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北京]

天壇[北京]
天壇[北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壇天壇——祈年殿
天壇(Tiāntán [The Temple of Heaven]),現存天壇共有兩處,一處是西安天壇,另一處是北京天壇,其中屬北京天壇較為著名。地處北京市的,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是明朝清朝兩代皇帝用以“祭天”和“祈谷”的地方。始建於明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間改建後成為今天這一輝煌壯觀的建築群。

天壇集明、清建築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故宮(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壇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1918年,天壇闢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天壇以“圜丘清音”入選新北京十六景;1998年12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天壇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天壇天壇全景

天壇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周環築壇牆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以牆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南為“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台,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蹟。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築宏偉壯麗,環境莊嚴肅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天壇的文物古蹟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歷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築風格,成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占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進入天壇,樹木蔥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歷史沿革

天壇天壇平面圖
明朝初期,北京還沒有外城,天壇的地點屬南郊。因為古代以南為陽,天是陽性,所以必須建在南郊。後來嘉靖時築外城,才將天壇包在外城之內。

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建設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天壇的建築遂分為兩組,南面是圜丘壇,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壇,春天祈谷和秋季報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祈谷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 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占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進入天壇,樹木蔥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總體布局

天壇天壇

天壇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在中國建築史上,記錄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天壇占地面積原為4095畝,現有2775畝,為中國現存古代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精美的一處廟壇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有的外國朋友說,到中國不到北京,不算真到中國,到北京不到天壇,不算真到北京。又說,天壇和長城故官一樣,是一件很大的藝術品。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現在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線,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線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建築特點

天壇皇穹宇正殿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天壇的四大妙音

A、回音壁的回音--皇穹宇殿外四周有一座正圓形圍牆,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牆邊,一人對牆低聲細語,另一人將耳朵貼近牆面,清晰的如同在打電話一般。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座圍牆的弧度很有規則,內側又極為光滑平整,所以聲波能夠沿牆的內弧傳遞,到達另一個人的耳朵。

B、對話石的對音--如果您站在皇穹宇殿前甬道第18塊青石上說話,聲音會清晰的傳到36米遠的東配殿的東北角和西配殿的西北角,而在這兩座配殿的角落說話青石上同樣聽的很清楚,這就是“對話石”的對音。
C、三音石的疊音--而在皇穹宇台階前的“三音石”,如果您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或呼喊,就可聽見一聲回音,站在第二或第三塊石板上就能聽到兩聲或三聲回音。這是因為聲波從圓壁折射回來的距離不同,所以聽到的回音次數也不同。猜猜哪一塊石板是回音壁的圓心?是第三塊。回音的次數其實不止三聲,只是第四聲以後減弱聽不到罷了。

D、天心石的空心--在圜丘壇的中心有一塊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大喊一聲,隨之而來的是迴蕩久遠的回聲。這是音波折射的原故。

景點介紹

圜丘壇

天壇圜丘壇全景
圜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享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圜丘壇占地面積27225平方米,分三部分:昭亨門內圜丘台、圜丘台北的皇穹宇、圜丘台東的神庫等。圜丘台為圓形,分三層,每層四面出階各九級。壇面鋪艾葉青石。壇面中央為中心石,外鋪扇面狀弧形石塊九圈。靠近中心圓石的一圈是九塊,每向外一圈,數量遞加九塊,所以上層壇面共鋪石405塊(中心石除外)。中層壇面直徑39.4米,高1.64米,其上鋪石也是九圈,從90(9x10)塊開始, 也是每向外一圈遞加九塊,共鋪石1134塊。下層壇面直徑75.2米,高1.64米,鋪石九塊,從171(9×19)塊開始,每向外一圈遞加九塊,共鋪石1863塊。三層壇面的石塊總數是3402塊(中心石除外),總高5.18米。據說,這是九重天的意思,九重天至高無上,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 ,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圜丘台

 天心石 天心石
天壇的圜丘台,原是一座三層藍色琉璃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將壇面、欄板、欄柱改換北京房山特產的“艾葉青”石。台高1丈6尺,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九級台階,周邊均有漢白玉欄桿,每個欄桿和欄板都有精雕細刻的雲龍圖案。祭壇所用石料數目,都與“九”有關。上層直徑9丈,中層15丈,下層21丈,都為奇數(陽數)以符“天為陽”之說。三層之和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還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當祭天時,在壇台中央的太極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國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數去構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陽數。而在10以下,最大的陽數是9,引申下去,9 就是最大、無限、至極的意思。中國過去皇帝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圜丘在建築設計中使用奇數,而且反覆使用其中“九”的倍數,正是中國古代匠師對這種概念的運用和發揮,使“天”的觀念能在祭祀建築中更好地體現。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從中心向外圍以扇形石。上壇共有九環,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一環的扇面石是9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為126塊九組成,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合計用扇面石3402塊。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聖諭”。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回音。從圓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後,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據測試,從發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皇穹宇

天壇皇穹宇院落
圜丘的正北面是皇穹宇,原名秦神殿,為圓形圍牆內一組建築。它是平日供奉存放神牌的地方。圓形圍牆的入口是三座琉璃門,牆的內壁由於弧度規則,壁面平滑,對聲響反射效果好,因之,人稱回音壁。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為現今樣式。殿總高19.5米,徑15.6米,殿頂結構複雜,內外各有八根大柱,環轉而立,殿脊木結構複雜地交接成圓形,細緻而嚴密、牢固,又配合奇異的藻井,顯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正北,是專門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殿宇,俗名寢宮,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殿檐為雙重,它的門樓、牆頂、殿瓦、殿頂,均為綠色琉璃瓦。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時,將殿檐改為單檐,琉璃瓦全部換成藍色。

皇穹宇的宮門是三座並列的殿脊式券門。 皇穹宇是一座十分美觀而高大的圓形建築.殿高17米,直徑19米,坐落在高3米的圓形須彌座上。藍色琉璃瓦的單檐攢尖式的屋頂,正面是木雕菱花圖案的欖窗和門,均用彩繪,顯得十分富麗華貴。殿前石階上有一幅“二龍戲珠”巨型石浮雕,一升一降,栩栩如生。

天壇鎏金斗拱托金龍藻井
殿內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繪串枝圖案的支柱托屋頂,上面是弧形短梁。柱頂端是鎏金斗拱托金龍藻井,藻井中心繪大金團龍,周圍有360條金龍,象徵周天為360度。殿內正面是一座漢白玉雕花圓石座,上面安設神龕,裡面供奉“皇天上帝”的神牌,牌上刻金色滿、漢文字。殿內東、西兩側各設四個方形石座,是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正殿外兩側,各有東、西配殿,西配殿為方形,是平時供奉日、月、星、辰、雲、雨、雷、風諸神牌位的地方。 皇穹宇圍牆正南,有一座十分考究的琉璃門,門建在漢白玉石砌成的須彌座上,門樓的椽、檁、斗拱均用琉璃燒制,上覆蓋藍色琉璃瓦

回音壁

天壇回音壁
皇穹宇院落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回音壁”,為一色淡灰的城磚砌就,牆頂為藍色琉璃瓦檐,造型典雅,工藝考究。由於圍牆內側弧度規則,壁面整齊平滑,聲音可沿內弧傳遞,兩人分站東西牆根,一人靠牆低聲說話,另一人能清晰聽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聲學建築之一。南台階前還有三塊奇妙的回音石,站在上面喊話或擊掌一次,能聽到三次回音,故得名“三音石”。三音石位於皇穹宇丹陛前的軸線通道中,第一、二、三塊石板就是聞名中外的三音石。

如站在第一塊石板拍一掌,即可聽到一聲清脆的回音。站於第二、三塊石板拍一掌,那么就可聽到二聲回音,十分奇妙有趣。原來,圍牆是正圓形,每塊石板距四周牆壁距離不等,發聲的位置不同,所以能聽到次數不同的回音。

古人將聲學原理套用於建築之中,從而以造成,“人間偶語,天聞若雷”的神秘感。三音石又稱含天、地、人的三才石,深為遊人所喜愛。

齋宮

圜丘壇的西北,西二門內大道南側有齋宮,坐西面東,朝著祭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加修整。占地面積38800平方米,有古建房63間,步廊163間,計226間是一座坐西朝東的方形宮殿。建築面積約4800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祭禮時齋戒、沐浴的地方。嘉慶十二年(1808年)齋宮內的寢宮曾被木炭引起大火燒光,12年後才修復。

前為正殿,後為寢殿,旁有浴室,還有各類附屬房。正殿為五間,漢白玉基座和石欄,殿為磚石結構,無樑柱,俗稱“無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築之一。頂部用藍色琉璃瓦覆蓋,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稱尊。殿前月台上左、右兩邊,各建石亭一個,北為“齋戒銅人亭”,南為“時辰亭”。四周宮牆兩層,牆外三面環池,池上有石橋。外繞御溝。東北隅有鐘樓一座,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齋宮正殿

天壇齋宮正殿
走進兩道宮門,便是齋宮正殿。正殿紅牆綠瓦,分外壯觀。據說這種綠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對天稱臣。 正殿為五間。殿座為漢白玉石基和石柱,是一座無樑柱磚結構拱券建築,故又稱“無梁殿”。屋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檐下斗拱、檁都是琉璃燒制並繪彩畫,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

無梁殿是中國古建築中一種特殊形式,現僅存天壇齋宮、北京皇史裩、南京靈谷寺等不多幾例。 齋宮正殿殿外正中高懸墨底金書“敬天”匾額,殿內正面懸掛著乾隆御筆“欽若昊天”巨匾,這裡是皇帝舉行禮儀和接見群臣的地方。

殿前的丹墀(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座石亭。右邊的較小,叫“時辰亭”,是放時辰牌的地方。左邊的較高大,叫“齋戒銅人亭”,高5.5米,寬2.16米,屋頂是綠色琉璃瓦,四角有四根石柱,柱上用石拱券承重,亭內正中設有高1.3米的小型須彌座。每逢皇帝齋戒,就在須彌座上陳設一尊銅像,稱為“齋戒銅人”。皇帝入齋宮時,先在“齋戒銅人亭”內的小方桌上鋪上黃雲緞桌布,上擺一尊1尺5寸高的銅人像,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寫“齋戒”二字,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誠齋戒,切忌胡思亂想。

齋戒銅人像在清代有三種形式。其中文官裝束有兩種:一為唐朝宰相魏徵像,另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內監裝束者為明朝太監剛炳之像。據傳,以上三人在歷史上均以剛直敢諫著稱。

齋宮寢殿

正殿後面,有座垂花門。穿過垂花門,就進入皇帝的寢宮。寢宮又稱寢殿,殿前兩側縣掛一幅對聯:“午夜端居欽曰旦,寅中昭事格為馨”,橫額為“敬止”二字。寢殿有五間殿房,北端一間為冬季臥房,龍床上掛黃緞帳,地下有火炕,室內有炭爐;南端一間是夏季臥房,龍床上設藍紗帳。寢殿正中有屏風、對聯、條桌、瓷器等擺件。北面一間是御書房,設有書架、龍書案及文房四寶,以備皇帝在此讀書。
在殿南側,原建有浴室,專供皇帝沐浴使用。室內浴池靠南牆,外形呈長方形高台,長約2.4米,寬約1米,高1米。池內外和淺槽貼有白釉琉璃面磚,平整潔淨。寢宮南、北兩端還各附設一個院落,院內有五間瓦房,北院為點心房,南院為茶果局,以隨時供應皇帝需用水果、糕餅以及飲料。因為齋宮不設御膳房,皇帝齋戒時期所需的正餐專由崇文門門宮準備。

丹陛橋

天壇天壇
丹陛橋,又叫海墁大道,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徵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

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北連祈谷壇,南接圜丘壇。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大道下有一東西走向的券洞,叫進牲門,每次祭祀,都用黃絨線將“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魚,擊鼓奏樂穿門而過,因此此洞也叫鬼門關。

遊客行進在這條大道上,縱觀南北,雄蒼松翠柏宛如瑤圃仙苑,或似一望無際的海闊天空,給人以神秘、宏偉、壯闊之感。

祈谷壇

天壇祈谷壇全景
祈谷壇占地面積31065平方米,南接丹陛磚門橋,進入祈谷壇南磚門為五開間的單檐廡殿頂的祈年門。門內向北,中為祈年殿,後為皇乾殿,兩廂為配殿,圍牆上辟有東西磚門。東磚門與72長廊、神廚、宰牲亭相連。全組建築氣勢雄偉壯觀,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

皇穹宇北面過了成貞門即是祈谷壇。成貞門北面有一條寬大高直的路直達祈谷壇,路是用城磚及條石砌的,高出地面3米多,被稱為神路,也叫丹陛橋。神路的中部向東有凸出的一長方形台,叫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欄桿,是皇帝祭祀時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時,先在此台上支搭圓形幄帳,稱為“幄次”,通稱“小金殿”,是個活動的房屋。皇帝由齋宮到祈年殿行禮,先到這“小金殿”中更換禮服。明朝皇帝到這裡時,還要脫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禮。這表示潔淨,不將微塵帶到神壇上。脫鞋以後,所經過的神路(即丹陛橋)便是鋪滿棕毯的走道了。這條寬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天壇大享門
祈谷壇的四周圍著方形牆,周長659.1米,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門。在南券門內,有一座形狀高大,猶如城門 的五間大宮門,上覆藍色琉璃瓦,下承漢白玉石基台。這就是祈年門,明朝永樂初稱為大祀門,後又稱大享門。 門外建有一座綠色琉璃磚燔爐,是皇帝祭天時燒松柏木和送燎時燒祝板(祭文)、祝帛(藍色綢幅)的地方。旁邊有一座瘞坎,祭曲告成後,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全部埋在坎內,象徵人類初期茹毛飲血的生活。在燔爐前,一字排開八座鐵燎爐(鐵鼎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當舉行祭祀儀式的時候,八座鐵鼎爐內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壇,爐內吐出的青煙,清香襲人,同時也象徵古人燎庭的習俗。

進祈年門是寬敞的庭院,院東、西有配殿各九間.院的正中就是舉世聞名的祈谷壇。壇分層,高約4米,占地約5900多平方米,與圜丘壇形狀相同,但沒有“天數”的約束。三層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漿方磚鋪成,這種磚也就是聞名於世的“金磚”。台面四周圍有漢白玉石欄及螭頭圍擋,雕刻很精緻。上層石座的欄桿柱頭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龍,其餘兩層則分別刻鳳和雲。殿南三層石階上還有三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別為“雙龍山海”、“雙鳳山海”和“瑞雲山海”。

祈年殿

天壇天壇
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

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 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 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谷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 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 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 ,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 ,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 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它的構造比皇穹宇複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仿佛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皇乾殿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 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

皇乾殿是祈谷壇奉祀神位的平日供奉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庫。原是一座六開間黃璃瓦的殿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成五間大殿;清乾隆時又將黃瓦換成藍琉璃瓦。長廊中部北面有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神廚是祭祀時製造供品的廚房。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 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東邊在內 牆東門外,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裡製作供饌和糕點。

明、清時代,祭天是在日出前進行的。因此祭品要在夜間運送。七十二連房內設有一種古式木座落地燈,高約1.5米,安六角蓮花木盤,盤中插紅色蠟燭,罩黃綿紙燈罩,稱為“戳燈”。燈光燭影,時明時暗,一片灰暗慘澹的景像,使人覺得陰森可怕.方士、道士們為了附會祈年殿有三十六天罡的說法,說這七十二連房就是七十二地煞的聚集地。

世界文化遺產

中文名稱:天壇
英文名稱:Temple of Heaven
批准時間:1998年11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文化遺產價值:

天壇天壇
(一)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是古人的傑作。

(二)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覆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繫。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製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實例。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

建築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台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雲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蹟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天壇這個古代祭壇建築組群,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具備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準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壇這具有世界性突出價值的藝術傑作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將更有利對它的保護,使其永久傳世。

文化圈

天壇文化圈天壇文化圈
圍繞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天壇歷經數百年繁衍,集獨特與通俗、儒雅和華麗於一身,體現了各階層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人文風貌。天壇周邊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天壇是天壇文化圈的地理核心,發揮著中心輻射、擇點聚焦、統轄整個文化圈的戰略作用。天壇是天壇文化圈的形象代表,發揮著城市名片的聚焦效應,藉助天壇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可以提升整個天壇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迅速擴大天壇文化圈的影響力。天壇是天壇文化圈的連線紐帶,發揮著促進文化元素和經濟產業有效結合、有機互補,將文化資源推向市場、用文化資源吸引市場、以文化資源豐富市場的獨特作用。 天壇文化圈的主體部分在空間上以天壇為中心,形成“一場、一園、一大道”布局,沿順時針方向“五點、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現出傳統文化疊暈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帶傳統文化氛圍最為濃厚,邊緣地帶現代元素不斷增多。
王字形經濟磁場
王字形經濟磁場包括前門大街、祈年大街、元隆商廈、紅橋市場等,處於天壇文化圈的北部,南與天壇相接。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王字型經濟磁場的各重點街區已經全面進入聯動開發經營階段。王字型經濟磁場是天壇文化圈中傳統文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
——前門大街是王字型經濟磁場西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處匯聚中華民族商業品牌精華、老字號與國際著名商業品牌的歷史文化特色商業街區,成為北京市個文化內涵與商業魅力兼容並蓄的文化產業集聚區。
——祈年大街是王字型經濟磁場的新增長點,將建成祈年時尚酒店等現代服務設施。
——大都市街是王字形經濟磁場的中軸。大都市街招商工作初步完成。商氣人氣不斷濃郁。隨著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光明日報社的相繼入住,大都市街呈現新聞出版業聚集的趨勢。
——崇外大街是王字型經濟磁場東部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實現產業聚集,重點針對青年群體發展時尚、餐飲、娛樂業,將引導文化創意消費新潮流,力爭把崇外大街建設成為北京市最繁榮、最具活力的商圈。
——紅橋是王字形經濟磁場的延伸部分,包括紅前市場,元隆大廈和即將建設的“四大名里”綜合樓,建成後將成為集珍珠文化、工藝美術方面創作、展示、交易等於一體的文化特色街區。
龍潭湖體育產業園
龍潭湖體育產業園龍潭湖體育產業園
龍潭湖體育產業園以龍潭湖為中心,緊鄰東南二環路,與國家體育總局毗鄰。處於天壇文化圈的東南部。北與王字型經濟滋場相望,西與天壇相接。園區規劃方案已獲得北京市批准,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六大體育產業功能區之一。將以園區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為依託,整合利用豐富的體育信息、科 技資源,發展運動、健身、休閒、娛樂、服務業,推進各項開發建設工作,最終形成“兩中心、兩基地”格局,成為展示、引導體育創意時尚的視窗和舞台。
——依託龍潭湖公園,建設體育休閒娛樂中心,大力發展體育競賽表演、 體育健身休閒娛樂、體育品牌展示。
——依託國家體育總局的人才、資源優勢,建設體育行政服務中心、體育 產業總部基地、體育商務交流中心,大力發展體育服裝裝備、體育用品銷售、 體育經紀、體育人才培訓、體育科技研發、體育信息等產業。
新南城中軸大道
新南城中軸大道新南城中軸大道
南城中軸大道包括永外大街至木樨園一線及兩側延伸地帶。處於天壇文化圈的西南部。北與天壇公園相接,西與北京南站相接。
——百榮世貿是新南城中軸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形成以百榮世貿商城為龍頭,以商貿服務產業為核心的現代商業、批發業行銷中心。目標是基本建成資本、品牌、人才高度聚集,商流、信息流高度發達的北京南中軸時尚創意走廊和商務中心區。
——景泰路是新南城中軸大道的東側延伸部分。將依託琺瑯廠景泰藍的美譽度和美術大師的高超技藝,打造景泰藍傳統手工藝研發基地和景泰藍文化傳播基地。
——北京南站是新南城中軸大道的西側延伸部分。將依託北京南站,形成新的商貿服務群,成為南城經濟的新亮點。

遊覽指南

外部交通

航空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位於市區東北的順義區,距市區大約30公里,首都機場一號/二號候機樓均在使用中(旅客登機請注意機票上關於兩個候機樓的區別),北京作為中國國際、國內航空樞紐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機場班車可分別往返於西單民航大廈、美術館、北京站口、公主墳之間,票價16元。如果自己開車,機場高速路收費隨車種類不同而異,計程車收費10元。

鐵路
北京是全國鐵路的樞紐,北京站在市區東南建國門內大街南側,乘捷運或多路公車均可到,經過北京站的鐵路線主要有京滬線、京哈線、京秦線等;北京西站在蓮花池東路,主要有京廣線、隴海線、京九線等;南站多是些慢車;北站即西直門火車站,有郊遊車和到內蒙、河北等地的短途車等。

公路

天壇天壇
以北京為中心向四面呈輻射狀的國道共有12條,分別可到瀋陽、天津、哈爾濱、廣州、珠海、南京、福州、昆明等地。北京有九條高速公路:八達嶺高速路、首都機場高速路、京瀋高速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石高速路、京張高速路、京承高速路、京哈高速路、京開高速路。北京市共有12個長途汽車站。
另:北京現已開通至本溪、遼陽高速直達客運。這兩條線路均行駛京瀋高速路,車輛採用豪華空調沃爾沃,配有閉路電視、飲水機、可調式座椅等,途中還免費提供配餐。本溪路線全長820公里,票價195元,每日一班,上午10:30從八王墳長途客運站發車(現在有很多車搬到四惠站了),本溪客運站20:00回發。遼陽線路全長700公里,票價170元,也是每日一班,上午11:00從八王墳長途客運站發車,遼陽客運站22:00回發。

北京市內交通

北京市內乘6、15、17、20、35、39、54、106、120、122、803、特8路車到天壇站下車。
旅遊專列
從北京幾個火車站每天定時有發往京郊各景點的旅遊專列。假日郊遊列車車票可在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北京鐵路國際旅行社等處購買。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及各停靠站均設有綠色通道,你可直接進站上車後購票,也可以提前在車站上購票。10人以上團體遊客購票可提前3--10天打電話預定
你可以在鐵路指定售票地點購買旅遊景點門票,到景區後無需再買門票。憑票可免費坐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始發的郊遊列車。
捷運
北京現有捷運一號線、捷運二號線、捷運八通線、捷運13號線(輕軌),前往北面很多地方可以坐13號線。一號線西起蘋果園,東到四惠東站;二號線經過西直門、復興門、和平門、前門、北京站等地;八通線由四惠至土橋。首班車時間一般是早上5點,末班車約在晚上23點左右。

公車
北京市公共運輸系統比較完善,線路多,票價相對低廉,但車況差異較大。上下班尖峰時間公車會特別擁擠,遊客應儘量避免在此時間乘車。外地遊客在北京公車上常有聽不懂售票員口音導致坐過站,需特別留意,最好把自己下車站名告訴售票員或身旁其他乘客,請他們在到站時提醒。

旅遊集散中心

北京旅遊集散中心於2005年9月20日啟動,以代替以前的旅遊專線,並希望能從根本上杜絕黑車宰客現象。目前集散中心有三個發車點、三條線路,並將陸續開通更多線路。
天安門發車中心:廣場西南角;天安門分中心:廣場東南角;德勝門分中心:德勝門。
發車時間:早晨6:00-10:00 (隨季節和遊客人數不同有所調整)。
線路:八達嶺長城-定陵140元,居庸關長城-定陵125元,直達八達嶺80元(票價含門票、往返車票、餐費)。

計程車
北京站站前就有計程車站,如果去的地方離北京站很近(只是起步價10元),司機不太願意拉,可以走出北京站站前廣場,向前過一條街,走到中糧廣場就可以遇到很多計程車了。北京西站的計程車站位於地下大廳,排隊候客,不準拒載(附:計程車價格表)。

三輪車
北京的客運三輪車一般都聚集在市中心的交通要衝和旅遊熱點等地,每逢節假日由於計程車塞車情況嚴重,所以人們都去選擇可以穿小胡同的三輪車。再加上乘三輪車看街景很是方便,所以三輪車的費用比計程車略高。

腳踏車
在北京的許多大飯店都有出租腳踏車的業務,通常每日租金在20-30元左右。若是想對北京一個較為通透的了解,不妨交一定的押金,租一部半新的腳踏車,然後就可以在市中心的大小胡同中盡情穿行了。再順道聽幾句偶而飄進耳朵里的濃濃的京片子,這真是游北京的一大樂事。

遊船
此外,北京還開通了三條水上遊覽線。

門票價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除公園門票外,園內景區收門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

北京的九壇八廟

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元明清三代國都皇城,皇家祭祀場所修建得相當齊全講究,而民間則有“京華九壇八廟”之說。
京城九壇 天壇[北京]|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社稷壇
京華八廟 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北京]|歷代帝王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