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的歷史悠久、館藏標本系統齊全。現館藏標本總量55000餘件,其中公開展出4000餘件。博物館的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主要陳列展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始建於1952年。

基本信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的歷史悠久、館藏標本系統齊全。現館藏標本總量55000餘件,其中公開展出4000餘件。博物館的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主要陳列展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始建於1952年。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系、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追溯藏品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收藏歷史,則己逾百年。其藏品乃是由幾代地質學者上個世紀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建館後,大多數新增標本為本校師生在科研、教學實習等野外工作中採集的標本,以及校友、國際友人等饋贈學校的標本。

基本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所收臧的數萬件臧品除了采自國內各地之外,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瑞典前蘇朕伊朗日本越南印尼澳大利亞等世界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的標本,典藏標本來源之廣也是國內高校博物館中少有的。
博物館建館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服務,因此,在展室的劃分、展品的陳列方式和展品的選擇基本遵循著高校地質專業教科書的內容體系。目前擁有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基礎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標本體系。
博物館的館藏標本中還有一些珍奇標本,如:來自地外的Fe-Ni隕石、采自地球之顛-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采自太平洋海底約6000米深處的鈷錳結核、來自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地表苔蘚等等。
199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課堂。

結構組成

博物館的展出分為兩大部分,分別位於教二樓的一層和二層的西部。一層為地球物質成分展廳,展出內容包括與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等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系統標本。二層為生命演化與地球演化歷史展廳,展出內容包括生命演化(古生物學)展室、地史學展室,青藏高原地質演化研究展室和地學知識科普展室四部分。交通:乘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709、726、806、808、812、814、823、826、846、850路公車至西四站下車即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