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東彝族自治縣是全省糧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點產區,是思茅市的“糧倉肉庫”,是普洱茶主產區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聞遐邇,“金鈴”牌松香、松節油遠銷國內外。境內有無量山、哀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漫灣、大朝山兩個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無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物種,保護區內生息的黑冠長臂猿群為世界所僅有。

基本信息

位置面積

景東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處東經100°22′—101°15′、北緯23°56′—24°29′之間。東與南華縣楚雄市、雙柏縣接壤;南與鎮沅縣相依;西同雲縣隔瀾滄江相望;北和南澗、彌渡兩縣相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73公里,幅員面積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95.5%,壩區占4.5%。縣城所在地錦屏鎮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會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駐地279公里。

歷史沿革

景東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東”系傣語轉音,意為壩子城。秦以前屬西南夷地;兩漢至兩晉時屬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屬濮子部;唐南詔置開南節度,轄今思茅市,治所在開南城即今景東縣;宋大理國後期廢節度,屬統矢府的當箸袒賧(又稱景董)。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開南州,隸威楚路;至順二年(1331年)置景東軍民府,轄開南(今景東縣)、威遠(今景谷縣)、乾遠(今鎮沅縣)3州,隸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府為州,屬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升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景東直隸廳,隸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縣,名景東縣,屬騰越道。1915年改屬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東縣,屬普洱專區。198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景東彝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景東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

全縣轄錦屏、文井、漫灣、大朝山東鎮4個鎮和花山、大街太忠、龍街、文龍、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個鄉,共有13個鄉(鎮),166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3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6萬人,非農業人口2.8萬人。境內居住著漢族、彝族、哈尼族、瑤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4萬人,占總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萬人,占總人口的39.5%。

地理氣候

景東縣位於橫斷山脈南端,地形北窄南闊,由低到高分布著谷地、丘陵、山地,屬深切割中山地貌,嶺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點。境內最高海拔(貓頭山)3371米,最低海拔(文笑河口)795米。地形呈現“三水夾兩山”之勢,無量山和哀牢山在縣境內面積分別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瀾滄江、川河、者乾河,川河、者乾河屬紅河水系。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因海拔高差懸殊,具有垂直變化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集中、乾濕分明、雨熱同季、乾涼同步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時,無霜期355天。

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景東經濟社會十分落後。1950年,全縣人口16.1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儲蓄0.06元,公路通車裡程122公里,僅有中學2所,學生341人,醫院1家,病床10張。到1978年,全縣人口29.9萬人,人均純收入68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17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很低。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圍繞“打基礎、調結構、建支柱、興科教”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培植林產、蔗糖、畜牧、烤菸和乾鮮果5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37546萬元,比2000年增加54539萬元,年均遞增13.4 %,超額完成“十五”計畫目標14.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468萬元,比2000年增加3787萬元,年均遞增10.8%,高出“十五”計畫目標2.8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288萬元,是“九五”期間的1.0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50萬元,年均增長5.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儲蓄餘額63175萬元,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17倍、13倍、69倍。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城鄉結構和產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005年,一、二、三產業結構為42.8:24.7:32.5,非農業人口比重7.9%。

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對種植業進行了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糧、蔗、畜、果、茶、煙、桑協調發展格局。糧食、甘蔗、核桃、茶葉、畜禽、烤菸蠶桑成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86863萬元,糧食總產量12. 78萬噸;甘蔗產量17.1萬噸;茶葉產量3996噸;咖啡種植2508畝,咖啡豆產量40噸;核桃種植面積155795畝,產量1927噸;烤菸種植面積25411畝,產量63730擔;新鮮蠶繭產量906噸。畜牧業產值2488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8.6%。年末生豬存欄37.9萬頭,出欄21萬頭;大牲畜存欄11萬頭、出欄1.9萬頭;黑山羊是全縣畜牧業的一大特色品種,存欄13.2萬隻,出欄6萬隻,遠銷廣東湖南上海等地,並銷往香港澳門

林業

景東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東縣是全國林業重點縣。全縣林業用地454.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萬畝,防護林76.9萬畝,特種用材林3.7萬畝,經濟林19.7萬畝。全縣活立木蓄積量為2454.5萬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過熟林蓄積達846萬立方米。目前,全縣已形成以林板、林化為主的林產品工業體系。2005年,全縣林業總產值14603萬元,是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扶貧開發

景東縣屬國家級貧困縣。自國家“八七”扶貧攻堅實施以來,全縣實行政策、科教、幹部、項目、資金、服務“六進山”,建立縣處領導聯繫貧困鄉村、單位部門掛鈎幫扶貧困村社、機關幹部長期駐村幫社、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4個責任制,有21名副處以上領導幹部定點聯繫15個鄉(鎮),353名副科以上領導幹部定點聯繫166個村,93個單位部門掛鈎扶貧76個貧困村,2324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2269戶貧困戶。1999年在全省率先啟動縣內異地開發扶貧項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個開發區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間,全縣共投入資金1.59億元,使4個扶貧攻堅鄉、56個貧困村、5萬多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十五”期間,全縣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57億元,使5.18萬農村特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同時鞏固了4萬不穩定低收入人口的溫飽。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戶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萬人的住房條件。上海對口幫扶成效明顯。

工業

新中國成立時,景東縣沒有現代工業。如今已形成以林產、蔗糖水電、建築材料等為主的各門類工業。2003年末,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8955萬元。主要產品金鈴牌松香、松節油榮獲雲南省優質產品和名牌產品稱號,遠銷國內外。以優質核桃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榮獲北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全國星火計畫成果金獎、全國“科技之光”成果金獎,雲南省第四屆青少年運動會指定飲品及省名牌產品稱號;把邊鄉牌白糖產品被全國糖業研究檢測檢驗中心評為優質產品,產品暢銷省內外。

社會事業

1989—2005年,全縣榮獲省、地兩級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獎24項,部門頒發科技成果獎29項。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7%和33%,主要農作物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達70%和33%,主要農作物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達70%以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良種覆蓋率分別達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學22所(高中3、國中18、民族中學1),職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國小212所,幼稚園4所(含私立2所),共有教職工3078人,中國小在校生4842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教育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積極開展了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基本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有衛生醫療機構22個,床位543張,衛生技術人員685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8人;鄉村醫療點241個,鄉村醫生343人;縣人民醫院被評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清涼衛生院被評為國家一級乙等醫院,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計畫生育工作已建成縣、鄉、村、組四級網路。全縣有線電視入網戶1.31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89%和92.2%。

人民生活

景東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

2005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86863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63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遞增11.1%,高出“十五”計畫目標4.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遞增 5.3%,高出“十五”計畫目標1.3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

景東通過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開墾農田置換出土地,再進行拓城建鎮——開發新城區,改造老城區。目前,一個各種市政功能齊全、交通設定合理、方便民眾生活、具有優美和諧生態環境的新型縣城正在崛起。

景東通信設備先進,網路健全,中國移動覆蓋了全縣各鄉鎮,縣城和部分鄉鎮已開通中國聯通,縣內可上寬頻網,僅固定電話用戶就達23000多戶。交通狀況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縣通車裡程達3437.2公里。

農田水利 2005年,全縣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庫15個、小壩塘41個,總蓄水量1950萬立方米。近10年來共支砌三面光溝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總量為5.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8.5萬畝,水利化程度達37%。建成高產穩產農田地32.3萬畝,其中噸糧田2.2萬畝。

電力交通

除國家投資建成的15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漫灣電站和在建裝機容量135萬千瓦的大朝山電站外,到2005年末,全縣建成電站13座,裝機容量5780千瓦,年發電量2531萬千瓦時,建成110千伏變電站1座,100%的鄉(鎮)、村和98.7%的農戶通了電,農村電網改造正順利實施,供電質量明顯改善。全縣通車裡程達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縣道671.6公里、鄉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達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員會己通公路。

郵電通信

2005年,全縣電話交換總容量2.38萬門,電話機用戶1.55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4.46部,網際網路用戶547戶;行動電話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縣有18個報刊發行點,累計發行報刊11.6萬份。

城鎮建設

現己初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文井者後花山大街漫灣太忠等鄉鎮政府所在地為重點的小城鎮群體。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換土地960畝作為新城區建設用地。2005年底,縣城建設面積2.45平方公里,縣城人口1.8萬人,城區綠化面積33.32萬平方米,新城區“三縱兩橫”共16966米街道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實施,全縣共有各類市場45個。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