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位於台灣最南端,為台灣八景之一。園內珊瑚礁石灰岩地形遍布,怪石嶙峋。步道縱橫交錯,可通往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幽谷、迎賓亭等風景區。燈塔為公園的標誌,有東亞之光的美譽,是世界少有的武裝燈塔,塔身全白,為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已列為史跡保存。園內植物約240種,有象牙樹、黃槿、海檸檬、林投等熱帶海岸樹。另外每年九月都有一批紅尾伯勞鳥過境,其景觀值得守候觀賞。燈塔西北側並發現有史前遺址,可見其歷史悠久 。

基本信息

​形成原因

鵝鑾鼻公園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位於台灣最南端,從前為海底礁岩,所以園內珊瑚礁、石灰岩地形遍布,因受海浪、強風及雨水侵蝕,造成巨礁林立、奇峰、洞穴等奇觀。

園內景點

鵝鑾鼻公園鵝鑾鼻公園

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就好象是迷宮一樣,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迎賓亭等風景點,處處引人入勝。

鵝鑾鼻燈塔為公園標誌,高18米,周長110米,以炮台為塔基,圍牆上設有槍眼,四周更有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白色鐵塔內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洋人憩所,四層則設定榕林炮,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鏇轉透鏡電燈,是目前台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享有“東亞之光”美稱。此外在塔旁還有巨像一座,供遊人瞻仰。巨像前有“台灣八景”紀念石碑一座,供旅客照相留念。

鵝鑾鼻公園

位於台灣最南端,以燈塔馳名中外,為台灣八景之一。於民國71年將燈塔前大片的珊瑚礁闢建為公園,並於民國82年開闢第二公園,鵝鑾鼻公園內珊瑚礁石灰岩地形遍布,怪石嶙峋。步道縱橫交錯,可通往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幽谷、迎賓亭等風景區。

鵝鑾燈塔為鵝鑾鼻公園的標誌,塔身全白,為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外觀以砲壘為建築,並以砲台作為塔基,而且在圍牆上設有槍眼,四周更設有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砲,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定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於民國18年(1929年)定為台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並於光復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鏇轉透鏡電燈,是目前台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公園內有豐富的動植物,植物約240種如象牙樹、黃槿、海檸檬、林投等熱帶海岸樹種、還有那蔓性灌木、藤本如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崖爬藤等種類。更可見到烏頭翁、樹鵲及那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另外,每年9月(農曆白露前後)都有大批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鳥過境,其場面壯觀值得守候觀賞。

在鵝鑾鼻燈塔西北側並有學者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先陶文化史前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使用陶器,石器製作以打制為其特徵,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集為主。後續又於民國90年挖掘到三千八百年前的石棺、陶片、稻穀印痕,也證明了台灣很久前即有栽種稻米的證據。

地址: 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里

營業(開放)時間: ● 夏季:4月至10月--上午06:30至下午06:30

● 冬季:11月至3月--上午07:00至下午05:30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洽詢電話 08-885-1101

服務設施: 插卡式電話、 投幣式電話、 IC卡式電話、 男廁、 女廁

導遊服務預約電話06-8861321

費用簡介: 全票NT$ 40元;半票NT$ 20元。

旅遊交通

鵝鑾鼻公園鵝鑾鼻公園

交通:可於高雄火車站前搭乘中南客運、高雄客運往鵝鑾鼻公園的直達車。

自駕車:由台北出發——南下高速公路末端往墾丁方向,接17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 1號省道,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由高雄出發——走17號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 1號省道,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鵝鑾鼻公園鵝鑾鼻公園

開放時間:6:30~18:30(4月1日至10月31日);7:00~17:30(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