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戰役

廣東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的廣東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兩廣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等部,對在廣東省大陸的國民黨軍進行的追擊作戰。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東戰役(Guangdong, Battle of)
1949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在廣東省境內向國民黨軍發動的進攻戰役。

背景

戰前雙方部署

1949年5月26日,為了更好地執行毛澤東對中南,西南的國民黨軍的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
廣州戰役作戰圖
廣州戰役作戰圖

特將第二野戰軍的陳賡4兵團劃撥林彪的4野指揮,收拾白崇禧集團。
廣東是國民黨統治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後,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企圖重整軍力,負隅頑抗,所以廣州號稱“新都”。
8月24日,國民黨國防部給廣州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下了一道指令,要他糾集廣東境內所有兵力,

確保廣州安全,並策應湖南白崇禧作戰。
此時,余漢謀轄區內尚有從福州逃來的胡璉的12兵團6個師,從江西逃來的方天的13兵團4個師,有劉安琪兵團殘部6個師,有陳濟棠指揮的60、63兩個軍,加上余漢謀的嫡系39、L09軍,總兵力近15萬人。即便如此,當余漢謀接到命令後,仍不免發出陣陣苦笑。他深知,單從兵力數量看是挺嚇人的,但這些人馬多是一些讓共產黨打敗過的殘兵敗將,散兵游勇。
但不管余漢謀如何叫苦,解放軍大部隊卻已推到了他的面前。就在四野中、西兩路大軍會戰衡寶之時,東路大軍已拉開了廣東戰役的序幕。陳賡、鄧華兩兵團進抵粵贛邊界,盤馬彎弓,蓄勢待發。

確定作戰計畫

9月7日,葉劍英在贛州召開作戰會議,與陳、鄧兩兵團首長共同制定了解放廣東的作戰計畫。會上,葉劍英傳達了中央指示,以及在武漢與林彪商討的作戰預案,經過周密研究,決定由陳賡指揮這次戰役。
9月29日,陳賡上報了廣東戰役的行動計畫:此次進攻,兵分三路。以二野第4兵團為右路軍,9月30日出發,向汝城、樂昌、仁化進擊。如敵扼守曲江、英德、翁源地區,則第14軍沿北江西岸,經英德、清遠直插三水,截斷敵西退廣西的道路;兵團主力攻占曲江,然後南下協同第15兵團殲滅英德、翁源之敵,由西面進攻廣州,如敵不守英德、翁源,則迅速協同第15兵團南下,進攻廣州;以第15兵團為左路軍,10月1日出發,由翁源以東,向英德進擊,然後南下龍眼洞、車陂之線,從東北方向進攻廣州;以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粵中縱隊組成南路軍,進至東莞,衝破敵順德、佛山防線,截斷廣州守敵南逃退路。
10月1日,毛澤東正在準備開國大典,百忙之中,回電陳賡:“同意你們向廣州進攻之部署。”次日,陳賡指揮三路大軍南下,揭開了廣東戰役的序幕。

戰爭過程

陳賡與林彪的分歧

當時,四野主力正征戰在湘南,白崇禧將桂系部隊收縮到衡寶一線,使得“湘粵聯合防線”自動瓦解了。白崇禧已是自顧不暇,廣東的防禦只能靠余漢謀自己維持了。
可余漢謀率領著15萬大傷元氣的殘兵敗將,又如何抵禦陳賡的威武之師呢?只有臨時抱佛腳了。他匆匆地建起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為曲江、始興、南雄、樂昌,由第39、第63軍防守;第二道防線為英德、翁源,由江西第4兵團的第23軍和第70軍防守;第三道防線為花縣、從化,由從青島來的劉安琪兵團第32軍和第50軍防守。此外,在廣東境內還有從福建逃來的胡璉兵團第10、第18軍,駐在粵東的潮安、汕頭地區;廣東省主席兼保全總司令薛岳率第62、第64軍則位於湛江至海南島地區。
余漢謀自知這幾道防線無力保住廣東,只想抵擋一陣,然後西逃廣西與白崇禧合流,或直接逃往海南島。
10月2日,陳賡揮師南下,先頭部隊以日行75公里的速度挺進廣東。粵軍聞風喪膽,紛紛棄陣南逃,一周之內,解放軍已突破樂昌、仁化、曲江、英德,攻到了連江口車站。
此時,衡寶戰役正在激烈地進行著,林彪鑒於中路大軍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個師,認為白崇禧必然要率部北返援救,這將是聚殲白崇禧部於湘桂邊境的大好時機。於是林彪想改變廣東戰役計畫,調陳賡兵團進入廣西,參加圍殲白崇禧集團的作戰。
10月10日,林彪致電軍委:由衡寶線南退之敵7軍、48軍主力共4個師,已被我包圍於祁陽以北地區。敵戰力甚強,其他各軍亦正回頭北援。我13兵團正由芷江東進,但一時趕不到,而我在祁陽以北兵力沒有迅速消滅敵人的絕對把握。因此祁陽以北戰役必須相當時日才能解決;現韶關至廣州線的敵人正向鐵路以西撤退,廣州必將放棄,故建議陳賡兵團應由英德、韶關一線沿公路直向桂林、柳州前進,藉以增大消滅桂敵的計算。目前似應以集中兵力殲滅白崇禧兵力為主。否則,今後兵力分散各省,而敵兵力反而形成集中,則使戰局對我不利。
毛澤東聽林彪說已抓住桂系主力4個師,並誘白崇禧部主力回援的訊息非常高興。於當日告訴林彪和陳賡:你們已抓住桂軍4個師於祁陽以北,其餘敵軍亦正回援,我軍有在湘桂邊區殲白崇禧主力之可能。聞之甚慰。完全同意你們的提議,陳賡兵團即由韶關、英德之線直插桂林、柳州,斷敵後路,協同主力聚殲白匪。此計畫如能實現可以大大縮短作戰時間,請即刻施行。
12日凌晨6時,毛澤東終於發出了給林彪的電報:如敵守廣州或我軍有可能在廣州或廣州以外,求得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時,則陳鄧兩兵團仍繼續向廣州前進。但請陳鄧注意先以必要力量直出廣州、梧州之間,切斷西江一段,斷敵西逃之路,不使廣州敵向廣西集中。如查明廣州一帶之敵向廣西逃竄時,陳賡兵團即不停留地跟蹤入桂。如廣州一帶之敵並不向廣西逃跑,則陳鄧兩兵團仍執行原計畫占領廣州不變。
毛澤東的電報簡潔利落,陳賡如獲尚方寶劍,立即揮師廣州。

國民黨再失都城

陳賡第4兵團作為右路軍得令後火速南進,13日拂曉,43師、45師率先渡過琶江,將敵l03師和147師的4個團擊潰。與此同時,40師在清遠縣城附近將敵23軍的兩個師擊潰,鏇即占領清遠,繼續推進。
此時,左路軍鄧華的四野15兵團也正在向廣州方向殺來,李作鵬的43軍和方強的44軍來得尤為迅速,他們日夜兼程,由翁源、新豐一帶直插向佛岡、從化、增城。43軍前衛師在師長王東保、政委劉錦屏率領下,從南康出發跨越廣東門戶梅嶺關,跋涉在大庾嶺和滑石山脈里。
10月9日,路過翁源時,偵察連長帶著剛抓到的兩個俘虜,向師長王東保報告說,前面佛岡縣、花縣有敵39軍103師的號稱“鋼鐵團”的307團據守。該敵共2,000餘人,全副美械裝備,已占領佛岡河兩岸山地,並構築有較堅固的工事和地堡。
佛岡距廣州僅100多公里,顯然,敵人想在此阻止解放軍向廣州挺進。43軍前衛師立即急行軍70餘公里,包圍了佛岡,並於10月11日l5時發起總攻。
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經兩個小時激戰,殲滅了敵“鋼鐵團”團長王家幀以下2,000多人,並占領了佛岡。與此同時,該軍128師從佛岡城以東向花縣、廣州方向挺進,於10月13日,奪取了高塘鐵路橋及仁和墟的公路橋,殲敵兩個營。
至此,解放軍已從東、北兩個方向逼近廣州。廣州以北和以東的國民黨部隊,除廣九路上的l09軍一部逃往潮汕外,其餘均縮進廣州。余漢謀見形勢大為不妙,立即按蔣介石“保存實力、撤往海南”的部署,開始緊張地布置總撤退。
廣州城內頓時亂成一片。
10月11日,李宗仁召集緊急會議,商議“遷都”事宜,這是國民黨政府半年之內第二次遷都了。出席會議的有行政院長閻錫山,參謀總長顧祝同以及廣東、廣西的余漢謀和薛岳等。
“目前局勢嚴重,廣州淪陷在即,我們要加速實行分地辦公計畫,總統府和行政院暫遷重慶,中樞各院遷往海南島。”
廣東戰役
廣東戰役

李宗仁對余漢謀說:“請你指揮劉安琪兵團掩護政府機關撤離。機關人員兩天之內必須撤退完畢,至於我,已決定與閻院長堅持到20號再走。”
李宗仁的“遷都”計畫把蔣介石也給驚動了,這位滿面愁容的老委員長12日親自飛抵廣州。但他這次來不是提什麼建議的,是專門拆自己的老對頭李宗仁的台來了。
“閻錫山就不要去重慶了,我看去台灣更好。”蔣介石不陰不陽地說。
閻錫山果然對蔣介石言聽計從,李宗仁又成了光桿司令。第二天,他再也不堅守到20日了,自己收拾收拾東西,氣乎乎地離開了廣州。
大家都走了,就剩下余漢謀自己在那裡發愁了,他見了參謀總長顧祝同就開始叫苦:“總長啊,你讓我們拿殘破不全的部隊如何抵擋虎狼之師呀,我看廣州是保不住了,不光廣州保不住,弄不好,我這點部隊也要完蛋了。”
顧祝同拍了拍余漢謀的肩膀:“甭守了,守了也沒有用,蔣總裁在上飛機前特別指示,廣州部隊全部撤往海南島,還叫什麼苦,趕快行動吧。”
余漢謀聞聽大喜,興高采烈地奔往海南島去了,臨行前告訴所屬部隊:“軍用物資能帶走的儘量帶走,帶不走要一律毀掉,一點東西也不要留給共產黨!”
顧祝同在後面也添油加醋地下達著命令:“總裁指示,必須炸掉白雲和天河機場,石井、石碑、黃埔等地的軍用倉庫,以及市內主要公路、鐵路橋都必須炸毀。重要工廠和高等院校設備運不走的也要加以破壞。”
廣州城變得更亂了,燒、砸、炸、搶,充斥整個市區。
而這個時候,陳賡的三路大軍還沒有到達廣州呢。這些疾馳而來的軍隊中跑得最快的應該是李作鵬第43軍的128師了。他們一路追擊退出三道防線的殘敵,於14日下午追進了廣州。
可迎面而來的不是廣州的守敵,卻是一群揮著三角彩旗的學生。
“解放軍同志!”學生們見了親人似地高聲大喊,“國民黨的大部隊已經逃跑了,市民正準備歡迎解放大軍進城。你們快去阻擊特務們的破壞活動吧。”
128師的官兵們聽說城內特務們正在炸橋、燒倉庫,急令部隊跑步前進。他們迅速地接收了城內的廣播電台和警察局,並占領了李宗仁的總統府和閻錫山的行政院,以及白雲機場。
與此同時,第44軍第132師也很快從廣州東北郊進入市區。
次日夜,解放軍占領了市區內所有重要目標。
國民黨在南京“失陷”後,半年之內第二次喪失了“都城”。

兩陽追殲

就在43軍和44軍的部分部隊占領廣州的同時,其他各路人馬仍在各地緊張地清掃著廣東殘敵。
14日下午,第14軍第40師攻下三水縣城,隨即與敵第21兵團第39軍的103師隔江對峙。
余漢謀指揮的三個兵團,一個是從江西逃來的,一個是從福建逃來的,都受到過解放軍的重創,已沒有多少戰鬥力了。而真正屬於廣東建制的只有劉安琪的第21兵團,39軍正是這個兵團的骨幹力量。這個39軍曾於1948年10月隨著侯鏡如參加了援助錦州的戰鬥,在塔山與四野面對面地交過手。遼瀋戰役之後又調到蚌埠參加淮海戰役,杜聿明集團覆沒後,該軍撤到了南京。這個軍的第103師和第91師大部為貴州人,在南京政權風雨飄搖之際,他們目睹四大家族將財富紛紛轉往台灣,他們已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末路。
兩個師的將領早就在籌劃著名伺機起義事項。由於103師參謀長牟龍光與李濟深的秘書余確是老朋友,在1949年初就開始了聯繫。5月中旬,牟龍光動身去香港見到了余確,可是當時李濟深已去北平籌開政協會議。後經余確牽線,牟龍光聯繫到了中共在香港的負責人張彤。
張彤很明確地指出了39軍起義的重大意義,他說:“39軍目前是國民黨軍裝備最好,人員也最充足的一個軍,其他的都垮了。桂系現在還有十幾萬人,但大多是淮海戰役以後擴充的,人員裝備都不如你們好。”張彤拿出一個日記本翻開給牟龍光看,“目前到香港接頭的部隊很多。國民黨已打算逃到台灣避難,大陸上基本沒什麼大仗可打啦,你來了我們很高興,我們很重視你們這個軍。”
牟龍光誠懇地說:“為國家和人民著想,我們不願再打下去了,願意投向共產黨,以早日結束戰爭,重建家園。”
“你們舉義投向人民,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張彤合上筆記本,“你們在曲江等著,待解放大軍南下與你們取得聯繫後,再一同配合解放廣州。”張彤交待道,“我們會通知地下黨與你聯繫的,當然會保證你的安全。請轉告你們師長曾元三和91師師長劉體仁,中共竭誠歡迎他們舉義!”
牟龍光返回曲江,將詳情向劉體仁等人說了,就一直在等著解放軍打到廣州來。10月13日下午,解放軍先頭部隊到達三水,曾元三見時機成熟,就悄悄地跟牟龍光說:“參謀長,你快設法跟解放軍聯繫吧。”
牟龍光隨即寫了一封信,派人連夜過江交給了打到江對面的解放軍第14軍第40師王硯泉副師長。
40師馬上停止了戰鬥,陳賡於次日派兵團政治部的范子明等人過江談判。
范子明見了曾元三、牟龍光說:“陳賡司令員早知二位愛國愛民,同情共產黨和解放軍,你們在抗戰時立過汗馬功勞,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曾元三笑了笑:“謝謝陳賡將軍的誇獎。老實說,我是下決心不打仗啦。我們這個師,軍官大部為貴州人,士兵多為山東人,我不忍心把他們拖下海,遠離家鄉親人。我沒有別的要求,只要不打仗了就行。”
范子明於是切入了正題,他提出了五項要求:發表通電宣布起義;以曾師長的名義,把已打到遠處去了的309團叫回來;挾住第23軍,不讓該軍通過你師陣地;與91師和147師聯繫,爭取他們一同起義;你師起義後渡江集結整編。
曾元三立即提出了不同意見:“別的我沒有什麼想法,挾住第23軍一條,本人不能同意。”
牟龍光忙勸道:“挾住23軍是革命行動……”
曾元三打斷他的話,說:“但這種事情我不能幹,我們都曾在一起打仗,現在是各走各的路,我決心投降,別人投不投降我不干預,對本師也是這樣,309團願意回來我歡迎,不願回來我也不追。”
由於意見不一,范子明決定先將談判情況向第14軍首長匯報,請示定奪。
軍長李成芳了解情況後,點了點頭:“挾住23軍勢必要發生戰鬥,他們不願打,不必勉強。我們的要求只提四條:一、立即廣播起義;二、師長曾元三先行到我軍部,雙方動員船隻,部隊也要渡江集結;三、同91師通話,介紹我們的人去做工作;四、一定要將309團追回來。”
對於李成芳的要求,曾元三立即表示同意。
10月16日,曾元三發表通電宣布起義,隨即率部乘船過江,接受改編。309團接到曾師長的命令後也火速趕回,得知全師已經起義,也立即渡江參加了起義隊伍。
此時,已撤到鶴山一帶的第91師得知103師5,000餘人已經起義,也很快跟解放軍接上了頭。10月17日,91師共2,700人也接受了解放軍的改編。
曾元三等人起義後,陳賡馬上就清楚了余漢謀主力的動向,除第63、第109軍逃往廣西外,其餘均向陽春、陽江方向潰逃了,最終目的是逃往海南島。
本來,陳賡得知我軍攻下廣州後,正在判斷余漢謀的動向。毛澤東也在這個時候發來了電報:廣州敵逃跑方向,不是向正西入廣西,就是向西南入海南島。我四兵團似應乘勝追擊,直至占高要、德慶、封川、高明、新興、雲浮、鬱南、羅定等縣,必要時並占領梧州,然後停下來休整待命,聽候你的統一部署入桂作戰。因為占領上述諸縣,一則可能殲滅逃敵一部或大部,使15兵團易於攻取海南島,消滅殘敵,平定全粵,二則即是對於入桂作戰完成了部隊的展開。是否可以這樣做,請按情況酌定。
陳賡接到毛澤東的上述電報後,心中犯難:粵敵主力究竟是“向西入廣西”,還是“向西南入海南島”呢?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接到了李成芳的報告,不禁高興得連聲叫好:“李成芳的這一情報非常重要。這下子我們完全知道了逃敵的方向。”
於是,陳賡立即決定由李成芳軍長統一指揮14軍的3個師,15軍的43、44師和l3軍的38師共6個師,火速向西南部的陽春、陽江方向追擊。
李成芳受命之後,馬上根據這6個師目前的位置,兵分三路猛追逃敵:右路軍為42師之125團和40師之120團,由高要南渡西江,經腰古墟、春灣墟向陽春方向追擊;中路軍為41師及118團,由高要、西南鎮出發,搶占新興,切斷高要之敵南逃退路後,經天堂圩向陽春追擊;左路軍為43師、44師,從西南鎮出發,經鶴山、單水口向陽江方向追擊,控制北津港;以38師為第二梯隊,由清遠乘船疾駛三水,向新興、陽春方向追擊,爾後由高明向恩平方向機動。這時候,各部隊已經連續進行了半個多月的行軍作戰,相當疲勞,但他們卻以驚人的毅力,接連7個晝夜的追擊,終於在南海邊上的陽江、陽春地區追上了逃敵。 
三路人馬中,速度最快的是西路,他們以日行75公里的速度向敵右翼迂迴。有的連隊兩天只做一頓飯,戰士們邊走邊吃乾糧。每天只睡二三個小時,往往走著走著就打起了磕睡,班長怕有人掉隊,拿出了東北時的老辦法,全班牽著一根繩子,班長在前面牽繩頭,班副在後面牽繩尾。他們順著與敵平行的路線,逐漸追上了敵人,至10月23日晚,終於超過了敵先頭部隊,迎頭攔住了敵西逃之路。
次日,中、東兩路部隊亦進抵陽江地區,完成了對粵軍主力的合圍。
粵軍第21兵團司令官劉安琪發覺處境危險,他已經無法到達湛江,於是請求余漢謀派軍艦到海陵島,以便就近登船逃跑。
24日,劉安琪指揮粵軍向西突圍,先後發動6次攻勢,均被西路解放軍擊退。25日凌晨1時,李成芳將前線6個師的兵力分成東、西兩個集團,對敵實施兩面夾擊。天亮後,劉安琪調整部署,再次發動新的攻勢。雖然粵軍困獸猶鬥,進攻得一次比一次瘋狂,而解放軍陣地卻巍然屹立。八次攻勢就像巨浪拍在礁石上,雖然聲勢嚇人,卻毫無效果。
戰至下午14時,劉安琪見向西突圍無望,遂下令向南朝海邊轉進。但海邊沒有大港口,船也不會太多。他清楚這是第21兵團的最後一個黃昏,已顧不上別的了,能逃多少算多少吧。
李成芳發現劉安琪的企圖後,立即命令東路部隊向南推進,首先攻取海岸要點。劉安琪已是窮途末路,只得一面令到達海邊的部隊登船外逃,一面令後續部隊做好掩護。解放軍的炮火攻向海岸,並封鎖了近海海面。從25日黃昏至次日拂曉,劉安琪的隊伍除少量粵軍乘軍艦逃脫外,有近萬人被擊斃或溺斃於近海。

結果

總攻令下達了,三路部隊同時發起進攻,十幾支突擊隊突入敵陣迅猛穿插,將敵軍剁得七零八碎,建制大亂。戰至當日中午,被圍之敵悉數就殲,“兩陽圍殲戰”落下了帷幕。解放軍第4兵團一舉殲滅了余漢謀集團第21兵團和第4兵團等部共4萬餘人,50軍、23軍、70軍、39軍的番號從此在國民黨的軍隊序列中已不再存在,109、32、63軍也只剩下一絲苟延殘喘的力氣了。
而守在潮州、汕頭地區的胡璉兵團自覺自身難保,始終沒敢西進一步。觀望到24日,胡璉知道大陸已無他的立足之地,便發電給蔣介石,申明自己四面楚歌的困境,請蔣委員長指示。蔣介石知道胡璉一個兵團已無戰力,不如撤到台灣或海南去,就電令他從海上撤走。胡璉部當即乘船離開大陸,漂向海南去了。
10月29日,廣東戰役宣告結束。在這場歷時34天的連續戰鬥中,陳賡指揮第4、第15兵團等部共殲滅余漢謀集團萬餘人,解放縣城38座。此戰,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62380人,其中俘敵41060人,斃傷10600人,起義4790人,投誠2490人,改編3440人,為下一步進入廣西殲滅白崇禧集團創造了條件。

歷史評價

為解放廣東,人民解放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和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粵中縱隊共22萬餘人,在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指揮下,於10月2日分3路向廣東發起進攻。粵北國民黨軍一觸即退,紛紛南撤。
進軍廣東的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四野戰軍的第十五兵團和兩廣縱隊,在廣東人民地方武裝配合下,以一部分兵力由和平、龍川沿東江向廣州以南進攻,解放了東江兩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主力由桂東、南雄、信豐沿粵漢鐵路兩側南進,先後攻克曲江、英德等城,殲敵一部,14日解放廣州。第四兵團分路窮追,將逃敵圍殲於陽江、陽春地區。潮州、汕頭之敵由海上逃跑。戰役至29日結束。共殲敵兩個兵團及其他殘部62000多人,除沿海島嶼及雷州半島外,廣東全境解放。
廣東戰役中包含了幾個有名的戰鬥,即解放廣州,陽江、陽春地區圍殲戰等。10月2日,在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指揮下,二野與四野部隊向廣東發起進攻。粵北國民黨軍一觸即退,紛紛南撤。7日,沿粵漢路西側南下的第4兵團進占粵北門戶曲江。 
廣東戰役從10月2日開始至11月4日結束,歷時34天,共殲余漢謀部6萬多人,為解放廣西、殲滅白崇禧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它

陳賡抵制林彪錯誤指揮率軍直取廣州

林彪下令陳賡兵團暫停進攻廣東,不想再改變命令,仍然堅持要陳賡兵團西進入桂。11日,他以四野前委的名義致電軍委:從多次行動中可以看出白崇禧的作戰方針,是集結其最精銳的主力,以流竄不定的方式,尋求我之弱點攻擊。其部隊是很有戰鬥力的,行動甚快。我如不殲滅此敵,則兵力不能分散發動民眾和維持交通。根據這一情況,欲殲白崇禧,我方兵力須絕對優勢,採取至少由兩個或三個方面向敵進攻,造成圍剿的形勢;同時須設法使廣東之敵不能與白崇禧靠攏,以便分割敵人,各個殲滅。所以,我們認為,為了廣東之敵退不回廣西,我應暫不繼續進攻廣東,而以廣東的大城市與重要地區作為吸引廣東之敵的工具;同時能使我集中更優勢的兵力與廣西之敵作戰,首先達到殲滅廣西之敵,然後在軍政配合下,以四野部隊解決廣東之敵。
林彪洋洋灑灑地發出了這份長達千字的電文,主要是想表明,他的作戰意圖是先桂後粵各個擊破,用廣州這一政治經濟中心吸引粵軍,以免粵軍向廣西撤退。
在向軍委發出電報的同時,林彪也電令陳賡、鄧華兩兵團:如目前尚無敵人被你們圍住和尚無可靠地抓住敵人的可能時,則陳、鄧兩兵團各部皆應現地停止待命,暫勿南進。但如某部業已圍住敵人或正有把握圍住敵人時,則某部可繼續前進,其餘部隊仍停止待命。
“這是什麼命令嘛?”陳賡接到上述電報,心情十分不快,他很快就找來了葉劍英等人,攤開地圖,一面指點著一面說道:“首先,我堅決支持軍委和四野關於在湘贛邊殲滅白崇禧主力的方針。但是,對放棄進攻廣州和調我兵團入桂,本人頗有看法。我們距桂林直線距離有650公里,從時間上計算,不如18軍、46軍和13兵團快,這些部隊都比我們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如果我兵團放棄廣東作戰,恐怕會兩頭失算。在廣西方面,我們來不及切斷白崇禧南退的後路;在廣東方面,15兵團等兵力不夠,難以完成解放全省的任務。”

力挺陳賡

“陳賡同志的建議很好,我同意按此向軍委和四野前委上報。”葉劍英拍了板,不過他考慮問題更全面一些,為防止林彪有看法,又補充道,“在電報的後面特別應加上一句,這也許是我們偏重局部的看法,如果軍委及四野前委站在全局的高度,認為應當改變廣東作戰計畫,調我兵團入桂,我們也將堅決執行。”
當日晚21時,衡寶戰役大局已定,林彪在考慮了陳賡等人的意見後,仍堅持暫時不打廣州,以免余漢謀與白崇禧兩支力量合為一處。
林彪和陳賡的意見分歧越來越大,毛澤東只好親自出面了。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他拿著放大鏡對照軍用地圖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他最初支持林彪調第4兵團入桂的建議,是因為桂敵北援,而現在已證實桂敵並未北援。陳賡的分析是正確的,第4兵團入桂因距離太遠,是堵不住桂敵南撤的。這樣一來,白崇禧因為西南有退路,很有可能退入雲、貴兩省。四野經營的範圍是中南六省,雲貴屬二野的作戰區域,二野兵少,難以獨立解決西南和華中合流之敵。勢必要四野跟蹤白崇禧部入西南,這樣一來將會打亂整個戰略部署。但事實上,這是林彪錯誤的估計。
白崇禧的確曾一度想率主力回援被圍的4個師,但很快就放棄了這種打算,使得林彪要殲白崇禧主力於湘桂邊區的計畫落入空谷。

過程

國民黨集團對廣東十分重視,早在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引退”時,就任命總統府參軍長薛岳為廣東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當時在廣東的戰略部署為:將其主力組成三道防線,控制湘贛入粵的鐵路、公路及水路咽喉,企圖阻止解放軍進軍廣東,並安排一部置於湛江,以1個軍駐守海南島,以保一旦廣東失守,可順利逃往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廣西。
廣東戰役中包含了幾個有名的戰鬥,即解放廣州,陽江、陽春地區圍殲戰等。10月2日,在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指揮下,二野與四野部隊向廣東發起進攻。粵北國民黨軍一觸即退,紛紛南撤。7日,沿粵漢路西側南下的第4兵團進占粵北門戶曲江。
這使李宗仁大為震驚,為保廣州,急忙加強廣州前哨英德地區的防守力量。余漢謀、薛岳還在廣州市召開大會,聲言要“誓死保衛廣州”、“決與廣州共存亡”。陳賡令各路軍趁余漢謀部署未穩之機,展開全線攻擊。解放軍不顧疲勞飢餓,晝夜兼程,長途奔襲,向廣州急進。李宗仁見解放軍逼近廣州,城破已在旦夕,便作出了將國民黨總統府、行政院撤至重慶和廣東省政府撤至海南島的決定。隨後,李宗仁逃往桂林,閻錫山、顧祝同逃往台灣,余漢謀、薛岳逃往海南島。整個廣州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10月14日,余漢謀部在撤逃之前,不僅炸毀白雲、天河機場和布置在廣州的軍火、軍需倉庫,還炸毀了廣州市內的海珠鐵橋,死傷民眾2000餘人。與此同時,解放軍以每小時5公里速度向廣州市區急進,廣州隨後宣告解放。
我軍第4兵團即以先頭6個師分左、中、右三路跟蹤猛追國民黨逃軍,並將其包圍於陽江、陽春間狹小地區內。10月26日拂曉,解放軍發起總攻,國民黨守軍潰不成軍,紛紛投降,當日陽江、陽春地區圍殲戰亦告結束,殲敵4萬餘人。
廣東戰役從10月2日開始至11月4日結束,歷時34天,共殲余漢謀部6萬多人,為解放廣西、殲滅白崇禧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結果

此戰,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62380人,其中俘敵41060人,斃傷10600人,起義4790人,投誠2490人,改編3440人,為下一步進入廣西殲滅白崇禧集團創造了條件。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