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

渤海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較小,大概只有9萬平方公里。渤海海峽口寬59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其間構成8條寬狹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地勢極為險要。渤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渤海於黃海分界有多種說法,常見的是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岬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角間的連線為分界。

基本信息

渤海概述

渤海渤海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具體位置在北緯37°07′~41°0′、東經117°35′~121°10′。遼東半島南端老鐵三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抱起來,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其間構成8條寬狹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區的海上門戶,地勢極為險要。渤海古稱滄海,又因地處北方,也有北海之稱。

渤海的面積較小,大概只有7.7萬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總容量不過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淺,特別是河流注入地方僅幾米深;而東部的老鐵山水道最深,達到86米。

渤海水溫變化受北方大陸性氣候影響,2月在0℃左右,8月達21℃。嚴冬來臨,除秦皇島和葫蘆島外,沿岸大都冰凍。3月初融冰時還常有大量流冰發生,平均水溫11℃。由於大陸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鹽度是最低的(僅30‰)。

渤海沿岸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河流從陸上帶來大量有機物質,使這裡成為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的天然漁場

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連線是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

渤海在遼東半島南與山東半島北連線以西,為一半封閉型中國內海。渤海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3個灣和中部海區,海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海域面積的1.63%。渤海由河北、山東、遼寧3省和天津市環抱,總共有13座環渤海城市。

過去的數十年中,豐富優質的漁業、港口、石油、景觀和海鹽資源,使得環渤海地區經濟具有快速發展的顯著特徵。海洋資源的開發和海洋工業成為該地區經濟發展重要的領域之一。

然而,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渤海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同時受到較大的破壞。渤海環境質量嚴重惡化,表現於海岸帶污染明顯、污染範圍擴大、生態系統弱化、生態環境退化、赤潮、富營養化等。渤海環境狀況已經引起政府和研究機構的關注。對其環境質量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諸如生態系統、環境參數、赤潮、富營養化等。本文利用渤海多年水質數據,討論渤海嚴重問題之一的富營養化,同時分析該問題的成因。

氣候特點:

季風影響,黃海冬季寒冷而乾燥,夏季溫暖潮濕。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風,北部多為西北風,平均風速為6~7米/秒;南部多北風,平均風速為8~9米/秒。常有冷空氣或寒潮入侵、強冷空氣能使黃海沿岸氣溫下降10~15°C。4月為季風交替季節,風向不穩定。5月,偏南季風開始出現。6~8月,盛行南到東南風,平均風速5~6米/秒。常受來自東海北上的颱風侵襲,大風主要隨颱風而產生。黃海海區6級(10.8~13.8米/秒)以上的大風,四季都有出現,但以冬季強度大,春季次數多。大風區多位於渤海海峽至山東半島頂端成山角一帶、千里岩和濟州島等附近海域。
黃海平均氣溫1月最低,為-2~6°C,南北溫差達8°C;8月最高,平均氣溫全海區25~27°C。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約1000毫米,北部為500毫米;6~8月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霧,尤以7月最多。黃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麥島,北部大鹿島到大連,東部從鴨綠江口、江華灣到濟州島附近沿岸海域為多霧區。其中成山角年均霧日為83天,最多一年達96天,最長連續霧日有長達27天的記錄,有“霧窟”之稱。

地理概況

渤海 地理位置渤海 地理位置

渤海是一個近封閉的內海,地處中國大陸東部的最北端,即北緯37°07′~41°,東經117°35′~122°15′的區域。它一面臨海,三面環陸,北、西、南三面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東面經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角間的連線即為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猶如伸出的雙臂將其合抱,構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東北—西南向微傾的葫蘆,側臥於華北大地,其底部兩側即為萊州灣和渤海灣,頂部為遼東灣。

渤海海域面積77284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淺的海域面積占一半以上。渤海地處北溫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年平均氣溫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鹽度為30。

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地勢呈由三灣向渤海海峽傾斜態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岸、沙質岸和基岩岸三種類型。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和遼東灣北岸等沿岸為粉沙淤泥質海岸,灤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屬沙礫質岸,山東半島北岸和遼東半島西岸主要為基岩海岸。

水質

從1994年到1998年,除了萊州灣1997年外,3個灣的TN濃度顯著高於渤海中部海區。1994年到1998年遼東灣渤海灣的TP濃度亦大於中部海區。萊州灣1994年到1996年TP濃度略低於中部海區,1996年以後,TP濃度增高,超過了中部海區。總體上講,海岸帶地區的TN和TP濃度高於中部海區。此外,渤海中部海區的TN和TP濃度較穩定,變化平緩,而在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各年變化劇烈。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海岸帶地區比渤海中部海區更容易受到陸域活動的影響。在不同海域和不同時間內,陸域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頻率和程度。顯然,渤海中部海區水質是來自海岸帶地區污染物混合擴散的結果。所以,陸域活動應當認為是造成渤海中部海區水質下降和富營養化的最終原因。

可以發現,出現污染的範圍從河口區擴大到渤海整個海岸帶地區,範圍明顯增加。此外,據報導,海水達標率由1992年的78.77%降到1996年的49.05%。2001年渤海受污染面積由24.7%增加到2002年的41.3%。該結果意味著,過去幾年中渤海水質明顯下降。TN、TP和石油類超過標準。TN超標嚴重,石油類超標較小。因此可以推斷,渤海水質主要問題和富營養化主要原因來自於營養鹽氮和磷。

污染物濃度變化不大時,渤海受污染的面積亦逐年擴大。解析渤海衛星遙感照片能夠清楚地看到,1992年整個海域受污染面積為16347km2達海域的21.2%,1996年則增加到39232km2達51.0%。這樣一來,受污染面積較5年前增加了2.4倍。另外可以看出,海洋水文和海洋動力學特性對污染物的擴散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海流較弱的物質輸移作用下,大部分受污染海區靠近海岸帶地區,尤其是在河口地區。這就證明了渤海環境質量主要受來自陸域活動的影響。

生態特徵

渤海沿岸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40條,其中萊洲灣沿岸19條,渤海灣沿岸16條,遼東灣沿岸15條,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灣生態系統。入海河流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堆積於三個海灣,在灣頂處形成寬廣的遼河口三角洲濕地、黃河口三角洲濕地、海河口三角洲濕地,年造陸達20平方公里。濕地生物種類繁多,植物有蘆葦、水蔥、鹼蓬、三棱麓草和藻類等,鳥類有150多種。遼河口三角洲濕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濕地是中國蘆葦的主產區,這裡蘆葦叢生,每年為中國造紙業提供了大量優質原料。

渤海沿岸河口淺水區營養鹽豐富,餌料生物繁多,是經濟魚、蝦、蟹類的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渤海中部深水區既是黃渤海經濟魚、蝦、蟹類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蟹類的越冬場。因此,渤海有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河口生態系和渤海中部深水區生態系三大生態系統。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生態系統與渤海三大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渤海地區的複合生態系統。

資源

漁業、港口、石油、旅遊和海鹽是渤海的五大優勢資源。

渤海水質肥沃,營養鹽含量高,餌料生物十分豐富,浮游植物年生產量1.4億噸,魚類年生產量49萬噸。渤海是黃渤海漁業的搖籃,是多種魚、蝦、蟹、貝類繁殖、棲息、生長的良好場所,故有“聚寶盆”之稱。對蝦、毛蝦、小黃魚、帶魚是最重要的經濟種類。

渤海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條件好,經濟發達,腹地廣闊,資源豐富等優勢,是中國北方對外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處。

渤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整個渤海地區就是一個巨大的含油構造,濱海的勝利、大港、遼河油田和海上油田連成一片,渤海已成為我國第二個大慶

渤海沿岸自然風景優美,名勝古蹟眾多,充分具備了以陽光、海水、沙灘、綠色、動物為主題的溫帶海濱旅遊度假資源條件。

渤海是中國最大的鹽業生產基地,底質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鹽業生產。中國四大海鹽產區中,渤海就有長蘆、遼東灣萊州灣三個。萊洲灣沿岸地下滷水儲量豐富,達76億立方米,折合含鹽量8億多噸,是罕見的儲量大、埋藏淺、濃度高的“液體鹽場”。

基底與蓋層

(圖)渤海渤海海灘

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勘察資料,渤海在地質上是華北地台的一部分,具有與華北地台相同的地台型結構。可分為基底和蓋層兩部分:

(一)渤海的基底據重、磁力測量資料及鄰區地質資料得知,渤海以郯廬斷裂帶的渤海延伸段——營濰斷裂帶為界,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斷裂帶以東包括膠遼地區為重力場高值區,磁力以負磁場為背景,說明渤海東部的基底與膠遼相似,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結晶片岩和片麻岩組成。斷裂帶以西的西半部為渤海的主體部分,重力呈現低值區,磁力呈現正磁場背景。這種重力低磁力高的背景,與北部的燕山地區和南部的魯西地區的重磁場特徵相近。因而推斷渤海西部基底與燕山和魯西出露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結晶變質基底相同,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深、混合岩化普遍的混合岩、片麻岩、變粒岩組成的太古界,及變質程度中等、混合岩化作用不普遍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組成的早元古界地層。 區域基底構造研究表明,渤海構造發展與華北地台有相當的一致性。五台運動(22億年±)使太古界產生東西向為主的褶皺、斷裂,並伴有花崗岩類的侵入。呂梁運動(18.5億年±)使下元古界產生北東——北北東向為主的斷裂構造,並加深了下伏地層的變質程度。呂梁運動最終形成了包括渤海在內的華北地台的統一變質結晶基底。

(二)渤海的蓋層 根據綜合物探資料和鑽探揭露資料,渤海的蓋層可分為三個構造層:

1、下構造層:以下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為主,上古生代石炭——二疊紀海陸互動相地層極薄,且分布不廣。

2、中構造層:是侏羅紀、白堊紀及老第三紀的陸相、湖泊相地層,與上下構造之間有輕微不整合。侏羅——白堊系在岩性上南北有差異,以沙壘田凸起——老鐵水道為界,北部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為主,南部主要為紅色砂泥岩及凝灰岩類。 中生代以來,渤海周圍大部分地區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區則相對下沉。新生代是渤海盆地發展的全盛時期,在中生代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形成受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在整體下降的基礎上又伴隨有差異運動,內部形成四個次一級的坳陷:萊州灣坳陷沉積較薄,僅4980米;遼東灣坳陷沉積厚約5200米;渤海灣坳陷沉積厚約6270米;沉積最厚的為渤中坳陷,厚達7000米以上。 老第三紀早期(孔店組)沉積層厚500~600米,主要是深灰色、灰綠色及紫褐色的泥層及砂岩。泥岩中含有河北蟲、高背紡錘蟲等生物化石,砂岩為淺灰色粉砂、細砂,礦物成份以石英為主,分選性好,底部有薄層灰褐色油頁岩,局部地區在此層之下曾鑽到泥灰岩、白雲岩,底部為礫岩。沉積相表明,老第三紀早期渤海為地殼不均勻下沉所形成的低地和湖泊,沉積物主要為陸相,但其中也有一些湖泊與海溝通,因而沉積了介形蟲的泥砂岩。 老第三紀中期(沙河街組),沉積層厚100~400米,為淺灰、灰綠或深灰色泥岩層。這一沉積過程的環境不穩定,有多次玄武岩溢流,沉積差異也較大。 老第三紀晚期(東營組),為厚200~500米的泥岩和砂岩層,整個地層由上而下逐漸變粗(即泥岩——砂岩——礫岩),這反映出老第三紀晚期渤海呈湖泊環境,有河流作用,沉積物以雜色砂岩、泥岩為主。

3、上構造層:是晚第三紀陸相湖泊沉積與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喜馬拉雅運動結束了早第三紀隆坳差異不均衡的局面,晚第三紀逐漸形成統一的穩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積中心遷移至渤海中部的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從下至上可分為館陶組和明化鎮組,以陸相雜色碎屑岩建造為主,明化鎮組晚期偶有海水浸漫,因而夾有少許海相夾層。沉積厚度達2000米以上。 第四紀渤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沒形成現今之渤海。大面積沉積了平原組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整個第四紀期間海平面有多次升降,在遼東半島發現三條貝殼堤,最老的高出海面7~10米,距今約有4270±120年,中間的高出4~5米,最新的高出2~3米,距今2000~2500年。說明在中全新世後期以來海平面有三次明顯的降低。在萊州灣發現大批古牡蠣礁,證明在5500年以來海平面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天津地區鑽探中發現距今22900年及10000~8000年海平面又有二次明顯的上升。由此可見渤海形成較晚,以升降運動為特徵的新構造運動是強烈的。

渤海的形成,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陸地——湖泊——海的滄桑演變。渤海是一個近似封閉的海,其水文物理等諸方面受陸地影響很大,一方面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河隨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改變海底和海岸地貌。大量泥沙的堆積使渤海深度變淺,平均水深18米,全海區50%以上水深不到20米,只有遼東半島南端有一水深 70 多米的凹地。另一方面,海水熱力動態深受陸地的影響,表層水溫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溫可達24~25℃,冬季水溫在 0℃左右,除秦皇島、葫蘆島一帶外,普遍有結冰現象,但冰層不厚,一般為15~30厘米,冰期1~3個月不等。渤海鹽度較低,大部分海區均低於30。海面風浪較小,沿岸平均波高0.3~0.6米。渤海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沿岸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於產鹽,產長蘆鹽的鹽場是中國最大的海鹽場。在渤海海底已發現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並已開採,石油產量在逐年增加。沿岸有天津新港、秦皇島港等著名港口,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溝通,是華北、西北和東北各省出海要道。

環渤海地區

渤海環渤海 經濟區

(1)經濟發展總體狀況

環渤海城市是我國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擁有許多著名的大中型企業。1997年,13座城市的GDP占了全國GDP的7.8%。因此,環渤海城市的經濟對於全國十分重要。根據環渤海4省、直轄市工農業GDP增長速度(圖2)可以看出,這些地區的經濟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其中工業包括鋼鐵、機械、電子儀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業,在全國工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該地區工業發展迅速。1994年到1998年河北和山東兩省的工業GDP持續增長;天津市和遼寧省在1994年到1997年保持增長,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儘管農業GDP增長速度不及工業GDP增長明顯

(2)人口及其相關活動

由於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年至1998年人口增長率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但實際人口數一直保持增加。該地區旅遊業在1994年到1998年間迅速發展,遊人數量和旅遊業收入均顯著增長。

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帶來的廢物排放,在國家的渤海碧海行動計畫中,要求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3)海洋開發活動

環渤海地區的海洋開發活動可以由各種海洋產業產值的變化表示,如漁業、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產業呈現出總體增長的態勢。

現狀

(圖)渤海渤海傍晚

渤海豐富的漁業、港口、石油、旅遊、海鹽等資源及其宜人的自然環境條件,為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同時,由於第一產業的蓬勃發展,還帶動了海洋化工、修造船、水產加工、石油化工、紡織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渤海灘塗十分寬廣,有灘涂面積5100平方公里,每年淤漲面積達20平方公里,豐富的灘涂資源為解決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提供了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2000年,渤海沿海城市人口為3586.48萬人,占全國沿海城市人口的23.8%;沿海城市國內生產總值5453.26億元,占全國沿海城市GDP的28.5%。渤海地區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素質和密度最高、經濟和文化教育最發達、科技力量和工業基礎最雄厚的地區之一。

早在九千年前,渤海還是一片淺窪地,地勢低平,後采海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今日之渤海。渤海面積7.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784公里,平均水深18米。渤海由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和中央盆地四部分組成。三面環陸,東面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連,是個瓶頸式的半封閉內海,自身水體交換異常緩慢。據專家估計,整個渤海海水的循環周期大約需要40~200年,自身的納污淨化能力非常有限。

渤海灣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油污染非常嚴重。黃河、小清河海河、大遼河、灤河等40多條河流常年注入渤海。此外天津、河北、山東和遼寧等地沿海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海。

百川歸大海,大量的陸源污水和污染物隨水流進入渤海。據統計,近年來進入渤海的年污水量達28億噸,占全國排污水量的32%。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億噸,北京有3億噸。各類污染物質70多萬噸,占全國入海污染物質總量的47.7%,使渤海成為一個人工納污池和天然垃圾場。以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的污染最為嚴重,三灣的污染量占整個渤海污染總量的92%。污染物主要有無機氮、無機磷、石油類和耗氧有機物,此外還有重金屬。

遼寧省葫蘆島市長35.5公里的五里河,更確切地講是條排污溝。因為沿河的錦州化工總廠、錦西煉油化工總廠等每年向河中排放近3000萬口屯污水,葫蘆島鋅廠每年排放1396噸鋅入海,占全國鋅入海量的64.8%。五里河城區段的河底底質中汞含量約為90噸,沿岸100米以內的土壤和農作物中含量大大超標。

小清河是穿越山東省的主要河流,每年入海污水幾萬噸,據說在治理後的1998年3月,河水還呈醬色,羊角溝地段河水透明度不足30厘米。

遼東灣海域油類超標率達75%,其中錦州灣海域油污染達100‰工業有毒有害廢渣還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錦州灣推進,從1992年至今己造成了兩平方公里的渣灘,形成海退渣進的“奇觀”。另有原貝類資源豐富的467公頃(7000多畝)灘涂成為不毛之地的死灘,而且錦州灣還有7平方公里海域為無生物之海。

大量氮、物質入海,使海水呈現較強的富營養化狀態,致使赤潮頻頻發生。近年來渤海發生的赤潮每年不下有10多次,1989年8-10月,河北黃驊市唐海縣發生大面積赤潮,並影響到遼寧、山東天津,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損失3億多元。1990年老鐵山水道發生了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渤海的污染通過食物鏈己嚴重危及當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已引起地區漁民頭髮中的汞、鉛和砷的檢驗值超過正常,癌症發病率明顯上升。除河北省外,其餘省市漁民惡性腫瘤死亡率高於農民區。山東漁洞埠村20世紀80年代死於癌症者達百人,同時發現有60%以上的兒童肝大。葫蘆島漁民頭髮中的砷和汞含量遠遠高於正常。五里河區段地下水被污染,民用機井全部廢棄,人們不得不化費5000多萬元尋找新的水源。

其他含義

1、郡名。“渤”一作“勃”。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 年)分巨鹿、濟北郡置,以地濱勃海得名。一說文帝置治所在浮陽(今滄州東南東關)。宣帝以後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寧津以東,山東樂陵、河北景縣、安平以北地區。東漢移治南皮(今南皮京北),其後轄境漸小。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又曾改滄州為勃海郡。漢置有鹽官。隋末孫宣雅領導農民起義於此。

698~926年間中國東北地區以靺鞨族為主體的邊疆民族政權。王室姓大,初稱震國,也叫靺鞨。唐先天二年(713年),唐冊封其創立者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此去靺鞨之號,專稱渤海。歷十五王,約二百二十九年。

2、靺鞨是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周秦時稱肅慎,世居白山(或稱不鹹山、徒太山、大白山、長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業,並同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關係。兩漢至魏晉時,肅慎後裔稱挹婁,曾長期役屬於夫余。曹魏初年擺脫夫余的羈絆,始直接通貢於中原,社會發展較為迅速,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北魏時,挹婁改稱勿吉,勢力更為強盛,逐漸打敗夫餘人併入據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屬於中原政權。隋唐之際,勿吉又稱靺鞨,已擁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為強大,有戰士數千。605年粟末靺鞨敗於高麗,其首領突地稽乃率八部大眾自扶餘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內附於隋,被安置於柳城(今遼寧朝陽)一帶,逐漸同當地漢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則與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諸部靺鞨人先後淪為高麗的附庸。唐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麗,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麗遺民數萬人一道被遷居於營州(今遼寧朝陽)附近。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人李盡忠據營州叛唐,當地的靺鞨人與高麗遺民趁機回歸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領大祚榮統率下的一部東渡遼河,到達靺鞨故地,於武周聖曆元年(698年)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東北)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建立了震國。初,震國為防備唐廷的討伐,曾不得不依附於突厥。唐神龍三年(707年),唐廷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雙方和解。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鴻臚卿崔忻奉使宣勞靺鞨,大祚榮獲得了渤海郡王的封號,加授忽汗州都督,成為唐廷藩臣。唐寶應元年(762年),第三世王大欽茂被晉封為“國王”後,與唐廷關係更為親密。此後,歷世諸王的繼襲都經唐廷的冊立,終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數十次。其間除大武藝之世一度與唐發生軍事衝突外,對唐始終和好。唐亡後,渤海繼續向後梁、後唐朝貢,保持著臣屬於中原王朝的關係。

渤海的疆域,初限於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經過大祚榮、大武藝父子兩代的擴充,領地逐漸擴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稱為渤海國中興之主,廣開土宇,南定新羅,北略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大體上南至泥河(今朝鮮鹹鏡南道龍興江)與新羅相接,東到日本海,東北至烏蘇里江下游與黑水靺鞨為鄰,北隔那河(今松花江)與室韋為界,西抵扶餘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與契丹接壤,西南同唐交界於遼河流域,包括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蘇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首都初在“舊國”(今吉林敦化一帶),唐天寶末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此後除唐貞元時一度徒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西)外,一直定都於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麗遺民占有一定的比例,還有漢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韋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為主。建國初期有編戶十餘萬,人口數十萬,後期人口逐漸增至三百萬左右,從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

在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下,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各項制度仿效唐朝,其職官制度:中央置有中台、宣詔、政堂等三省和忠、仁、義、禮、智、信等六部,中正台,殿中、宗屬、大常、司賓、大農、司藏、司膳等七寺,文籍院,胄子監巷伯局等機構;地方上則有諸京、府、州、縣等行政區劃的建制,最盛時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數十縣。軍事上也仿唐十六衛制,置有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等十衛;後期還有左、右神策軍及左、右三軍等編制,兵員最多時達數十萬。自有法律監獄等。

由於社會相對安定,鐵器在生產中大量使用,加以受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渤海的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儘管一些邊遠的區域仍以漁獵及採集為業,但五京周圍及南部、西南部等重要地區都得到了迅速的開發。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大面積種植水稻並在今延邊地區一帶培育出著名的盧城稻;大量飼養柞蠶與桑蠶。畜牧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培育出包括頡的豬、率賓的馬、太白山的兔等優良品種。各項手工業的生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僅專業的治工就多達數千人以上,所產之位城鐵、熟銅、金銀佛和龍州、顯州布、沃州綿以及瑪瑙櫃、紫瓷盆之類的工藝品馳名遐邇。隨著經濟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至其末年已有一百餘座,其中上京城周長三十二里,建築宏偉壯麗,形制模仿長安,為當時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有朝貢道、營州道、契丹道、新羅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陸幹線通往中原、鄰近地區及新羅、日本等國。同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一次交易往往超過數十萬錢。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渤海不斷派遣諸生到長安太學“習識古今制度”,其文字使用漢字,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無論是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湧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等。其中如大詩人裴曾被日本的同輩尊稱為詩壇的“領袖”;王子大某則以“佳句在中華”而博得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等人的稱頌。儒家思想成為渤海社會中的統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內各地得到廣泛傳播。在生活習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傳統及因襲高麗、契丹的某些舊俗外,還積極汲取來自中原地區的新因素,從而導致了起居行止、飲食服飾以及喪葬喜慶、體育娛樂等許多方面同漢人逐漸接近並趨向一致。凡此種種,都促使渤海與內地間形成了“車書本一家”的關係,海東文化也作為盛唐文明的一個分支而在中華民族的開發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然而,隨著渤海王國封建化的完成,其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也在發展和激化。從大玄錫、大瑋時起,已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貴族和整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加劇,北方黑水靺鞨諸部的反抗激烈,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權的實力,並為西鄰契丹人的侵擾和進攻提供了可乘之機。經過一二十年的反覆較量之後,926年初,契丹攻占扶餘城,乘勝進軍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王大被迫出降,國亡。

海洋學相關知識(六)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海面水溫
漁期
生物噪聲
漁撈死亡係數
溶躍層
液壓活塞取芯器
海面散射
生源矽石
生源烴
溶解有機磷
海面帶斑
溶解有機物
溶解有機氮
溶解無機碳
生命效應
溶解旋迴
海色掃瞄器
瓣鰓類幼體
理論稀釋線
溯河魚
潮感電磁場
現場比容
溢油回收器
濕式潛水
環境荷載
潮余流
海解作用
消波裝置
狹溫種
狹深性生物
狹分布種
深海傳播
游泳底棲生物
海色指數
深水波
深層浮游生物
深淵浮游生物
深層流
潛水醫務保障
熱鹽結構
熱鹽對流
熱液過程
熱液循環
熱比容偏差
港口淤積
潛標
深淵層
港作船
深層水
漂游細菌
溫鹽深儀
漂流浮標
火山沉積
溫鹽指標
灘面
灘角
灘脊
溫鹽圖解
潮能
溫帶種
深海粘土
海面混響
狂浪
生物帶
深淵環流
潮控三角洲
深層
潮升
潮位曲線
滯留時間
潮汐非調和常數
點礁
漫遊底棲生物
潮汐調和常數
潮上帶
混合潮
混合式防波堤
火山鏈
混合層聲道
激碎波
漁業管理
潮齡
潮汐基準面
生物擾動
深海帶
潮下帶
潛流
生物侵蝕
生殖力
生態障礙
渤海沿岸流
潛水服
海膽幼體
漁獲量
潛水作業
潛堤
珊湖礁海岸
環礁
漁業資源
漁業海洋學
混合營養生物
狹鹽種
狂濤
灘肩
濱外壩
特徵種
濾食性動物
滯流事件
滯後效應
熱帶沉降
混合層
災變
溶解氧飽和度
涌浪
火炬臂
火山弧
溶解有機碳
溶菌
深淵帶
潮混合
深淵動物
深海砂
潮波
潮溝
潮汐通道
海蝕台地
海蝕龕
港口陸域
港口設施
潮汐汊道
海難救助
漣波
潮間帶
生物區系
潮灘
潮流橢圓
漂浮生物
淡水舌
深海扇
潮汐能發電
海蝕作用
深海聲道
潮差
獵物
犧牲陽極
海蝕柱
特異性
游泳生物
牡蠣礁
炸藥震源
港灣海岸
潛水員
海退
生物發光
生物淨化
生態系
港池
生境
生命支持系統
生化需氧量
港口腹地
環太平洋火山帶
港口工程
溫躍層
物理海洋學
燈船
燈塔
激波
涌潮
潮汐調和分析
混合
海龍捲
深海散射層
潮位
海霧
潛水器
深海動物
深海丘陵
滑道
溶解氧
海蝕崖
灣流
潮汐表
演替
海陸風
漲潮
潮流
生態位
海蝕洞
環境海洋學
渤海
潮汐能
深海沉積
潛水病
深海平原
珊瑚礁
特提斯海
潮汐
濕地
漂流

五湖四海

概述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出處:《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名稱備註
五湖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蘇)| 洪澤湖(江蘇)| 巢湖(安徽)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五湖名稱是指 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鑑湖。(彭蠡即鄱陽湖。鑑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四海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四海 :《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溥 ,普遍。 四海,即東海,西海(現今的黃海),南海,北海(現今的渤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