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大別山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一個偉大轉折。

基本信息

在中國革命史的歷史長卷中不難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

挺進大別山戰役挺進大別山戰役

界地帶,它就是大別山。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一個偉大轉折。57年後的今天,懷著對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崇敬之情,輾轉奔波於鄂豫皖邊界的數個縣、市,追尋劉鄧大軍的戰鬥足跡。敵40師和52師82旅分別進入我軍伏擊圈。次日凌晨,敵軍得知被我軍包圍,就組織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處,企圖向南突圍。這時,我軍主力按部署沖向陣地,猛擊敵人突圍部隊。與此同時,敵軍在東線發起的攻擊也被一一打退。最後敵軍全部被壓到爛泥及膝的石丘壠,紛紛繳械投降。這場戰鬥全殲蔣軍5個團,共擊斃、俘虜敵兵1700餘人,繳獲全部裝備,還擊落敵機一架。

背景介紹

大別山之所以知名度較高,主要原因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所致。抗戰結束後,共產國際認為國共二黨應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共產黨統治江北,國民黨統治江南,顯然一直受共產國際排擠的,時任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的志向決不在此,他要的是徹底打垮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抗戰結束剛結束時,共產黨的主要根據地僅僅是在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而不是長江以北,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天才的毛澤東,竟然在解放軍橫渡長江的三年前,就開始尋找打過長江占領全中國的策略,他研究了長江沿線地形,最終驚異地發現,大別山地理位置獨特,處於武漢和南京的正中間,武漢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南京是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隊控制住大別山,意味著東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漢,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唾手可得。這一天才的發現,既是改變國共軍隊力量對比的勝負手,也是一招定乾坤的,蔣介石統治中國的局面也從此進入到土崩瓦解階段。

軍事壯舉

1947年6月30號,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正在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於是,7月23日,毛澤東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29日,毛澤東又親自起草了一份標有三個"A"字的加急絕密電報:"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如陳庚、謝富治及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宗南軍一部”,"陝北不能支持”.
這個時候,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作戰,已經極度疲勞,而且傷亡較重,亟需休整補充。但劉伯承、鄧小平看完標有3個“A”字的電報後,簡單商量了一下,馬上復電中央——完全服從中央決定,半個月後行動。鄧小平明白:三個“A”字是當時中央約定的表示最緊急和極秘密的電報等級。實際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電報後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黃昏,劉鄧大軍的12萬人馬就在100多里寬的地面上,悄悄的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
這注定是一著險棋。從西魯南到大別山遠隔千里,前有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礙,後有蔣介石十幾旅的部隊窮追不捨,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漲,道路泥濘,暑氣蒸人,部隊本來就疲憊不堪,也沒來得及好好休整,現在又要馬不停蹄地向南賓士,真可謂困難重重。
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第一到難關,就是號稱“死亡區”的黃泛區,“黃泛區”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積水沒膝,深處及臍;即使是無水的地方,也儘是些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後腳陷,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17日,劉鄧大軍戰勝困難,勝利通過黃泛區。18日,又渡過沙河。20日,部隊輕裝向汝河進軍。
蔣介石曾錯誤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這時,蔣介石如大夢初醒,驚出一身冷汗, 氣惱的撤了參謀總長陳誠的職務,親自兼任參謀總長飛到前線督戰。蔣介石調來整編85師經過平漢路南下,駐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繳或砸爛汝河上的所有渡船,並且以很猛的火力來阻擊劉鄧大軍。前有阻兵,後有追兵。面對此情此景,劉伯承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鄧小平說,不惜一切代價,打過去。野戰軍先頭部隊打的果然很英勇,他們所有的步槍都按上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蓋,沿途不留一個據點和一個敵人。這樣從頭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說8月25日下午,劉鄧大軍4萬多人渡過了汝河。
最後一道險關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變化無常,劉鄧大軍缺少渡船,被阻擋在淮河北岸。此時,敵人追並的先頭部隊已經和劉鄧的後衛部隊接上了火,形勢再次變的緊急起來,劉伯承借著馬燈的光亮,手拿竹竿,親自探測水深。劉鄧大軍剛剛冒險渡過淮河,追兵就趕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時河水突然暴漲。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只得望河興嘆。經過20多天千里挺進,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走到了大別山。這一訊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的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以來,革命戰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自劉鄧南征後,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可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1月,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設立“華中剿總”,隨即,對大別山進行全面圍剿,劉鄧大軍沒有後方,缺衣少糧,除自己設法解決饑寒問題外,還要同敵人作戰。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的戰略縱深。此戰共殲敵8500人,其中俘敵4400人,斃傷4100人。鄧小平日後說這段經歷,“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略行動,這是毛主席定下的,種種艱難我們都克服了,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

重要意義

一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可以這么說,毛澤東親自擬寫的那份標有三個“A”字的電報,加速例如國民黨政權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國的誕生。
二是奠定了鄧小平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儘管一代偉人鄧小平在此之前做過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確立其在中國現代史上歷史地位的,首推和劉伯承共同率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
三是奠定了大別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後,大別山就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別山已經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為“中國十大紅色旅遊基地”之一。

後人評說

1947年8月千里挺進大別山在解放軍軍史上的評價很高;主要有幾方面:一,是解放戰爭轉守為攻的起點;二,將戰火燒到了國統區;三,挺進大別山等於把刺刀插進了敵人的心臟,可直接威懾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長江重鎮武漢,牽制了國民黨的大量軍隊。這究竟是一步好棋還是一步臭棋,我想知道的人應該不多,也許作為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首腦劉伯承、鄧小平以及挺進大別山的一些當事人是心知肚明的。
戰爭最有保障的是有後方作戰,最忌諱的是被敵人包圍。讓劉鄧大軍脫離大後方,跳進國統區的包圍圈,使我想到了1936年10月起的西路軍西征。同樣一支軍隊,歷經了兩次具有同樣性質的戰爭經歷。只是西路軍全軍覆沒,而劉鄧大軍沒有被消滅,是從12萬變成了6萬。從一支擁有重武器裝備的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隊伍變成了一支只有裝備輕武器的曾經瀰漫著低迷渙散情緒的部隊。從西路軍的西徵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使我看到了共產黨的紀律,看到了共產黨軍隊的戰鬥力。這是一支面對不公平待遇仍然毫無怨言的隊伍,一支明知道自己去送死依然能不折不扣去執行戰鬥命令的隊伍,一支具有超強的意志力的隊伍。
在挺進大別山前,當時共產黨的四大主力一野的前身在衛戍西北的黨中央;二野的前身就是中原軍區的劉鄧大軍當時出豫北渡黃河打到黃河南岸在魯西南、豫南一帶活動;三野(華東野戰軍,由原來的新四軍主力組成)正在山東、蘇北一帶作戰;四野(林彪部隊)的前身是當時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當時條件最好的是四野的前身,因為四野的前身在東北具有中國97%的重工業基礎,有著當時從蘇軍手中接手過來的資源和蘇方的支持,有著1/3的中央委員及近10萬共產黨幹部幫助和壯大其武裝隊伍。
條件最艱難的應該是二野和三野,二野的前身中原軍區當時在豫北、豫南、魯西南一帶打得不錯,卻被安排放棄原來的戰場挺進大別山。三野曾被計畫安排渡過長江進軍浙江、福建和江西,深入國統區。但陳粟的華野(後來的三野)沒有去執行。如果這個計畫能在不損失自己實力的情況下得以實施,那么二野進軍大別山,三野進軍閩浙贛,那么南京幾乎就被圈進了充滿戰火的戰場。但這個戰略是否能實施呢?是否能順利地將中原軍區12萬軍隊插到大別山,將華野三個縱隊10萬軍隊插到閩浙贛呢?即使100%地完成了目標,僅僅20萬軍隊插到沒有大後方的國統區深處,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想法。如果不是劉鄧具有超強的領軍能力,恐怕這支軍隊已經不存在了,如果當時華野執行了渡江到閩浙贛作戰的部署,那么估計最終的結果不是國共劃江而治,而是劃黃河而治了。雖然說歷史是不允許想像的,但檢討歷史,可以使後人認識問題,少犯錯誤。
現在,讓我們來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況做一次說明,我們會知道,就戰術而言,挺進大別山是沒任何意義的。
一野、二野、四野、三野是從原八路軍三大主力120師、129師、115師以及新四軍發展而來,而當時的129師是八路軍三大主力中發展最快,最具有戰鬥力的的隊伍;也是當時彭德懷組織“百團大戰”的主力部隊;拉開解放戰爭序幕的第一場戰役“上黨戰役”也是該部隊打響的。1945年10月上黨戰役結束到1947年8月挺進大別山前,該部隊打過邯鄲、聞夏、隴海、定陶、巨野、滑縣、豫北、渡河征戰魯西南等戰役。在通過這些戰役,司令員劉伯承曾說過:“我們是鐵匠的手,越打越粗”。從上黨戰役到挺進大別山前共殲敵20餘萬,而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不僅殲敵不多,而且12萬的軍隊被打得只剩下一半。挺進大別山幾乎就是千里大逃亡,重武器全扔光輕裝前進(與紅軍長征中期雷同)。當時為了鼓舞士氣,甚至把要求降低到“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程度。
進入大別山後劉鄧大軍除了在大別山區打圈圈,肅清一些民團,拿下幾座空城之外,幾乎沒什麼大的發展。最後還是劉鄧分兵,鄧小平繼續留在大別山轉圈圈,劉伯承帶領一支軍隊重新北渡淮河打運動戰。當時軍中已經對挺進大別山提出了懷疑:“千里挺進大別山,今又倒退500里”。但就是這么一進一退,原來12萬的軍隊變成了6萬人。當時讓陳毅、粟裕帶10萬大軍南下渡江進入閩浙贛時,粟裕就提出了南下不如留下,如果南下,10萬軍隊預計會減員5萬,如果留在中原作戰,以5萬的減員數字至少可以殲敵3-5個整編師,最終陳粟華野沒有渡江南下。同樣,如果劉鄧不實施挺進大別山戰略,而是繼續放在中原與陳粟華野齊頭並進,恐怕“淮海戰役”提前一年就能打響,全國解放的時間也會大大提前。
當時是為了減輕胡宗南對西北中共中央的壓力才實施挺進大別山戰略的,其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胡宗南兵力不過全國國軍兵力的1/10左右,劉鄧挺進大別山即使非常的成功,以區區12萬力量蔣介石調國統區的兵力去阻擋已綽綽有餘,怎么可能回調遠在西北的胡宗南部隊呢?說是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那更是一種宣傳攻勢,自欺欺人。那為什麼毛澤東會作出挺進大別山的決策呢?從當時情況分析,延安被胡宗南占領後毛澤東幾乎是夜夜不能安眠,身體浮腫,毛澤東在胡宗南的威逼下已經是亂了方寸。如果讓劉鄧、陳粟在中原立足滅敵,那么胡宗南、閻錫山、傅作義勢必會成為瓮中捉鱉,但毛澤東的決策竟然是讓兩支分別是10萬左右的軍隊一支進大別山,一支進浙閩贛,這不是滅敵,這最多就是抱著玉石俱焚的心態到別人家裡搗亂。幸虧劉鄧沒有被消滅,陳粟沒有執行渡江,才沒有釀成歷史悲劇。否則,中國將如印度、巴基斯坦;將如南北韓;中國的大內耗、大分裂可能會延續百年。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