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館[山東]

老舍紀念館[山東]

老舍紀念館座落在新擴建的大明湖景區內,是在原保留的學院街12號院基礎上建成的,從大明湖西南門走出之後東轉便是。紀念館不大,老式四合院,坐北朝南,青磚瓦頂,大約200平米。門口“老舍紀念館”是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的筆跡,更多了一分文氣。老舍紀念館的大門上方,是老舍夫人胡絜青題寫的青黑底金字匾額“老舍與濟南”。門內白色牆壁上還雕刻著老舍的名作《濟南的秋天》,勾起無數人的回憶。老舍紀念館以老舍先生在濟南為主題,圖文並茂地展示了老舍先生在濟南的4年生活與文學成就。

基本信息

概況

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
濟南老舍紀念館,又稱“老舍舊居”,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南新街58號,是老舍1931年至1934年在齊魯大學任教時的居所。在此居住期間,老舍進入創作的黃金時期,先後寫出了《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等長篇小說,以及《月牙兒》《黑白李》《斷魂槍》等優秀短篇小說,同時還寫出了一批諸如《濟南的冬天》《濟南的秋天》《不是公園的公園》《濟南藥集》等詠贊濟南的散文佳作。
2013年10月,濟南市正式啟動老舍舊居修繕保護工程。經過數月精心施工,根據建築的原始布局,對正房、東西廂房、大門、影壁、二門、院牆等分別進行了修繕,恢復了老舍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此居住時的建築式樣。
修繕後的“老舍紀念館”占地290多平方米,以老舍在濟南的生活創作為主題,分成“人民藝術家”“老舍在濟南的足跡”“老舍筆下的濟南”三大部分以及復原景觀部分

老舍與濟南

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
1930年7月,老舍應聘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住在齊魯大學辦公樓(現為山東醫科大學辦公樓)二層西南角的第一個房間裡。1931年7月28日,老舍回北平和胡絜青結婚,不久,夫婦二人一起返回濟南居住,租住在南新街54號一間小房子裡。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南新街位於齊魯大學的北邊,是一條有個折彎的南北胡同。院子不大,大門坐東向西,二門內的西、北、東三面有房。緊靠大門洞的門房由老田夫婦居住,西屋兩間是大家吃飯的地方,東屋是廚房,廁所在東南角的角落裡,老舍夫婦住北房。北房說是三間,實為三間半,西山牆後邊還連著一個小暗間,堆放雜物。北房的東邊一間半加了隔斷,作為臥室,西邊一間半,是老舍會客和寫作的地方。往北不遠就是聞名全國的趵突泉,往南不到十分鐘就是齊魯大學。整個院子不很大,但種滿了花草和盆養的畦栽,還有一棵不算小的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院子裡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澆花,施肥,捉蟲,所以花兒開的很旺盛。每年開春以後,小院裡花香不斷,五彩繽紛,吸引著不少朋友觀景賞花。老舍一生愛交朋友,只要有人來訪,他都熱情接待,客人走後他才拼了命似的作他自己的事情。他的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趕集》中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如《大悲寺外》、《馬褲先生》、《微神》、《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也是三角》等,還有發表在《論語》等刊物上的幽默詩文,大都寫成於這個院子裡。在這裡住了三年,生下了大女兒舒濟。
1934年9月,老舍接受了山東大學文學院的聘約,全家移居青島,居住在萊蕪路(現登州路10號甲)的一所洋式平房裡。
1935年8月16日,兒子舒乙出生。
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山東濟南老舍紀念館
1936年搬家到黃縣路12號二層樓的一層,居住一年多。夏天,老舍辭去了山大的教職,開始成為職業作家。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就是在這裡創作完成的。
“七·七”事變的炮聲使老舍無法再埋頭於創作。8月1日第三個小女孩舒雨出生後,青島形勢危急。在接到齊魯大學文學院的聘書後,全家搬到齊大校內常柏路11號。
1937年11月15日,日寇炸毀黃河鐵橋,濟南危在旦夕。決不能當漢奸,堅決去抗戰,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別妻兒,離開常柏路11號溫馨的家,奔向武漢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
2010年,老舍先生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的故居改建為“駱駝祥子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