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通古斯語族

滿-通古斯語族

滿-通古斯語族(又稱通古斯語族或通古斯-滿語族)是阿爾泰語系之下的語族之一,其下又分滿語支和通古斯語支。

概述

通古斯—滿語族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族(約九百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係的一些民族的統稱。最先是西方學者對阿爾泰語系的某些民族的稱呼。

通古斯—滿語族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通古斯—滿語族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族(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通古斯人就象漢族一樣,分南北漢人,有體質、遺傳上的區別。 

歷史學家和歷史比較語言學家都曾明確指出,使用阿爾泰語系語言人民,在歷史的早期都起源於中國的北方,並長期生活在這個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各民族的生活區域更為集中

地區分布圖滿-通古斯語族地區分布圖

一些,主要居住在中國的東北部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散居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廣裹的莽莽森林和白山黑水之間。儘管關於滿-通古斯語族的各民族的族源,學術界意見不一,但不少學者從語言、風俗習慣、居住區域、宗教信仰等方面論證,滿一通古斯語族人民是先秦時代肅慎人的後裔,在廣義上有著共同的族源。

在中國稱為鄂溫克族的在原蘇聯稱為埃文基(或埃溫克)族,是同一名稱的異譯,原蘇聯學者又稱其為“地道的通古斯人”。不過,在原蘇聯的埃文基還包括鄂倫春族,在中國則為兩個民族。歷史上由於鄂溫克族不斷遷徙和居地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逐漸在經濟、風俗、語言等方面略顯差異,因此外族對其稱呼也有不同,有“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名稱。但他們自己都向來自稱鄂溫克。

後來,“通古斯”一詞為西方學者所用。19世紀中葉,跟通古斯民族比較接近的語言都被列人了“通古斯語”。以後又發現中國東北地區的一些民族例如滿族等的語言與通古斯語相似,於是把這些民族的語言統稱為“通古斯語”,並把這些民族都劃入通古斯語族中。各國學者對這個語族的稱謂也不一致,有的稱其為通古斯語族,有的稱其為通古斯一滿洲語族,中國學者多稱其為滿一通古斯語族。

關於通古斯這一名稱的來源和意義,學術界各說不一,比如“東胡”說,認為通古斯是“東胡”一詞的音譯。“東胡”是個偏正詞組,東指方位,胡是民族名,是很早以前對塞外民族的總稱,而且東胡屬蒙古語族。通古斯明顯不是東胡的音譯。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雅庫特人對其鄰族的稱呼,是他稱。雅庫特人自稱“薩哈”,“雅庫特”一名是通古斯人對其的稱呼。雅庫特人曾在貝加爾湖附近地區居住,後遷徙到勒拿流域,先後與通古斯人為鄰,其語言也深受通古斯的影響。雅庫特語屬突厥語族,稱為“通古斯”(tungus),土耳其語的方言中也稱豬為“通古斯”。通古斯人善養豬並喜食其肉,所以雅庫特人稱其為“通古斯”,其意義是“善於養豬的民族”。後來這兩個稱謂被俄羅斯人借用了。有的學者也稱通古斯為“雅庫特”,這顯然是把兩個民族混淆在一起了。

通古斯一名傳人歐洲,大約在17世紀前後。法國學者杜哈爾德在《中國及華領鞋靶志·鞋靶志史概說》(1736年)一書中認為:住在貝加爾湖周圍的人,莫斯科人稱之為通古斯,鞋靶人稱之為鄂倫春。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認為:杜哈爾德是根據17世紀後半葉,奉清朝皇帝的命令,常往返於鞋鞋地方的耶穌會士張誠的遊記所載。俄國人知道通古斯的名稱,至少應在17世紀末葉以前。

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及其淵源

歷史學家指出,在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中,除滿族外,其他民族都是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征服的居住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其中的一部分人被編人八旗組織,這些人多數加人了以女真人為主體形成的滿族共同體,剩餘的那部分人構成了今天其他少數民族。後來,由於沙俄的人侵,原來居住在黑龍江北部的大部分人回到了南岸,另一部分人仍留居在北岸,成為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少數民族。

由於各國研究者們計算方法和標準的不同,以致滿一通古斯語族語言的數量也不統一。有人把錫伯語劃為滿語的一個方言,中國學者則認為錫伯語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有的學者把女真族曾使用過的女真語作為獨立的語言,有的人則將其歸為滿語;外國學者主要是俄國學者把鄂倫春語看作是鄂溫克語的一個方言,中國學者則將二者視為兩種語言;有的研究者把中國境內的鄂溫克語和俄國境內的埃文基語看成是一種語言,有的人則將其稱為索倫語而獨立於埃文基語之外;有的學者把自稱不同的俄國境內的那乃語和俄國境內的埃文基語看成是一種語言,有的人則將其稱為索倫語而獨立於埃文基語之外;有的學者把自稱不同的俄國境內的那乃語和中國境內的赫哲語歸為一種語言,也有人將二者分為兩種語言。

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滿一通古斯語族共有12種語言,即滿語女真語赫哲語(俄國人稱為那乃語,國外又稱果爾迪語、戈爾德語、高爾德語)、鄂溫克語(俄國人稱埃文基語,另有人稱索倫語)、鄂倫春語、埃文語(又稱埃文尼語)、奧羅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語(又稱烏德蓋語)、烏利奇語、涅基達爾語。有土語50多種。

滿一通古斯語族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中國有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加上女真語,共有6種。俄羅斯有埃文基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語,共有8種。蒙古國有鄂溫克語1種。

最近統計,滿一通古斯語族有人口近一千萬,但是能夠用這些語言交流的人已經不多了。在中國,滿族、赫哲族等民族的絕大多數已轉用漢語,在俄羅斯不少人已轉用俄語,所以現在實際上使用這個語族語言的人,有人估計大約有7萬多人,也有人估計大約有10萬人。

滿語

滿族滿族

滿族是滿洲族的簡稱。1990年統計有人口9百多萬。主要居住中國東三省,此外全國各地(除西藏外)都有滿族居住,這主要是清政府實施八旗駐防政策形成的。先秦的肅慎,至晉的抱婁,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鞋蠍(黑水鞋鞠),宋元明的女真(明朝的建州女真)是滿族的先人。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習慣上稱肅慎及其後人為肅慎系,或肅慎族系,在語言上是滿一通古斯語族。公元7世紀,鞋鞠諸部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為核心的部落聯盟,有了黑水鞋鞍和粟末鞋鞍的稱號。代粟末鞋鞍人建立渤海國,從此渤海代替了粟末鞋鞍。渤海國歷經2餘年,公元925年為契丹人滅亡,大批渤海人流人高麗、女真和中原地區。黑水鞋蠍共有16部,8世紀初即與中原唐王朝來往,至10世紀初期,仍然派人向中原王朝朝貢。公元932年之後,黑水鞋蠍轉附於正在崛起的契丹,並以契丹人對他們的稱呼“女真”為新號。也有人認為是自稱。

明代女真人分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野人)女真。16世紀中葉以後,建州女真以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為核心的建州三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部落集團。16世紀末,建州左衛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人崛起,先後兼併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於1635年改女真為滿洲,次年改國名為大清國。1664年清軍人關,從盛京(今瀋陽)遷都北京,建立起清中央王朝,直到1911年滅亡。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即滿語、滿文。滿文創製於1599年,16犯年經改進臻於完善,一直用到清末,有些邊疆地區用到20世紀3於一叨年代。有清一代定滿語為“國語”,又稱清語。滿文又稱清文,對外代表國家,重大事件多用滿文。清中期以後,滿文開始衰落,到清末講滿語的人已經不多了。這與滿族入關後八旗兵丁分散到全國各地執行軍務,與漢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有直接關係。現在,除黑龍江省有很少中老年人能講滿語外,其他滿族人早已轉用漢語。一般認為,女真語與滿語是一脈相承的,現存女真文獻的詞多數與滿語相同或相似。現存滿文古籍文獻浩如煙海。

女真語

女真,歷史上又曾稱女直。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民族之一,由歷居在中國東北的肅慎、艷婁、勿吉、鞋輻發展而來。
女真族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10世紀初,由黑水鞋鞍發展而來,到1635年皇太極以“滿洲”族稱代替女真,前後活動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達700餘年。女真一詞一般認為是肅慎一詞的音轉或同音異譯,其含義有三種說法,其中“東方之鷹”(海東青),作為族稱為多數史學家所認同。在契丹統治下的女真人,主要分為熟女真和生女真兩部分。熟女真被遼統治者南遷,逐漸與契丹、漢族融合。生女真是女真族社會發展後進的一支,大金王朝即是以完顏部為核心的這支女真人建立的。在擊敗軍後,於1115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國號大金,統治中國北方120年。金朝於1234年被蒙古滅亡。到了明代女真人分為上述3部。

女真人自古就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金建國初使用過契丹文,後來由於形勢的需要,阿骨打命精通契丹語和漢語的完顏希尹和葉魯創製女真文字,於金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這就是女真大字。

20年後,金熙宗又創製一種女真文字,於天眷元年(1138年)頒行,這就是女真小字。女真文資料留下來的不多。

金滅亡後,進人中原的女真人絕大多數和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故地的女真人仍保持舊俗,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到巧世紀中葉,女真文基本上被棄用,女真人轉用蒙古文。

錫伯語

錫伯族有人口17萬多,主要居住在東北三省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新疆有7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此外,烏魯木齊伊寧塔城霍城、鞏留、尼勒克等縣也有錫伯族居住。新疆的錫伯族是清代(1764年)清政府由東北抽調到新疆伊犁戍邊的,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留居在東北三省的錫伯族早已轉用漢語文。

清朝初年,錫伯族主要聚居在嫩江、松花江流域,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八旗,1692年清政府將其抽出,編設牛錄(佐領),分歸滿洲八旗,駐防在齊齊哈爾等地,後來又陸續遷至遼瀋地區。錫伯一名最初出現在古文獻上是16世紀末。關於其族源,清代文獻有二說,一說是與滿族同源,同出於女真;另一說是古鮮卑的後裔,系東胡的一支,歷史上曾有鮮卑、室韋、席北等許多不同的音譯,語言屬原始蒙古語族。

因此,有人根據傳說,認為錫伯族早期曾有過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是“吉甫西”語,是科爾沁蒙古方言,明末清初轉用滿語文。這一說法,還僅僅待留在傳說之中。中國學者大都認同此一說。說錫伯族源於女真,主要是以其居地、語言為根據的。

現代錫伯族的語言文字與滿語差異不大。1947年以前錫伯索倫族使用的就是滿文。1947年“錫索學會”(錫伯索倫)在伊犁開會,對滿文進行了改革。但改革不大,並不影響認讀。居住在新疆的大多數錫伯族至今仍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並通漢語,有的人還兼通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錫伯族有自己的報紙,國小開設民族語文課,並出版錫伯文的書籍雜誌。

赫哲語

赫哲族赫哲族

中國的赫哲族有4000多人(1990年),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境內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的同江縣饒河縣內。赫哲族內部有三種自稱:那乃(nanai)、那尼敖(nanio),俄羅斯稱那尼、那則(nahai)。含義都是本地人、當地人的意思。但與外族交往時,均自稱赫真或赫哲。上述三種自稱的人,又以松花江岸邊的“勤得力”為界,居住在上游的人自稱奇勒恩或奇楞,包括那尼敖、那貝。居住在下游的人自稱赫真、那乃。赫哲一詞由赫真而來。在原蘇聯那部分人自稱那乃,他關於赫哲族的族源,一般認為來源於明代野人(東海)女真的一支,即主要為明末清初被稱為東海三部中的呼爾哈的居民。其分布大體散居在西起牡丹江下游,沿松花江下游至黑龍江入海口以及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此外,還有其他說法。

清初,在清政府征服黑龍江流域各民族之後,曾先後將部分赫哲族人遷至寧古塔、瀋陽、一化京等地,並將他們編入八旗,加入了滿族共團體。沒有被編人八旗的成為了今天的赫哲族。中國的赫竹族與俄羅斯境內的那乃人應是一個民族,但自愛輝條約簽定之後,分別在兩個國家生活,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因此,生活習俗、語言也產生了一些差異。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清代,赫哲族上層人士多通滿語文。現在,中國境內的赫哲族能講本民族語言的人已經非常少了,平日交際用漢語文。在原蘇聯,曾於1937年開始以俄文字母拼寫那乃語。現在俄羅斯的那乃人多通俄語。

關於赫哲語,學術界的意見尚不一致。凌純聲認為,赫哲語是“以本來的赫哲語為主幹,加人滿洲語、蒙古語、古亞洲語及一小部分漢語而成”的一種混合語。從現代赫哲語來看,清代滿語以及後來漢語對其影響是很大的,突出表現在語音和辭彙方面。赫哲語有兩個方言:奇勒恩方言和赫真方言。說赫真方言的人多在俄羅斯境內。

鄂倫春語

中國鄂倫春族有人口近7000,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境內。

鄂倫春一名始見於《清實錄》。清代,鄂倫春族還有許多別稱:其族內部因居住地不同,有瑪涅克爾、畢喇爾、滿揮、奇勒爾等不同的自稱;或依其使用馬匹或馴鹿作為交通工具,分別稱之為使馬部、使鹿部,或按其編人八旗與否稱為摩凌阿(騎馬的)鄂倫春、雅發罕(步行)鄂倫春,或根據其居於重山密林中而呼之為“棲林”,或訛為“麒麟”。鄂倫春之含義,鄂倫春人認為是“住在山上的人”,清代文獻記載是“使馴鹿的人”。

鄂倫春的族源,主要有兩說,其一認為是肅慎的後裔,來源於明代野人(東海)女真北支的一支;其二認為,鄂倫春雖然與肅慎有親緣關係,但不是其直系後裔,有直系關係的應是室韋人,而且可能是缽室韋。此說主要依據是二者有相同的居住方式。

17世紀以前,鄂倫春族散居在黑龍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東至日本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17世中葉以後,沙俄人侵黑龍江流域,鄂倫春人曾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後在清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大部分先後遷人黑龍江南岸。留在俄國境內的被劃人埃文基族。自1683年起清政府設立布特哈(打牲)總管衙門,專門管理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的事務。此後,清政府對鄂倫春人的統治又兒經變動。

鄂倫春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清代,鄂倫春族的上層人士多使用滿語文。現在,聚居地的鄂倫春人多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交際,和其他民族交往時,則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漢語、達斡爾語等。鄂倫春語內部比較一致。

鄂溫克語

鄂溫克族姑娘鄂溫克族姑娘

中國境內有鄂溫克人30505人,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另外在黑龍江省吶河縣、嫩江縣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也有鄂溫克人居住。原蘇聯境內的埃文基人與中國的鄂溫克人屬同一民族,其中還包括在中國稱為鄂倫春的人,一說有3萬人,另一說有4萬人,居住在西自葉一尼塞河東至鄂霍茨克海的廣大地區,他稱為通古斯和索倫。此外,在蒙古國也有一些鄂溫克人。中國境內的鄂溫克人有多種自稱和他稱,但他們對外均自稱鄂溫克。1957年定族名為鄂溫克。

明末清初的史籍上,有“索倫部”和“索倫”兩個稱謂,二者不同。索倫部早於索倫見史載,初見十1634年的《清實錄》,包括索倫、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索倫作為單一族稱見於1640年的《清實錄》,是鄂溫克的他稱。鄂溫克一詞的意義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或“住在山南坡的人們”。

鄂溫克族是肅慎系後裔,是元代“林中百姓”,明代野人(東海)女真的一支。但也有人認為唐代及以前的“鞠”部落和北室韋、缽室韋均是鄂溫克人的祖先。還有人認為,鄂溫克族與達斡爾族是“遼之後裔”。

明末清初鄂溫克族分為三支:一支分布在今貝加爾湖以西的勒拿河支流威呂河、維提姆河地區,共有12個大氏族,被稱為“喀木尼堪”或“索倫別部”,以馴鹿為乘載工具,一支居貝加爾湖以東至赤塔河一帶,共有巧個氏族,被稱為“細米雅爾”部落或“那妹他”,以馬作運載工具;第三支散居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今結雅河)的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區,是索倫人中最主要的一支。沙俄人侵黑龍江流域後,於17世紀中葉先後遷至黑龍江以南,後幾經變遷,形成今天的布局。一部分人留在了沙俄,成為今天的埃文基人。清代順康年間,清政府陸續將鄂溫克人遷至大興安嶺嫩江支流的沿岸地區,並組成了5個阿巴(圍場),成為“布特哈打牲部落”的主體。以後又幾經變動。

中國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分3個方言:海拉爾方言、陳巴爾虎方言和敖魯古雅方言。因居住地區與之雜居的民族的不同,有的還兼用蒙古語、達斡爾語、漢語、俄羅斯境內埃文基語,1930年有了拉於拼音文字,1938年起使用俄文字母拼寫。

埃文語

埃文人主要聚居區埃文人主要聚居區

埃文人自稱even,漢語亦譯為埃文尼。埃文人居住在俄羅斯堪察加的馬加丹和哈巴羅夫斯克州和薩哈共和國內,人口有9萬。埃文語又稱拉穆特語。拉穆特這個名字起源於埃文基語lamudi(海上的),因為有很多拉穆特人居住地近海。

N-鮑培認為埃文語有東、西、中三支方言。蘇尼克認為,埃文語由兩個方言組成,每個方言又分為許多土語。埃文人1937年始用俄文拼寫埃文語。

涅基達爾語

N.鮑培說,涅基達爾語的使用者居住在阿姆渾河之谷,不到800人。蘇尼克認為,涅基達爾語(埃文基的一個特殊集團一葉勒坎人的語言)由兩個土語組成—阿姆渾河上游土語和阿姆渾河下游土語。

奧羅克語

居住在阿穆爾州濱海地區奧羅克人的語言,使用者有幾百人。蘇尼克認為,奧羅克語是一群人數不多的“臨海”的那尼人的語言,由兩個(也可能3個)土語組成。根據其語言,一部分奧羅克人的語言接近黑龍江下游和中游的那尼人(戈爾德·烏利奇人)的語言,另一部分接近烏德人的語言。中國有學者認為,黑龍江下游的奧羅克人是鄂倫春的一支。奧羅奇語也有譯為奧羅基的。俄羅斯庫頁島上幾萬人使用的語言。 蘇尼克認為,奧羅奇語是一個不大的、庫頁島上的一群那尼人或烏利奇人的語言。一部分奧羅奇人使用和庫頁島上的埃文基語相近的土語,另一部人使用和黑龍江下游那尼語相近的土語,這部分奧羅奇人從很早以前就和黑龍江下游的那尼人有交往。

烏德語

又譯為烏德蓋語或烏德赫語。生活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一些支流沿岸的不超過1000人使用的語言。由兩個或三個方言組成,方言又分許多土語。

烏利奇語

又譯為烏爾察語。烏利奇語是果爾迪地區下游一地區約500人使用的語言。有些學者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語言,另一些學者認為它是那乃語的一種方言。總之,它所具有的分類特徵不足以使其有別於果爾迪語。蘇尼克認為,烏利奇語是黑龍江下游那尼人的語言,由兩個彼此區別不大的土語組成。根據現有材料,似乎可以把烏利奇語也認為是廣義的那乃語第三個、特殊的黑龍江下游的方言。所以,有的學者稱其為那乃語烏利奇方言。

滿一通古斯語族的分類

滿一通古斯語族語言之間有親緣關係,早已為專家學者們論證,並得到公認。有些語言在語音、語法、辭彙方面很接近,它們的親緣關係顯而易見;有些語言彼此間的差別較大,從表面上難以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親緣關係,但通過比較對應規律後,仍可證明它們同出一源。

語言的分類首先要建立在對語言材料的分析上,並考慮到歷史一人文以及其他材料,沒有後者就不能理解和說明被分類語言的相互關係。滿一通古斯語言的分類就是在以上的原則指導下進行的,這也是我們在前面對一些民族的源流進行探討的原因。同時,進行分類時共時性原則和歷時性原則也是必須遵循的。

遠在一百年前,俄國的民族學家和語言學家就以他們的著作為個別滿一通古斯語族語言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並有人為其進行了分類。以後,由於學者們掌握的資料越來越豐富,以及對材料分析的重點不同,各自分類的原則和方法不同,陸續提出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這裡,首先介紹國外幾種影響較大的分類法。

幾·施連科的分類法

滿-通古斯語族文字碑帖滿-通古斯語族文字碑帖

俄國人施連科於1854一1856年曾在黑龍江流域進行調查,並根據所調查的材料將黑龍江流域的滿一通古斯語言分為4群:

A.達斡爾族及索倫族—與蒙古人高度混合的通古斯種族;

B.滿族、戈爾德族、奧羅奇族;

C.鄂倫春族、瑪涅克爾族、畢拉爾族、庫爾河沿岸的基列族;

D.黑龍江沿岸的奧爾奇族及庫頁島的奧爾奇族(奧羅克族)、涅基達爾族、薩馬傑爾族。

以上4群分為南北兩派,前二群為通古斯民族的南方派,後二群為北方派。但作者將達斡爾列入滿一通古斯語族顯然是不妥的。

B·H·秦其烏斯的分類法

秦其烏斯是前蘇聯著名的滿一通古斯研究家。她根據對埃文基語(北次語族的代表)和滿語(南次語族的代表)的比較研究,40年代把滿一通古斯語分為北南兩個語族(或語群,即語支):

北方群:鄂溫克語、埃文語(拉穆特語)、涅基達爾語、索倫語。

南方群:滿語、那乃語(戈爾德語)、奧爾克語、奧羅克語、烏德赫語、奧羅奇語。

這個分類法的問題是在於把各個方言都看成是獨立的語言。

北方民族研究所的分類法

1932一1939年原蘇聯北方民族研究所科學考察協會語言學組對滿一通古斯語言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分類如下:

A.北語支或通古斯語支:括埃文基語(通古斯語)和埃文語(拉穆特語)。涅基達爾語和索倫語(即鄂溫克語)劃為埃文基語的方言。

B.南語支或滿語支:括滿語、那乃語、烏德蓋語。赫哲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劃為那乃語的方言,奧羅奇語劃為烏德蓋語的方言。

B·A·阿夫洛林的分類法

原蘇聯學者阿夫洛林1955年把滿一通古斯語的南語支分為兩個語支,即分出一個東語支,這樣就分為三個語群(語支),形成三分法。

A.北語群:括埃文基語、涅基達爾語、索倫語、埃文語。

B.東語群:括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

C.西語群:括滿語、女真語。

O.JI·蘇尼克和Γ.M·瓦西列維奇的分類法

原蘇聯學者蘇尼克認為,滿一通古斯民族和語言按照舊的分類法照舊的分類法,即分為南支(包括東語群和西語群)和北支,在理論上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但在語言學上沒有提供什麼本質上的東西。因此,他於1958年提出一個他認為比較便利的、與以前不同的分類。原蘇聯學者瓦西列維奇於1960年的分類法,與蘇尼克的相似。

A.滿語支:括滿語書面語及錫伯方言或其他方言,女真語(僅僅保留在文獻中)。

B.通古斯語支:括西伯利亞次語支(或埃文基次語支):文基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索倫語;黑龍江次語支(或那乃語次語支):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

蘭司鐵的分類法

蘭司鐵對滿一通古斯語言的分類,是以存在於古代的詞頭的P的變化為依據的,即以阿爾泰語固有輔音‘p在滿一通古斯語中的演變為分類的基點。詞首‘p分別演變為‘p一p,f,h,這種分類法即簡單又把現代的與歷史的滿一通古斯語諸語言進行了分類。

A.p語言戈爾德人及奧爾奇人等的語言。

B.f語言滿語、女真語,甚至契丹語均屬於此。

C.h語言奧羅奇人及涅基達爾人等的語言。

D.古代以p為詞頭而最終消失的語言。

這個分類法的問題在於:是不應把屬於蒙古語族的契丹語劃人滿一通古斯語族中;二是女真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長達700餘年,這中間語言是有變化的,處於’p一f過渡階段,完全劃為f語言欠妥。

鮑培的分類法

鮑培的分類著眼於滿一通古斯語言的語音和詞法的發展。其分類根據的5個特徵是:

元音間位置上的g/γ的保留及其消失(區別通古斯語和滿語);

②詞首的‘p(一p,f,x,l、,o)的發展;

③詞末元音i的保留及消失;

④出現在詞末的VN(元音 n)發V(鼻口元音,即鼻化元音);

⑤lasa的發展。

A.滿語支:真語、滿語、果爾迪語、烏爾察語、奧羅克語、烏德語、奧羅奇語。

B.通古斯語支:基達爾語、埃文基語(或真通古斯語)、拉穆特語、索倫語。

中國學者對滿一通古斯語的分類:

羅常培等的分類

1954年羅常培等對中國境內的滿一通古斯語的分類:

A.通古斯語支:倫語(即鄂溫克語)、鄂倫春語;

B.滿語支:語、錫伯語、赫哲語。

馬學良等的分類

馬學良著作馬學良著作

1981年馬學良在《語言學概況》中對滿一通古斯語的分類:
A通古斯語支:
溫克語:中國內蒙古,蘇聯鄂溫克民族州、
鄂倫春語:中國內蒙古
鄂溫克語:蘇聯遠東地區
B.滿語支:
滿語:中國
錫伯語:中國新疆和東北
赫哲語:中國黑龍江省
納奈語:蘇聯遠東
烏德語:蘇聯遠東地區
古代語言有女真語。

孫進己等的分類

1985年中國學者孫進己等把鄂溫克語支、赫哲語支、滿語支作為滿一通古斯語的三個並列的語支。
A.滿語支:滿語、錫伯語;

B.赫哲語支:羅奇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蓋語、赫哲語;

C.鄂溫克語支:溫克語、鄂倫春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

語音

在語音結構方面滿一通古斯語言的元音和輔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元音

元音元音

滿一通古斯語的元音數目多少不一,其中a、e、i、o、u5個元音是各語言所共有的。 滿語書面語有6個元音:a、e、i、o、u、ü,第6個元音的音值尚有爭論,一般均用五來轉寫。此外還有6個元音分別與i、o組合成兩組二合元音,但不是每個二合元音都能出現在詞中。有1個三合元音ioi用來拼寫外來詞主要是漢語詞。 元音現代滿語語音系統的歸納,因時間、地區的不同,元音的數目也有不同,有的學者歸納為9個,有的歸納為8個,也有的歸納為6個的。歸納為6個元音的是a、e、i、o、u、y,此外還有ia、ie、10、iu、ua、ai、ui等二合元音和專門用來拼寫外來詞的ual、iau兩個三合元音。 鄂倫春語與現代滿語一樣,各家歸納的也不一樣。韓有峰等歸納的短元音有8個,長元音有7個。

通過以上兩種語言的元音介紹,可以發現,通古斯語支的語言既有長元音又有短元音,而滿語支的語言沒有長元音(滿語書面語有長元音,但沒有語法意義),但有複合元音。 研究表明,滿語支的二合元音經常與通古斯語支的長元音對應。有的學者指出,滿語支的元音組合是由原阿爾泰語的長元音受其他輔音影響而變化的。從語言變化來看,通古斯語變化慢,滿語變化快。

元音和諧

元音和諧是阿爾泰語言共有的一個特徵。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論,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語音的高度同化,另有人認為不是同化現象,而是語言中的元音在性質上相互適應或相互排斥的關係。 雖說元音和諧是阿爾泰語的一個共同特徵,但是要給元音和諧下一個毫無例外的適用於各阿爾泰語言的定義是很難的。從理論上講,元音和諧的內容就是把元音分為陽性(後列、緊)和陰性(前列、松)兩類,每類再按舌位的高低及圓唇不圓唇來區別。滿一通古斯語的元音和諧律嚴整的程度不一樣。共是在一個詞里出現的元音,要求在舌位的高低(相對而言)和唇狀的圓展方面相互一致,構詞和構形附加成分要根據詞幹元音的不同而與其協調。 滿語書面語的元音和諧,是將6個元音分為三組,即陽性元音、陰性元音、中性元音;元音之間和諧的狀況有6種:陽性元音和諧、陰性元音和諧、中性元音可以和任何元音和諧、唇狀和諧、陰陽性元音同時出現在同一個詞里,不考慮和諧的固定附加成分。 鄂溫克語的元音根據元音和諧產生的喉壁肌肉的緊張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組:陽性元音、陰性元音、中性元音。 一般來說,三種元音內部各自和諧的現象比較多;陽、陰性元音均可同中性元音和諧;陽、陰性元音不能同時出現在一個詞中。

輔音

一般說來,滿一通古斯語的輔音有18一24個,共同的輔音約有17個。
滿語書面語和錫伯語書面語都沒有複輔音。現代滿語口語的音節結構與書面語基本一致,沒有複輔音。錫伯口語和其他語言都有複輔音,但一般不超過兩個。
滿一通古斯語言在語音結合時往往發生音變,而且多在輔音方面,有順同化逆同化、語音脫落、換位現象等。

重音

一般說來,滿一通古斯語的重音在第一音節,錫伯語、赫哲語等發生複輔音與此有關。滿語重音有自己的特點。其書面語的重讀音節不區別意義,重音一般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動詞則落在詞尾一mpi的前一個音節上。現代滿語的重音更複雜一些。現代滿語的重音與長音有關,雖然長音不區別詞義,但不是可有可無。而且長音與音節的開閉、重音的位置、元音的性質等都有關係。一般說來,開音節的元音長,閉音節的元音短;有重音的元音長,沒有重音的元音短;a、o等元音長,u、i等元音短。

語法

語法語法

滿一通古斯語言屬後加成分粘著語類型。在構詞法和形態學(構形)上有很大的共同性。以在詞根後加構詞附加成分為派生新詞的主要手段,以在詞幹後加語法附加成分構成形態變化為主要手段。

滿一通古斯語的名詞有數、格、人稱領屬的語法範疇,動詞有時、態、式等語法範疇,形容詞有級的語法範疇,等等。

滿語的名詞複數附加成分主要是依據元音和諧律在名詞後加sa、se、so、ta、te、to。
構詞附加成分和語法附加成份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

格是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名詞在語言結構中同其他詞的種種關係。滿語支語言有5一7 個,通古斯語支語言多至10多個格。滿語有5個格:主格、賓一經格、與一位格、從一比格、領一工具格。鄂溫克語有15個格。

除滿語和女真語外,各語言都有領屬範疇。領屬附加成分不僅可以接在體詞後,還可以接在副動詞後。錫伯語只有人稱領屬,沒有反身領屬。

鄂溫克語的領屬範疇分為人稱領屬和反身領屬兩種。人稱領屬分單、複數人稱,單複數人稱又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等領屬,均有自己的專門附加成分。

辭彙

辭彙辭彙

滿一通古斯諸語有很多共同的詞,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應看到由於滿一通古斯各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歷史發展不同以及接觸的民族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語言辭彙的特點。

滿語反映早期騎射、漁獵、採集和社會組織的詞非常豐富,充分說明了滿族早期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滿族建國之後,特別是l引4年入主中原之後,有關職官、封爵、公文、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用語逐漸增多。

鄂倫春族長期從事狩獵和採集生產,有關野獸毛皮、獸皮加工、樺皮製品等方面的詞特別豐富。滿一通古斯諸語言有豐富的構詞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構成的各種類型的複合詞。

滿一通古斯各語言中外來詞(借詞)很多,特別是來自漢語的借詞多。這與每個民族的生活地域和所接觸的民族有關。借詞中又分老借詞和新借詞。老借詞指歷史上來自外族語的詞。這類借詞的特點是多按照本民族語語音特點和構詞特點來改造借詞。新借詞指現代借自外族語的詞。這類詞的特點是多直接借來,這也說明語音系統也受到外來語的影響。

文字

滿文滿文

滿一通古斯語族在中國的5個民族中,只有滿族、錫伯族有文字。滿文創製於1599年。16世紀末葉,女真族(滿族前身)與漢、蒙古、朝鮮等民族的來往日益頻繁,經濟和文化有了很大發展,借用蒙古文已經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命大臣額爾德尼和噶蓋創製滿文。滿文是在蒙古文字的基礎上創製的,滿文字母是仿照蒙文字母製成的。額爾德尼等創製的滿文,就是所謂的“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初創的滿文沒有克服的問題,而且還有語音假借、字母混亂等現象,以至僅通行30餘年,就到了非改進不可的地步。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又命達海巴克什改進滿文。經過達海改進後的滿文,臻於完善,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我們通常所說的滿文,一般是指新滿文。這種滿文清代定為“國書”,地位極高,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滿文文獻。清代中後期受漢語的影響,滿文日漸衰落,到清晚期懂它的人已經不多了。

到20世紀初,只有個別地方官方還在使用滿文,而廣大滿族多已轉用漢語漢文了。

錫伯文是在滿文的基礎上稍加改動的一種文字。清代以來,錫伯族一直使用滿語滿文。20世紀40年代,“錫索學會”(錫伯索倫學會)開會,決定對滿文進行改動。改動後錫伯文與滿文差別不大,一般不影響辨讀。現在,錫伯族仍使用這種文字,並出版書籍、雜誌、報刊等讀物。

語言的親緣關係

滿-通古斯語言的親緣關係發現於19世紀上半葉。這些語言的共同性表現在語音、語法、辭彙的各個方面。例如,通過同源詞的比較,可以確立元音間的對應關係。通過輔音的比較,也可以確立一系列對應公式。例如[f]□[p]□[x]□[0]□[h]。

語法方面也有相當多的共同成分。如賓格、與格、從格~方面格的附加成分都顯示出有共同的來源。

動詞陳述式現在-將來時(在一些語言中為經常體)、陳述式過去時、並列副動詞等附加成分也是共同的。

辭彙方面的共同性也很大。有些詞在各個語言中都相同或相近。

滿一通古斯語言研究簡況

滿語研究

滿語的研究已有300多年歷史。滿族在1664年人關後的一段時間內,統治者忙於統一戰爭,除形成大量的文獻外,對滿語的研究沒有全面展開。人關後由於漢族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影響,滿族中出現了放棄滿語學習漢語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官員及其子弟。另一方面隨軍人關的一些精通滿語的老人逐漸減少,如果不及時搶救,滿語中好多詞的音義以後就難以辨別。對滿語的研究是從康熙初年開始的。
下面分辭書和語法書兩個方面介紹:
辭書
從入關到1911年清滅亡這300年中,包括官撰和私撰、刻本和抄本,有辭書近百種。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幾種:《大清全書》,沈啟亮編纂,1683年。《清文匯書》,李延基編著,康熙時期。《御製清文鑒》,1708年。《清文補匯》,宜興編著,1786年。《御製增訂清文鑒》,771年。《清文總匯》,志寬等編著,1897年。《五體清文鑒》,約乾隆後期。《三合便覽》(滿蒙漢),敬齋等編著,1792年。

語法書

清代有關滿語研究的語法書,都是用傳統方法,以研究“虛字”為主,用現代語言學的觀點看,主要是研究構詞和構形附加成分。這類書約有20種左右。其中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清文啟蒙》,舞格著,1730年。《清語易言》,博赫著,1766年。《清文虛字指南編》,萬福著,1885年。

滿文典籍滿文典籍

國外最先注意並開始學習、研究滿語的是俄國。由於滿語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從18世紀初俄羅斯人就開始研究滿語,其目的是為沙皇擴張領土服務。18世紀初,俄國人採用兩手,其一是派軍隊直接侵犯我國黑龍江中下游地區,以武力來征服;其二是派傳教士在北京活動,並規定其工作人員和教徒必須學習漢語和滿語,主要目的是蒐集情報。1716年俄國傳教士開始在北京活動。北京傳教士團成為長期培養俄國漢學家和滿學家的中心。從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滿學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官方翻譯,如尼布楚條約,平時的公文來往。
將重要滿文文獻譯成俄語,如《大清律集解附例》、《理藩院則例》等。
編纂辭書,如扎哈洛夫的《滿俄大辭典》,1875年。
滿語研究,如扎哈咯夫的《滿語語法》,1879年。
編寫書目;蒐集滿文材料;研究滿族和清史。
這個時期有許多代表人物,如H.K.羅索興、A.M.伏拉迪金等。他們的研究為以後對滿學和滿一通古斯語言的研究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歐洲滿語在18世紀在歐洲也受到注意,歐洲人也開始學習研究滿語。原因是大部分漢文的有關中國歷史和文化著作和對中國的描述,都有滿文譯本,而滿文古今文不分,比漢文容易。因此滿文譯本可以說西方人了解中國是滌滿文譯本開始的。

第一部用歐洲語寫的滿語語法書是由傳教士南懷仁寫於1668年發表於1681一1692年間的《撻粗語基礎》。這部著作問世時,未提作者的名字,因而常常歸在傳教士張誠的名下。此外,還有以下著作:
朗格勒:《糙粗滿洲字母》,巴黎,1787年。H.加依:《滿語語法綱要》,1832年。
L.亞當:《滿洲語語法》,巴黎,1873年。C.哈爾列茲:《滿語手冊》,1884年。
加伯倫茨:《滿語語法基礎》,阿爾騰堡。
威廉·格魯貝:《女真語言文字研究》,1890年,1941年重印於天津
格魯貝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女真語研究公布於世的學者,影響很大。
到了20世紀,雖然也出版過一些著作,如H.皮特斯的《滿語語法》(1940年)、E.海涅士的《滿語語法》(l96l年),但數量不多,影響不大,學者們的注意力轉向了滿語的專題研究。

滿一通古斯語族其他語言研究

學者們很早就對滿一通古斯語言進行了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從這個時期開始蘇聯的學者們展開了對其北方民族語言的研究,把滿一通古斯語言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湧現出一批學者和著作。下面介紹幾位著名學者及其著作。

秦齊烏斯:滿一通古斯語言研究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主要著作有:《埃文語(拉穆特語)語法綱要》,1947年:《奧羅奇語詞法綱要》,1946年:《通古斯滿語比較語音學》,1949年。瓦西列維奇通古斯:語言方面的著名學者。主要著作有:《埃文基語俄語詞典》,1958年:《埃文基語(通古斯語)方言綱要》,1948年。 彼特羅娃:與上二位同輩學者。主要著作有:《奧羅克語語法綱要》,1949年:《那乃語的烏爾奇方言),1936年:《那俄詞典),196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