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是為紀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唐山的偉大壯舉而建立的。位於河北唐山市中心新華道以南的紀念碑廣場內。廣場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70米,占地5.44公頃。

紀念碑簡介

唐山抗震紀念碑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建在市中心新華道以南(建設路和文化路之間)紀念碑廣場內。廣場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70米,占地5.44公頃。廣場東部是抗震紀念碑; 西部是抗震紀念館。兩個主要建築坐落在東西向同一個軸線上,紀念碑和紀念館之間設有一座大型水池,並通過紅色地磚鋪砌的地面使兩座建築相連。

抗震紀念碑建建成於1986年紀念唐山抗震10周年之際。由主碑和副碑組成。紀念碑主碑和副碑建在一個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組台階,踏步均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徵“七·二八”這一難忘時刻。

主副碑介紹

唐山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

紀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徵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1.5米處,為8幅花崗岩浮雕,象徵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記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績。在碑身高8.5米處鑲有一塊長3.86米、寬1.6米的不鏽鋼匾額,上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七個大字。
副碑位於主碑北側33.5米處,碑寬9.5米,高2.96米,用花崗岩石塊以廢墟形式砌成,表現唐山地震的歷史事件。碑身長4.3米,高1.6米,正面為磨光青花崗石鑲嵌,上面鐫刻碑文,記載地震時間、災害以及搶險救災,建設新唐山等內容,由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夏湘平書寫。背面為磨光青花崗岩鑲嵌,上鐫刻英文碑文。

景區亮點

紀念碑浮雕分地震災害、抗震救災、恢復生產、建設新唐山四部分,記錄了唐山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碑座四方踏步為4段,每段7步,象徵“七二八”這難忘時刻。

紀念碑廣場

抗震紀念碑廣場抗震紀念碑廣場

抗震紀念碑廣場位於市中心區文化路和新華道交叉口西南角,建成於地震十周年。抗震紀念碑和紀念館分別坐落在廣場的東部和西部。廣場地面大面積鋪裝灰色石料,帶著歷史的厚重感。其東西兩側綠地開闊,喬木叢生,其間點綴著少許灌木和花卉,形成了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而廣場東西軸線上的湧水噴泉,既深具裝飾感,又滿足了人們的親水需求。紀念碑廣場南北軸線的色彩豐富絢麗,東西軸線的色彩輕鬆宜人,給記者們帶來了強烈的感觀衝擊。

建造的工程

唐山抗震紀念碑 夜景唐山抗震紀念碑 夜景

為紀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紀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災的偉大業績,弘揚抗震精神,教育後世子孫,1986年始建抗震紀念館,1996年唐山市又投資2400萬元,對其改擴建。紀念館位於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西側,總建設面積5380平方米。紀念館建築設計新穎別致,中間方廳聳立,周圍圓廈環抱,館頂西高東低呈台階狀,向廣場中心傾斜。館內布置了大型綜合性展覽——唐山市建設成就展覽,全面展示了唐山市的綜合情況、抗震救災的歷史資料、震後恢復建設和震後20年來唐山市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商貿流通及各項社會事業的輝煌成就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展線總長度為513米,共有620幅照片、100多幅圖表、421種實物和13個大型沙盤模型,並配有聲、光、電。展覽共有9個部分,客觀反映了強烈地震給唐山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慘重損失;謳歌了唐山人民抗震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頑強精神;展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唐山人民的親切關懷和人民解放軍、全國人民無私的援助;充分體現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反映了20多年來,唐山人民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城市,創造了人定勝天的偉大奇蹟。大廳正中矗立著江澤民總書記為唐山人民的親筆題詞。唐山抗震紀念館已分別被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成為展示唐山的視窗和新唐山城市建設標誌性建築之一。1996年7月唐山抗震20周年之際,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先後親臨唐山,參加紀念活動,並參觀了唐山抗震紀念館。

碑文的創作

它並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而是全市廣大幹部民眾的集體創作,是六百萬唐山人民的共同心聲。1983年唐山地市合併後,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地震10周年時舉行大型紀念活動並建立抗震紀念碑的決定,同時把碑文起草工作交給了市委辦公廳。為了完成這一神聖使命,辦公廳在全市進行了廣泛發動和文稿徵集工作,並且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支持,很快收到了一大批稿件。這些稿件有的來自離退休老幹部,有的來自大專院校的教授和講師,有的來自工礦企業,有的來自農村街道。辦公廳組織專人在對這些來稿進行綜合吸納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初稿,並將其印發全市各基層單位反覆徵求修改意見。同時,分別召開一些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當面聽取意見。最後還將初稿分別送給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特別是曾在抗震前線指揮過戰鬥的老同志,以及在全國很有名望的作家、教授,如魏巍、姚雪垠、孫犁、吳祖湘、王力、啟功等,請他們從不同角度幫助斟酌指正。像以上這種徵稿和修改工作在全市上下反覆進行了多次,時間持續了一年以上,僅市委常委會討論就不下五六次。

正是因為集中了全市人民的集體智慧,所以從碑文的整體構思到結構布局、從史料選材到遣詞造句都有其鮮明特色。從文體上看,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八股模式,而是從實際需要出發採取了半文半白、碑誄相兼的體式,既照顧到有相當文化水平的知識階層,又照顧到廣大工人、農民和中國小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從結構布局上看,層次清楚、環環緊扣。全文共分5個段落,一是地震災情,二是唐山人的自救互救,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的救援,四是新唐山建設,五是歷史的結論和建碑的目的。從史料選材上看做到了取捨有度、詳略適當。從遣詞造句上看,基本做到了史料性和文學性的有機結合,既避免了乾巴巴的數字羅列,也避免了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從而使整個文章顯得既莊重、嚴肅,又生動、活潑,讀了以後確實能夠令人振奮、耐人回味,真正起到了“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後世子孫”的歷史作用。

當然,文章可以集體創作,而書法卻只能由個人完成。那么,碑文的書法者選誰更合適呢?經過中國書協的推薦和唐山市領導的研究,決定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的夏湘平同志來完成這一重任。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唐山抗震救災這一偉大鬥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以說是功高蓋世,沒有解放軍就沒有唐山的今天,最後這個“句號”當然應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來畫,而且這也是全市600萬人民的共同心愿。

周邊景觀

從紀念碑直行而下,便是抗震紀念館。紀念館建築面積為5380平方米,建築設計新穎別致,中間方廳聳立,周圍圓廈環抱,屋面西高東低,呈台階狀向廣場中心傾斜,獨具特色。方毅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館內展廳共分為兩層,總面積為2500平方米。中央大廳一、二層貫通,正中矗立著江澤民總書記為唐山人民的親筆題詞“弘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設得更繁榮、更美好”。題詞屏高4米,紅色金絲絨襯底,鎏金字型,與左右兩側的不鏽鋼擴屏交相輝映,沉渾凝重。
掀開歲月的帷幕,我們看見一段悠久的光輝歷史,看見一派厚朴的人文風情。看見一座百年的工業老城。唐山,這座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搖籃”的城市,曾給我們帶來太多地驕傲的回憶:建成了第一條標準軌鐵路,造成了第一台蒸汽機車,產出了第一桶水泥,做出了第一件衛生瓷。那時的唐山,是風光無限的,是躊躇滿志的。

紀念碑

紀念碑是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抑或為慶祝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