中規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卦形為;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巽”位開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占據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景觀集萃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其中解放前九處,解放後一處。小羊圈胡同(現為小楊家胡同)8號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師範學校(今育幼胡同)、第十七國小(今方家胡同國小)、翊教寺公寓、西山臥佛寺、西直門兒童圖書館、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會(今北長街國小)、煙筒胡同6號(今9號)是解放前居住過的九處。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現紀念館所在的“老舍故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

老舍紀念館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內容豐富多彩的《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形成老舍紀念館自有的顯著特色。老舍紀念館的大門坐西朝東,一進大門有一座灰色磚影壁和兩間南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臥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院中的西房和東房現為第一、二展廳,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手稿、圖書、照片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與創作歷程。老舍紀念館以保護故居和藏品為基本工作任務,緊緊圍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寫了一輩子北京”這個主題,推出適合中國小生的臨時展覽,以豐富展覽內容。

文化傳承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進入老舍紀念館,書房的書桌上依然擺放著老捨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菸灰缸、檯燈、收音機和檯曆等,檯曆仍然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那一天。就在這間小屋子裡,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3部著作。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台、茶几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牆上掛著著名國畫家贈送的老舍喜愛的字畫。據老舍夫人胡絜青說,原來這些字畫幾天就換一次,每換一次,老舍總要細細地看上半天。在這裡,老舍曾接待過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中外友人。東西各有三間廂房,東廂房為老舍女兒們的居住地,西廂房是就餐的場所。1954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絜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丹柿小院紀念館裡陳列著老舍先生生前所用的物品,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照片、手稿以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先生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其他相關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胡同”,宣統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豐富胡同19號,舊時的門牌是豐盛胡同10號,在胡同南口內西側,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500平方米。街門面東,是一座隨牆“小門樓”①,街門內迎面是一座貼著里院東廂房南山牆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擋住通往裡院的二門,街門南側有兩間南房,為外院。二門建在里院南房與東廂房之間,里院有北房3間,北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和兩間南房。院內房屋的屋面雖然是合瓦清水脊,但牆體卻不是整磚到頂的清水牆,而是被稱為“四角硬、棋盤心”的牆體,即:牆體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磚砌成,中間則是外罩灰皮的碎磚牆。

小院的規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牆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餘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占據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牆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占據“巽”位,此謂中規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卦形為 ;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巽”位開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占據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誠然,“風水”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風鑒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若是真有龍虎地,何不當年葬乃翁”進行譏諷。然而,對一所小院的營造卻如此講究“風水”,就不能不承認當年的營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國後托人買下這個小院。1950年3月入住。老舍對小院是滿意的,也精心地進行裝點,還在院子裡種植了兩棵柿子樹,每到金秋時節,橘紅色的柿子掛滿枝頭,老舍的夫人胡絜青還給小院起了個雅號——丹柿小院。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創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鬚溝》、《青年突擊隊》、《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小說《西望長安》、《無名高地有了名》、《正紅旗下》,此外,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雜文和曲藝作品等。話劇《茶館》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史詩,《龍鬚溝》則是新中國的讚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後就再也沒有回來。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建成老舍紀念館。

老舍簡介

個人簡介

老舍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等。

人物生平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老舍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第17國民高等國小(今方家胡同國小)校長。1923年在北京教育會任文書,同時在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今北京一中)兼課,在燕京大學讀書。192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陸續創作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30年回國,歷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等校教授;先後創作小說《月牙》、《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其中發表於1936年的《駱駝祥子》是現代文學史上傑出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老舍先生“京味文學大師”的地位,抗戰期間,老舍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工作,1944年創作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國講學。新中國成立後,回國在北京定居,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水而亡,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所致,後被平反昭雪。孫郁在《大愛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中說:“當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的死,像他那樣讓後人痛心,其悲壯之志,讓一切苟活者頓失光澤。”

丹柿小院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國後購置的,這是一座北京舊式小院,小小的黑門坐西朝東,進門為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東西各有三間廂房,現闢為展室,從第一篇小說《小鈴兒》到最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薈萃其間,再現了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北房三間,左右各一間耳房,現為原狀陳列,展示了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在這不大的客廳里,曾聚會過很多文化名人,周總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邊的沙發上,與先生親切交談。東次間為臥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兼工作室,書房小而樸素,硬木鑲大理石書桌上至今還擺放著老舍喜愛的幾件文玩: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漁書畫硯”。就是在這間小屋裡,從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寫下了《龍鬚溝》、《茶館》和大量曲藝、雜文、論文、詩歌、散文。

老舍喜愛養花,寫作累時,便到院中賞花,院中的柿樹也是他親手栽下的,綠葉叢中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小院因此得名。

相關信息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老舍一生著作豐厚,有《老舍文集》存世。

老舍以筆名行世。於是,有人誤認為老舍姓“老”,在濟南居住時,房東太太稱當時才二十多歲的胡絜青為“老太太”;老舍晚年也曾戲稱自己為“老老”。老舍是滿族人,除去漢化的姓氏“舒”,還有滿族的姓氏,俗稱“老姓”。老舍的女兒舒立說:“父親這‘舒’姓是來源於‘舒穆祿’氏。”自家人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可是,啟功先生卻說:“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來姓‘舒舒’氏,後來加上‘覺羅’,就叫‘舒舒覺羅’,而老舍又從‘舒舒’中取第一個‘舒’字做自己的姓,又把第二個‘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做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國學大師的解釋也是入情入理的。

其實,老舍的“老姓”究竟姓什麼已無關宏旨,老舍已經成為一種標誌、一個符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關紀新說:“老舍,有如一顆舉足輕重的砝碼,在我們民族諸多的文學和文化天平上,顯示著他的作用與價值。”

老舍是北京人,深深地眷戀著故鄉。他在《想北平》中寫道:“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

像老舍那一代學者、教授大多有坐“洋車”的體會,與“洋車夫”有直接的溝通。魯迅通過《一件小事》謳歌“洋車夫”純潔的心靈,胡適和沈尹默也曾作詩敘述“洋車夫”生活的艱辛。然而,以一部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為“洋車夫”立傳的卻只能是老舍。因為,老舍是由窮孩子成長起來的大作家,與“祥子”們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

老舍先生說:“窮人是不輕易掉淚的!”所以,《龍鬚溝》中的“程瘋子”在家裡無端遭到欺負,全院人都為他揪心的時候,也只是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誰讓我是個窩囊廢呀!”所以,《茶館》中“王掌柜”在即將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也只是對孫女平靜地說:“跟爺爺說,再——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于是之先生悟出了真諦,把這兩個人物演絕了!

若干年後,將老舍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搬上話劇舞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焦晃先生出演老舍。在劇中,老舍這一形象串聯全劇卻沒有動作,焦晃為此焦慮不安。於是,焦晃走進了“丹柿小院”,見到小院裡始終有張小方桌,桌子上始終擺著一壺茶,供過往的行人歇歇腳。焦晃終於找到了老舍在舞台上的心理動作:“應該是站在台前,弓著身子讓演員踩著我的背脊走向觀眾,讓觀眾踩著我的背脊走上舞台,而不是一個指手畫腳的主持人。” 劇終的時候,兩邊謝幕的演員紛紛退去,焦晃飾演的老舍卻踏過“太平湖”向觀眾緩緩走來,說:“朋友們,我愛你們!”

劇場頓時寂靜下來,繼而爆發出震耳的掌聲。觀眾們沒有料到,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正在向自己走來。

註解:

①小門樓,是牆垣式的一種,與屋宇門相比,等級低得多。

周邊景觀

中國美術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王府井天主堂北京工藝美術館、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