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北京太廟]

太廟[北京太廟]
太廟[北京太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

基本信息

建造歷史

太廟風景圖片 太廟風景圖片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

太廟 太廟

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

太廟平面圖 太廟平面圖

總體布局: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廟的正門:設於天安門內御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御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

太廟的正門在對外開放後,改設為長安街上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

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

門內為玉帶河及金水橋,其作用和名稱與紫禁城之內的金水橋相同。

戟門:此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

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

燎爐:大戟門內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是專門為焚燒祝帛而設。

主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裡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

前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嘉靖十五年因更改廟制而略作修改,嘉靖二十年遭雷擊焚毀,嘉靖二十四年復建。

明末清初遭受殘損,但主體木構架保存較為完好,仍為嘉靖原構,清順治年間修復。 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

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

殿內原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后座雕風。

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台連線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

神龕之外陳列著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後神椅,對於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於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

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內祖宗牌位同堂異室。

各夾室內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於褥上,象徵祖宗起居安寢。清未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曆等十一代帝後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畢奉回。

後殿,又名祧廟,永樂初建太廟時未設,弘治四年添建。 四周圍以紅牆,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後神牌。又稱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

構成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制,位於宮門前左(東)側。

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跨河有7座單孔石橋。金水河北為太廟主體建築,有內圍牆環繞。它的南門稱戟門,以門外原列戟120桿作為儀仗而得名。戟門的屋頂曲線平緩,出檐較多,與一般清代建築相比,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戟門內在中軸線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後殿3座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一個3層的土字形漢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的地方,原為9間,後改為11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有月台和寬廣的庭院,東西兩側各建配殿15間,分別配饗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歷代帝後神位,面闊九間,是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中殿東西兩側各建配殿五間,用以儲存祭器。後殿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後神位,面闊九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後殿之間有牆相融。在太廟總體設計中,以大面積林木包圍主建築群,並在較短的距離安排多重門、殿、橋、河來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肅穆、深邃的氣氛。大殿體積巨大,坐於三層台基之上,庭院廣闊,周圍用廊廡環繞,以取得雄偉氣氛。此外,大殿內檐彩繪以香黃色為底色,配簡單的鏇子圖案,加強了建築物的莊重嚴肅氣氛。

正殿

除殷墟、二里頭、周原有可能為宗廟的遺址外,較為明確的遺址,應為西安漢長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廟”遺址。

遺址有十一組,每組均為正方形地盤,四周有牆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門;院內四隅有附屬配房,院正中為一夯土台,主體建築仍採用高台與木結構結合的形式。

每組邊長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規模相當大。這種有縱橫兩個軸、四面完全對稱的布局方法,大約是當時祠廟的通例;並且可以見於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壇的平面形式等。

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約是魏晉間事。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

原在廟內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後世則另立祧廟於殿後。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

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廡,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宮紫禁城前出端門往東,經太廟街門進入太廟區。

此區於太廟垣牆外滿布古柏。用常綠樹叢造成肅穆氣氛,是古代建築綠化的成功經驗。進入太廟戟門,則庭院空敞,與垣外適成對比。

井亭

太廟景點圖片 太廟景點圖片

太廟占地約十六萬五千平方米。太廟本身由高達9米的厚牆垣包繞, 封閉性很強。南牆正中辟券門三道,用琉璃鑲貼,下為白石須彌座;凸出牆面,線腳豐富,色彩鮮明,與平直單一的長牆強烈對比,十分突出。這一入口處理是相當成功的。

入門有小河,建小橋五座;再北為太廟戟門,五間單檐廡殿,屋頂平緩,翼角舒展,尚為明代規制。

入戟門為廣庭,北上為太廟正殿。殿內用黃色檁香木粉塗飾,氣味馨芳,色調淡雅。

牌位分昭穆而列,平日則存於中殿,遇時享及祫祭奉至前殿。寢宮以北,用牆垣隔出一區為“祧廟”。

正殿前東西廡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

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享殿

太廟享殿匾額 太廟享殿匾額

又名前殿,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始建乾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整個太廟的主體。後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基本保持明代規制。

黃琉璃瓦重檐序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

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三層(高3.46米)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殿內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橋為金絲楠木,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

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祫(音:俠)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等國家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陳設金漆雕龍雕鳳帝後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祭前先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祧廟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整個大殿雄偉莊嚴,富麗堂皇。每年舉行大典時,儀仗整肅,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音:義)舞蹁躚,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

與太廟有關活動的照片 與太廟有關活動的照片

太廟享殿東配殿

供奉有功親王牌們的地方。始建於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而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並向內傾斜,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況。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有功親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爾袞、多鐸、允祥、奕訢等。每間設一龕,內置木製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

太廟享殿西配殿

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並向內傾余,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築。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漢文武功臣的牌們。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爾泰、張廷玉、傅恆、僧格林沁等。內部設定同太廟享殿東配殿一樣。

祧殿

太廟祧殿 太廟祧殿

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1.99米),進深四間(寬20.33米)。殿內陳設如寢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興祖、再左顯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託官員在本殿祭祀,歲未將先祖牌位移至享殿“X祭”。此殿自成院落,四周圍以紅牆。東南隅原有鐵燎爐一座,為焚燒祝帛(祭品)之用,現已無存。

琉璃門

嵌於太廟中垣廟牆南面王中,始建於明代。形制為三間七樓牌坊式,正樓三間,下為拱門三道。正門兩側各方門一道。黃琉璃瓦頂,檐下黃綠琉璃斗拱額枋。朱紅牆下為漢白玉須彌座。整個建築別致端莊。

戟門

太廟戟門 太廟戟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屋頂起翹平緩,檐下斗拱用材碩大。漢白玉繞欄須彌座,中飾丹陛。兩側各有一旁門。該建築是太廟始建後唯一沒有經過改動的重要遺物,是明初官式建築的重要代表。門外車間原有木製小金殿一座,為皇帝臨祭前更衣工盥洗之處。按最高等級的儀門禮制,門內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銀鐓紅桿金龍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國聯軍全部掠走。

戟門橋

始建於明代,乾隆年間引故宮御河水於此,並對原橋進行改建,形如玉帶,故又稱“玉帶橋”。橋寬八米,為七座單孔石橋,兩側有漢白玉護欄,龍鳳望柱交替排列。中間一座為皇帝走的御路橋,兩邊為王公橋,次為品官橋,邊橋二座供常人行走。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西北門

太廟西北門 太廟西北門

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據說清代雍正皇帝為確保全全,到太廟祭祖不走太廟街門,而從此門進入。於是加築琉璃隨堵門,形成內外兩門,並且建築高牆,以防刺客。乾隆皇帝六十歲以後,為減少勞累,改由此門乘輦而入,故又稱“花甲門”。原門及牆已不存在。現門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為近代改建。

內部

太廟中殿內景 太廟中殿內景

太廟前殿:清代時內部陳設寶座,寶座數與中、後殿所供奉的牌位數一致,在舉行祫祭等大型祭祀時,即將中、後殿神龕內的帝後牌位移至前殿,安置於寶座之上,至清亡,前殿有寶座三十五座,另有大小供桌、銅燈、銅祭器等物。

太廟中殿:清代在內部分有十七個小隔間,每間供奉一代帝後,即所謂“同堂異室”,隔間內設定有神龕,龕內供奉帝後牌位,左邊陳設有帝後的玉冊,右邊陳設有帝後的玉寶。在隔間外置有寶座,數目與龕內牌位數一致。至清亡時,中殿內尚有六個隔間尚未使用。

太廟後殿:清代時內部也分有隔間,共有九間,正中一間與其左右各兩間內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後牌位與玉冊、玉寶等物,隔間外亦設寶座,數目與牌位數一致。

建國後太廟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原清代時的內部使用狀況現已無存。

祭祀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群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廟每年的祭祀種類一般有三種方式和規格。

享祭

享祭是常規性祭祀儀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首月的陰曆初一都要進行祭祀,太廟各個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會親自來這裡祭祖。被稱為“四孟時享”,簡稱享祭,把當時時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

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冊立皇后的時候都要去太廟的寢殿進行祭祀叫告祭。

袷祭

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歷代帝後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這叫袷祭。

文物

中華和鍾是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製作完成的青銅編鐘,安放在享殿正中,成為太廟館藏文物,由江澤民主席於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鳴響。中華和鍾架高38米,寬21米,共17噸。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鍾,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台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鍾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鍾,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象徵當今世界的主鏇律“和平”與“發展”。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鎛鐘上,鐫刻著江澤民主席題寫的“中華和鍾,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朱紅描金的雕漆鍾架上有1.2萬個表現生命科學、宇宙星空、電子晶片的現代紋飾、鐘的兩側各立大紅建鼓和石磬、玉磬。中華和鍾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雙音編鐘,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08:00-20:00

太廟門票:票價2元。

傳說

相傳,為臣不忠,為子不孝者,不許入廟。

太廟簡介

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的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

太廟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此外太廟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

交通信息

太廟交通:乘1、52、10、20等發往天安門的車可達;捷運1號線天安門東站下車即到。

北京的九壇八廟

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元明清三代國都皇城,皇家祭祀場所修建得相當齊全講究,而民間則有“京華九壇八廟”之說。
京城九壇 天壇[北京]|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社稷壇
京華八廟 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北京]|歷代帝王廟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景點名
東城區 故宮 | 天安門廣場 | 雍和宮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城樓 | 毛澤東故居 |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 隆福寺 | 國子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文天祥祠 | 東堂 | 北京大學紅樓 | 勞動人民文化宮 | 淳親王府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社稷壇 | 皇史宬 | 老舍紀念館 | 于謙祠 | 柳蔭公園 | 茅盾故居 | 肅親王府 | 青年湖公園 | 僧格林沁祠堂 | 孚郡王府 | 聖米厄爾教堂 | 宣仁廟 | 明城牆遺址 | 城東南角樓 | 柏林寺 | 凝和廟 | 東四清真寺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 | 太廟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美術館 | 毛主席紀念堂 | 文天祥祠 | 孔廟 | 正陽門 | 地壇 | 古觀象台 | 孫中山行館 | 國子監 | 金水橋 | 柏林寺 | 智化寺 | 普渡寺 | 鼓樓 | 鐘樓
西城區北海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恭王府花園 | 景山公園 | 什剎海 | 白塔寺 | 北京胡同游 | 北京天文館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白雲觀 | 廣化寺 | 宋慶齡故居 | 歷代帝王廟 | 梅蘭芳紀念館 | 郭沫若故居 | 月壇公園 | 廣濟寺 | 德勝門箭樓 | 阜景文化旅遊街 | 會賢堂 | 徐悲鴻紀念館 | 匯通祠 | 首都博物館 | 民族文化宮 | 魯迅故居
宣武區大觀園 | 法源寺 | 萬壽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古城建築博物館 | 報國寺 | 天寧寺 | 湖廣會館 | 宣武藝園 | 白雲觀 | 牛街清真寺 | 先農壇 | 松筠庵 | 法源寺 | 南堂 | 琉璃廠 | 梨園劇場 | 老舍茶館
崇文區天壇 | 北京自然博物館 |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 北京遊樂園 |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 永定門城樓 | 天壇體育場 | 百工博物館 | 珠市口教堂 | 龍潭湖公園 | 北京市琺瑯廠 | 龍潭西湖公園 | 金魚池社區 | 袁崇煥祠 | 南崗子天主教堂 | 正陽門箭樓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 燕墩 | 花市清真寺 | 陽平會館戲樓 | 天橋樂茶園
朝陽區北京歡樂谷 | 蟹島 | 朝陽公園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 | 中國紫檀博物館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中國科學技術館 | 中國電影博物館 | 摩銳水世界 | 團結湖公園 | 北京中華民族園 | 興隆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朝來森林公園 | 日壇 | 四得公園 | 北京朝來農藝園 | 平房天主教堂 | 紅領巾公園 | 東都樂園 | 麗都花鳥園 | 北旭野生動物樂園 | 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 萬子營清真寺 | 北京市卡通藝術博物館 | 東壩觀光果園 | 個園 | 中國現代文學館 | 紅軍公園 | 小紅門清真寺 | 南下坡清真寺 | 常營清真寺 | 康營清真寺 | 八里莊清真寺 | 通勝卉芳農業科技園 | 鎮海寺公園 | 西會清真寺 | 西黃寺 | 中國農業展覽館
海淀區香山公園 | 頤和園 | 中華世紀壇 | 圓明園遺址公園 | 北京植物園 | 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北京海洋館 | 玉淵潭公園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太平洋海底世界 | 北京藝術博物館 | 百望山森林公園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北京電影旅遊城 | 中央廣播電視塔 | 大覺寺 | 紫竹院公園 |鷲峰森林公園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翠湖水鄉旅遊區 | 北京航空館 |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 錦繡大地農業觀光 | 團城演武廳 | 中國郵電博物館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臥佛寺 | 七王墳 | 三一八烈士墓 | 大慧寺 |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 | 松堂 | 首都體育館 | 真覺寺 | 高梁橋 |埃德加·斯諾墓 | 紫竹院 | 景泰陵 | 黑龍潭 | 薊門煙樹碑 | 慈壽寺塔 | 碧雲寺 | 櫻桃溝 | 摩訶庵 | 魏太和造像
豐臺區世界花卉大觀園 | 北京世界公園 | 北宮森林公園 | 盧溝橋 | 北京青龍湖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 北京南宮溫泉垂釣中心 | 南宮旅遊景區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中華航天博物館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 遼金城垣博物館 |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 萬芳亭公園 | 南宮溫泉 | 北京萬龍八億滑雪場 | 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 | 宛平城 | 金土城遺址 | 鎮崗塔
石景山區石景山遊樂園 | 西山八大處公園 | 北京射擊場 |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 北京亞洲電視城 | 北京古城公園 | 承恩寺 | 八角公園 | 皇姑寺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 法海寺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 慈善寺 |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

九壇八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