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戰役[解放戰爭戰役]

塔山戰役[解放戰爭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部在遼瀋戰役中,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於遼寧省錦州西南塔山地區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所進行的防禦作戰。 塔山是塔山堡的簡稱,意指一座有塔有山的士兵堡壘,然而塔山並沒有塔也沒有山。塔山只是一個在錦西以東大約有一百戶人家的小村莊,距離錦州30公里,距錦西4公里,唯一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去往錦州的道路直接從塔山穿過。塔山的東邊瀕海是打漁山島,西面的白台山是塔山地區的制高點。為保障奪取錦州之役,東北野戰軍在此地建立防禦陣地,並以此來迎擊援救錦州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最後東北野戰軍阻擋住國民黨軍東進援錦而取得勝利。塔山戰役直接決定了錦州戰役甚至於影響了遼瀋戰役的結局。 解放軍方面,更多的會被稱作為“塔山阻擊戰”。有人將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以及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三大阻擊戰”。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1948年9月底,當東北野戰軍主力對錦州國民黨守軍形成合圍之際,敵從關內急調第62軍、第39軍2個師、第92軍1個師和獨立第95師海運葫蘆島,連同原駐錦西的第54軍,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增援錦州。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黃克誠奉命指揮第4、第11縱隊及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第6師,於塔山地區占領陣地,在打漁山、塔山橋、塔山堡、白台山、北山一線構築野戰工事,組織防禦,阻擊“東進兵團”,以保障野戰軍主力奪取錦州。

10月10~15日,“東進兵團”在飛機、艦炮和地面火炮配合下,先後採取全線攻擊、中間突破兩翼牽制、兩翼突破中間牽制、以“敢死隊”為前鋒突進及偷襲等辦法,實施輪番進攻。第4、第11縱隊依託野戰陣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頑強抗擊,結合小部隊陣前反擊及大部隊陣前出擊,進行堅守。第4縱隊將一度突入塔山堡陣地的國民黨軍“敢死隊”擊潰,恢復了陣地。第11縱隊還攻取了第54軍的寺兒堡陣地。獨立第4、第6師向錦西、葫蘆島側後活動,牽制敵之進攻,迫敵全部潰退。1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後,敵“東進兵團”為配合“西進兵團”重占錦州,於26、27日又以l至3個師輪番向我第11縱隊長寧山陣地猛攻,亦均被擊退。塔山阻擊戰,鏖戰6晝夜,東北野戰軍阻援部隊共殲國民黨軍6000餘人,守住了陣地,保障了主力部隊的側後安全和攻錦作戰的勝利。

塔山地勢

山勢

塔山位於錦西與錦州之間,是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這裡東臨錦州灣,西接白台山,山與海之間最狹窄的一段,僅有十二公里寬。北寧鐵路從村子的東側穿過,山海關至瀋陽的公路與鐵路並行。村南有條幹涸的河灘,架有一座鐵路橋。村子周邊地勢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橋的地方,是一片寬約八千多米的開闊地,散布著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東邊靠著錦州灣的山包就是打漁山島,漲潮的時候是島,退潮的時候是和海岸連成一片的灘涂。從海邊往西,地勢逐漸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兩百米,是唯一的防禦制高點。塔山不是山。

周圍地形

塔山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4公里,離葫蘆島不過5公里。周圍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裡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

戰役回顧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一部在塔山地區浴血奮戰6晝夜,成功地阻擊住從葫蘆島援錦的敵軍“東進兵團”。14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經過31個小時的激戰攻克錦州,把蔣介石在東北的反動統治的“生命線”(溝通華北的咽喉)一舉切斷。17日,被長久圍困的長春守敵一個軍宣告起義;19日,包括一個兵團部又一個軍的守敵餘部全體投降。 曾經是偽滿洲國首都的長春當即解放。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打響。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

蔣介石急調北寧縣華北“剿總”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

10月10日,東北野戰軍為全殲錦州守敵,在錦西蔣軍援軍北進的唯一通道塔山展開了阻擊戰。10日拂曉,解放軍一部扼守塔山陣地。蔣軍飛機在幾十分鐘內低空投彈5000餘枚,平地炸松幾尺土。蔣軍3個師以密集的衝鋒隊形,由連、營、團長帶頭,督戰隊壓後,叫著往上沖,解放軍前沿掩體、碉堡、交通壕、塹壕,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呈拉鋸狀態。蔣軍輪番攻擊5晝夜未能攻下。蔣軍最後把號稱“沒有拿不下的陣地”的趙子龍師拿出來衝鋒,並以50萬金圓券抽骨幹分子組成“敢死隊”,衝鋒還是被打退。解放軍阻擊蔣軍的陣地已用屍體堆成。15日凌晨,蔣軍又以5個師偷襲陣地,見到用屍體堆積起來的工事望而生畏。到中午12時,蔣軍全線潰退,戰役結束。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部在遼瀋戰役中,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於遼寧省錦州西南塔山地區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所進行的一次防禦作戰。這次戰鬥,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共進行了六天六夜,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塔山阻擊戰使塔山聞名於世。塔山本來沒有塔,阻擊戰後在這裡修築了一座高大的紀念塔,使塔山有了塔,烈士的鮮血使塔山永放光芒。

援錦行動

為阻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援錦行動,根據東北野戰軍命令,四縱、十一縱和熱河獨立四師、六師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統一指揮,迅速向塔山地區集結,組織堅守防禦。

戰鬥激烈

而從錦西、葫蘆島方向馳援錦州的敵軍是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六十二軍、三十九軍兩個師、五十四軍和暫編六十二師、獨立九十五師,共11個師。也就是說,東北我軍以8個師阻援,而國民黨軍是以11個師進攻。我軍 8個師頂住敵軍11個師的進攻,戰鬥是異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說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戰役過程

版本一

國民黨軍對塔山的進攻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軍、62軍為主的攻勢;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獨95師為主導的攻勢。10月16日之後至10月28日,由於遭受了重挫,國民黨軍實際放棄進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隊的接觸。

第一階段:10月10日到11日的進攻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由於輕視解放軍的防禦力量,國民黨軍在進攻前僅進行了半小時的炮火準備,雖然對塔山的陣地有較大破壞,但仍遺留有大量的地堡、鐵絲網,成為阻撓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礙。守軍依託殘破的工事進行了堅強的抵抗,同時,解放軍的炮兵同國民黨炮兵進行了激烈的炮戰,並以密集火力猛擊國民黨軍二梯隊的集結地域。當日國民黨軍共向白台山陣地進行了七次衝鋒,向塔山陣地進行了九次衝鋒,在遭受了重大人員傷亡之後,毫無進展。

11日國民黨軍仍按原部署繼續攻擊,只加強了炮火配備及海空軍的火力支援。各部隊將10日的預備隊調上一線,希望能保持進攻的銳氣。十一日拂曉,62軍151師453團曾通過夜襲奪取了二○七高地,但鏇即為解放軍重新奪回。稍後451團正、副團長帶頭衝鋒,均被擊斃陣地前。戰到傍晚,國民黨軍已經付出了傷亡1300人的重大代價,但還是不能進塔山一步。

由於敵54軍、62軍在前兩天的攻擊中損失太大,國民黨軍調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達的獨95師擔任對塔山村的主攻,以54軍第8師代替暫62師進攻塔山鐵路橋頭堡,62軍仍攻擊白台山。以92軍和暫62軍作為預備隊。

第二階段:10月13日到15日的進攻

13日是塔山戰鬥中戰況最激烈的一天。拂曉四時三十分,國民黨軍的炮兵就開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陣地猛烈轟擊,我軍防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國民黨軍士兵一衝到我軍陣前,馬上就被密集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原來我軍利用12日休戰一天的機會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設了地雷與各種鐵絲網。前兩日的守衛部隊傷亡太大,四縱將主力團10師28團調到了塔山以東陣地。四縱在塔山堡陣地約1000米寬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機槍、49挺輕機槍、數十門各種身管炮和團屬迫擊炮。在這種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國民黨軍仍採取密集衝鋒的人海戰術,必然要遭到重大傷亡。

塔山戰役[解放戰爭戰役] 塔山戰役[解放戰爭戰役]

10月14日,國民黨軍對塔山的攻擊進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時,各軍的炮火就開始向塔山陣地轟擊,海軍的大炮也同時開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國民黨軍士兵的士氣振作起來。第8師仍採取三路密集衝鋒的戰法,反覆衝鋒,曾一度攻入塔山鐵路橋頭堡的防禦陣地,黑壓壓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蓋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陣地觀戰的62軍軍長林偉儔正準備調21師的部隊上去增援,第8師已經被解放軍的反衝鋒趕出了陣地。

上午10時,塔山陣地的後方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炮聲,錦州總攻開始了。塔山之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國民黨軍及在不顧一切地向解放軍防線衝擊。雙方一直激戰到黃昏。獨95師幾乎被打殘,全師縮編起來不過三個營多一點。其它部隊也是傷亡慘重。國民黨軍的鬥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陣地真正成了他們不可跨越的銅牆鐵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戰車部隊終於海運抵達葫蘆島。15日,從煙臺來的第39軍也已抵達。然而這都為時已晚。15日之後,錦州方面的炮聲漸漸減弱,敵東進兵團仍在塔山地區未能前進一步。

版本二

發起攻擊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至山海關段鐵路發起攻擊,至10月1日,攻克錦州北面屏障義縣和錦州南面的高橋、塔山、興城,孤立錦州。錦州是山海關內外陸上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蔣介石接到東北"剿匪"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的告急電後,立即從南京飛到北平、瀋陽,經過精心謀劃,決定集中22個師,組成東西兩兵團,分別從錦西、瀋陽出動,東西對進,夾擊圍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獲悉國民黨軍增兵錦西後,擔心擔負阻擊任務的兵力太少,阻擋不住,因為兩錦之間距離僅為50公里,擔心打錦州的部隊陷入敵人內外夾擊之中。於是在10月2日22時致電中央軍委,提議回師打長春。但過了不多時,他又報告中央,決心仍然打錦州,並調整了兵力部署。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收到林彪的報告後,立即復電,重申必須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畫不應再改",並且指出,"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

突擊集團

按照新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以2個縱隊7個師和炮縱主力,組成北突擊集團,以2個縱隊6個師組成南突擊集團,以1個縱隊組成東突擊集團。從10月9日開始,從北、南、東三個方向對錦州發起攻擊,掃清外圍後,於10月14日10時發動總攻,經過31小時激戰,攻克錦州,全殲守敵10萬人,俘虜范漢傑。在攻擊錦州的同時,東北野戰軍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分別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區,進行了防禦作戰,尤其是塔山阻擊戰,東北聯軍總部命四縱副司令員胡奇才立即到十二師的一線去指揮。及時改變了只守村後小山的部署,構築起堅固的村落防禦體系,堅守村莊,控制村邊通道。10月10日開始,指揮塔山部隊激戰6晝夜,擊退"東進兵團"數十次猛烈進攻,堅守住了陣地,湧現出了"塔山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等英雄戰鬥集體,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

向瀋陽突圍

錦州解放後,東北戰局急轉直下。10月15日,蔣介石又飛到瀋陽,嚴令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部向瀋陽突圍,鄭洞國迫於蔣介石的壓力,決定10月17日行動。但他沒有料到,在人民解放軍的爭取下,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於這天起義了,突圍計畫破產。19日,新7軍軍長李鴻率部放下武器。鄭洞國被迫於21日凌晨走出指揮部中央銀行大樓向解放軍投誠。長春和平解放。與此同時,"西進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在蔣介石督催下,於10月20日由彰武、新立屯地區南下,企圖在"東進兵團"配合下,重占錦州,掩護瀋陽國民黨軍沿鐵路線撤入關內。10月21日對黑山、大虎山發動攻擊,遭遇解放軍的頑強抵抗。

毛澤東電告林彪、羅榮桓,蔣介石仍然不改變錦西瀋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對我軍來說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形下,你們採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望即本此方針,即刻動手部署,以全殲廖兵團為目的。"

黑山、大虎山阻擊戰鏖戰正急之時,東北野戰軍攻錦州得勝之師迅速回頭,猶如飛將軍從天降,從南北兩翼鉗擊合圍廖耀湘兵團。廖耀湘進攻黑山、大虎山受阻後,乃改變計畫向營口方向撤退,企圖從海上逃走,但途中又遇解放軍的攔截,不得已分成兩股向瀋陽方向突圍。由於指揮錯亂,部隊來往調動,陷入一遍混亂。這時坐在北平指揮的蔣介石獲此訊息後說:"東北全軍,似將陷於盡墨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嫡系部隊被圍殲而無可奈何。

從10月26日4時起,東北野戰軍在繞陽河以西、大虎山以東、無梁殿以南、魏家窩棚以北約120平方公里區域內,展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空前大規模的圍殲戰,至28日5時,殲滅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10萬餘人,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新編第1、第6兩軍,俘虜廖耀湘,取得了遼瀋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驚悉廖耀湘兵團被圍殲,知道大勢已去,乃匆忙乘飛機逃離瀋陽,由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瀋陽殘部14萬人繼續頑抗。東北野戰軍乘勝於11月2日解放東北最大城市瀋陽和營口。錦西、葫蘆島地區的國民黨軍,在廖耀湘兵團被圍殲時,未敢北進增援,瀋陽解放後,於11月9日乘船從海上逃走。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以傷亡近7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取得震驚中外的勝利。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力量。遼瀋戰役,加上當時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據此,毛澤東指出,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算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夠實現了。

東北野戰軍之所以能在52天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就其戰役組織指揮來說,主要是堅決貫徹執行了以主力南下北寧路的作戰方針;集中兩倍半於敵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戰略樞紐錦州;攻錦州後迅速回師合圍了廖耀湘兵團;在合圍的同時,乘敵慌亂,猛烈進行穿插分割;同時把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密切結合起來,爭取了一部分敵軍起義,加速了戰役勝利進程。(軍事科學院軍史部 周宏雁)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10公里。周圍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村東面是鐵路,通往錦州的公路從村中間穿過。村南有一條幹枯的灘河,寬約30米,叫飲馬河。塔山這個史書上鮮見的地名,在遼瀋戰役中卻載入了史冊。其原因就是:它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擔任塔山地區阻擊戰任務的是我軍四縱、十一縱和熱河獨立四師、六師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統一指揮。我軍8個師頂住敵軍11個師的進攻,戰鬥是異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說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林彪安排四縱扼守塔山,是基於對四縱的信任。四縱是在羅榮桓從山東帶來的膠東部隊的基礎上組成的,在東北打了許多勝仗,並且創造了在東北戰場最早殲滅敵人一個整師的光輝戰績,但像這樣死守陣地的硬仗、惡仗還打得不多。而對於塔山阻擊戰,林彪尤為關注,林彪的猶豫動搖,也是基於我軍很難阻擊住錦西、葫蘆島方向增援之敵的考慮。林彪堅定攻打錦州的決心後,對阻援錦西、葫蘆島方向之敵問題的擔心並沒有消除,在帽兒山視察地形時還說,攻擊錦州最重要的保證,是要把錦州方面的敵軍擋住。為了消除林彪的擔心,加強四縱指揮員的信心和決心,保證攻克錦州,打好搭山阻擊戰,羅榮桓主動建議派野司參謀處長蘇靜去四縱協助指揮作戰。徵得林彪同意後,羅榮桓把蘇靜找來,交代任務:“蘇靜同志,決定派你去四縱,那裡將有一場惡戰。

四縱、十一縱和兩個獨立師的任務就是把敵人隔在錦州以西,以便保證我們能夠順利攻下錦州。四縱的任務可能更艱巨。你的任務就是當參謀,出主意,協助四縱首長指揮部隊死守塔山,叫敵人屍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進一步。要告訴吳克華司令員、莫文驊政委,指揮員不要怕犧牲,不惜代價,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總部的戰略意圖你是清楚的,但部隊一時不一定能理解得了。你要向指揮員多次、反覆解釋總部的意圖,一定要頂住敵人,頂住了就是勝利。”

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蘇靜去四縱後,給四縱領導人留下了“監軍”的印象。莫文驊在回憶錄中說:“塔山戰鬥開始的第五天,總部派來了一位處長到縱隊當聯絡員,其任務是上通下達,加強聯繫。總部聯絡員可參加縱隊的黨委會(只聽不表態),總部給他或他發給總部的電報,我們不能過問。個別同志私下開玩笑稱聯絡員是‘監軍’,縱隊主要領導對此做法也有反感。不管上邊出於什麼意圖,這種作法會引起下邊的考慮,甚至影響到作戰情緒。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

好在我四縱領導人是黨性很強的同志,莫文驊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了即將產生的矛盾。

10月10日拂曉,塔山阻擊戰打響。凌晨3時半,國民黨軍趁落潮之際,襲占了我軍打魚山島陣地,襲占了我軍前沿幾個尚未修好工事和還沒有來得及構築工事的小高地。特別是打魚山島陣地,位於我軍防線的東端,東與西海口陣地北側陸上毗連,西與塔山堡隔路相望。敵人攻戰打魚山島,就直接威脅到我軍西海口和塔山堡陣地的側翼安全。如果敵人從海上登入西海口,還可以越過塔山,繞過高橋,直抵錦州外圍。打魚山島陣地的丟失,引起了我四縱領導人的關注。吳克華司令員立即命令:迅速組織反擊,奪回陣地!因此,塔山阻擊戰剛一開始,我軍在前沿陣地上就展開了反擊戰,丟失的幾個小高地在我軍連續反擊下奪了回來。

敵軍攻擊和我軍適時反擊貫穿於塔山阻擊戰的全過程。

與我軍指揮員充滿信心、精心部署、正確指揮和我軍指戰員英勇善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民黨援錦官兵的心態。國民黨軍葫蘆島指揮官侯鏡如未及時到位,闕漢騫在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發起進攻,羅奇胡亂干預指揮,卻告密於蔣介石,說闕漢騫援錦態度不積極。明顯地看出,國民黨軍增援錦州的失敗是必然的。

當時任國民黨秦、葫港口副司令的惠德安在追憶葫蘆島作戰時說:“侯鏡如對於蔣介石的打內戰,我看是不大感興趣的。特別在他所指揮的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於一九四七年秋季在東北失利以後,對東北局勢感到嚴重,不願沾邊。這次蔣介石一再拉他來指揮,他總是設法推脫,對蔣敷衍也是煞費苦心的。我以後從葫蘆島去塘沽時,曾在塘沽新港辦事處與侯氏晤談,問他東北已經解放,對平津看法如何?他慨嘆地說:‘誰還要打內戰?軍民厭戰,士氣不振,哪一個隊伍是完整而有戰鬥力的?看不出傅老總(指傅作義)會有什麼辦法。’”

侯鏡如既然是以這樣的心態來應付蔣介石的命令,當然不會作出積極的努力,但又不能不作出努力。因此,他不僅不及時到位指揮,而且到位指揮也明確告訴他的參謀長:“按我們目前的情況,對塔山、錦州是不能打進去,若打進去也出不來,如果不打進去還可以維持幾天。”他指示參謀長擬定的方案,就是穩紮穩打,進可攻,退可守,這樣也能應付蔣介石。從這兩個方案付諸討論所得出的結果來看,國民黨軍隊將領的心態也可窺見一斑。

戰役結果

塔山阻擊戰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共進行了六天六夜,我軍四縱等部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塔山名將

《塔山阻擊戰我守軍名將》-原著吳東峰大校

吳克華

顏面白皙,身材頎長,語言儒雅,氣宇軒昂。將軍有勇有謀,軍政皆優,指揮作戰以穩、細、準、狠見長。⑴

吳克華將軍十六歲參加紅軍,少年老成,人稱“小大人”。⑵

莫文驊將軍共吳克華將軍統領四十二軍,莫為政委嘗戎服佩槍,望之凜然。吳為司令員嘗便衣布履,手執書卷,人謂之曰:“不像個司令員,倒像個窮教員。”⑶

塔山阻擊戰前,吳克華將軍於縱隊師以上幹部會議上曰:“同志們,我們縱隊幾位領導人決心已下,要準備打硬仗、惡仗、苦仗,無論付出多大犧牲,也要守住塔山。打掉吳克華還有莫政委、胡副司令員等領導人。我們誓與陣地共存亡,決不能讓敵人前進一步。”歐陽文將軍與余言此曰,其時吳司令員神情嚴肅,話語激越,有破釜沉舟之氣概。⑷

莫文驊將軍言,塔山阻擊戰前某日下午接東野總部電報,派作戰處處長蘇靜至四縱作聯絡員,參加黨委會,不發表意見。蘇靜單獨與總部聯絡,來往電報他人無權知之。是時,吳克華將軍忿忿與歐陽文曰:“這是從紅軍以來沒有過的怪現象!”蘇靜將軍曾告余,林彪派將軍赴塔山,主要目的為督戰,擔心傷亡過大,指揮員動搖。⑸

江雪山言,塔山阻擊戰中,吳克華將軍體重至少減去十斤。前有阻力,上有壓力,難啊!。⑹

塔山阻擊戰中,李天佑將軍奉四野令,率一縱進至高橋,隨時準備增援。每戰至關鍵,李天佑將軍便電話詢吳克華將軍:“老吳,有沒有把握?我們上罷!”吳克華將軍則樂呵呵答道:“此戰役我們四縱包了,絕對不會有勞老大哥。” ⑹

吳克華將軍總結塔山阻擊戰經驗曰,要把防禦作戰的任務,總的企圖,以及達成這一任務的重大意義告訴大家,為全體指戰員所理解。這樣就能夠防止和克服那種認為防禦“傷亡大,收穫小,啃骨頭,沒油水”,甚至認為好像“打防禦不是主力的任務”等錯誤思想。

又曰,要做到既知敵之短,又知敵之長。知其短,可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知其長,可避敵之長,匿我之短,更多的給敵製造困難,減殺其優勢。可以從劣勢中爭取相對優勢。

又曰,選擇有利地形,構成重點、縱深梯次的環形防禦。堅守防禦,選擇正面比較狹窄,一翼或兩翼有天然障礙的有利地表,是保障重點防守和縱深配備的重要條件。

又曰,火器配備的原則是“火器分散,火力集中”,既能保障集中火力殺傷敵人,又不致使火器遭敵破壞。

又曰,保持機動,保持主動。將主要兵力集中使用在主要防禦方向上,作縱深梯次的部署,在次要方向中注意節省兵力。切忌分兵把口。⑺

吳克華將軍言:“寧可把子彈消耗在靶場上,不要讓子彈浪費在戰場上”。將軍抓訓練要求符合實戰,具體細緻,如射擊訓練要求既要瞄死靶,又要瞄活靶;投彈訓練要求既能由上而下投,又能由下而上投;刺殺訓練要求由靜的目標,進到動的目標;齊步、跑步等訓練不能只求整齊而減低速度等等。⑻

吳克華將軍慎戰,每役非利不動,非得不用,不打則已,打則必勝。

1944年初冬,膠東軍區有領導提出與趙保原決戰計畫。吳克華將軍親自至趙保原主要據點萬第觀察後,則認為立即打有失敗危險,須作充分準備再打。膠東軍區領導林浩問將軍:“需要準備多長時間呢?”將軍對曰:“三個月左右吧。” 其時有人言將軍保守,有人言將軍右傾,而將軍不以為然。1944年冬至次年開春,將軍囑司令部模擬萬第之地形和防禦工事,組織部隊進行有針對性的戰前攻堅演練。1945年2月11日至19日,將軍率五個團加五個營的兵力,進行討趙之決戰,一舉殲敵一萬二千餘人,勝利完成了膠東軍區交給的任務。⑼

華楠將軍有詩讚吳克華將軍云:

南天一柱氣如虹,披肝瀝膽建奇功。

土城阻擊護北斗,驛道奔襲挫敵鋒。

臨江論兵驚四座,塔山鏖戰震兩京。

難忘春風風人時,入地甘霖細無聲。⑽

“文革”之初,吳克華、蕭華、莫文驊三將軍同打倒,其罪名為“劉鄧黑干將”, “三華反三軍”。“三軍”者,海陸空軍隊院校造反派也。⑾

1967年6月30日,吳克華將軍接一匿名電話,通知晚上至人民大會堂參加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四十六周年文藝晚會。將軍按通知如期至京西賓館集中,見他人均有入場券而己無,“知趣”而返。是晚,演出舞劇《井岡山會師》(***和林彪會師)。數日後,海、空軍機關造反派指將軍反對林彪,組織萬餘人舉行“炮轟吳克華”大遊行。此後,將軍被非法監護,立案審查達五年之久。⑿

“文革”中,幾位老鄉戰友揭發吳克華將軍於紅軍贛東北時期被俘變節,將軍有口難辯,憤憤,曰:“老鄉老鄉,背後一槍。”⒀

“九、一三”事件後,有人贊吳克華將軍是“反林彪的英雄”。將軍對曰:“過去說我反對林彪,我不承認,那是強加給我的。今天我還是這樣說,我沒有那么高的水平。”⒁

吳克華將軍復出後,工作調動頻繁,先後任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將軍臨危受命,南調北遣,人走家搬,從不講價錢、提條件。軍委凡遇棘手問題,即派將軍出馬,故時人稱將軍為“突擊司令”。⒂

1979年2月,吳克華將軍赴任新疆,適中蘇邊界若臨戰之際,謠峰四起,人心惶惶,西北漢族民眾紛紛內遷。其時將軍夫人張銘正患病,將軍毅然舉家北上,飛抵烏魯木齊。是日傍晚,將軍攜夫人、子女安步上街,觀街景,購物品,談笑風生。烏魯木齊市民見之,一傳十,十傳百,人心定矣。⒃

1987年冬,吳克華將軍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暫居軍區留園賓館。將軍住下後,即招秘書伸三指,曰:“第一,我既然住在這裡,它就是我的宿舍,請把原來的服務員撤走;第二,把地毯和公家的物品搬走,按照我應配備的家具給我配備;第三,我從外地來,沒有蚊帳,能否留下兩床蚊帳,我按價付款”秘書一一照辦,不敢懈怠。⒄

1980年1月,吳克華將軍至廣西邊防視察,由南寧而寧明,由寧明而憑祥,由憑祥而東興,由東興而合浦,輕車簡從,不住賓館,不吃酒店,均宿部隊招待所,二十餘天無一日不是“四菜一湯”,宴請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亦不破例。⒅

吳克華將軍守正不阿,廉介自持,為官數十年,未嘗饋略權要,未嘗以權謀私。子吳曉偉由士兵而將軍,現任湖南省軍區參謀長,頗有父風。

吳克華將軍治軍格言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⒆

有人問吳克華將軍帶兵秘訣,將軍答:“尊重人,尊重士兵”。

吳克華將軍下部隊視察,喜與士兵交談,臨別必一一與在場士兵握手,數十人上百人不計,若發現漏握一人,必回頭再握。某日,將軍視察炮兵某部某連,將返之際,忽見門前一棵大樹,樹上設一瞭望台,台上站一士兵,即沿梯攀登廿余米,與之握手致意。又某日,將軍至某邊防站視察,一一看望士兵,聞一士兵外出牧羊未歸,即坐門口等之,見面握手後方上車離去。將軍言:“一個士兵能見到大軍區司令員的機會太少了。”⒇

吳克華將軍晚年,常思念戰爭年代犧牲之戰友。將軍常與來訪者屈指數之:四十一軍解放戰爭中,有一名名師級幹部,十名團級幹部,三十名營級幹部和六千零四十七名連以下指戰員犧牲,尤為曾付出傷亡三千餘人代價的塔山阻擊戰而痛惜。1987年1月13日,吳克華將軍病逝於廣州,骨灰安放塔山,與犧牲將士共長眠。

胡奇才

簡介

胡奇才(1914年9月--1997年7月3日)原名胡其財,1914年9月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全家七口人,靠租種地主一石田、撐持一個小的豆腐坊度日。小小年紀,胡奇才就在豆腐坊、田畈隨家人一起從事力不勝任的勞作。母親因產後熱不幸去世後,他更是竭盡全力替父親分擔繁重的農活。9歲進村里私塾讀書,半耕半讀,三年乃輟。雖然唯讀了三年,可他的啟蒙老師、共產黨員張楚峰,對他的教育和影響極為深刻。

“漢陽造”步槍

1929年,胡奇才親眼看到敵人把張楚峰抓到村前的河邊,殘酷地殺害了,他滿腔悲憤,參加了少先隊。他村地處赤白兩區交界,少先隊的主要是任務是站崗放哨。1930年8月的一天,胡奇才正在後山頂上放哨,少先隊大隊長說:上級號召要擴大紅軍,你們誰要參軍,趕緊去報名。他連忙答應:我去!父親拉住他說:你祖父年邁,哥哥病重,兩個妹妹還小,我身體也不好,你走了,家裡怎么辦?他回答說:不參加紅軍,都沒有活路!一狠心,參加了華河區紅軍特務營。他從小生得身材魁梧,能吃苦耐勞。參加紅軍後,不避艱險,不怕犧牲,不到三個月連打五仗,親手繳獲一支“漢陽造”步槍。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四次反“圍剿”和開創川陝蘇區的鬥爭。

轉入中國共產黨

胡奇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胡奇才參軍不到三年就身負五傷,1933年6月擔任紅四方面軍十一師三十五團政委時,年齡不到19歲。隨即參加長征,先後擔任十一師、十二師政委。

1937年12月,胡奇才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三大隊六隊隊長。1938年8月,黨中央派遣幹部增援山東,組成山東幹部大隊,胡奇才任大隊長。8月21日,奉毛澤東同志“第一要當好學員,第二要當好教員,第三要當好指揮員”的臨別指示率隊離開延安。歷時三個月,行程三千里,勝利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他被分配到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任副司令員,不久任山東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兼魯中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從此堅持魯中抗戰達七年之久。先後擔任山東縱隊第一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參謀處處長,指揮所部進行葛莊戰鬥、臨朐戰鬥,攻克沂水城,打擊頑軍勢力,粉碎日寇“掃蕩”,為魯中根據地的鞏固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魯中人民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胡奇才司令。

1987年,遲浩田到沂蒙山區視察,有一七旬老翁特地向他打聽胡奇才同志,並當場唱出了當年歌頌臨朐戰鬥勝利的歌謠:“胡奇才,不簡單,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遲浩田聽後感慨萬千,回京後即親筆寫下了這首歌謠,敬贈胡奇才老將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奇才任山東區第三師副師長,率部急馳東北。1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1946年5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10月底進行了新開嶺戰役。10月間,國民黨政府為實現先南後北逐次占領全東北的目的,集十萬兵力分三線進犯南滿根據地。我遼東軍區擬集結主力保衛丹東,掩護首腦機關和後勤各單位轉移。胡奇才根據戰場形勢機動處置,果斷決定將已經分散的全縱隊迅速收攏,把敵中路軍二十五師誘至寬甸地區新開嶺,殲敵8000餘人,俘敵師長以下6000餘人,繳獲無數。戰後,敵人從三面向我壓來,南面是鴨綠江,情勢萬分危急,他沉著指揮部隊迅速撤離戰場,穿過桓仁原始森林向輯安地區轉移。途中,帶著6000多名俘虜,還要不斷與追敵交火,異常艱險。這段歷程,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逆風千里》。新開嶺戰役,是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自衛戰爭敵強我弱形勢下,首創東北我軍一役殲敵一個整師的戰例,粉碎了敵人的戰略企圖,扭轉了南滿戰局,受到中央軍委、東北聯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1946年12月3日,胡奇才部到達通化與軍區會合。他頭部舊傷復發,離開部隊到大連醫治。1947年4月返回部隊,參加了夏季攻勢,因頭劇痛不愈,只得又去哈爾濱療養,1948年5月因召歸隊。9月,遼瀋戰役開始。遼瀋戰役的開端是錦州戰役,塔山阻擊戰是保障錦州戰役勝利的一場重要戰鬥。9月間,我東北軍迅速包圍了錦州,對東北敵軍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國民黨政府見狀大吃一驚,分別以11個師和12個多師的兵力組成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和瀋陽東西對進,急救錦州。我四縱隊和十一縱隊及兩個師部署在錦西以北塔山一線阻擊敵東進兵團,四縱隊布防於塔山一帶核心陣地。塔山位於錦西至錦州之間,是我防禦陣地的一道門閂。兩錦之間僅距30餘里,這就決定了我軍只能寸土不讓地堅守,而決不能採取運動防禦。可是,塔山無山,只是個無險可守的村莊。任務重大,東北聯軍總部命胡奇才親臨塔山指揮。他多次到陣地觀察,他指揮塔山部隊與敵激戰六晝夜,抵住了敵人六個師的輪番攻擊,打得敵人寸土未進。蔣介石難以置信,乘飛機親臨塔山觀察,嘆道:“沒有料到,三個軍在海空軍配合下,就是打不過塔山。”塔山阻擊戰,是我軍歷史上少有的防禦戰,許多文藝樣式都有描述它的作品,廣泛傳頌。

同年11月,胡奇才任東北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副軍長,率部入關,途中又因舊傷復發回瀋陽治療,1949年9月,轉到北京治傷。周恩來同志聽說他到京便接見了他,詳細地詢問了塔山戰鬥情況,後來親自給他聯繫醫院,還安排他見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不久,通知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候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

遼東軍區、遼西軍區司令員

1950年後,胡奇才歷任遼東軍區、遼西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52年5月,他主動要求赴朝鮮戰場參觀學習,任東北軍區赴朝參觀團團長,兼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六十八軍副軍長,工作半年。同年12月,進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1954年10月畢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分管軍務、裝備、科研等項工作,參加過天安門、人民大會黨、釣魚台等大型維修和修建工程,參加過“兩彈”試驗基地、指揮及防護防禦陣地建設等保密工程,參加過勘察籌建軍事工程院校和軍事工程機械等項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因病醫治無效

1997年7月3日,胡奇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一位外國軍事學者在仔細研究了新開嶺戰役和塔山阻擊戰後,十分驚詫地說:“胡將軍居然是位從班連營團旅師軍、一級沒漏提拔起來的土生土長的高級將領。”

將軍在塔山之戰之時幾軼事

塔山,無塔也無山。

四縱,就是塔,就是山。

――作者手記

他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絕對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興趣。

黑衣、黑褲、黑帽和海帶一樣的黑臉,就象一團黑乎乎的鐵塔在移動,唯獨那叼在嘴上的咔啡色雪茄菸,呈現出略微不同的色彩。

誰也不會回頭看他一眼,因為他的衣著太普通了,太一般了。如果時光之手把他推回四、五十年前,人們肯定會把他當成挑擔賣菜的菜農,推車扛包的腳力,或者挖山掘井的礦工......,而今天充其量只不過是一位進城走親訪友的老農民。

他匆匆走向塔山

45年前,當他在秋葉飄零中匆匆地從九股屯走向塔山時,就毫無疑問地成為當時東北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我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注視著他。

國民黨“剿總”總司令衛立煌注視著他。

勝利原因

塔山阻擊戰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四野正確的作戰部署。事實證明,正是實行了全面防禦和重點防禦的相結合,第一線和第二線合理配備的相結合的部署,才使我軍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是我軍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縱隊黨委層層動員,提出"死守陣地"、"與陣地共存亡"、"保衛錦州勝利"等口號,開展"立功運動",號召共產黨員帶頭英勇殺敵,戰後,僅12師通令嘉獎的160人中,黨員就占了70%。

再次是廣大人民民眾強有力的支持。戰地人民民眾積極、熱情地支持我軍作戰,塔山一線陣地出現了熱烈的支前場面,正是在人民民眾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塔山阻擊戰的勝利。

塔山阻擊戰歷時6晝夜,國民黨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是海陸空三軍卻未能有效地協同作戰,最終未能攻下塔山。作戰中,解放軍傷亡3774人,殲滅國民黨軍6549餘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為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贏得了寶貴時間。堅守塔山堡的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戰後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稱號;12師35團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團”稱號;10師28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備團”稱號;炮兵團被授予“威震敵膽炮團”稱號。

敗因

照理說,國民黨軍在葫蘆島匯集了很多高級指揮官,出動了海、陸、空三軍的精銳部隊進攻塔山,攻克塔山從理論上說是有可能的。但是,現實情況永遠比書本理論要複雜多變。蔣介石置衛立煌派往葫蘆島的指揮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陳鐵等人於不顧,安排闕漢騫指揮,這一方面打亂了衛立煌的指揮部署,另一方面闕漢騫也無法統一指揮,他作為五十四軍軍長指揮不了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而羅奇又妄加干預,陳鐵等人也發揮不了半點作用。並且當時的海軍司令桂永清、空軍司令王叔銘等人所領導的海、空軍更不是闕漢騫所能指揮的,就是侯鏡如也只能幹瞪眼。所謂的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只是徒具形式,或者說只是喊一喊而已。例如重慶號巡洋艦因擔心吃水深擱淺,缺少主炮彈再加上畢重遠為首的地下組織作用下,只打了20多發炮彈就草草收場。蔣介石給了他們的職務,卻並沒有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因此,陸軍進攻時,海軍、空軍的協同只是造造聲勢,儘管海軍的炮擊、空軍的轟炸,一度嚴重地威脅著我軍塔山陣地,惠德安曾經這樣描述:“從葫蘆島北山上向塔山遙望,但見海空火力集中轟擊,真是地動山搖,霎時間塔山成了一片火海,硝煙直衝雲霄,凝結成一團巨大的烏雲。在這樣的瘋狂攻勢下,解放軍塔山英雄團,竟創造了戰史上偉大的奇蹟,打得國民黨軍看著塔山的紅旗失魂喪膽敗下陣去。”但是實際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林立彼此傾軋,軍事指揮難以令行禁止思想統一,看似聲勢浩大的海陸空作戰卻難以形成有效地協同效果也就順理成章了,如10月11日為國軍提供掩護的只有4門榴炮,10門山炮和5架螺鏇槳飛機。另一方面,實際上解放軍擁有的火力並不弱。4縱有1個炮兵團擁有26門75MM山炮,10門野炮,3門105MM榴彈炮和10門高射炮。給4縱打下手的11縱相對弱,只裝備了24門75MM山炮。為了更好的完成阻擊任務, 四野還從東北炮兵縱隊和兵團直屬部隊里為塔山阻擊部隊增加了150MM重型榴彈炮(口徑上壓倒敵軍) 105MM榴彈炮,105MM野戰加農炮,75MM山炮,57MM戰防炮和75MM高射炮(可用於平射)。 國民黨軍內有著“趙子龍師”綽號的獨立95師以大量金圓券組織了敢死隊,並於1948年10月13日,在塔山前線,全師連續高呼“沒有95師攻不下的陣地”,以整營整團排成密集陣形的衝鋒,這種戰法固然強悍勇猛,但相當愚蠢的,當即遭到了解放軍輕重武器的反擊,獨立95師雖然憑藉作風強悍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軍塔山陣地,但在解放軍堅決反擊之下,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只經過兩天的較量,敵獨立95師傷亡了三分之二,最後縮編成3個營撤回華北。

歷史評價

應該說,迄今為止,關於解放戰爭的敘述,對於塔山之戰評價仍有不足之嫌。這場發生在一九四八年十月上旬的阻擊戰,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個局部戰場——塔山之戰的勝負,不但關乎遼瀋戰役的進展乃至結局,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自此以後解放戰爭的進程。塔山之戰的這一價值,作戰雙方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官兵,當時都沒有或者不可能有清晰的認識。在那個狹小的局部戰場上,每分每秒都經受著生死考驗的他們,無法構想國共兩軍在東北地區的交戰將由此演變成何等規模。他們僅僅知道:這是一場血拚,為了達到作戰目的,必須不惜代價。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