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庵[山西河曲縣海潮庵]

海潮庵[山西河曲縣海潮庵]

海潮庵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於大明萬曆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菸繚繞。現共有殿堂、房屋70餘間,塑像20餘尊。包括山門一間、正殿、東殿波墊堂、西殿瀾熱堂、藏經殿、牛俱殿和九師塔院。海潮庵風景秀麗,氣勢宏偉,寺內佛像栩栩如生;石質欄桿工藝精細。牌匾題字金色耀眼;每到楹聯意趣盎然;壁畫、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記載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基本信息

布局

海潮庵海潮庵全景
寺廟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臨大澗,左右水繞山環,樓閣依崖而立。海潮庵深隱山腹,占地二十多畝,容十二庭院,數十樓閣,無疏密之感,曲折幽深。司房窯、觀音殿、藏經殿隨地勢層層遞進,節節高升,直上高崗。寺廟的整體布局,以司房窯、觀音殿、藏經殿三點一線為中軸,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間以院牆曲折分割,以洞門豁然通達,洞門下不是層層石級,便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把亭台樓閣系在一起。每進一門,均別有洞天,無一不使人感到建築物布置的錯落縝密,迴環幽雅。建築多為磚券窯洞,部分木構亦為清代小式建築

景觀

海潮庵海潮庵內景觀
寺庵長16.5米,寬10米,占地面積165平方米,磚瓦木結構,分兩進兩層。大門口橫匾書“海潮庵”三個紅字。頭進是一神台,正面供奉“伽藍聖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尊”。中間是天井。第二進是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聖像。右邊是廂房,系僧人起居飲食之所。樓上有小閣,約20平方米,裡面供奉地藏王菩薩等神像及已故僧人甚袛。海潮庵今保存完好,香火頗盛。

選址建造

海潮庵海潮庵山門
海潮庵以優美的景色,精妙的建築,吸引著遊客,以其深邃的佛教文化,啟迪著信男善女。南臨橫貫河曲東西的澗河,東有郝家橋溝,西有南門溝,正如碑刻所云:海潮庵,北忱高崗,南臨大澗,左右水繞山壞,聲鳥語韻,海潮庵深隱山腹,二十五畝的見方的範圍,容十二坐庭院,數十樓閣,無蔬密之感,曲折幽深。彌勒殿、觀音殿、藏經殿,隨著地勢,層層遞進,節節高升,直上高崗,雕樑畫棟,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而全部建築又以三點一線為中軸,布置了建築,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間以院牆曲折分割,以洞門害然通達,從“抱廈廳”的東門走下,便是“九師塔院”,院內寶塔高聳,蒼松參天,別是個番風光。“九師塔院”下邊就是海參潮庵園林,占地三畝多,山重水複,山則崢嶸崎嶇,水則涵孕其間,上是山崖立地,下是古澗深淵,將海潮庵點綴的更加動人。十年浩動,海潮庵不能倖免,庵內花木凋零,亭台破蔽。79年廟內住持僧玉山和尚捐資進行全面修復,96年果正和尚主持海潮庵方丈,投資約70萬元,維修、擴建了寺院。現在的海潮庵,綠水碧波繞寺院而鳴奏,亭台樓閣隨樹影而閃爍,寶貴的歷史方物、優美的自然景色渾然一體,不愧是建築史上的藝術珍品,不愧是晉西北的佛教明珠。

歷史

海潮庵海潮庵
海潮庵,道光二年(1822年)後改為海潮禪寺,始建於明朝,其後屢加修葺,臻於完善。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有母子二人來到這時,兒子叫顯存,母親姓名不祥,見“山環水繞,地幽而潔”誠為勝景形勢,於是闢土創建,砝砌大窯洞一所,上建高樓三楹,塑繪觀世音菩薩金像,又砌西窯兩間,上建禪堂靜室,院內廂房門窗無不具備,這座廟宇就叫海潮庵。此後香火一直不斷,直到明末王嘉胤造反,將海潮庵付之一炬,聖殿禪堂俱為灰燼,只有磚砌窯洞仍存遺址。後有顯存門入傅芳和尚,續接香火

歷任管理

海潮庵海潮庵內景觀
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有一叫圓成的和尚,號性庵,嚴持戒律,興復舊制,歷年辛勤募化,建磚樓窯一大所,補塑觀世音菩薩金像,仍建西樓窯禪室一座,院內鐘樓鼓一一改觀。與道友成曉誦經念,檢閱經典,後又於樓東復建磚窯洞,旁有小石室,塑像繪阿彌陀佛觀音世至二菩薩像,即為現在的彌勒院奠定了基礎。此後七十多年,”新者已舊,完者復頹,而修理無人,有心者憫之。歲丙寅(1746年)住持僧桂生與其師掌教亨加公奮然有重修志,”乾隆十四(1749年)仲夏斯庵棟宇生輝,垣牆煥色”桂生師徒於1746年___1749年又進行了大的維修。道光二年(1982)年有揚州北來的高僧朴山和尚,法號玉聚,雲遊到此,見這裡”山環水繞,清景堪挹,足以習靜而養真,爰有捷止之志也”。海潮庵在圓成、桂生之後再沒有出現有作為的和尚,又且災難較多,日就圯廢。”\道光十二年(1832年)朴山示寂後,塔葬庵之東北(即現在的九寺塔院)環植松柏,奉為開山祖師(即第一代開山大和尚)。朴山之後由其門人聖灼和尚,號法順(二代和尚)主持方丈,法順勤理寺務,墾廟東沙梁種田植樹,接水澆灌變為沃土,又購回四鄉土地百佘畝,寺廟倉廩更加充實。道同治十一年(1872年)藏經殿落成,同志十二年心田圓寂。光緒初年,國政衰落,內憂外患,光緒四年(1878年)大旱,人民水深火熱,海潮庵陷於冷落,天來和尚,既無開壇,也沒傳戒(1874—1900年)他雖主持寺廟,但末進入方丈宗位之列。光緒年(1901年)天來之徒隆興和尚,號滿願,出任海潮濕庵第五代大和尚。興緒年,出巨資補修廟右澗虹橋,興緒10年傳戒受戒者70餘人,光緒11年,帶眾僧苦行募化於陝蒙甘晉,集巨資從京城請回半藏經書,12年操辦水陸龍華萬人會。在任期間,購回土地百餘畝,18年退位,21年圓寂。從明萬曆年顯存上人母子到民國九人工方長輩緒,時達三百餘年。抗日戰爭,海潮庵沒有毀於兵火,51年縣人民政府陝西真武廟請回玉山和尚,主持寺廟,直至少981年圓寂。三十多年為維護作出了不朽貢獻。此後又有豆如彌、心彥、妙江、藏禮、妙群、水靜、行達、元海等僧人住持海潮庵。96年秋,果正的尚由五台,山到海潮庵出任方丈,他嚴持戒律,正規法事,修殘補舊,勵精圖治,以廟養廟,投資70多萬元,油漆彩畫了殿堂,拓寬硬化道路過500多米,硬化易損坡面300多平方米,栽植風景樹立300餘株,為寺廟增添了諸多設備、法器,為寺廟通了電,通了水,並廣做善事,資助新窯希望中學、河神廟、彌佛洞、文筆塔。聖母祠總計三十多萬元。

相關傳說

海潮庵海潮庵內的古鐘
晉江英林鎮伍堡村海潮庵中有副引人矚目的楹聯曰:“灘上救迷人三盞佛燈照佛海,宮前競走佛一鄉人眾涌人潮。”

此楹聯可謂絕對,且上下聯說一個既神奇又現實的故事,令人津津樂道。

據傳明末,有艘滿載台灣貨物的船舶,駛入圍頭灣內的伍堡海域時,正逢風暴來襲,且值月黑風高之夜,四處漆黑一片,不見山嶼形跡。船上艄公一時窘迫,不知將船駛向何方。不久,在驚濤駭浪的衝擊下,近乎檣傾舟覆,情勢岌岌可危。此時,船主焚香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人與船平安脫險,並許下日後酬謝的諾言。須臾之間,忽見不遠處豪光燦爛,鏇即三盞燈火照亮海面。老艄公即駕船朝向燈火行駛,不足半個時辰,竟化險為夷,安然靠岸停泊。船主又驚又喜,遂登岸跟蹤探究,疾走數十步,始見燈火霎時消失於濱海小廟門外。翌日天明,船主率眾察訪其廟,叩拜廟裡祀奉的觀音佛祖。嗣後,船主會同貨主商人特來酬謝,依照諾言捐獻巨資,襄助鄉人建廟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