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是1946年6月中國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雙方發生的戰役。共產黨軍共殲滅敵人5.3萬餘人,被譽為蘇中"七戰七捷",為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制定內線作戰方針提供了經驗。

基本信息

戰役經過

蘇中戰役作戰圖蘇中戰役作戰圖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蔣介石以58個旅約46萬人的兵力,向華東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其中蘇中解放區是國民黨軍進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5個整編師15個旅約12萬人,企圖首先侵占如皋海安,爾後再沿南通、贛榆公路和運河線北犯,以配合淮北國民黨軍進攻淮陰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考慮到蘇中地區物產豐富,補給方便,部隊熟悉地形、民情,因而在蘇中作戰比較有利。於是,便向中央軍委建議:華中野戰軍主力首先在蘇中作戰,然後再執行中央軍委的部署西出淮南。這一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毛澤東認為:"先在內線打幾仗,再轉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據此,粟裕和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譚震林決定:集中華中第1、第6師和第7、第10縱隊共19個團3.3萬餘人,在人民民眾的支援和民兵配合下,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迎擊進犯蘇中的國民黨軍。在部署上,以第10縱隊及地方武裝一部據守邵伯,阻擊可能由揚州北犯之國民黨軍;以第1、第6師和第7縱隊集結於如皋、海安地區待機。7月13日,華中野戰軍主力第1、第6師以五倍於宣家堡、泰興守軍的兵力,向宣、泰發起進攻。經激烈戰鬥,於15日將守軍兩個團及1個山炮營3000餘人全殲。

國民黨軍發現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宣、泰地區作戰,立即以整編第49師由南通、白蒲進攻如皋。華中野戰軍主力,不顧作戰疲勞,揮戈東指,以奔襲手段,強行軍50餘公里,直插如皋以南,隨即以四倍於敵的兵力攻擊立足未穩的整編第49師。18日,1師攻占林梓丁堰,截斷了整編49師退路,19至20日,第1、第6師和第7縱隊將整編第49師合圍殲滅於鬼頭街、宋家橋地區,殲其萬餘人。

宣泰、如南戰鬥後,華中野戰軍部隊已十分疲勞,遂轉移至海安以東休整。李默庵認為華中野戰軍傷亡過大,不能再戰。遂調集6個旅在數十架飛機配合下,夾擊海安,企圖尋華中野戰軍在海安決戰。華中野戰軍為了保障主力休整,以利再戰,以4個團的兵力在海安外圍實行運動防禦,以第7縱隊在正面節節抗擊。經連續5天的阻擊作戰,華中野戰軍主力於8月3日主動撤離海安,打破了敵人的決戰計畫。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林梓附近阻擊國民黨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林梓附近阻擊國民黨軍

國民黨軍占領海安後,轉入"清剿",鞏固泰州、海安以南地區,並擴展到海安以東的李堡地區。華中野戰軍鑒於國民黨軍分兵"清剿",兵力分散,遂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攻殲李堡的國民黨軍整編第49師第105旅、新7旅等部。8月10日至11日,經20小時激戰,殲滅敵人1個半旅共8000餘人。

李堡戰鬥後,國民黨軍調整"清剿"部署,加強點線控制,將整編第49師餘部、整編第65、第83師分別置於海安、如皋、泰州等地,以交通警察7個大隊位於丁堰、林梓地區。華東野戰軍在經過休整後,以一部襲擊海安和佯攻黃橋,集中主力3萬餘人向丁堰,林梓守軍發起攻擊。經兩日激戰,於8月22日殲滅5個交警大隊5000餘人。

丁堰、林梓戰鬥後,國民黨軍以駐守黃橋的第99旅於8月23日東調如皋,以增強該城防禦。同時,以整編第25師向邵伯第10縱隊進攻。華中野戰軍為解邵伯之危,採取了攻其必救的戰法,除令第10縱隊堅守邵伯外,集中主力第1、第6師等部,準備圍攻泰州,以調動敵整編第25師回援,同時,亦準備與由黃橋東進的第99旅打遭迂戰。25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如(皋)、黃(橋)公路與第99旅和接應該旅的第187旅、第79旅遭遇。第1、第6師立即先敵展開,分別將其包圍於分界、加力地區。為迅速殲滅該敵,華中野戰軍粟裕司令員採取了先打弱的,後打強的,"一個一個的吃"的戰法,26日,首先於分界全殲第99旅,然後轉用兵力,集中力量於27日在加力殲滅第187旅和第79旅1個團,並於31日攻占黃橋,守軍5個連投降。此役,共殲敵1.7萬餘人。

揚州北進的整編第25師,於8月23日分三路向邵北猛攻。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在第2軍分區部隊的配合下,頑強阻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整編第25師鑒於解放軍在如黃公路取得勝利後,其側後受到威脅,遂於26日撤退。

戰役評析

蘇中戰役,從7月13日至8月31日,先後取得了宣泰攻堅戰、如南急襲戰、海安防禦戰、李堡攻殲戰、丁堰、林梓攻堅戰、如黃遭遇戰、邵伯防禦戰等7次戰鬥的勝利,被譽為蘇中"七戰七捷",共殲滅敵人5.3萬餘人,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制定內線作戰方針提供了經驗。此役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光輝範例。

歷史意義

粟裕指揮的蘇中戰役是解放戰爭初期南線戰略試戰,具有戰略偵察性質。初戰勝利,不僅解決了對美械裝備的蔣軍打不打得勝的問題,使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樹立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信心,而且初步探索出解放戰爭、特別是戰爭初期的一些特殊規律,在實踐中形成了內線作戰的正確戰略方針,創造了一些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經驗。中央軍委起草發給全軍各戰略區首長的電報,推廣華中野戰軍的經驗。
延安總部發言人1946年8月29日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我粟裕將軍所部在廣大民兵配合之下保衛蘇中,自7月13日至8月27日七戰七捷”,“這一事件對於今後的戰局的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我中原大軍之突圍勝利,及蘇中保衛戰勝利,已奠定解放區軍民之勝利信心”。9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取得定陶戰役勝利以後,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蔣軍必敗》的社論,進一步指出,中原突圍、蘇中戰役、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

經驗總結

粟裕粟裕

在蘇中戰役剛剛結束的時候,粟裕就對實踐經驗作出科學的概括,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之能動的飛躍”,不是偶然的。早在十年內戰時期,他就認識到探索和掌握戰爭規律的極端重要性,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於作戰指導,探索不同歷史階段、不同作戰對象、不同區域戰爭的特殊規律,多次成功地實行軍事戰略轉變。在蘇中戰役中,強敵的壓迫,內部的爭論,促使他深入探索解放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不失時機地作出決策或提出建議,作出了具有獨創意義的貢獻。蘇中戰役的全過程,也是不斷探索解放戰爭客觀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不同意見的討論。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作戰方針,在實踐中,在爭論中,逐步明確和完善,不斷深化和發展。這種在實踐中探索戰爭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是蘇中戰役殲敵數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收穫。

1946年8月31日,即蘇中戰役結束的當天,粟裕在華中野戰軍排以上千部會議上作題為《四十五天自衛戰的簡述》的報告,著重從戰略指導上系統總結了蘇中戰役的經驗。他指出,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在政治上來說,我們是自衛,是為了消除內戰、保衛和平民主獨立而戰,是正義的戰爭,得到解放區人民全力的支持,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民主人士、廣大人民的同情擁護,特別是有黨中央與上級的正確領導”。在軍事上,“首先是由於我們沒有機械地教條主義地運用戰略指導原則”。針對“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了,在戰略上是失敗了”的錯誤說法,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撤出如皋、海安是否戰略上的失敗”問題。他說,“表面上看,我們撤出海安,是違反了‘在所必爭’的原則,其實不然。如果機械地教條主義地執行這一原則,當然是違反了;如果用辯證的眼光,客觀地針對當時當面的具體情況,就會了解到在當時海安是需要撤出的。革命的戰略指導原則要求我們不要輕易放棄要地,但更要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大家知道,如果我們死守海安,敵人以七個師的優勢兵力,集中在狹小的正面向海安進攻,即或我們能守住海安但不能殲滅敵人,而在海安一點拼消耗,把有生力量消耗了,那么海安仍舊要放棄的。那樣,就與我們主動撤出大不相同,正中敵人的毒計。海安撤出後,不但我們的有生力量保存了,而且轉入了主動,待機作戰,對我們是有利的”。他強調指出:“我們對進攻蘇中的敵人作戰,所以能取得巨大的勝利,完全改變了過去的形勢,除了上述政治軍事原因之外,主要是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家要記住:誰保存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勝利;誰消耗或者喪失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失敗”。

他說:“為了迅速準確地探明並掌握新的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並贏得勝利,運籌帷幄的最高統帥部密切注視著戰爭初期的作戰,並且用心組織和誘導戰區指揮員對初期作戰中若干問題進行反覆深入的討論。在蘇中戰役過程中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探討和爭議,正是積極探索新的戰爭特殊規律的求實精神的表現,也是高度的戰爭責任感的體現;然而,只有作戰的實踐才可以把不同的意見統一起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蘇中戰役所提供的具體經驗,有的將會失去它的作用。但是,這種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對我們學習和領會毛澤東軍事思想,以及研究未來戰爭是會長期有益的。這是蘇中戰役在殲敵數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義。”

37年以後,粟裕回憶蘇中戰役,特別看重的正是這種殲敵數字以外的意義。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