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紀念碑

紅軍長征紀念碑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坐落在松南松紅和松潘至黃龍公路的交叉口,元寶山頂。鄧小平題寫了“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的園名。

基本信息

簡介

紅軍長征紀念碑紅軍長征紀念碑

碑身為三角立柱體,象徵紅軍三大主力緊密團結,堅不可摧。人們在這裡緬懷先烈,回顧歷史,學習長征精神。

碑園,1989年10月落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經過幾年軍民共同努力,終於按照中央“紀念碑要建成立體雕塑,塑像要富有悲壯氣勢,表現出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前赴後繼,英勇向前,歷盡艱險,流血犧牲,付出極大代價的主題”。“要反應出當時一、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歷史”等指示精神,順利完成。現在紅軍長征紀念碑已成為吸引四方遊客的勝地。獨具特色的景觀比比皆是。其中“三絕奇觀”最為突出。一為:金碑夕照。每年仲夏前後,夕陽西下時,碑體遮日,折射金光萬道,藍天耀金,草地山川如輝煌金壁,眩目若佛光普照。碑體通亮如鍛燒之金,五里以外也可見。這在我國建碑史上還是第一次,建碑前也未曾料及。二為:雙虹掛彩。每到雨後放晴,彩虹忽現,恰掛於金碑上空,似碑為橋拄,頂彩色大道,通幸福明天,此時又如紅軍英烈現世,其壯觀之景,令人肅然起敬。三是:瀑雨泛金。夏季漆黑夜,倘若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人不能辨物時,主碑在漆黑中泛出微光,如星星之火,又如光明即在。人稱瀑雨泛金。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是去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的必經之地。川主寺地處岷江上游,背靠岷山主峰雪寶鼎,面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岷山從碑園腳下南流而去。

紅軍長征紀念碑是面積為19.27萬平方米的立體雕塑,富有悲壯氣勢,表現了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前赴後繼,英勇向前,歷盡艱險,流血犧牲,付出極大代價的主題,也反應了當時一、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歷史。

地理位置

紅軍長征紀念碑園建在元寶山上,元寶山形如金字塔,後緣為脊狀山樑。山頂標高3104.7米,高於河床124米。北坡植被較好,有大片茂密的松林和成片白樺林。山下岷江與其支流羊洞河交匯,形成大片坦蕩河漫灘地。該地東距“人間瑤池”黃龍寺42公里,北臨“童話世界”九寨溝97公里,南通川西平原350餘公里,距松潘古城17公里。

建造歷程

選點

四川,在紅軍長征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紅軍在這裡經過的時間長,活動的範圍廣,面臨的環境艱險,進行的鬥爭卓絕,創造的業績多,付出的犧牲也大。基於這方面的考慮,在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四川建立一座紀念紅軍長征的“總碑”。
1985年,受黨中央、中央軍委委託,成都軍區黨委和四川省委負責建碑工作。
訊息傳來,各路專家匯集。雕塑家、設計師、攝影師建築師等坐上吉普車,沿途實地考察。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川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紅一、二、四方面軍都曾從這裡翻越過長征中最艱難的雪山,跨越過最艱苦的草地,舉行過重要的會議,進行過激烈的戰鬥,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
紅軍當年在阿壩州的活動,有名氣、影響大的地方很多。馬爾康、毛爾蓋、紅原、若爾蓋……每一個地方都有很多建碑理由,這就難為了決策者。
受黨中央、中央軍委委託,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址、碑園總體設計方案以及主碑、群雕模型,均由原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主持審定。
經過篩選,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址選在了馬爾康附近的阿底村。
建碑辦公室組織了16名專業創作人員赴阿底村勘察,研究制訂了設計方案。隨後,成都軍區黨委、四川省委專門召開會議,對碑園總體規劃、雕塑創作、碑型設計方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討論,確定了選送中央審定的可行方案。接著,軍事博物館組織人員將方案製成模型和沙盤陳列展示,供中央領導審查。當時參加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的部分中央委員和各大軍區負責人參觀了模型,一致表示贊同,確定主碑為金屬三角立柱體碑型,總體規劃可分批分期進行。

改點

碑址選在阿底村,雖與阿壩州州府相鄰,又有較好的地勢,但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碑的目的在於昭示後人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社會效益必須放在首位。由於阿底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們難以前往參觀。加之在阿底村建碑需遷走一個糧庫,搬遷困難較大。鑒於這些問題,建碑領導小組擬定了大、小兩套方案,將實際情況報告黨中央、中央軍委審批。隨即,建碑領導小組組長、老紅軍、成都軍區原副司令員陳明義,副組長、四川省委原副書記聶榮貴專程赴京匯報。
1987年4月9日,楊尚昆在京聽取了陳明義、聶榮貴的匯報後,指示可另選新址。
幾經勘察,反覆比較。松潘縣城北郊17公里的川主寺,進入了勘察設計人員和決策者的視線。川主寺是紅一、二、四方面軍都曾經過的地方,它背靠雪山,面對草地,既是前往“人間仙境”———九寨溝和黃龍自然風景區的交叉路口,也是前往若爾蓋和紅原草地的岔路口。東北去九寨,東南去黃龍,西北去若爾蓋、紅原,西南去成都。真可謂“四路交會”的交通要道。

定點

新的設計方案和錄像片、解說詞送到了北京。1987年6月,軍委領導審定了成都軍區黨委、四川省委關於碑址選在松潘縣川主寺附近的報告,並予批准。隨後,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四川省委原書記楊汝岱分別到松潘碑園的具體地址進行踏勘。一批老紅軍戰士、解放軍高級將領也到現場察看。
碑園選址牽動了眾人心。當時在松潘一帶作地質考察的成都地質學院一位教授,聽說要在川主寺西面的龍頭山建碑,便主動上書四川省委和成都軍區黨委,陳述龍頭山正好處在地震斷裂帶上,是一個大滑坡體,基石不穩,建議改在龍頭山對面的元寶山。有關人員又經過實地踏勘、論證,最後確定紀念碑建在元寶山。
形似金字塔的元寶山,山勢突兀,地勢開闊,紅軍長征通過的亞克夏山,走過的水草地,著名的包座戰鬥,以及長征史上重要的毛爾蓋會議、巴西會議會址,都距此不遠。在此建碑,確實是最理想的選擇。

門票

5元

紀念碑

紀念碑是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抑或為慶祝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