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美國好萊塢電影,拍攝於1962年,是當時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緊張、刺激的歷史與戲劇的完美結合令人屏息。被譽為是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入諾曼第的最經典的作品。

基本信息

演員陣容

劇照劇照

《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這部電影也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入諾曼第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強大。

主演有:

理察·貝梅爾

約翰·韋恩

埃迪·艾伯特

理察·伯頓

波利娜·卡爾東

肖恩·康納利

亨利·方達

傑弗里·亨特

尤爾根斯·庫爾特

亞歷山大·諾克斯

薩爾·米涅奧

羅伯特·米徹姆

艾德蒙·奧布萊恩

萊斯利·菲利普斯

羅伯特·瑞安

劇情梗概

劇照劇照

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以美英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在諾曼第海灘登入了。登入那天的天氣相當惡劣,許多官兵因承受不了船隻的顛簸,紛紛暈船、嘔吐。但是憑藉著一股信念,大部分的官兵還是默默地堅持了下來。登入後,盟軍遭受到德軍的猛烈抵抗,很多士兵因為受傷而驚慌失措。

除了陸軍外,盟軍空降部隊的傷亡也相當慘重。由於空襲,村鎮中失火,在德軍的監視下村民正忙於救火,突然傘兵從天而降,引起德軍驚慌,紛紛出動反擊,許多尚未落地或落地尚無反擊能力的傘兵被當場活活打死。對於美軍傘兵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劫難……

影片看點

影片的重頭戲便是登入時的場景,為了重現當年十七萬餘名官兵登入的壯觀場面,影片特別請到了當時在歐洲演習的美軍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國的部隊參與演出,並加入了許多紀錄片的真實場面,其中岸轟與德軍反擊的七十五厘米炮的鏡頭便是真實的記錄片段。但是由於當時的攝影技術有限,登入奧馬哈灘頭一幕,雖然壯觀,但不夠真實。

影片的另一高潮是法軍奪取一棟賭場的戲。導演以高空俯瞰的角度來表現盟軍來自四面八方攻擊的場面。這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場面,相當吸引觀眾的眼球。

此外,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也相當強大,包括約翰.韋恩、亨利.方達等,可謂是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這在戰爭片中是極為罕見的。該片曾榮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效果及最佳原創音樂獎。

幕後創作

《最長的一日》影片拍攝於1960年也就是瑞恩的小說發銷的第二年。當時福克斯公司耗資1千萬美金,歷時2年,啟用了3位著名導演,以及百位好萊塢巨星。投入拍攝這部宏大的戰爭史詩。

獲獎榮譽

首先投資就刷新了當時電影史上的一個記錄。其後在1962年推出公映之後,又一舉囊括了次年第三十五屆奧斯卡最佳攝影、 奧斯卡最佳攝影 、奧斯卡最佳特效、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四項大獎。

影片評價

影片評價影片評價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入諾曼第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

從現在來看,《最長的一日》仍然是一部優秀的戰爭片。戰爭,不論放在那一個世紀,它都是殘酷、無情,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當年此片的聲勢可以說是不亞於現今的《泰坦尼克》《魔戒》《黑客》等任何一部電影。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電影的蓋棺之作。

幕後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察·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第登入,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第登入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第登入,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豔后》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畫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畫,失控的《埃及豔后》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入時並不在掩體裡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裡。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后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第登入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入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複製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第登入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畫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入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入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豔后》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訊息稱,克里斯多福·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多福·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颱風”。

穿幫鏡頭

片中的LCM-8型登入艇是從1954年才開始製造的。

片中的德國將軍說道:“我們有很強的雷達干擾。”當時“雷達”一詞還沒被使用,甚至在1944年德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他們使用了一種相似的系統,德語稱為“Funkmeßgeräte”,即無線電測量設備。

可以發現片中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是沒有裝備武器系統的Bf-108“颱風”聯絡/偵察機。

大多拿著湯普森衝鋒鎗的美軍士兵卻背著M1步槍的子彈袋。

德軍觀察員所用的雙筒望遠鏡上竟然標註著英文。

當軍艦準備開始炮擊海灘時,一隊道格拉斯“空中襲擊者”從畫面掠過,這種戰機在40年代末期才開始服役。

當滑翔機在佩加索斯橋上著陸時,畫面上的字幕顯示為“奧恩河”,實際上佩加索斯橋坐落在卡昂運河上。

在片中較早的法國畫面中,竟然出現了雪鐵龍2VC型轎車,這種車型是從1948年才開始生產的。

在奧克角登入的第二遊騎兵營的頭盔上沒有專屬標誌。

在搶灘的畫面中,可以發現美軍的黑人士兵,當時美國種族隔離並未廢除,美軍不允許黑人士兵參與諾曼第登入的前線作戰。

重溫好萊塢經典的二戰電影

好萊塢拍過的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其中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就有好幾十部。“二戰”結束以後,好萊塢仍然保持著英雄主義的創作基調,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好萊塢的戰爭片才開始改變“我方即好人、敵方即壞人”的幼稚觀點,“盟軍”的人性得以真實展示,人物的性格缺陷也得以真實凸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