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縣

洱源縣

洱源縣位於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國土面積2875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1999年末總人口32.04萬人。洱源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被人們讚譽為“漁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是富饒美麗的地方,還以其燦爛的文化、古樸神奇而詩情畫意的人文景觀著稱於世。

基本信息

概況

洱源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是大理蒼山洱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穿境而過,縣境內旅遊景點集中連片,形成地上地下,熱水冷水,湖泊山川,名勝古蹟、民族風情全方位立體開發的格局。這裡地熱資源豐富,年產38-78℃溫水308萬立方米。建材資源質地優良,尤以品質一流的米黃、桃紅大理石為人所贊。洱源縣探索和總結出了一條符合縣情的烤菸、林果、乳畜、水產、大蒜、生物資源、旅遊等產業協調發展的路子,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得到改善。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成旅遊文化大縣、綠色經濟強縣的總目標,擴大開放,熱忱歡迎更多的國內外朋友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共謀發展。

歷史沿革

洱源縣西山鄉 洱源縣西山鄉

洱源,西漢至隋朝均屬葉榆縣地。唐麟德元年(664年)

設治,境內置浪穹、鄧備、舍利等州,六詔中境內有浪穹、鄧賧、施浪,南詔時為浪穹州。

大理國時設寧北賧、鄧賧、鳳羽郡。

元憲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兩個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雲南行省建立,置鄧川州,領浪穹、鳳羽兩縣,隸大理路。

明裁鳳羽縣,並歸浪穹,設鄧川州,領浪穹縣,隸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國元年(1912年),浪穹縣改稱洱源縣,鄧川州改為鄧川縣,兩縣先屬迤西道,後屬大理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洱源、鄧川兩縣同屬大理專區。

1956年起同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鄧川、劍川三縣合併,成立劍川大縣。

1961年10月,撤銷劍川大縣,原洱源、鄧川兩縣合併稱為洱源縣。

2003年12月,區劃調整,雙廊、江尾兩鎮劃歸大理市,江尾鎮改稱上關鎮;2005年1月,茈碧鄉和玉湖鎮合併後稱為茈碧湖鎮。

2006年末,洱源縣轄茈碧湖、鄧川、右所、三營、鳳羽、喬後等6鎮和牛街、煉鐵、西山等3鄉,共2個社區、88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2010年,洱源縣設6鎮3鄉,下轄88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茈碧湖鎮13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鄧川鎮4個村委會,喬後鎮11個村委會,三營鎮10個村委會,右所鎮14個村委會,鳳羽鎮9個村委會;牛街鄉11個村委會,煉鐵鄉11個村委會,西山鄉5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發源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與鶴慶縣相連,南與大理市、漾濞縣接壤,西與雲龍縣分疆,北與劍川縣毗鄰。洱源縣總面積2 614平方千米,國道214線、省道平甸公路縱貫縣境。縣城駐茈碧湖鎮,海拔2060米,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關公路里程69千米。

氣候

洱源縣 洱源縣

洱源縣屬北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乾濕季節分明,光照充足

,“四序恆溫”,溫暖宜人,境內立體氣候和區域性小氣候特徵明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內是常見的氣候現象,氣溫和降雨量一般隨海拔高度分布差異很大,一般情況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氣溫隨海拔增高遞減率為0.63°C/100米左右。洱源壩區(溫涼層)年平均氣溫13.9°C,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 061~2 439小時。有300天左右平均氣溫在10~30°C之間。

水文

縣境內江河溪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黑潓江水系屬瀾滄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條,293千米,山溪227條,417千米;氵彌苴河水系亦屬瀾滄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條,327千米,山溪149條,232千米,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徑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產水量42萬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總量3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12億立方米,過境流水9億立方米,總計21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水量充沛。洱源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0.7萬千瓦,至2010年水電裝機40 300千瓦,尚有很大潛力可供開發。

地形

洱源縣地處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交界地帶,境內山嶺縱橫,層巒

疊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織,盆地、河谷錯落其間。東部馬鞍山、中部羅坪山、西部西羅坪山3支主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縣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湖泊隨山勢分為兩大水系,東部是氵彌苴河水系,西部為黑潓江水系,均歸屬瀾滄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綠玉池、東湖、西湖秀媲瑤池,散落縣境東部,分別經氵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南注洱海。東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營、茈碧湖、鳳羽、右所、鄧川等6個壩區鎮鄉;西部是高山峽谷,分布有喬後、西山、煉鐵3個山區、半山區鄉鎮。東北部南無山為境內最高點,海拔3 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縣境處的烏梢箐口為最低點,海拔1 645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洱源素有“高原水鄉”之稱,水資源極為豐富。彌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徑流量4.82億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徑流量8.13億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稱之為洱海之源。黑潓江水系多年平均徑流量6.38億立方米,幹流最大洪水達每秒1120立方米,境內落差達375米,平均坡降6.4%,極具水電開發價值。洱源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0.7萬千瓦,至2010年水電裝機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潛力可供開發。

生物資源

洱源縣鳳羽鎮油菜花 洱源縣鳳羽鎮油菜花

洱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多樣性特點突出。境內高山、亞高山與河谷、盆地相間,具備亞熱帶至高山寒溫帶的各種自然環境。現存蕨類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種,種子植物的15個地理成分齊全,有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11種(一類1種,二類10種)。在主要森林植被類

型中,針葉林地域分布最廣。常見樹種分屬43科、95屬、249種。鳥類有上百種。羅坪山至點蒼山一線及西部廣大山區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負盛名的鳥吊山,候鳥南遷時節百鳥翔集,蔚為壯觀。境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2種,其中一類的有金錢豹和黑鹿兩種。中草藥材品種多、蘊藏量大,植物類達860種,動物類也有10餘種。花卉資源中,蘭科植物約有16屬、120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6年底,洱源縣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7270人,占總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總人口的61.5%。漢族88574人,占總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4人,僳僳族1082人,藏族208人,納西族404人,傣族121人。

民族

洱源是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白、漢、彝、回、僳僳、納西、傣、藏、哈尼族等族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境內共有27個民族成分。

經濟發展

概況

2010年,洱源縣完成生產總值24.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9.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4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49996萬元,建築業增加值完成1177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8.3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8006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27萬元;財政支出9141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520萬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551萬元,農村集體投資完成10047萬元,農村私人投資完成17922萬元。

2013年洱源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39923萬元,比上年增長14.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4638萬元,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155878萬元,增長21.4%;第三產業增加值129407萬元,增長13.0%。三次產業的結構為35.2:35.4:29.4。洱源縣人均GDP達到16162元,增長16.0%。洱源縣非公經濟增加值達211142萬元,增長16.0%,占洱源縣GDP比重為48.0%。

第一產業

2013年末,洱源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314493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農業產值149905萬元,增長12.5%;林業產值3935萬元,增長-10.1%;畜牧業產值149819萬元,增長21.7%;漁業產值8348萬元,增長16.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37萬元,增長13.3%。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44555畝,總產量190052噸,比上年增加7932噸,增長4.4%。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0190畝,產量29734百公斤,比上年下降1.2%;菸葉面積50160畝,產量65001百公斤,增長1.4%;蔬菜面積57075畝,產量985340百公斤,增長0.6%。

生豬年末存欄237893頭,比上年增長15.0%,年內生豬累計出欄369336頭,增長3.0%;牛存欄150320頭,增長2.4%,其中奶牛存欄84013頭,增長0.3%;山綿羊存欄170377隻,增長2.4%。全年肉類總產量41851噸,比上年增長8.0%。其中,豬肉產量30011噸,增長4.2%;牛肉產量4495噸,增長9.9%。牛奶產量203952噸,增長0.2%;禽蛋產量2119噸,增長7.5%。

第二產業

2013年,洱源縣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614105萬元,比上年增長26.39%,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完成463305萬元,增長21.04%,規模以下工業完成150800萬元,增長46.2%。

2013年,洱源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29197萬元,比上年增長21.8%,洱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8862萬元,同比增長21.37%。

2013年,洱源縣具有資質以內建築企業4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1833萬元,增長21.2%,實現利潤總額為1253萬元,增長5.2%。

2013年,洱源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投資)完成273213萬元,比上年增長35.14%。其中:房地產投資48274萬元,增長1063.51%;非電工業投資41999萬元,增長107.46%。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房地產企業6家。

第三產業

2013年,洱源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21148.6萬元,比上年增長15.0%。

從銷售地域看,城鎮零售額完成78746萬元,增長15.2%;鄉村零售額完成42402.6萬元,增長15.0%。

洱源縣清源洞 洱源縣清源洞

從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完成1217.2萬元,增長14.95%;零售業零售額完成94686.6萬元,增長15.0%;住宿業零售額完成1355.3萬元,增長14.5%;餐飲業零售額完

成23889.5萬元,增長15.1%。

2013年,洱源縣財政總收入完成36166萬元,增長26.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682萬元,增長26.5%。國稅收入2368元,增長18.38%,地稅收入14858萬元,增長27.52%,非稅收入7456萬元,增長27.09%。上劃稅收完成11484萬元,同比增長27.8%。洱源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77723萬元,比上年增長39.9%,其中:教育支出30783萬元,增長18.2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7526萬元,增長95.87%;醫療衛生支出16802萬元,增長6.14%;農林水事務支出20580萬元,增長0.43%。

2013年末,洱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84413萬元,比年初增長24.46%,其中,儲蓄存款276842萬元,增長19.92%。金融機構年末各項貸款餘額316650萬元,比年初增長17.3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39483萬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77167萬元。

2013年,洱源縣共接待旅遊者110萬人次,增長40.0%,全年旅遊業總收入實現13.19億元,增長47.0%。

文衛科教

教育

2013年,洱源縣各類學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學17所,在校學生14600人;國小89所(含63個校點),在校學生22731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2092人;幼稚園54所,在校學生6976人,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99.91 %,國中毛入學率105.25%。

文化

2013年,洱源縣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人口復蓋率95.0%,電視台1座,電視復蓋率為99.5%。

衛生

2013年末,洱源縣衛生機構共17個,9個鎮鄉衛生院和8個縣級醫療衛生單位。17個衛生事業單位總編制662人,現有在職職工57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30人,床位747張。洱源縣有村衛生室90個,民營醫院5家,個體診所13所。2013年末,洱源縣“新農合”參保人數258744人,參合率達96.86%。

社會保障

2013年末,洱源縣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970人,參保率達62.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49872人,參保率達95.0%;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8710人。洱源縣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6.23萬人,發放保障金1688.4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27843人,發放保障金3891.46萬元;五保供養人員合計776人,發放五保供養金161.91萬元。

旅遊名勝

洱源縣 洱源縣

洱源縣地處麗江、大理、迪慶三大風景區的樞紐地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理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風格多樣的旅遊資源。境內風景區名勝眾多,多達200餘處,可分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鳥吊山景區。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僅盛產“巳時開放而未時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還因湖中奇異的“水花樹”和羆谷山麓宛若世外桃園的梨園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鄉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蘆灣,煙渚漁歌,“翛翛然有江南風景”;海西海青山環抱,漪瀾靜謐;鳥吊山松濤窸窣,杜鵑燦爛,更有百鳥朝鳳的奇觀。境內還有許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霧蒸霞靄的溫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園。

洱源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澱深厚。全縣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項,其中省級2項、州級4項、縣級13項。唐初浪穹詔主豐時設治穎州巷、築鳳凰台、鑿白沙井,南詔統一六詔時白潔夫人率兵抗敵,明大將傅友德與元右丞普顏篤大戰佛光寨,明建文帝避難眠龍洞、躬耕石龍寺等等,都留下許許多多傳說和遺蹟。洱源是清華園最早的共產黨員施滉的故鄉,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縣。洱源各族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源是“神話王國”、“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嗩吶之鄉”。湖光與山色,冷水與熱水,眾多的人文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是旅遊投資的理想之地,也將吸引更多的遊客紛至沓來。2006年,全縣有星級賓館2家,全年接待遊客43萬人次,旅遊社會總收入2.93億元。

教育衛生

2006年,洱源縣大力推進科教興縣戰略,鞏固“兩基”教育成果,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全縣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兩免一補”學生達31790人,年內減免費用和發放補助資金總計604萬元。

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77所,其中普通中學20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06所,幼稚園49所。全縣國小教職工1170人,國中教職工645人,高中教職工273人,職業高中教職工50人,縣機關幼稚園教職工14人。縣教師進修學校職工9人,教育行政10人,教育局事業人員和中心學校人員77人。2006年,洱源縣普通聯考報考1056人,上線人數959人,上線率90.63%,其中本科上線率達63.1%。全縣普通聯考上線人數躍居全州第四位,再次刷新了全縣的聯考的歷史成績。洱源二中和洱源職中上線率首次進入全州前10名。中考報考3076人,平均分455.14分,總分在600分以上的有201人。其中縣屬高中錄取1348人,省州重點高中錄取95人。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99.2%和95.85%。

截止2006年底,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不含診所),床位511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36人。其中執業醫師189人,執業助理醫師65人,護士133人。全縣每千人擁有衛生醫技人員1.6人、床位1.9張。初級衛生保健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達標,1所醫院達一級乙等醫院標準,2所醫院達國家二級乙等醫院標準,中醫試點縣建設工作經省衛生廳驗收達標,並被授予“雲南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農林牧業

2006年,洱源縣圍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減免農業稅等國家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年內,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958萬元,比2005增長14.4%。其中:農業產值66967萬元,林業產值4594萬元,畜牧業產值46473萬元。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8.46萬畝,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量1586.12萬千克;種植烤菸3萬畝,收購菸葉8.9萬擔;種植早熟大蒜4.3萬畝,總產量7933.29萬千克,產值達2.7億元;梅子種植面積8.3萬畝,產量1萬噸;新種泡核桃3.2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15.3萬畝。2006年,林業生產繼續發展,重點組織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核桃基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資源林政管理和護林防火工作,穩步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森林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各項林業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年內全縣完成人工造林(含人工模擬飛播)總面積170394畝,新增封山育林面積10000畝,全民義務植樹82.1萬株,森林復蓋率達49.91%。2006年,畜牧業繼續呈現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加大了畜種的改良力度,做好防疫工作。全縣年末大牲畜存欄127380頭,其中乳牛存欄為51420頭,鮮奶產量9萬噸,奶農收入13964萬元。

水利建設

洱源縣十分重視水利建設,貫徹“山、水、田、林、路、電結合,蓄、引、提、排並舉”的方針,對江河湖泊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不懈地修建防洪、防澇設施,建成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水土保持等眾多水利設施。2006年,洱源縣加大對水利項目的建設投資,完成了投資300萬元的血防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完成小型水利建設項目7件和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50件,全面完成總投資2205萬元的茈碧湖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年末全縣水庫總數為15座,總庫容量為15892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2座,庫容量15507萬立方米,占總庫容的97.6%。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6.4千公頃。

人民生活

2006年,農村經營體制進一步創新,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深化,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049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2126元,比2005年增加230元,增長12.1%;人均占有糧479千克。在崗職工年均工資17424元,比2005年淨增2 115元,增長12.1%。

社會保障復蓋面由城鎮擴大到農村,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43.6萬元,城鎮居民低保金348.1萬元,實現就業和再就業1182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勞務輸出5632人,城鎮失業率為2.05%。實施8個扶貧村建設項目,解決了2900人的溫飽和2600人低收入人口的脫貧問題。

文化體育

洱源,悠久的歷史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洱源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和生產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共同創造了洱源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洱源,不僅擁有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民族歌舞,別具一格的民族建築藝術、雕刻藝術,鳳羽硯台、白族刺繡等民族工藝巧奪天工、琳琅滿目,還有鄧川漁潭會、三營莊稼會、洱源民族火把節、茈碧湖海燈會、海西海歌會等傳統節日異彩紛呈。這裡有大理地區最早的白文碑——石竇香泉碑,以及被譽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里格高”;民族文化方面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間音樂、吹吹腔、大本曲、本子曲、說唱藝術、方言評書故事等等。

2006年,洱源縣的第二輪縣誌編修全面啟動,《洱源縣民族宗教志》出版發行。縣委、政府以州慶為主題,精心組織了一系列的文體活動、文化“三下鄉”活動、慶祝建州50周年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碧水歡歌”文藝匯演,成功承辦了大理州“體彩杯”男子籃球比賽。年底,全縣有文化事業機構3個,各鎮鄉均建有文化站,圖書館藏書量達5萬冊;廣播人口復蓋率為70.9%,電視人口復蓋率為94.9%,有線電視入戶率達38%。

當地特產

洱源縣:梅子產量居全省第一。土產有乳

扇、酥油、燉梅、雕梅、弓魚、天生磺。

茈碧湖鎮:梅子、甘汁、梨、乳扇、天生磺、硭硝。

鄧川鎮:乳扇、蝶泉奶粉。

右所鎮:冬粉、乳扇。

牛街鄉:乳扇、荷包豆、板栗。

鳳羽鎮:梅子、松茸、牛肝菌、乳扇、硯台、小白糖。

西山鄉:黑木耳、核桃、大麻、白芸豆。

著名人物

豐 時、豐 咩、施望欠、趙善政、羅 時、阿 這、楊南金、何邦漸、艾自修、趙時俊、高上桂、侯允欽、王 崧、楊友棠、趙輝壁、施滉、施介、馬金墀、馬鉁、馬鍈、馬崟、李識韓、羅鐵鷹、馬 曜、張文勛、楊亮才、楊麗萍、李映龍

旅遊交通提示

從昆明到大理是很方便的,現在已經開通了從昆明到大理的高等級公路,24小時都有車在兩地間往返,只有6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大理。票價根據車型,一般在50~100元之間。乘車地點可到昆明火車站旁邊的南窯汽車客運站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客車站。如果是坐飛機的話,票價就要貴一些了,是340元。 洱源就在大理城北略偏東約70公里。如果想縱覽洱海,直溯洱源,最好的遊覽方式是:從城區內乘計程車到大理下關的洱海公園,只需要5元錢(大理計程車起步價)。然後在這裡開始乘船,木船、快艇都有,不過別忘記上船前先將價格談妥。然後從洱海一直行船到洱源,一定可以讓你體會到泛舟海上的感覺。 不過如果要方便一點,可以直接乘專線車到洱源,然後再坐船遊覽。

相關連線

昌寧縣 大姚縣富寧縣 廣南縣 劍川縣龍陵縣 祿豐縣 武定縣 西疇縣 硯山縣 元謀縣 雲龍縣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 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 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 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 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