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博物館

延慶博物館

延慶博物館(Yanqing Museum)是北京市延慶縣唯一一座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區縣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延慶城區主幹道繁華街區(媯水北街24號),其前身為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展陳庫房。2004年,延慶縣政府提出延慶博物館建設規劃,2005年10月實施博物館建設工程,2008年8月館建全面竣工,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延慶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作為延慶縣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功能組成部分發揮研究、展示、教育職能,是延慶縣政府投資興建的面向21世紀的大型現代化文化設施,是新世紀延慶縣標誌性建築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延慶博物館是目前北京郊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縣級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2004年開始籌備,2008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全館建築面積逾6100平方米,展廳面積2400餘平方米。延慶博物館以延慶縣文物管理所歷年保藏、徵集和延慶地
(圖)延慶博物館延慶博物館
區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鑑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延慶特色的現代化展陳,推出了以《媯川風韻——延慶歷史文化陳列》、《媯川風雲——延慶近現代史陳列》、《媯川風情——延慶民間風俗陳列》、《媯川風采——延慶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延慶山川地貌展》為主題的一系列展覽。展區分布於博物館一至三層,展陳實物超過1000件,珍貴圖片500餘幅。延慶博物館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設施,同時也是延慶地區文物保護、文物研究、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及科學知識的基地,更是各界人士了解延慶歷史、研究延慶文化、感受延慶風情的理想場所。

展品陳列

延慶博物館建築面積逾6100平方米,其中包括2400平方米的展陳區域,陳列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兩部分。基本陳列分為:《媯川風韻——延慶歷史文化陳列》、《媯川風雲——延慶近現代史陳列》、《媯川風情——延慶民間風俗陳列》、《媯川風采——延慶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和《延慶山川地貌展》等五個單元。當前臨時展覽主題為《明清佛
(圖)延慶博物館延慶博物館
教水陸畫展》。博物館內還設有:文物庫藏區、社會教育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綜合服務區等。新館將以完善的功能,先進的設施,躋身於國內外現代化博物館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覽、修復、研究、教育、交流融為一體。
2005年延慶博物館建設工程啟動之時,博物館陳列大綱編寫隨即開始。展陳大綱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考古學會、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博物館等相關單位的權威學術指導,歷時34個月編寫完成。展覽設計力求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枯燥的展陳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具備形式上的親和力、趣味性、互動性,做到雅俗共賞,以人為本的新世紀新博物館形象。
延慶博物館廣泛徵集並保藏各類歷史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織繡、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間工藝品等類別總計6000餘件。其中不乏國家一、二級文物。此外還有“青銅量鍅”、“金貝幣”等珍貴文物。

基本陳列

(圖)延慶博物館延慶博物館
《媯川風韻——延慶歷史文化陳列》是延慶博物館最重要的陳列之一。延慶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大約在五、六萬年前的舊石器中晚期,就有原始人在延慶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此後,炎黃戰於阪泉之野,山戎族馳騁於燕北群山。燕、秦、漢、唐等朝代分別在延慶地區設上古郡、夷輿縣儒州;金代改儒州為縉山縣。元代因仁宗誕生於縉山縣香水園,故升縉山縣為龍慶州;明初為隆慶州,屯兵民修連長城捍衛京畿,隆慶元年(1567)為避穆宗年號諱,改為延慶州;民國改稱延慶縣至今。《媯川風韻——延慶歷史文化陳列》一方面就延慶歷史發展的主線進行了深入淺出地剖析,另一方面對學術界極為關注的考古發現成果進行了積極地創新展示。例如博物館對春秋戰國時期延慶山戎文化和素有“千古之謎”的人文遺址——古崖居進行了大量翔實闡釋,將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心布展,並配以專題記錄片的放映或景觀展示。
知識連結——山戎文化
山戎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支古老的遊牧部族,又稱北戎。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之地,燕之北有山戎(犬戎)”,“以涉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徙”,“常為燕、齊之邊患”。說明山戎在春秋時期曾一度稱雄燕北,經常攻擾燕、齊等國,成為這些諸侯國的世代邊患,尤以“病燕”為甚。公元前664年齊桓公救燕伐山戎,滅令支、逐孤竹,才解除山戎對燕國的威脅。大約戰國晚期,山戎便逐漸銷聲匿跡了。
從1985年至1991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延慶顯葫蘆溝、玉皇廟、西梁垙等處山戎部族墓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出土金、鎦金、青銅、陶、玉、瑪瑙、松石、骨、蚌等文物23200件,其中珍貴文物200餘件。在延慶地區大面積地發掘和揭示春秋之際的山戎文化墓葬群,為學術界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山戎部族提供了珍貴的物質依據。延慶縣於1991年8月建立山戎文化陳列館將山戎墓葬中的10座加以保護,並開放至今。
(圖)延慶博物館金項圈

知識連結——古崖居
古崖居,一個千古之謎的人文遺址。
它是由一支不見史志記載的古代先民在陡峭岩壁上開鑿的崖居洞穴,計有147個。這是我國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1996年被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北京青少年科學基金會定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延慶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為延慶縣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08年確定為中國小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古崖居隸屬於八達嶺旅遊總公司。類似古崖居的人類洞窟遺址在延慶海坨山麓共有八處,其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好、最為集中的就是古崖居。這裡保存下來的147座石室全部懸掛在近10萬平米的崖壁上。它們或方形或長方形。大的二十多平方米,小的僅3----4平方米;或單間或2----3室相通,或套間平行,或上下兩層,並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室上下兩層,並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主人集會或祭祀之地,弘敞雄偉,這就是所謂的奚王府。府內,門、窗、炕、灶、馬槽、壁櫥、煙道等一應俱全,且圓則圓,方則方,均中美學規矩。
古崖居是何人開鑿,開鑿於何年何代,作何用途?均無從考證,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對此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和假說,如“屯軍說”、“躲避瘟疫說”、“盜匪巢穴說”等。目前,比較合理的說法有二種:一種是一個距今1000餘年唐朝以後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西奚族聚居的崖居山寨;另一種是:有些學者認為古崖居和其他幾處崖居遺址是漢長城烽火台遺址。
(圖)古崖居古崖居
由於沒有考古方面的實證和史籍文獻上的確切記載,古崖居始終被譽為“千古之謎”;同時她展現了古人在軍事、建築、人文多領域偉大而神奇的智慧,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審美情趣,再現出當時的金戈鐵馬、刀耕火種的場景,讓後人從凝重的空氣里讀出豪邁,讀出戰爭與和平的主題。又被後人嘆為“千古之奇”。
《媯川風韻——延慶近現代史陳列》通過大量翔實的革命文物和照片,再現了發生在媯川大地上的歷史事件。謳歌了延慶人民英勇投身於革命洪流的感人事跡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圖)漢-量鍅漢-量鍅
《媯川風情——延慶民間風俗陳列》涉及延慶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藉助今天已不多見的珍貴民俗實物,並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幫助我們探索古老而文明的延慶人民的生活軌跡。
《媯川風采——延慶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集中展示延慶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鑑往知來,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延慶、熱愛延慶,滿懷信心地建設生態文明新延慶。
《延慶山川地貌展》通過大型延慶山川地貌沙盤和兩組相對的主題雕塑向觀眾展示了延慶的山川地貌的基本特徵和在古今歷史中的特殊地位。
這些陳列向觀眾詳述了“上承媯川神韻,下秉京畿古風”的延慶地區自舊石器中晚期到二十一世紀,其歷史文化發生的巨大變化過程和社會文化發生的巨大變革經歷。深度表現了延慶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延慶人民銳意進取的時代新風。
臨時展覽《明清佛教水陸畫展》是延慶博物館首次引入的大型外展,是對延慶歷史文化陳列的重要補充。

建築設計

(圖)報告廳報告廳
延慶博物館擁有眾多人性化服務設施和設備,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參觀需求。建築設計重視博物館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圖以清晰的、簡明的、富於邏輯的方法處理好各功能區間的關係。主要的功能區分為:展陳區、社會教育區、綜合服務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安全保衛區、藏品庫區、設備區等。
序廳和多功能報告廳LED螢幕會顯示相關標語和背景信息。展廳具備新聞攝影電源和發稿信息終端。
觀眾現場服務:在博物館大門內、展廳均安裝參觀導覽系統,讓公眾自由地瀏覽、查詢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和參觀信息。
多功能報告廳:通過數位化網路、電視網(有線/無線)和數據網路互動式播發、後期電子出版物製作,實現現場會議與網路會議的結合。
展廳:不同類型的展廳相對獨立,既便於觀眾自主參觀、選擇參觀路線,又便於安防管理。寬闊的展廳面積和充足的高度,也為豐富多樣的展陳設計提供了理想空間。

服務項目

延慶博物館具有完善的設備設施,以人性化服務理念為原則,開展各項接待服務工作。
接待服務:延慶博物館擁有多語種諮詢、物品暫存櫃、休息座椅;為殘障人士準備了專用通道、電梯等。提供講解員講解、觸控螢幕查詢。館內常年舉辦專題講座和主題活動,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及科學知識。

參觀指南

延慶博物館已與2008年9月30日實行免費對外開放。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9:00-16:30時(開放日15:30時以後停止入館,周一、周二閉館)
開放形式:免費參觀,限額預約
預約及領票方式:
1、零散觀眾可自行前來參觀,無需預約。
2、團體觀眾需提前三天通過電話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可在參觀當日入館領取紀念參觀券。
3、領票時間:周三至周日9:00-15:30時發放紀念參觀券。
參觀須知:
•請按規定領票參觀;館內謝絕吸菸。
•請自覺配合安檢,遵守館內相關規定,接收工作人員管理。
•行動不便、身體有潛在疾病的觀眾需有人陪同方可入館參觀。
•館內部分場所地面光滑,部分展廳亮度較低,請注意安全。
•通行扶梯、通道、走廊等處時請注意人身及攜物安全;請保持公共衛生,勿隨意投擲、丟棄雜物。
•衣冠不整、醉酒、精神障礙者謝絕入館。
•飲料食品及其盛裝器皿、生物、易燃易爆危險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險品謝絕攜帶入館。請勿攝像及使用閃光燈,展廳內請勿使用三腳架。
•請勿觸摸裸露展品、攀爬躺臥。
•請您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勿在館內使用輪滑、暴走鞋等類似輪式鞋,請勿喧譁、追跑打鬧及在展廳內使用手機。
<延慶博物館>

(圖)延慶博物館延慶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延慶縣媯水北街24號

郵編:102100

乘車路線:德勝門919路直達延慶縣城
<山戎文化陳列館>
地址: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玉皇廟村東
郵編:102100
乘車路線:德勝門乘919路至延慶南菜園站下換乘920路張山營站下

<古崖居>
乘車路線:德勝門乘919路汽車至延慶南菜園站下換乘920(張山營方向)到古崖居下車。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