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西安]

天壇[西安]
天壇[西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壇位於西安市南郊陝西師範大學校園內。始建於隋代。唐代皇帝祭天之處,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

歷史

天壇遺址天壇遺址

天壇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書中都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層圓台形建築稱作“天壇”,則是明清的事了。西安圜丘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

公元889年,唐龍紀元年,昭宗“有祀於南郊”,這是天壇最後一次使用的文獻記載,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廢毀了長安城,天壇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逐漸被人們忘記。

解放後,這座荒坡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陝西師範大學徵用了遺址所在地,從此,天壇便處於陝師大的保護之下。

1999年被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的發掘計畫中。

1999年3月到5月,在陝西師範大學南側的荒土坡上辛勤發掘了整整兩個半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隊的專家們終於將現存年代最久遠、級別最高的唐代天壇遺址,從厚厚的黃土中剝了出來。

1999年天壇被發掘出後,西安市古代建築工程公司為天壇做了一件外衣——用灰色的素土在天壇遺址的表面夯實,把天壇保護起來。

2003年至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組織實施了保護工程。

2009年,西安天壇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

2009年7月末,天壇遺址被列入西安申遺預備名單,保護規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

地址

天壇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它的設定格外講究。古人認為,“南”為乾位,太陽光照的時間較長,屬陽,所以祭天必須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長安城郭城的南邊,位於唐長安城正門明德門東側950米處。即今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範大學以南。

從地圖上看,它位居古城東南端,城區南北中軸線的右側,同北京天壇在城裡所處的方位頗為相近,距唐長安城的明德門遺址不及千米,離現今所見的明西安城中軸線所在的長安路200多米。

建造

天壇遺址天壇遺址

西安天壇的建造方式十分獨特,整個壇體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築,台壁和台面均用黃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層白灰面。

壇體由四層圓壇疊成,層層夯築,通高8米。底層面徑約54米,第二層約40米,第三層約29米,頂層約20米。各層高1.5米至2.3米不等。頂層圓心位置可見一小凹坑。

有12條階梯通道,稱十二陛,分別朝12個方向輻射,大約體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勻分布於圓壇四周,為子陛、醜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則寬於其他十一陛,應為皇帝登壇時走的階道。

拜祭

隋朝2個皇帝和唐朝19個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祭拜。

參觀

天壇遺址大門平常是緊鎖著的天壇遺址大門平常是緊鎖著的

19路、44路、215路、217路、229路、323路、408路、504路、527路、600路、K600路、603路、K631路、704路、吳家墳下車,向南5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