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東臨北京什剎海體校,南與北海公園靜心齋隔街相望,大門座西向東。郭沫若是1963年11月受國家安排由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病逝。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這座民國初年的建築改建為郭沫若紀念館。

基本信息

紀念館簡介

郭沫若紀念館占地7000平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1892-1978)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最後15年。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額。院中最為搶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與牡丹。坐落在前海系街18 號,1988 年 6 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為庭院式四合院建築,晚清時曾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建設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這裡渡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 年。 郭沫若的老朋友鄧穎超、李一氓、成仿吾生前題寫的"郭沫若故居"分別懸掛或鑲嵌在大門和正房上方。

入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及後排東房為生平陳列室,展示這位詩人學者兼戰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學歷史考古翻譯等領域中的成就和為和平運動所作的貢獻。

前排正房分別是客廳、辦公室、臥室,穿過小月季園,後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它們都依舊保持著郭沫若在世時的狀況。紀念館現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譯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書籍,特別是一批有關《管子》研究的線裝書很有價值。郭沫若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1892-1978)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最後15年。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 故居”金字匾額。院中最為搶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與牡丹。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生平展正是按照這一主線,通過郭老的手稿、著作、歷史圖片與其它展品,介紹了他在不同歷史時期在詩歌、戲劇、文藝理論、古文字與古代社會研究以及書法藝術等不同領域中的成就,介紹了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階段中的歷史功績,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在科學文化教育戰線及國際交往、和平運動等方面的不朽貢獻。為使觀眾能對郭老有更深刻的了解,專題陳列室還將郭老在各個學術領域或不同歷史時期的成就進行專題介紹,並且每年圍繞一個主題換展一次

紀念館布局

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過垂花門,是由東西廂房和倆排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正房組成的二進四和院,迴廊、暖廊將其連為一體,迎面五間正房是果老的臥室、寫字間和客廳,均按原狀陳設展覽。眾所周知,郭沫若先生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活躍在我國文化科學戰線上,他不僅在文學、藝術、史學、古文字學方面成就非凡,而且還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會活動家。
進大門駐足遠望,郭沫若在世時的庭院景色盡收眼底,古老的銅鐘、雄威的石獅、捧著睡蓮的石盂……。郭沫若喜百花、愛自然。他搬到這裡後,這裡的花木增多了。從那時起至今,每年都是漫坡滿坪的"二月蘭"報春,接著,柔黃的連翹、含羞似雪的海棠、嬌艷華貴的牡丹、淡雅的紫藤、如火的凌宵……交替點綴滿園的綠。即使綠色褪去時,10株碩大的銀杏樹也會用它特有的美給人們一個金色的秋天。郭沫若對銀杏的愛溶入了人間的柔情,甬路右側的第一棵銀杏較為瘦弱,她被精心地保護起來,郭沫若一家叫她"媽媽樹",緣故於:在1954年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患病時,郭沫若帶著孩子們從北京西山大覺寺移來一棵銀杏樹苗植於當時的宅院中,希望夫人能象這活化石一樣堅強地戰勝病魔。舉家搬遷時,這一家庭的特殊成員也隨著落戶於此。

郭沫若的全身坐像豎立在蔥鬱的草坪上。每當他的生日或祭日,鮮花或花籃就會出現在那裡。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特意按原樣保留了郭沫若在世時使用的客廳、辦公室臥室和"媽媽屋"。
客廳--沙發呈馬蹄形排列。郭沫若習慣坐的位置是鋼琴前的單人沙發,這是因為他年輕時的兩場傷寒,使雙耳幾近失聰,左耳藉助助聽器,功能略好一些,客人就坐在他的左側。西牆上掛有傅抱石依郭沫若游九龍淵詩而作的巨幅山水。窗台上鐘的指針標示著郭沫若去世的時刻。
辦公室--郭沫若常用的辦公桌上,檯曆翻開在他去世的日子;他常用的助聽器、茶碗還放在他手能鉤得到的地方;他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兒子的日記仍整齊的摞在桌上,那是他對兒子們的紀念,因為他有兩個兒子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不幸去世了。毛澤東手書《西江月·井岡山》和於立群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分別掛在兩側牆上。
臥室:整潔儉樸。窗下排列著書匣已破損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床邊擺放著郭沫若常穿的"內聯升"圓口布鞋。
"媽媽屋"--郭沫若一家這樣稱呼於立群的寫字間,於立群是著名女書家,左牆掛有於立群的大篆條屏,右牆是於立群題額的青銅器拓本,正上方懸掛郭沫若的手跡《詠武則天》
東西廂房和後罩房兩側被闢為展室。東廂房為《郭沫若的文學世界》,包括"詩文"、"歷史劇"、"譯著"三個專題;西廂房為《郭沫若與中國史學》包括"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金文探奧"、"先秦諸子批判"、"歷史人物評說"4個專題。觀眾通過這兩部分內容可以了解郭沫若在文、史領域的成就與貢獻。後罩房的《郭沫若的人生歷程》則講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報國,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86年的風雨人生。
郭沫若紀念館歷史沿革

機構設定

郭沫若紀念館下設研究室、文物與陳列工作室、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辦公室。
研究室
組織開展郭沫若思想、學術、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收集、整理、編輯郭沫若著作和研究資料;負責中國郭沫若研究會會務。
文物與陳列工作室
從事與郭沫若生平及學術、國務活動相關的文物資料的徵集、鑑定、保護和研究利用;負責展覽內容與形式的設計及製作策劃。
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
制訂落實紀念館對外開放工作方案,組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負責信息化建設,更新維護公眾網路;承擔“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相關工作。
辦公室
負責館內人事黨務和各項行政事務,包括基建維修、安全保衛、綜合治理和離退休幹部工作。

紀念館歷史

1965年,北京市調整路名和門牌號以前,這裡原為“西河沿8號”紀念館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0平方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米,大門坐西朝東,門匾"郭沫若故居"為鄧穎超1982年9月題寫。

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在清朝年間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由樂達仁堂購買了這片地產,修建了現在的庭院。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大使館館舍,後由宋慶齡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最後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後,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於1979年遷入本院,隨後不久醞釀組成了"郭沫若紀念館籌備小組"。1982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把郭沫若這個晚年的居住地定名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誕辰90周年時,"郭沫若故居"舉行定名揭幕儀式,同時舉辦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紀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際,"郭沫若故居"正式對外開放,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雕塑規劃小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銅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國家副主席王震為之揭幕。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現更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決定將"郭沫若故居"更名為"郭沫若紀念館"。
2000年5月,郭沫若紀念館經過一年的維修重新開館,各展室陳列品做了大幅調整,更加方便遊人從不同角度了解這位20世紀文化名人的的一生。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郭沫若紀念館郭沫若
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參觀指南

(圖)地圖地圖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乘車路線:13、107、111、118、701、810、823、850、850支路公車北海後門站下。
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每周二、五,預約免費接待未成年人團體觀眾;每年最後一個周二至次年農曆初三為冬季修整期,預約接待團體觀眾。
票價:8元;學生4元。
周邊景觀:恭王府、什剎海、北海公園、廣化寺。
預約電話:010-66125392、010-66125984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