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西南

進軍西南

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配合下,追殲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解放四川、雲南、貴州3省及西康省大部(今屬四川省)的重要戰略行動。

進軍西南

正文

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配合下,追殲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解放四川雲南貴州3省及西康省大部(今屬四川省)的重要戰略行動。
國民黨軍的企圖和戰前布勢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後, 國民黨軍隊紛紛向台灣、 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各省撤退,企圖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伺機捲土重來。
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及西藏地方,與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山高林密,地形複雜,封建勢力很強,是國民黨軍準備最後據守的地區之一。早在解放軍渡江之前,蔣介石就派張群擔任西南軍政長官,經營該區。解放軍渡江並解放南京、武漢、上海、長沙後,蔣介石判斷,解放軍在向華南進軍的同時,將以主力一部入川。並認為川東方向,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大兵團行動困難,且在湖南、廣西尚有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20萬餘人,聯合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10萬餘人,作為屏障,故威脅不大;而川北方向,解放軍有隴海鐵路作為補給幹道,依託老解放區,補給方便,由此入川的可能性較大。故決定以川、陝邊為重點,加強防禦:以川陝甘“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第5、第7、第18兵團倚秦嶺主脈構成主要防線,沿白龍江、米倉山、大巴山一線構成第二道防線,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以川湘鄂“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所部第14、第20兵團位於川、鄂邊之建始、恩施一線,與位於巫山、奉節之第16兵團相配合,扼守川東門戶;以第15兵團位於南充、達縣、大竹地區,為機動力量;以第19兵團2個軍分散配置在貴州境內的湘黔公路沿線; 以第8、第26軍配置在滇、黔邊及滇越公路沿線,主要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桂滇黔邊縱隊和加強對地方部隊的控制;另以第24、第95、第72軍等部分散配置在川、康各要點,擔任警備任務。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決策和進軍部署 1949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第二野戰軍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在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指揮下,準備進軍西南,解放西南諸省。
針對國民黨軍的戰略企圖和作戰計畫,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示:對華南、西南各敵均應取大迂迴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中共中央軍委還決定: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歸第四野戰軍指揮,擔任戰略迂迴任務,由贛南經廣東出廣西,迂迴白崇禧集團右側背,協同第四野戰軍主力將其圍殲於廣西境內,爾後兜擊雲南;第二野戰軍主力待廣州解放後,在第四野戰軍進行廣西戰役的同時,以大迂迴動作直出貴州,進占川東、川南,切斷胡宗南集團退往雲南的道路及其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第18兵團、 第7軍及陝南軍區部隊,積極吸引胡宗南集團於秦嶺地區,待第二野戰軍主力前出至重慶、瀘州、宜賓之線,將胡宗南部向康、滇的退路切斷後,即迅速進占川北,挺進成都,爾後協同第二野戰軍主力聚殲胡宗南集團,解放四川。中共中央軍委還指出:必須採用政治方式,作為戰鬥方式的輔助,以求徹底而又迅速地解決國民黨軍。
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的部署是:以第5兵團率所屬第16、第17、第18軍及第3兵團之第10軍直出黔北、川南,切斷國民黨軍向雲南之退路,爾後協同第3兵團作戰;以第3兵團率所屬第11、第12軍並指揮第四野戰軍之第47軍主力,會同湖北軍區指揮之第50軍和第42軍主力及地方部隊,以鉗形攻勢圍殲湘、鄂、川邊界的宋希濂集團,爾後第3兵團主力直出四川東南部,與第5兵團協力聚殲川東和重慶地區的國民黨軍;兩兵團完成上述任務後,在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及第7軍協同下,實施成都戰役,全殲胡宗南集團及四川境內國民黨軍。
經過充分的準備後,第二野戰軍主力於9月初向湘西隱蔽開進。10月中旬,第3兵團在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率領下,由蕪湖經南京、鄭州、孝感等地抵常德、江陵之線集結;第5兵團在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率領下,由上饒經湘潭抵邵陽地區集結;賀龍及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士第、原第20兵團政治委員李井泉率領第18兵團及第7軍一部在秦嶺一線集結。
為迷惑、麻痹國民黨軍,在第二野戰軍主力進軍前,第18兵團及位於陝南、甘南之第一野戰軍和陝南軍區部隊,對防守秦嶺地區的胡宗南部發動攻勢。第二野戰軍指揮機關率第3兵團由南京、徐州向湘西開進途經鄭州時,劉伯承在民眾大會上宣布解放軍進軍四川,並佯示主力將西進陝南,爾後南下四川。同時,第四野戰軍正在進行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遮蔽了第二野戰軍主力的集結。這些都造成國民黨軍的錯覺,給第二野戰軍主力從川、黔邊迂迴四川,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進軍西南進軍西南
人民解放軍追擊川、黔國民黨軍 11月1日,人民解放軍開始向西南進軍,在北起巴東,南至天柱,寬約500公里的地段上多路進擊。 第3兵團主力和第50軍及第47、第42軍各一部迅速突破了宋希濂集團的兩翼,擊潰了第15兵團由大竹等地區向東的增援,相繼解放秀山酉陽恩施建始彭水等城,直逼烏江東岸,並於19至21日將西逃之第14兵團殲滅於鹹豐東北地區,俘兵團司令官鍾彬。第5兵團及第10軍於10日前進入貴州境內,相繼解放天柱、銅仁、鎮遠等地,繼續西進,並於15日解放貴陽和思南城。至此,國民黨軍大西南防線被攔腰斬斷,胡宗南集團的退路受到直接威脅。蔣介石為使胡宗南集團擺脫被殲滅的命運,急令該部自秦嶺地區南撤,令該部第1軍開赴重慶;第16兵團西撤大足;第20、第15兵團在南川城及其以東地區布防,以遲滯解放軍西進,掩護胡宗南集團南撤。此時,西南地區國民黨軍士氣低落,處於動搖徘徊狀態,企圖另謀出路。
針對上述情況,劉伯承、鄧小平於11月21日向川、滇、黔、康4省國民黨軍政人員提出四條忠告,號召他們停止抵抗,棄暗投明,悔過自新,立功贖罪,並要求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進軍中注意做好對國民黨軍的爭取、瓦解工作;同時,命令第二野戰軍主力,迅速切斷胡宗南集團及四川境內國民黨軍南撤滇、黔的退路。據此,第3兵團主力及第47軍由龔灘和彭水以北強渡烏江,以鉗形攻勢向南川城及其以東國民黨守軍合擊,28日殲滅宋希濂集團之主力第20兵團及第15兵團大部共3萬餘人,解放涪陵綦江江津等地,並乘勝於30日解放重慶,至12月8日進占資中、遂寧、廣安一線。 逃至重慶的蔣介石及其中央政府官員於重慶解放前夕狼狽逃往成都。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第5兵團除留第17軍駐守貴州外,主力及第10軍由貴陽、思南分2路急速向川南迂迴,沿途粉碎了國民黨軍第19兵團的抵抗,於11月底占領畢節,強渡赤水河,襲占敘永城,至12月13日,進抵瀘州、自貢、宜賓一線,與第3兵團主力靠攏。

進軍西南進軍西南
當胡宗南集團開始自秦嶺地區南撤時,解放軍第18兵團依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以既不過緊地逼近敵人,以免胡宗南部加速向滇、康收縮,也不與敵距離過遠,以免胡宗南部有餘裕時間破壞道路、橋樑的方針,緩緩尾敵跟進。
重慶及川東、川南廣大地區解放後,蔣介石急令撤至川北和漢中、武都地區的胡宗南集團加速南撤,企圖在成都地區繼續頑抗,或向西康、雲南逃跑;並令由重慶及以北地區西撤之第16兵團和宋希濂集團、第15兵團殘部,急速退至岷江、沱江地區,遲滯解放軍西進,掩護胡宗南集團南撤。

進軍西南進軍西南
中共中央軍委為了協調進軍行動,於11月27日決定第18兵團歸第二野戰軍指揮。鑒於國民黨軍已加速撤退,12月3日,劉伯承鄧小平命令所屬部隊急速進軍,以便對胡宗南集團南北夾擊,將其殲滅於成都地區。據此,第3、第5兵團主力輕裝西進,在突破國民黨軍在沱江、岷江沿岸的防線後,12月中旬,相繼攻占簡陽、仁壽、樂山、眉山、彭山等城,19日在峨嵋西南之金口河俘宋希濂,次日攻占了蒲江、邛崍、大邑等城,完全切斷了胡宗南集團的退路,並對成都地區形成東、南、西三面包圍。與此同時,第18兵團及第7軍一部,兼程南下,越過秦嶺,占領武都、漢中一線,相繼翻越岷山、巴山,先後攻占廣元、劍閣、青川、梓潼等城,並在川北地區殲滅南逃的胡宗南集團後尾部隊8萬餘人,至21日進抵綿陽及東西一線。至此,胡宗南集團及四川境內國民黨軍數十萬人,全部被包圍在成都地區。
正當人民解放軍向成都地區迅猛挺進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感召下,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和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 於12月9日分別在昆明、雅安等地宣布起義,第19兵團副司令官王伯勛率殘部於12月10日在貴州普安起義,第22兵團(1949年12月初組建)司令官郭汝瑰率一部於12月11日在四川宜賓起義。
成都戰役及殲滅滇、康國民黨軍殘部 在人民解放軍向成都地區挺進時,蔣介石授予胡宗南對成都地區國民黨軍的指揮權,自己偕其政府要員飛逃台灣。胡宗南面對成都地區被圍和康、滇2省將領起義的局面,決定將第5、第18兵團置於新津至成都一線,將第7兵團撤至德陽、三台地區,將第16兵團及第20、第15兵團殘部集結於金堂、廣漢、什邡、彭縣地區,準備向康、滇方向突圍。
12月21日,劉伯承、鄧小平命令所屬部隊,要盡全力打好成都戰役,特別要大力開展政治攻勢。在人民解放軍強大軍事壓力及政治爭取下,22日,川陝“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率第16兵團在金堂起義。胡宗南於當日傍晚在新津召開軍長會議,布置立即向雅安、西昌奪路突圍,23日便乘飛機逃跑。國民黨軍內部更加動搖,第15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第20兵團司令官陳克非率殘部於24日在彭縣起義,第7兵團司令官裴昌會率部於25日在德陽起義。24日下午,第5兵團司令官李文收集殘部7個軍分2路企圖由崇慶、新津西南方向突圍。 人民解放軍乘勢進擊,壓縮檔圍圈,第3、第5兵團主力繼續在大邑邛崍蒲江彭山之線展開,並逼近崇慶、 新津及華陽(今屬雙流)城下,第18兵團主力逼近廣漢、什邡附近展開,作為戰役預備隊的第50軍進抵簡陽地區展開。25日,李文部反覆向邛崍、大邑一線突擊,均被擊退。26日晨,人民解放軍發起全線攻擊,戰至黃昏,李文部除少數向西昌逃竄外,全部被殲,李文以下5萬餘人被俘。27日,國民黨軍第18兵團司令官李振率部的成都以東地區起義。30日,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 (見彩圖)。

進軍西南進軍西南
成都戰役期間,第4兵團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率領下由桂入滇,以第13軍及第四野戰軍之第38軍主力,在桂滇黔邊縱隊及先期入滇的第17軍一部配合下,於1950年1~2月進行了滇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第8兵團(1950年1月上旬組建)2.7萬餘人,俘陸軍副總司令兼第8兵團司令官湯堯; 第4兵團主力第14、第15軍相繼進駐昆明、滇西和滇東北地區,解放了雲南全省。2月1日,第62軍進駐雅安。3月12日至4月7日,第14、第15、第62軍各一部,進行了西昌戰役,全殲國民黨軍1萬餘人,解放了西康省大部。至此,殘存於西南地區的國民黨正規部隊全部被殲。
人民解放軍在向西南的戰略進軍中,成功地運用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把強大的軍事進攻和有效的政治爭取緊密結合起來,取得了重大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10個兵團部、49個軍部、133個師,連同地方部隊共90萬餘人(其中起義40餘萬人,投誠10餘萬人)。解放了四川、雲南、 貴州3省和西康省大部及湘、鄂、陝、甘等省50餘座縣城,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集團企圖盤踞西南地區、伺機捲土重來的迷夢。

進軍西南進軍西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