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唐代韓愈作品,寫於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華》說是寫於五月二十六日,應是筆誤,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還寫過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韓愈的侄子韓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韓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十二郎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鄭氏撫養成人,共歷患難,因此感情特別深厚。但是長大之後,韓愈本人在外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孟郊告知韓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韓愈又疑問六月二十二日老成還在寫信,種種的疑點讓韓愈悲從中來。韓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韓愈與十二郎,在家庭連遭不幸的情況下一起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又因為家族的、親情的和年齡上的關係,韓愈與十二郎雖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的感情基礎。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六歲,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當人生的壯盛時期;就韓愈而言,他與十二郎雖暫分離而此後必然有很長時間相聚,可以充分體味叔侄之間的天倫樂事。但是,令韓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於是對家族、親情的悲痛回憶和自己與十二郎聚少離多的遺恨便一下子湧上筆端。

作品簡介

原文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注釋

①十二郎:韓愈之侄,在族中排行第十二。②季父:父輩中排行最小的,現在統稱叔父.時羞:應時的新鮮食品。③怙:依賴.所怙:指父親。不省所怙:韓愈早孤,不記得父親。④中年:韓愈兄韓會病死韶州刺史任上,年41歲。

古指諸侯或大臣的死亡為薨。③佐戎:佐理軍務,韓愈曾任徐泗濠節度使推官。④孰:誰。遽:匆忙。
①戚:悲傷。②耿蘭:韓氏的管家。③業其家:繼承先人家業。④孩:小兒笑.提:抱.孩提:極言其幼小。⑤軟腳病:即腳氣病,先腿軟,隨後腿腫。往往而劇:有時病得厲害。
①終喪:喪期終了。②兆:此處指墳墓。③窆:下棺入土。④尚饗: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舊時祭文常用的結束語。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聽到你去世的訊息後第七天,才得含著哀痛的心情,打發建中從遠路備辦了應時的佳肴,祭告你十二郎的靈魂。
唉!我幼年喪父,等到大了,還不知道父親的模樣,只依靠著哥哥嫂嫂。哥哥中年在南方去世,我和你都小,跟著嫂嫂送靈柩回河陽安葬,隨後又和你到江南,孤苦伶仃,我倆一天也沒離開過。
我上面有三個哥哥,都不幸很早去世了。繼承先父的後代,孫輩只有你,兒輩只有我,兩代各剩一人,孤孤單單。嫂嫂常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家兩代,就只有你們兩個了。”那時你還小,恐怕記不得了;我那時雖記得,也不懂得她話中的悲酸。
我十九歲時,初到京城。四年後才回家看你。又過四年,我去河陽祭掃祖墳,碰上你送嫂嫂靈柩來安葬。又過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探望我,住了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家眷來。第二年,董丞相逝世,我離開汴州,你沒來成。這年,我在徐州輔助軍務,派去接你的人剛剛動身,我又免官離職,你又沒來成。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徐州,也是客居,不能久住;從長遠打算,不如西歸故鄉,把家安頓好再接你來。唉,誰料你竟突然離開我而去世呢?
當初,你我都年輕。以為只是暫時相別,終究會長久住在一起的。所以才離你而到京城,尋求微薄的俸祿。果真知道這樣,哪怕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願一天離開你而去就職啊。
去年,孟東野到你那裡去,我寫信給你說:“我還不到四十,已經視力模糊,頭髮花白,牙齒鬆動。想到各位父兄,都在健旺時過早去世,像我這樣早衰,能夠活得長久嗎?我不能離開職守,你又不肯來。只怕我早晚一死,你將會無窮無盡地憂傷。”誰料年輕的死了,年長的反而活著:身強的夭折,而病弱的反而倖存呢!唉喲!難道這是真的嗎?莫非做夢吧?還是訊息不確實呢?如果是真的,為什麼我哥哥有那樣的美德反而後嗣夭折?你那么純正聰明卻不能承受他的遺澤?為什麼年輕體壯的反而早死;年長病衰的反而活著呢?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如果這是夢,或是訊息不確定:那么,孟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喪報,為什麼又在我身邊呢?唉,這確是真的了!我哥哥那樣的美德,後嗣卻竟夭折,你那么純正聰明本當繼承家業的,竟然不能承受父親的遺澤了!天意真是難以推測,神靈真叫人難以明白!事理真不可推論,壽命真不可預卜啊!雖說如此,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髮有的已變得全白了,鬆動的牙齒有的已經脫落了。體質一天天衰弱,精神也越來越差了。不用多久,不就跟著你死去了嗎!如果死後有知,分離的日子也就沒有多久了:如果死後無知,我也悲傷不了多久,而那不悲不傷的日子倒是無窮無盡了。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剛五歲。年輕體壯的都不能保全,像這樣的孩子,又怎么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呢?嗚呼,悲痛啊!嗚呼,悲痛啊。
你去年來信說:“近年得了腳氣病,時常發作得很厲害。”我說:“這種病,江南人是常有的。”沒有因此而為你擔心。嗚呼!難道你竟是因此而去世嗎?還是由於別的疾病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寫的,東野說,你死於六月二日。耿蘭報喪沒有寫明月日。大概東野派來的信使,不知道向家人問清楚月日,而耿蘭報喪,又不知道應當寫明月日。或者東野寫信時才去問信使,信使就信口應付他。是這樣嗎?也許不是這樣吧。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你,慰問你的兒子和奶媽。他們家中有糧守靈,可以守到喪期終結,就等那時再接他們;如果不能等到喪期終結,就馬上接他們來。其餘的奴婢,都讓他們守喪。如果我有能力遷葬,定會把你葬在祖墓一起,這才了結我一樁心愿。
嗚呼!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在世我不能和你同住互相照顧;你去世我不能撫摸你的遺體表達我的哀思,入殮時我不能靠在你的棺木旁,下葬時我不能親臨你墓穴邊。我的行為背犯神明,因而使你夭折。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顧共同生活,又不能相互陪伴一同去世;如今一個在天之涯,一個在地之角,活著時你的影子不能與我的形體相依;死後你的靈魂又不能在夢裡和我相聚。這實在是我造成的,我又能怨誰呢?蒼蒼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時才有盡頭!從今以後,我沒有心思活在人間了。我當在伊水和潁水之上置幾頃田地,度過晚年,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期望他們長大成人,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愿不過如此而已。唉!言語有盡,哀痛無窮。你都聽到了呢,還是沒有聽到呢?唉,悲痛啊!你來享用祭品吧!

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①吾去汴州
去:(古義)離開
(今義)離開所在地方到別處去
②明年,丞相薨
明年:(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③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義)成家立業
(今義)(組織、機構)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④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動搖:(古義)鬆動
(今義)在兩種對立的意見之間或在兩條對立的行動路線之間搖擺不定
⑤未可以為信也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
⑥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幾何:(古義)多少(日子),意指過不了多久
(今義)多少(用於反問)
⑦其無知,悲不幾時
無知:(古義)(我)死後無知
(今義)不懂情理;缺乏知識
⑧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無意:(古義)沒有心思
(今義)不是有意的
⑨然後惟其所願
然後:(古義)這樣之後
(今義)用於順承複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⑩將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義)安家
(今義)男子結婚
⑾雖然,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雖然:(古義)即使這樣
(今義)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與之呼應
⑿志氣日益微
志氣:(古義)精氣神
(今義)為求上進的決心和勇氣
⒀既又與汝就食江南
既:(古義)不久,後來。
(今義)已經,既然。也可作連詞,與“且,又,也”等副詞呼應
⒁汝來省吾,止一歲。
止:(古義)留居。
(今義)停止;阻攔;到…截至;僅,只。
【通假字】
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羞:通“饈”,美味食物
②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④終葬汝於先人之兆兆:通“垗[zhào]”,墓地
⑤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斂:通“殮”,給死人穿衣入棺
⑥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曷:通“何”,什麼
⑦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時間的界限
⑧.以待餘年余:通“餘”,剩下的
【重點實詞】
銜(含著)哀致(表達)誠掇汝而就(就職上任)
汝不果(成為事實、實現)不克(能夠)蒙其澤
吊(撫慰)汝之孤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恨)
【重要虛詞】
其:
其能久存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表選擇的連詞)
其無知,悲不幾時(表假設的連詞)
乎:(助詞,表疑問或反問語氣,反問語氣見“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斷語氣,語氣較重)
文言實詞:孤、怙、孥、薨、輟、嗣、蒙、窆、尤等。
文言虛詞:其、抑、曷等。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汝又不果來果:實現
業其家業:繼承的事業
東亦客也客:做客
②名詞作狀語
莫如西歸西:向西
中年兄歿南方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
③動詞作名詞而視茫茫視:視力
惟其所願:願望
傳之非其真邪傳:傳來的訊息
④使動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夭折
成家以致汝成家:使家成致:
長吾女及汝女長:養育,使……成長,
⑤形容詞作名詞
乃能銜哀致誠誠:誠意
蒼蒼者欲化為白矣白:白髮
⒍形容詞作動詞
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
【一詞多義】
⒈致
①乃能銜哀致誠(表達)
②致敬亭於幕府(送達)
③將成家而致汝(使……來)
④何意致不厚(招引,引來)
⑤余幼好書,家貧難致(取得,得到)
⑥老婦前致詞(傳達,表達)
⑦[蔣]乾還,稱瑜雅量高致(興致,情致)
⒉就
①既又與汝就食江南(到)
②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就職上任)
③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④於是荊軻就車而去(接近,靠近)
⒊之
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定語後置的標誌詞)
②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主謂之間)
③佯狂不知所之者(到)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代詞,事情)
⑤告汝十二郎之靈(的)
⒋始
①吾年十九,始來京城【當初,最初(初次)】
②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開始)
③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曾經)
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才)
⒌舍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離開)
②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停止)
③至舍,四支僵不能動(客舍)
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行軍三十里為一舍)
⑤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建房舍)
⑥屋舍儼然(房舍)
⒍其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難道)
②其後四年,而歸視汝(那)
③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他的)
④齊國其庶幾乎(或許)
⑤汝其善撫之(一定)
⒎信
①其信然邪?其夢邪?(真實,確實)②願陛下親之信之(相信)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信用)
④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隨意,隨便)
⑤煙濤微茫信難求(實在,的確)
⒏然
①嗚呼!其信然矣(形容詞的詞尾……的樣子)
②雖然,我自今年來(這樣)
③吳廣以為然(是的,對的)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不過,但是)
⑤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一樣)
⒐窮
①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窮盡)
②固將愁苦而終窮(不得志)
③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阻塞不通,與”通”相對)
⒑書
①汝去年書雲(寫信)
②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
③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書籍)
④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表)
⑤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書畫)
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指<<;尚書>>;)
⑦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文字)
⒒比
①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近來)
②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並列,挨著)
③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比較)
④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和…比較)
⑤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等到,及)
⒓以
①未始以為憂也(把)
②其竟以此而殞其身乎(因為)
③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在)
④使者妄稱以應之乎(來)
⒔如①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而”)
②日初出大如車蓋(像)
③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比得上)
④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⒕食
①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糧食)
②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食物)
③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吃)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餵養)
⒖病
①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病)
②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毛病,弊病)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乾枯的)
④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⑤君子病無能焉(擔心)
⑥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⒗意
①吾其無意於人世矣(心思)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心意)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態)
⑤何意致不厚(意料)
⒘長
①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養育)
②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年紀大的)
③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個子)
④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與短相對)
⑤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長度)
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長太息:長嘆)
⑦茅檐長掃淨無苔(經常)
⑧府吏長跪告(長久)
⑨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排行第一)
⒙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並列)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
③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承接)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轉折)
⑤提刀而立(修飾)
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假設)
⑦遏其生氣——而江浙之梅皆病(因果)

作品賞析

本文是韓愈哀祭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絕調”(明·茅坤語)。其所以如此,不在於祭文運用了多么高超的技巧,而唯在其情的真切,復借質樸的文字予以自然流露。

韓愈與十二郎,在家庭連遭不幸的情況下一起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又因為家族的、親情的和年齡上的關係,韓愈與十二郎雖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的感情基礎。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六歲,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當人生的壯盛時期;就韓愈而言,他與十二郎雖暫分離而此後必然有很長時間相聚,可以充分體味叔侄之間的天倫樂事。但是,令韓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於是對家族、親情的悲痛回憶和自己與十二郎聚少離多的遺恨便一下子湧上筆端。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而真情自然一觸即發的原因。

祭文先追憶了幼時與十二郎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借其嫂的話,突出了家族的苦難和淒涼孤單;又一一追述了自其離家之後叔侄短暫的幾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給自己帶來的無可彌補的精神創傷。行文至此,作者感情的閘門已難以抑制,先從“少者吊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生髮出一大段似真似幻、始疑終信的沉痛文字,繼又從不知十二郎死確切日期入手,生髮出一大段如泣如訴、自責自尤的追悔文字。至此,文章的情感達到高潮,也予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在感情的一泄如注之中,作者仍然不失時機地對十二郎的喪事、家事一一作了安排;對於作為十二郎僅存的長輩韓愈來說,這些都是祭文不可缺少的內容。

與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輔相成的是祭文文字的不假雕飾。作者似與十二郎如話家常,時而敘事,時而抒情,時而引用人物話語,時而援引書信中語,於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之中,自然營造出一種纏綿悱惻、迴環往復的悲劇氣氛。

多數讀者不一定有喪親之痛的感情經歷,因為時代的隔膜,今天的讀者對韓愈唏噓再三的家族的淒涼孤單尤其缺乏深切的體會。但是,古往今來的讀者沒有不被這篇文章感動,甚而至於黯然泣下者,原因在於,一方面讀者皆有設身處地、轉換立場的能動性,另一方面好的文章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和“移情”的作用。《祭十二郎文》的感染力,即來自於以上兩個方面。

哀祭文,通行的體式,以言韻語居多。韓愈這篇祭文,在真情急欲一傾的驅動下,突破了這個常規,而使用了更流暢、更易於表達情感的散文去寫。這也是一個創造。

這是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寫的一篇“銜哀致誠”的祭文。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哀痛、誠摯的情感,首先應了解他們叔侄的特殊關係。韓愈三歲喪父,一直依靠兄嫂撫養。不久,哥哥又宦死於南方,寡嫂攜帶年幼的韓愈叔侄回到故鄉河陽,艱難度日。這時,兄弟輩只剩韓愈一人,子侄輩只有老成一人,“兩世一身,形單影隻”!韓愈視長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歲的侄子情同手足。後來,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為命。韓愈十九歲來到京師謀生,二十五歲中進士後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職,而老成則一直羈留在南方,他們叔侄每隔數年才得相見一面。韓愈本以為彼此都還年輕,指望著將來生活穩定後,便接侄子來同住。沒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絕,為悼念老成乃寫成了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這篇祭文打破了傳統的祭祀文體的固有格式,不去鋪排郡望,歷數祖輩官階,讚頌死者的品德、業績,而是完全根據情感的起伏變化奮筆直書。由於情緒的激動以及生活經歷的繁富,所要書寫的內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來似乎往復重疊、散漫錯綜,實際上卻是氣脈不斷,一種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貫串始終。要理解這一藝術特色,就必須把握住兩點:他一面要追憶往事,敘述二人親密的關係;一面要面對現實,抒發自己得到噩耗後,震驚、疑惑和萬分悲痛的思想情緒。正是為了更好地表達這些內容,作者只在開頭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靈”,和結尾的“嗚呼哀哉!尚饗!”數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間主要部分運用的都是直接對話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談論家常,傾訴心聲。

文章的主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自“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記敘自己幼小喪父後,依靠兄嫂撫養,和早年與侄子南北遷移,“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的經歷。又詳細地回憶了自從他來到京師,“其後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會,以及幾番錯過了重聚的機會。他為自己因求食逐祿,不能與侄子長相廝守而悔恨不已。第二部分(自“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自己因比他年少體強的、生性‘純明’的侄子遽然辭世而悲痛欲絕。寫當噩耗傳來時他從不信到確信的複雜心理活動,寫他因少者、強者夭歿,長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難測,神靈不明,又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親自撫屍、憑棺、臨穴而愧疚。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對老成身後事的安排,說終喪後,他將把老成的遺孤接來,與自己的子女一同撫養,直到男成業,女出嫁。他還要把老成遷葬到北方的祖墳。文章開頭說他是“銜哀致誠”地撰文來祭奠侄子,結尾說“言有窮而情不可終”,前後呼應,進一步說明了自己徹骨鑽心的悲痛並不因文章的結束而終止,它將綿綿延續,永無盡期!所以說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

本文的作者在語言上放棄了傳統駢儷文的整飭、華美,而採取韻散結合,以散為主的形式來表達。而且不沿襲傳統祭文的固定格式,運用了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敘家常、吐心曲的方法,這就構成了這篇祭文的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而又宛轉、細密的獨特風格。

作者很重視語句的前後呼應,善於利用排比句式,並講究用詞的精巧。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兩處前後對應地講到自己未老先衰、體弱多病的情況,前面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這裡特意連用了三個起轉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說三十多歲的人,本應身體健壯、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視力減退、反而鬢髮班白、反而牙齒動搖,這就強調了作者的身體狀況竟然是一反常規,過早地衰象畢露。後面再一次說:“吾自今年以來蒼蒼者或化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這裡又特意連用了兩個“或┄┄而”,兩個“日益”,說明其身心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並強調了這日甚一日的變化速度。通過對這種迅速變化的描繪,作者內心的悲傷、頹喪之情就都充分地表達出來了。我們從文章表情達意的效果上,可以領會到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

作者的筆法具有宛轉、細密的特色。如第二部分,寫噩耗傳來時自己複雜、變幻的心理活動,說:“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他乍聽到噩耗時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驚,以至懷疑訊息的可靠性;接著由於驚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覺像是在夢裡一樣;待稍稍冷靜一些後,他仍然覺得老成已死的訊息是誤傳。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說:“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自己身邊的書信為他切實地證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無疑的,他只能去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了!作者具體、細膩地記錄了自己接到噩耗後,從懷疑到確信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樣做就更真實地反映出來他對侄子的骨肉深情。再如第三部分寫到:他估計自己很快就會隨著老成而死去,他說:“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後如有知,不久即可與侄子相聚;如無知,那死後也就不會再因悼念亡侄而悲傷了!作者利用死後有知與無知來表達與老成的真摯、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宛轉,悽惻動人!

作品評價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一、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求情關係。作者與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艷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隴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這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使作者如同與死者對話,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語言樸素,行雲流水
這篇祭文強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讀者,也得力於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調和平易曉暢的家常生活語言,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駢散,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疑問、感嘆、陳述等各種句式,反覆、重疊、排比、呼告等多種修辭手法,任意調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與死者促膝談心的形式,呼“汝”喚“你”,似乎死者也能聽到“我”的聲音,顯得異常自然而真切。這樣全文就形成了一種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氣勢和令人如聞咳謦的感情氛圍。文章就像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擁抱住了它的讀者。

作者介紹

韓愈韓愈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鬥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志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