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實行戰略反攻的作戰計畫,於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魯西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殲滅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出擊外線,在山東省西南部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創造了以15個旅的兵力殲敵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約6萬人的戰績。從而打亂了國民黨軍在南部戰線的戰略部署,開闢了進軍大別山的道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國軍進攻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戰爭第一年的偉大勝利,使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隊被迫由“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將進攻的重點置於解放區的東西兩翼——山東和陝北解放區。黨中央審時度勢,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這一戰略意圖出發,中央軍委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戰略方針,把中國革命推向新高潮,並把“大舉出擊,經略中原”作為舉行全國性反攻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將出擊和進攻的矛頭,指向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的大別山區。

魯西南戰役開始前,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國民黨軍總兵力已由內戰開始時的430萬下降為370萬人,其正規軍從200萬人下降為150萬人。至1947年5、6月間,國民黨軍隊對各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均遭到沉重的打擊,喪失了戰場進攻的主動權,被迫從重點進攻開始轉入全面戰略防禦。由於在戰場上屢戰屢敗,有生力量大量被殲,國民黨軍隊充滿失敗主義情緒,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大削弱

1947年3月,國民黨軍由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轉為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而在這兩個戰場之間的晉冀魯豫戰場上,兵力有所削弱,形成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形”態勢,企圖利用黃河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到6月間,從山東省東阿至河南省開封250公里的黃河防線上,僅有第4“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部整編第55、第68師和地方保全團隊擔任防守。整編第55師師部率第29旅位於鄆城、皇姑庵地區,其第74、第181旅分別位於蕭皮口、鄄城地區;整編第68師師部位於菏澤,其第81、第143、第119旅分別位於東明、杜集、畢寨地區。另有整編第70師(2個旅)位於嘉祥地區機動。

戰前準備

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在5月下旬結束豫北攻勢後,即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中原出動、轉入外線作戰的既定方針,組織部隊休整,做好外線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政治動員,調整組織,補充兵員和武器糧彈;頒發《敵前渡河戰術指導》,進行戰前訓練;成立渡河指揮部,對預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敵情、水情作詳細偵察;修造船隻120餘艘,訓練水手、船工;組織民兵、民工5萬餘人支援前線等。

挺進大別山

6月,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月底強渡黃河,先在魯西南地區求殲敵軍,爾後向大別山進擊,在鄂豫皖邊界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劉伯承、鄧小平根據這一指示和國民黨軍設防情況,決心集中4個縱隊又2個獨立旅,從山東省陽穀以東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集150公里的8個地段上突破黃河防線,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滅劉汝明集團,並在運動中殲滅來援之敵一部,然後向大別山挺進。

戰前部署

冀魯豫軍區獨立第1旅於6月27日先行秘密渡河,在戴廟、蔡樓地區接應第1縱隊渡河,並配合第1、第2縱隊行動;原在黃河南岸的獨立第2旅在舊城集、臨濮集地區接應第6縱隊渡河,並配合其作戰;第1縱隊於魏家山、張堂等渡口渡河,在獨立第1旅協同下,圍殲鄆城及其以北守軍;第2縱隊於孫口、林樓等渡口渡河,以1個旅圍殲皇姑庵守敵,主力插至鄆城以西協同第1縱隊作戰;第6縱隊於李橋、於莊等渡口渡河,圍殲鄄城及其西北地區守軍;第3縱隊為戰役預備隊,進至白衣閣附近,視情況隨第6縱隊或第2縱隊渡河,擴大戰果。在主力渡河的前一大,以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各一部和豫皖蘇軍區部隊在黃河兩岸分別向當面之敵發起攻擊,迷惑和牽制敵軍。

基本內容

標題: 魯西南戰役

英文: Southwest Shandong Cam-paign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出擊外線,在山東省西南部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

簡介

魯西南戰役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6月至7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山東省鄆城、定陶、金鄉地區對國民黨軍發起的進攻戰役。

戰爭過程

6月30日夜

1947年6月20日,劉鄧首長向各部隊正式下達命令,宣布實施魯西南作戰。6月30日晚、劉伯承、鄧小平、李達等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共4個縱隊,13個旅、1個騎兵團及直屬隊共12417人的大軍,一舉突破了黃河防線,打開了蔣介石中原防禦體系的大缺口。當夜,劉鄧大軍渡過了6個步兵旅,全部主力於第二天晚上渡完,這就使魯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直接暴露在我軍的打擊之下

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共13個旅12萬餘人,以突然勇猛的動作,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殲敵一部。劉汝明急令整編第55師第74、第29旅退集鄆城,整編第68師主力和整編第55師第181旅退守菏澤。第1縱隊4個旅在獨立第1旅配合下,當即包圍鄆城,並於7月2日攻占該城四關。其餘3個縱隊進至鄄城、皇姑庵地區,待機打援。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渡過黃河,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司令顧祝同甚為震驚,慌忙從像北、豫皖蘇邊界地區抽調3個整編師又1個旅,連同整編第70師組成第2兵團增援魯西南。該兵團司令官王敬久以第153旅進至定陶,與退守菏澤的部隊組成西路;以地方團隊防守曹縣城;以整編第32、第66師各2個旅經金鄉北上,會同整編第70師組成東路;將整編第58師及整編第66師第199旅配置在金鄉作為後應。企圖以整編第55師堅守鄆城,吸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城下,然後以東、西兩路援軍向北鉗擊其側後,迫其背水作戰。劉伯承、鄧小平識破了這一企圖,立即採取攻其一點(鄆城)、吸其來援(金鄉)、啃其一邊(定陶)、各個擊破的方針,以第1縱隊等部攻取鄆城;以第2、第6縱隊迅速從東、西兩路援敵之間向南,攻占定陶、曹縣;以第3縱隊進到定陶以東待機。7月8日晨,第1縱隊攻克鄆城,全殲整編第55師師部及2個旅。10日夜,第6縱隊攻占定陶,全殲第153旅;第2縱隊收復曹縣城;第3縱隊到達定陶以東地區。

7月10日

國民黨援軍東路整編第70師(1個半旅)、整編第32師和第66師主力,分別進至六營集、獨山集、羊山集地區,由北向南擺成一字長蛇陣。晉冀魯豫野戰軍當即調整部署,轉兵東進。13日拂曉,第1縱隊將位於六營集的整編第70師、獨山集的整編第32師隔開,並切斷其與羊山集整編第66師的聯繫。當日中午,第2縱隊在謝集殲國民黨軍1個團,隨即向東協同第3縱隊包圍羊山集。王敬久發覺所部被分割後,舉棋不定,先令北邊的整編第70師和南邊的整編第66師向中間的整編第32師靠攏;復令整編第32師向北接應整編第70師,再向南靠攏整編第66師。整編第32師在第1縱隊追擊下,師部率1個旅逃入六營集與整編第70師會合,其第139旅則被第1縱隊和第6縱隊一部追殲於逃往嘉祥的途中,防守嘉祥城的整編第70師一部也被迫向濟寧撤逃。與此同時,第6縱隊主力緊縮對六營集的包圍圈。劉伯承、鄧小平考慮,六營集為僅有200戶人家的村莊,糧食飲水奇缺,敵軍2個整編師師部和2個半旅擠在這一狹小地區內,若對其四面圍攻,敵必作“困獸之鬥”。因此採取“圍三闕一”部署,以第1縱隊在六營集以東布成袋形陣地,以第6縱隊於14日20時由西向東對六營集發起猛攻。整編第32、第70師向東突圍,被第1縱隊全殲。

7月15日

第2、第3縱隊對羊山集發起攻擊,但因該處守軍以羊山作依託,南側地形低洼、積水較多,雖經兩天激戰,進展不大。此時,蔣介石得知整編第32師等部連續被殲和羊山集整編第66師告急等情況,於19日飛抵開封坐鎮指揮,從西安、洛陽、豫北、山東、漢口等地抽調7個整編師又2個旅向魯西南馳援。20日又令王敬久率整編第58師和第199旅,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由金鄉北上,以解羊山集之圍。劉伯承、鄧小平為爭取先機之利,以獨立第1、第2旅進至萬福河阻援,將第199旅和由羊山集出來接應的1個團全殲。接著,集中第2、第3、第6縱隊於27日對羊山集發起總攻,戰至28日晚,全殲整編第66師師部及2個旅。

重要意義

魯西南戰役的勝利,是我軍實行大反攻後的第一個大勝利,是實行戰略轉變具有關鍵性的一仗,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這一勝利從根本上打亂了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戰略部署,有力地支援陝北、山東解放區軍民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改變了我軍的戰局;也為實現黨中央把戰爭引到國民黨統治區,發展中原戰局奠定了前進的基礎。這場戰役不但給國民黨軍以沉重的打擊,更促使劉鄧大軍有條件提前向南實行千里躍進的行動,不但加速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並為劉鄧大軍的行動贏得了主動。魯西南戰役的經驗也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寶庫。它對新時期人民軍隊的建設仍有重要的意義。

戰役點評

此戰,國民黨軍雖調集了10個整編師、25個半旅、18萬餘人,出動戰鬥機、轟炸機等1500餘架次,但未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劉鄧大軍以15個旅的兵力,經28天連續作戰,以1.3萬人的傷亡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部、9個半旅,共60112人,其中俘敵43012人,斃敵17100人,繳獲各種炮872門及大量軍用物資,擊落飛機兩架;迫敵先後從西北、山東和中原等地調動7個整編師17個半旅向魯西南馳援,打亂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開闢了挺進中原的通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並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東我軍粉碎敵人重點進攻的作戰。

魯西南戰役的主要經驗,是我軍緊緊抓住並利用敵人逐批來援的弱點,組織連續作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來援之敵。我軍突破黃河後,乘援敵王敬久兵團尚在隴海路附近集結的有利時機,集中兵力迅速攻克鄆城、定陶,收復曹縣,開闢了殲敵的有利戰場;在王敬久兵團北援時,又乘第二批援敵王仲廉兵團徘徊於蘭封、定陶間的有利時機,抓住王敬久兵團部署上的弱點,迅速集中兵力,先打頭(六營集),再打尾(金鄉北援之敵),然後從容圍攻中間的羊山集,從而各個殲滅了王敬久兵團的3 個整編師。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