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在中外博物館界久負盛名。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翻開中國地質博物館90年的曲折歷史,那一幕幕鮮活的場景、一張張生動的面孔、一件件精美的藏品,無不在傾訴中華民族的奮發與苦難,無不在演繹地質科學的宏大與精深,無不在展示地質學人的探求與風采,這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

偏安豐盛二十年 (1916-1935)

從1916年館的誕生到1928年國民政府習北伐成功,再到1935年地質調查所南遷,是地質礦產陳列館從奠基開始,逐步加快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館的領導人依次為丁文江、翁文灝、安特生、盧祖蔭和徐光熙,其中,前四位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會會員。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地質陳列館從最初的四個陳列室(礦物岩石室、地質系統室、煤鐵礦產室和金屬礦產室)發展為七個陳列室(新增非金屬礦產室和兩個古生物室,並在原礦物岩石室增加動力地質內容),後又增加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部分;陳列標本從最初的899件發展至近萬件(尚有未陳列標本不下10萬件);陳列面積從最初的不足百平方米發展為1000平方米; 陳列館從豐盛3號之一隅,擴大至占據全院。這中間,兼任館長翁文灝的貢獻最大,大總統黎元洪帶頭捐款亦可圈可點。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總計39000元。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期間,兩個震驚全世界的科學發現均由第三任館長、瑞典人安特生引發。安特生(丁。G.Andersson),瑞典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1901年獲瑞典薩普拉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瑞典地質調查所所長、萬國地質學會秘書長。1912年,受聘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顧問,1920年任地質礦產陳列館館長。一是於1918年由安特生組織啟動對北京周口店遺址的挖掘,最終於1929年由裴文中發現“北京人”頭蓋骨;二是於1920年在河南澠池發現“仰韶文化”。1922年,地質陳列館以臨時展覽的形式第一次公開展出“仰韶文化”文物,成為中國考古學發端的第一個展覽場所。以臨時展覽的方式展示重大科學發現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從此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一個優良傳統。

1929年趙亞曾不幸在雲南昭通遇害於地質調查途中,第五任館長徐光熙照料趙氏孤兒,品德高尚。趙亞曾,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短短的6年工作中,他在山東、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偏僻山區做過多次調查。1929年,參加中央地質調查所對西南地區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地質調查。遇害時年僅3l歲。被譽為北京大學最傑出的人才之一。

流離十四載,一路兩遺址(1935—1949)

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餘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1937年初建成開放。

“七七事變”的炮火終結了剛剛開放的南京地質陳列館。11月日軍占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11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之前,館長盛莘夫奉命留守南京,憑藉流利的日語與日軍周鏇,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作為“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逃出南京,回到北碚。

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鍾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於1948年10月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故館春秋(1935-1949)

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故館—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因標本大部遷往南京,除新生代化石陳列室尚維持現狀外,其它大不如前。自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3~1937年2月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六十多年後,賈蘭坡把當年裝架展出的北京猿人時期動物群稱為“小動物園”。這是日寇洗劫前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最輝煌的時期。

“七七事變”前夕,楊鍾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11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由於北平分所有一新生代研究室(與美屬協和醫院合辦),一度免遭日軍騷擾。這一時期,北平分所由新生代研究室負責人裴文中代管。珍珠港事件後, 日美宣戰,北平分所亦未倖免。

稍晚,偽華北綜合研究所在北平分所內設華北地質研究所。多次請章鴻釗出任所長,均遭拒絕。後由李岐山兼任。

此後,陳列館曾被日偽軍強占,陳列標本幾度搬遷至動物園附近的陸謨克堂(國立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堆放,損失嚴重。

期間,發生兩個令人難忘的事件:

葛利普拒日

葛利普(A.W.Grabau),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1870年出生,190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應聘來中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主任。中國最早的一批古生物學者大都出自他的門下。對中國古生物學、地層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地質博物館早期收藏的許多無脊椎動物化石多由葛氏鑑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坐在輪椅上,橫擋在大門口,手持美國國旗,高呼反侵略、反戰爭口號,阻止日軍進入陳列館。後被日軍囚禁,身體日漸虛弱,日本投降後被接出,最終逝於地質陳列館西廂房。

“北京人”頭蓋骨丟失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派高振西到南京,後又到北平與王竹泉、裴文中等一起接收偽華北地質研究所,後返回南京。

中央地質調查所任命高平為北平分所所長。

仍由賈蘭坡主持地質礦產陳列館的恢復工作,終未能對外開放。

運籌十年獲新生(1950—1959)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總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曲折發展四十年(1960—2000)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建築布局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展廳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展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巨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岭,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展廳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鑑定、寶石鑑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採、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鑑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展廳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展廳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

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

第五單元——生物登入;

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

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

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

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關懷與鼓舞廳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關懷與鼓舞廳,展示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地質事業的關懷與鼓舞。

虛擬展廳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館藏精品

截止至2013年,館內藏有各類地質標本12萬餘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萬件、地層2.1萬件、礦物1萬件、岩石6000多件、寶石1000多件、礦床3.3萬件、地質現象1000多件,還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標本等。其中巨型山東龍、水晶王和在遼寧西部發掘的原始鳥類化石等極為珍貴。

礦物

獨居石 辰砂與水晶共生 鈉鋰大隅石(蘇紀石)
羥砷鋅石 螢石與方解石晶簇 天河石
六方柱狀磷灰石 水晶 紫晶晶簇
羥砷鋅石 花朵狀石膏 十字石穿插雙晶
釩鉛礦 球狀磷氯鉛礦 球狀羥砷鋅石

寶玉石

圍岩中的紅寶石晶體 與方解石等共生的祖母綠 海藍寶石
翡翠擺件 瑪瑙切片 藍瑪瑙球
青金石屏風 金剛石 坦桑石
金綠貓眼 紫晶 田黃
星光藍寶石 粉紅色碧璽 托帕石

古生物

聖賢孔子鳥 中華龍鳥 周口北京人遺址的灰燼
中國鬣狗 中華弓鰭魚 元謀人(牙)
原犀 沼澤野箭蜓 真獾
震旦角石 楔羊齒 新疆隱孔貝
玄武蛙 燕細姬蜂 印痕薄扁甲

科研科普

科研

南展線南展線

地質博物館館出版了《巨型山東龍》、《寶石通論》、《中國金伯利岩》等專著和《中國礦物》、《中國名泉》等圖冊,科研人員在《地質學報》、《Nature》、《Science》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遼西侏羅—白堊系過渡層生物群及地層年代研究》、《遼寧西部原始鳥類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項目成果受到國內外古生物界的廣泛關注。

科普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位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在濃郁的科學氛圍中,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輕鬆步入精彩紛呈的地學空間。

主要榮譽

創刊於1981年的《地球》是中國著名的地學科普雜誌,科普講座、科普巡展、科普諮詢等各種地學科普活動連綿不絕。

中國地質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分館概況

黃果樹館

黃果樹奇石館位於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於2010年6月15日開館,2012年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黃果樹館”。

黃果樹奇石館占地面積40000餘平方米,其中館大樓建築面積為5800平方米,展陳面積3800平方米,分設“遠古滄桑館”、“雅韻天成館”、“夢幻晶花館”。

2013年,館藏標本1500餘件。化石類藏品中有蜚聲海內外的三疊紀時期的魚龍、幻龍、貴州龍、海百合、真頜魚、龍魚等;岩石類有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矽質岩、鈣質岩、沉積岩、交織岩等;礦石類有極具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辰砂、雄黃、雌黃、水晶、螢石、方解石、孔雀石、綠松石、藍銅礦、褐鐵礦、輝銻礦等。

奇石館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多功能綜合性基地”、 “貴州省古生物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貴州省觀賞石展示和研發基地”、“貴州省百家旅行社推薦參觀點”。

本溪分館

本溪地質博物館座落在本溪國家地質公園本溪水洞景區內,占地面積為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

博物館是由地球科學廳、生命進化廳、礦產資源廳、地質遺蹟廳、多功能廳和綜合廳等六部分構成。充分利用圖片、文字、模型、實物標本、影視、信息系統和多媒體技術,全面展示地球在46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所經歷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以及由各種地質作用造成的地質遺蹟。展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從距今35億年前的細菌化石到現在的人類的演化過程。

館內陳列了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蹟,史前地質遺蹟,國家級珍貴標本30餘件,珍稀標本3300餘件,其中金剛山義縣翼龍、本溪甲龍、馬氏燕鳥吃魚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標本;中華龍鳥、尾羽鳥也是世界僅有的幾塊當中最精美的標本:幻龍、魚龍和海百合、群龜、九龍壁等化石標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熱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蓋了脊椎動物的所有門類,尤其是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稀國寶級的化石,是本溪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07年成為遼寧省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獲得三星級本溪市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遼西分館

宜州化石館創建於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1996年被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

一年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就達千餘人次,各級領導幾百人次,遊客十幾萬人次。宜州化石館相繼被評為“全國石文化事業先進單位”、“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基地”、“錦州市科普基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實習基地”等等,並在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點”。

宜州化石館共設有五個展廳。

常州分館

中華恐龍園位於常州新北區漢江路1號,是一座以恐龍為主題的,融博物、科普、娛樂、休閒及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遊樂園,又稱“東方侏羅紀公園”。園區核心部分——中華恐龍館,又名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州分館,是國土資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截止至2013年,是中國收藏展示中國系列恐龍化石最為集中的專題博物館。

館內運用多項現代技術,並通過生態模擬的環境設計,展示恐龍這一古生物產生、發展、演化直至滅絕的過程,旨在弘揚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新自然觀,是寓教於旅遊體驗之中的新型科學殿堂。園內以恐龍為特色的新一代高科技遊樂項目分布其中,整個園區共分歡樂街、重返侏羅紀、雨林冒險、中華恐龍館、極限挑戰、園藝博覽園六大主題遊樂區,共50多個遊樂、表演項目。

自2000年開園以來,樂園緊緊圍繞恐龍的主題展示、遊樂、演藝、商業、環藝等內容,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園區擁有收藏展示中國系列恐龍化石最為集中的專題博物館,展示有國寶級恐龍化石五十多具。

江西分館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即中國地質博物館江西分館是江西省惟一的一個專業地學博物館(截止至2013年),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礦業調查所”的“江西地質礦產標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創立的“廬山地質館”。新建的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於2006年2月27日正式開館。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是集地學科普和江西地質、礦產、環境於一體的專業博物館,分為地學科普展區、江西礦產資源及套用展區、江西地質環境展區、江西省地礦局展區、寶玉石觀賞石展區五個部分,面積近600平方米,擁有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礦石、寶玉石觀賞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件。

先後被江西省科學技術廳、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西峽分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的前身是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始建於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

據專家考證,1993年在西峽縣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6科、9屬、13種,分別占中國總數的二分之一、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西峽恐龍蛋化石分布之廣、含蛋層數之多、成窩性之好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以恐龍文化為主題,展示了西峽境內出土的各類恐龍蛋化石精品和國內外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標本,是一個集科研、科考、科普、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地質博物館。

房山分館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2010年5月15日起開放。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也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房山分館,位於房山區長溝鎮,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

博物館占地面積91.65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截止至2013年,是國內建築面積最大、展陳內容最豐富的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

嘉蔭分館

2010年7月31日,中國地質博物館嘉蔭恐龍館正式掛牌,誕生於東北邊陲的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閒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截止至2013年),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煙臺分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位於煙臺市萊山區國際植物藝術博覽苑用地西側,北靠黃海、西臨遊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濱海路。

景觀設計面積約 7.9萬平方米。

參觀指南

地理位置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票價信息

中國地質博物館地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地圖

開館時間:9:00-16:30 節假日不休息,星期

一閉館。

票價:成人30元,學生15元。

乘車路線

地 鐵:四號線西四站下車(走D出口)。

公車: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612、619、709、726、806、808、812、814、823、826路公共汽車西四站下;7 路公共汽車白塔寺站下;14、55路公共汽車西安門站下。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