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館[北京]

老舍紀念館[北京]

老舍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豐富胡同19號,這裡是老舍先生的故居,是一個比較小的四合院,老舍先生於1950年購置,並在此生活了16年,寫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因院中種有兩棵柿子樹,也叫“丹柿小院”。小小的黑門坐西朝東,進門為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占地面積400餘平方米,向西是一座三合院。1999年2月1日正式開放。

基本信息

概況

老舍紀念館 老舍故居老舍紀念館 老舍故居
老舍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院,原為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1999年2月1日正式開放。

紀念館是一座普通三合小院--丹柿小院,北房前兩棵高大的柿子樹為老舍先生親手栽種,至今仍格外茁壯,年年碩果纍纍。北房三間和兩側耳房作原狀陳列,向人們展現老舍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

院內東、西廂房,現闢為紀念性展室,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館、照片、手稿及生前遺物等,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和創作歷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和各類文字的作品薈萃期間,僅《駱駝祥子》就有30多種譯本,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也足以讓人領略到老舍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進一步感受到他作品的獨特魅力,及對後人的影響。紀念館現有圖書、字畫、木質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數千件,對外開放以來,已有國內外觀眾數萬人前來瞻仰。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胡同”,宣統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豐富胡同19號,舊時的門牌是豐盛胡同10號,在胡同南口內西側,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街門面東,是一座隨牆“小門樓”①,街門內迎面是一座貼著里院東廂房南山牆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擋住通往裡院的二門,街門南側有兩間南房,為外院。二門建在里院南房與東廂房之間,里院有北房3間,北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和兩間南房。院內房屋的屋面雖然是合瓦清水脊,但牆體卻不是整磚到頂的清水牆,而是被稱為“四角硬、棋盤心”的牆體,即:牆體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磚砌成,中間則是外罩灰皮的碎磚牆。
小院的規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牆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餘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占據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牆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占據“巽”位,此謂中規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卦形為;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巽”位開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占據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風水”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風鑒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若是真有龍虎地,何不當年葬乃翁”進行譏諷。然而,對一所小院的營造卻如此講究“風水”,就不能不承認當年的營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景觀集萃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其中解放前九處,解放後一處。小羊圈胡同(現為小楊家胡同)8號是他的出生地,北京師範學校(今育幼胡同)、第十七國小(今方家胡同國小)、翊教寺公寓、西山臥佛寺、西直門兒童圖書館、缸瓦市基督教堂、教育會(今北長街國小)、煙筒胡同6號(今9號)是解放前居住過的九處。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現紀念館所在的“老舍故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

老舍紀念館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內容豐富多彩的《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形成老舍紀念館自有的顯著特色。老舍紀念館的大門坐西朝東,一進大門有一座灰色磚影壁和兩間南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臥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院中的西房和東房現為第一、二展廳,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手稿圖書照片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與創作歷程。老舍紀念館以保護故居和藏品為基本工作任務,緊緊圍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寫了一輩子北京”這個主題,推出適合中小學生的臨時展覽,以豐富展覽內容。

文化傳承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進入老舍紀念館,書房的書桌上依然擺放著老捨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菸灰缸、檯燈、收音機和檯曆等,檯曆仍然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那一天。就在這間小屋子裡,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23部著作。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台、茶几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牆上掛著著名國畫家贈送的老舍喜愛的字畫。據老舍夫人胡絜青說,原來這些字畫幾天就換一次,每換一次,老舍總要細細地看上半天。在這裡,老舍曾接待過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中外友人。東西各有三間廂房,東廂房為老舍女兒們的居住地,西廂房是就餐的場所。1954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絜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丹柿小院紀念館裡陳列著老舍先生生前所用的物品,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照片、手稿以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先生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歷史沿革

老舍紀念館老舍紀念館
1949年12月9日,老舍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由美國回國抵天津,兩天后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0年4月,老舍購置了東城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今豐富胡同19號)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紀念館館址。老舍先生在這裡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並寫下了《龍鬚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老舍故居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願意將她本人創作的美術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導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老舍紀念館對外展示內容: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

老舍簡介

老舍紀念館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等。

周邊景觀

中國美術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王府井天主堂北京工藝美術館、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