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景山區是北京西部的一個行政區,是北京市六個主城區之一。位於長安街西段,最東端距距天安門14公里, 面積84.38平方公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常住人口63.9萬人(截止到2011年底)。交通暢捷,可進入性強。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歷史文化重鎮。區域內山地面積占23%,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7.09%。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達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區首位,是北京市城區中山林資源最豐富、綠化覆蓋率最高、人均擁有公共綠地最多的地區,2016年石景山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石景山區風光 石景山區風光

自有史以來,至中華民國時期,石景山區現轄地區(簡稱“石景山地區”)無獨立建置,分別屬於薊國、燕國、廣平縣、幽都縣、宛平縣、北平特別市郊五區。1948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第二十七區”,是為獨立建置之始。後兩次更名,於1952年8月27日,定名為“石景山區”。其後,區劃幾經變動。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將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此後,行政區域未再變動。

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封帝堯之後於薊,都城薊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封召公爽於燕,都城在今房山區董家林一帶。石景山地區屬薊國地。後薊國衰落,約西周末年被燕國兼併,燕遷都薊城。石景山地區屬燕國都邑地。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兵攻占燕都薊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廢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薊縣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漢實行郡、國並立制度。石景山地區屬燕國薊城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廢燕國置“燕郡”。地屬燕郡薊城地。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劉旦為燕王,燕郡復稱燕國。  

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

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始設十三州部。石景山地區屬幽州燕國薊城地。元鳳元年(前80年),燕王劉旦謀反失敗自殺,改燕國為“廣陽郡”。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地。本始元年(前73年),改廣陽郡為“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城地。王莽新朝元年(9年),廢廣陽國設廣陽郡(曾改名廣有)。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有郡伐戎縣地。東漢形成州一郡(國)一縣三級政區,建武二年(26年),復置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縣地。建武十三年(37年),廢廣陽國並人上谷郡。地屬上谷郡薊縣地。永平八年(65年),恢復廣陽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並人冀州。地屬冀州廣陽郡薊縣地;不久,幽州復置。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陽郡薊縣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實行州一郡一縣三級制度,前後雖有幽州燕郡、燕國等稱謂變化,石景山地區始終為薊縣轄地。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取代北周,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一縣二級制度,石景山地區屬幽州薊縣地。大業三年(607年),廢幽州置“涿郡”。地屬涿郡薊縣地。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廢涿郡,復置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劃全國為十五道,開始形成道一州一縣三級政區。地屬河北道幽州薊縣地。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稱“范陽郡”,析薊縣置廣平、廣寧二縣。地屬河北道範陽郡廣平縣地。天寶三年(744年),撤廣平、廣寧復並薊縣。至德元年(756年),於薊縣西置廣平縣。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范陽郡為幽州。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廣平縣地。大曆三年(768年),改幽州為“范陽府”,地屬范陽府廣平縣地。建中二年(781年),設幽都縣。地屬范陽府幽都縣地。唐末,廣平縣廢,後在幽州(唐代稱薊城為幽州)城西設玉河縣。石景山地區屬范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為報答契丹援立之助,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石景山地區屬幽都縣、玉河縣地。

石景山圖書館 石景山圖書館

契丹天顯十一年(936年)末,契丹進占幽雲十六州。遼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設南京道,同時改國號為“遼”。遼實行道一府一州一縣四級政區,南京道下轄幽都府。石景山地區屬南京道幽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開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稱“析津府”,幽都縣改稱“宛平縣”。地屬南京道析津府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輔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為“燕山府”,析津府改為“燕山府路”。  

石景山地區屬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會三年(1125年)年底,金國奪占宋燕山府,恢復燕京和析津府,並置燕京路。天眷元年(1138年),廢玉河縣,轄地並人宛平縣。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析津府宛平縣地。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詔遷都燕京。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燕京為“中都”,析津府改為“永安府”(翌年又改為“大興府”),燕京路改稱“中都路”。石景山地區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占金中都,將中都改稱燕京,中都路改稱燕京路。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為中都,燕京路改稱中都路。地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翌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中都路改稱“大都路”。石景山地區屬大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占大都城,將大都路改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隸山東行省。翌年三月,設北平行省,北平府隸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區屬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地屬順天府宛平縣地。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攻占北京。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順天府轄域內設東、南、西、北四路廳。石景山地區屬西路廳宛平縣地。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儀“遜位”。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2日,臨時參議院決定以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10月5日,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地屬京兆地方宛平縣。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師警察廳在近郊設東、南、西、北郊四個警區,石景山地區歸西郊警署管理。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當時,北洋政府仍設在北京,統治北方地區。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軍進占北京。6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直隸省改名“河北省”,將原京兆地區各縣併入河北省;北京改名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lO月30日,行政院確定北平特別市區域,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設立市轄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區(西郊區)正式成立。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十三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12月14日,日軍扶植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翌年4月17日改北平為北京。1938年7月,偽河北省公署劃全省為4個“道”,宛平縣分屬“津海道”;1940年6月改為8個道,宛平縣分屬“燕京道”。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臨時政府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9月,偽“公署”廢除以數字命名的市轄區為內、外城郊排序,4個郊區改稱東郊、南郊、西郊、北郊。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京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燕京道宛平縣地。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級偽政權垮台,北京恢復北平名稱。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復以數字命名市轄區,共16個區,西郊區定名為“十五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十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將4個郊區分局調整為8個,稱郊一至郊八分局。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將十三至十六4個區調整為8個區,稱十三至二十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十七區;當時,郊區各區按警察分局的順序習稱為郊一至郊八區。故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郊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

1948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二十七區,為石景山區獨立建置之始。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區人民政府成立,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大街。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劃歸二十七區管轄,轄區面積由31.25平方公里增加到99平方公里。

1949年7月1日,北平市第二十七區改稱北平市第十九區,轄域不變。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區改稱第十五區,轄域不變。

1951年4月7日,根據北京市郊區委員會決定,第十三區(今海淀區)所轄東楊坨村地區劃歸第十五區管轄,轄區面積增加到124平方公里。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第十五區所轄三家店、東楊坨、五里坨、黑石頭等村劃歸京西礦區管轄,第十五區改稱石景山區。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和平街3號。轄區面積61平方公里。

1954年5月,北辛安鎮建置撤銷。

1956年3月17日,市政府將京西礦區所轄五里坨鄉、黑石頭鄉、高井鄉和海淀區所轄八大處鄉劃歸石景山區。

1958年5月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石景山區,原轄區大部併入豐臺區,田村、西黃村鄉劃歸海淀區,五里坨鄉劃歸門頭溝區。

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景山辦事處,為市人委派出機構。

1964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決定,將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移交豐臺區領導。

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決定,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劃歸石景山區管轄。

1978年,區委、區革委會機關從北辛安和平街3號遷址石景山路35號。

1980年12月24日-29日,石景山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區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解放後,北京市區劃幾經調整。1952年,撤銷宛平縣,成立豐臺區、南范區、石景山區,隸北京市。1958年,南苑區、石景山區大都併入豐臺區。1963年,石景山區從豐臺區分出成立石景山辦事處,1967年建為石景山區。豐臺區人民政府駐豐臺鎮。

2005年,石景山區轄9個街道:魯谷街道、八寶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蘋果園街道、金頂街街道、廣寧街道、五里坨街道。共有133個社區。年末戶籍人口35.0萬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寶山街道 100731人、老山街道 37774人、八角街道 7084S人、古城街道 62249人、蘋果園街道 81852人、金頂街街道 61963人、廣寧街道 14361人、五里坨街道 30664人、首鋼遷安礦區街道 28992 人。

石景山區轄9個街道:八寶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蘋果園街道、金頂街街道、廣寧街道、五里坨街道、魯谷社區(街道)。  

轄區街道

八寶山街道 轄15個社區:電科院社區、玉泉路西社區、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社區、瑞達社區、中鐵建設有限公司社區、玉泉西里北社區、玉泉西里中社區、玉泉西里西社區、玉泉西里南社區、魯谷住宅社區、四季園社區、永樂東小區北社區、永樂東小區南社區、青年樓社區、三山園社區。

老山街道 轄10個社區:高能所社區、研究生院社區、玉泉西路社區、何家墳社區、老山東里北社區、老山東里社區、老山東里南社區、老山西里社區、十一號院社區、翠谷玉景苑社區。

八角街道 轄16個社區:京源路社區、八角北里社區、八角中里社區、建鋼南里社區、古城南里社區、八角南路社區、古城南路社區、八角路社區、公園北社區、八角北路社區、八角北路特鋼社區、楊莊南區社區、楊莊中區社區、八角南里社區、捷運古城家園社區、楊莊北區社區。

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石景山[北京石景山]

古城街道 轄22個社區:北小區社區、古城南路東社區、古城南路西社區、環鐵社區、北路天翔社區、八千平社區、古城路社區、特鋼社區、古城西路北社區、十萬平社區、古城西路南社區、北辛安特鋼社區、北辛安南北岔社區、老古城前街社區、老古城后街社區、北辛安大街社區、白廟社區、水屯村社區、南大荒社區、北辛安鐵新社區、水泥廠社區、龐村社區。

蘋果園街道 轄18個社區:西黃村社區、黃南苑社區、軍區大院社區、下莊社區、八大處社區、三療社區、西井社區、海特花園第三社區、蘋果園一區社區、邊府社區、琅山村社區、蘋果園三區社區、蘋果園二區社區、蘋果園四區社區、軍區裝備部大院社區、海特花園第一社區、海特花園第二社區、西黃新村社區。

金頂街街道 轄15個社區:金冬苑社區、金秋苑社區、金夏苑社區、金春苑社區、趙山社區、西福村社區、鑄造村社區、模式口東里社區、模式口中里社區、模式口南里社區、模式口西里中區社區、模式口西里北區社區、模式口西里南區社區、模式口北里社區、模式口村社區。

廣寧街道 轄4個社區:東山社區、新立街社區、麻峪社區、高井路社區。

五里坨街道 轄10個社區:軍區聯勤部大院社區、石府社區、黑石頭社區、西山機械廠社區、高井社區、隆恩寺社區、東街社區、西街社區、紅衛路社區、南宮社區。

魯谷社區 轄22個社區:雙錦園社區、永樂西小區北社區、永樂西小區南社區、西廠西社區、西廠東社區、久築社區、五芳園社區、重聚園社區、依翠園北社區、依翠園南社區、六合園北社區、六合園南社區、石景山醫院社區、新華社魯谷社區、七星園北社區、七星園南社區、中鐵建總醫院社區、衙門口東社區、衙門口西社區、衙門口南社區、新嵐大廈社區、重興園社區。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680毫米左右。

位置

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

位於北緯39°53′-39°59′,東經116°07′-116°14′。距市中心僅14公里,是外城四區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區,利於吸納人氣距天安門16千米。處在長安街的西向延長線上。位於北京市西山風景區南麓和永定河沖積扇上,地勢北高南低,略有起伏。

石景山區西北部山地是太行山余脈。

交通

區內長安街延長線、蓮石路、阜石路三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與五環路、四環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20餘條公交線路穿越本區。捷運一號線連線捷運二號線、五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路線。到中關村核心區20分鐘,到CBD商務區30分鐘,到首都機場40分鐘。

一號線捷運,橫貫全區;運營在長安街、阜石路、石門路等北京主要公交線路728、337、347、354、370、598、389、941、336、318及在區內運行的公交線路交叉成網。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寶山街道100731人、老山街道37774人、八角街道70849人、古城街道62249人、蘋果園街道81852人、金頂街街道61963人、廣寧街道14361人、五里坨街道30664人、首鋼遷安礦28992人。

2005年末,石景山區戶籍人口35.0萬人。  

石景山區下轄九個街道辦事處(魯谷社區),141個社區;截止2011年底,全區常住人口為63.4萬人,比1964年16.7萬人,增加了近4倍。全區有4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450人。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水、電、氣、熱、通訊、光纜等基礎設施完備,實現地下管網的數位化管理。區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6座;有58個供熱單位,實現3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年供水量達1482萬噸。道路總條數168條,總長度228公里。區域內擁有高等院校4所;文化館1座,圖書館2座,體育場館4座;17所綜合性醫院,49個社區服務中心。已連續多次獲得“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的殊榮。

文化事業

文化設施包括文化館1個,圖書館2座,博物館2座,影劇院5座,街道社區文化中心9個,社區圖書分館9個,完備的文化場所和公益設施,提高了民眾文化活動的檔次和水平,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內容。

醫療衛生

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站遍布全區。其中被列為二級甲等醫院的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和三級綜合醫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等,加之覆蓋率達到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構成完善的醫療體系,為區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教育事業

擁有從幼稚園、國小、中學到大學的完善教育體系和完備的教育設施。全區有幼稚園36所,國小33所,普通中學22所(其中示範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高等院校4所,其中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方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受到國家重視。

經濟

石景山區是重工業企業、高科技單位和多個國家體育運動中心聚集的地方,有首都鋼鐵總公司等國有大中型企業數家,中國科學院電子對撞機實驗室、首都鋼鐵公司SGNEC電子有限公司、國家射擊射箭和腳踏車機車運動中心,為普及科技知識、了解現代工業生產和康樂健身的首選之地。

石景山園區

石景山 石景山

2006年1月17日,石景山高科技園區(原八大處高科技園區)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通過批准。這次石景山高科技園區獲準進入中關村科技園區,將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為該區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擴充了園區土地面積,由原來的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擴充至3.45平方公里,主要由原八大處園區(含八大處園區一期和北方微電子基地)和北辛安園兩部分組成。

石景山區在充分利用歷史遺存的自然、人文景觀發展旅遊事業的同時,為適應人們旅遊新時尚,十分重視現代遊樂與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先後建立了融高科技遊樂器械、現代化園一體的石景山遊樂園和服務設施齊全的賓館飯店等眾多遊樂服務及交通設施,形成了完善的旅遊服務體系。隨著首鋼搬遷調整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石景山區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機會。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5億元,同比增長8%,第三產業比重達到6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完成206.6億元,同比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60億元,同比增長10.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607元,同比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全年始終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2013年中關村石景山園快速發展,園區企業全年收入突破1100億元,同比增長30%,進入6個千億級產業園區行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成果,被認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完善區政府與首鋼總公司工作對接機制,落實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任務,啟動首鋼西十筒倉改造等項目,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建設取得新進展。促進區內多種經濟改革發展。創新投融資模式,國有經濟服務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古城創業大廈等項目建設,啟動八大處農工商公司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實現新突破。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完成“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

2013年現代金融產業實現收入377億元,同比增長近9倍,成為新的增長點,“長安金軸”的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實現收入290億元,同比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高端發展,電子信息和高技術服務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園區成為全市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商務服務業創新發展,我區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市唯一的“商業保理”試點區,銀河綜合商務區獲批北京市首批商務服務業集聚區稱號。舉辦“京西主題消費年”等特色活動,消費拉動經濟成長作用持續增強。旅遊休閒產業融合發展,召開旅遊發展大會,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總部基地體驗中心一期工程完工,首鋼工業文化旅遊區獲批市3A級旅遊景區。

2013年召開第七次經濟發展推進大會,重新修訂26項政策,深入推進“118”行動計畫,創新服務平台,深化“石景山服務”品牌建設,進一步營造了招商、安商的良好環境。成功引進中保信等龍頭企業,全區新引進企業1100家,其中註冊資金億元以上企業23家,同比增長44%,新引進企業對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貢獻率達到47%,“招大引強”成效顯著。  

旅遊

石景山區蘊藏著眾多人文名勝。世界稀有的釋迦牟尼炅牙舍利珍藏於此處靈光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擁有明代壁畫精品的法海寺,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幽雅碧秀的蟠龍山交相輝映。此外,先驅者之魂--八寶山革命公墓、沒落王朝的歷史見證--明代宦官田義墓和寶勝仙橋、萬善橋、慈善寺、雙泉寺、承恩寺等物華天寶均薈萃於石景山這塊美麗的土地上。

聳立在永定河畔的石景山上寺廟林立,碑碣壘壘,晾經台、藏經洞、大戲台別具一格。一代名園八大處,宛如七星北斗綴在盧師、平坡、翠微山三山之間大放異彩。

• 天泰山

天泰山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香山公園西南。北至海淀區掛甲塔,南至雙泉寺,西至五府莊、潭峪,東至南北馬場。主峰海拔430.8米。因主峰西有平台一處,曰天台,山因名天台山,亦作天太山、天泰山。天台處有明清古剎慈善寺,亦稱天台寺。舊時每年三月十八日開廟。寺內中路大悲殿正中原供金漆木雕觀音像,兩旁有碧霞元君等8尊塑像,這種佛、道共進一堂的現象,在京郊較為罕見。後殿供肉身坐化和尚,俗稱魔王菩薩和尚,相傳即清世祖順治帝。1917年、1924年馮玉祥兩次住在天泰山慈善寺,留下“勤儉為寶”、“真吃苦”、“耕讀”、“淡泊”等重要石刻,是一處避暑勝地。慈善寺為區級保護文物。

• 翠微山

翠微山位於石景山區與海淀區交界處。東南距市中心約20公里。海拔387米,為香峪大梁東南坡的山峰之一,北與香山遙相對應。山勢和緩,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改叫翠微山。南麓多古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底、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等依山而建,合稱八大處,為京郊著名遊覽區。西南山麓還有明建法海寺。

• 石景山

石景山位於石景山區西部。為西山山前的侵蝕殘丘,地勢和緩,海拔184米。歷史上為永定河河防要地。自元代以來,在此修堤防水。1949年以來,先後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廳水庫及引水渠。東南山麓一帶,建有石景山發電總廠和首都鋼鐵公司。  

• 蓮花河

蓮花河發源於石景山區石槽,流經蓮花池。蓮花池以上稱新開渠。原在鴨子橋入南護城河,1951年治理後改在萬泉寺東入涼水河。全長4.2公里,底寬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開渠、水衙溝。水源原主要出自蓮花池泉水,後被新開渠石景山工業廢水所代替。古稱洗馬溝。  

• 法海寺

法海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明正統四年(1439年)創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本寺的寶貴遺產和主要特色,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