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

建水縣

建水縣,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面積378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總人口51萬。1988年建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市、開遠市和箇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海縣、華寧縣相連。總面積3789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39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3%左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在九州之顛,彩雲之南,有一座古韻悠長,極富中原色彩的邊陲城鎮,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建水。它古名“步頭”,近曰“臨安”,現叫“建水”。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塵埃的厚積,交通條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遠,在這座邊城中,她深藏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以及眾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築、古文物古遺風等,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直到1994年建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後,人們才意識到在滇南這片蒼茫而翠綠的紅土高原上,鑲嵌著一顆美侖美奐的明珠_建水古城。這顆明珠所閃射出的是中原文化和邊地文化融合的光輝,兩者如此厚重,如此和諧,如此完美,如此獨特,令人嘆為觀止。

一座地處極邊的邊陲城鎮,集歷史悠久、精品薈萃、文化深厚、風光秀麗、風情濃烈、民風淳樸於一爐。東門雄關樓,西門井源泉北門山巒秀,南門溪水流,城中文物眾.建水,四處飄逸著古意,遍地散發著古韻,有著看不盡的美景,說不完的往事和寫不了的華章。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建水縣建水縣
元置建水州,清改縣。因水得名。據《元史》:建水古稱步頭,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為大,故名惠□。漢語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政府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東鄰彌勒市、開遠市和箇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靠石屏縣,北同通海縣、華寧縣毗連。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寶(秀)鐵路接滇越鐵路,及電氣化玉(溪)--蒙(自)鐵路,連線省會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內。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西漢屬牂柯郡毋掇縣。東漢屬益州牂柯郡毋掇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毋掇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毋掇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隋為南寧州總管府所轄東爨地。唐初屬劍南道戎州;唐元和年間(806~820),南詔在建水築惠歷城(漢譯建水城),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大理國前期於此設建水郡,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後期屬秀山郡阿僰部地。歷代簡介元初設建水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隸臨安路(治通海)。明洪武十五年(1382),臨安路改臨安府,府治遷至建水州,並設臨安衛指揮使司(滇南軍事指揮機關),拓地改建磚城,故有建水城又稱臨安城。清初沿明制,於此置臨安府和臨元鎮總兵官,建水州屬臨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為建水縣,仍屬臨安府。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

民國元年(1912)10月,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民國二年(1913),撤銷臨安府,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將建水縣北區劃出,設曲江行政委員,屬縣級行政機關,隸蒙自道。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浙江臨安縣重名,仍恢復建水縣舊名。民國七年(1918),撤曲江行政委員,改由建水縣曲江縣佐管理,縣佐由省政府委派。民國十一年(1922),將曲江縣佐地劃出,增設曲溪縣,縣政府駐新街(1929年11月批准)。民國18年(1929),廢道後建水、曲溪縣由省直轄。民國31年(1942),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民國37年(1948),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

1950年,建水、曲溪縣屬蒙自專區。1957年9月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57次會議決定:設定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曲溪縣劃歸紅河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於1957年11月18日成立)。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國務院議69號文批准:撤銷曲溪縣,將原曲溪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全縣建成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10個公社。

1997年,建水縣轄5個鎮、12個鄉: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陳官鎮、青龍鄉、岔科鄉、李浩寨鄉、東山壩鄉、面甸鄉、東壩鄉、坡頭鄉、官廳鄉、普雄鄉、盤江鄉、甸尾鄉、利民鄉。縣政府駐臨安鎮。

1999年,面甸鄉撤鄉設鎮。?年岔科鄉、官廳鄉、青龍鄉、東壩鄉撤鄉設鎮。至此,建水縣轄10個鎮、7個鄉: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西莊鎮、青龍鎮、官廳鎮、曲江鎮、面甸鎮、南莊鎮、岔科鎮、坡頭鄉、普雄鄉、利民鄉、東山壩鄉、李浩寨鄉、甸尾鄉、盤江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建水縣總人口513712人,其中:臨安鎮62044人,官廳鎮34210人,西莊鎮34103人,青龍鎮14741人,南莊鎮49224人,陳官鎮50034人,東壩鎮47227人,岔科鎮24481人,曲江鎮45348人,面甸鎮38311人,普雄鄉12542人,李浩寨鄉16110人,坡頭鄉23660人,東山壩鄉22027人,盤江鄉12059人,利民鄉13782人,甸尾鄉13809人。

2003年,撤銷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省政府2003年3月28日雲政復[2003]27號批覆)。區劃調整後,建水縣轄8個鎮、6個鄉。

2005年,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鎮政府駐原曲江鎮政府駐地。

歷史沿革

建水縣建水縣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政府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
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其轄區併入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全縣建成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
某年,建水縣轄5個鎮、12個鄉: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陳官鎮、青龍鄉、岔科鄉、李浩寨鄉、東山壩鄉、面甸鄉、東壩鄉、坡頭鄉、官廳鄉、普雄鄉、盤江鄉、甸尾鄉、利民鄉。2000年,建水縣轄10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1371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臨安鎮 62044 官廳鎮 34210 西莊鎮 34103 青龍鎮 14741 南莊鎮 49224 陳官鎮 50034 東壩鎮 47227 岔科鎮 24481 曲江鎮 45348 面甸鎮 38311 普雄鄉 12542 李浩寨鄉 16110 坡頭鄉 23660 東山壩鄉 22027 盤江鄉 12059 利民鄉 13782 甸尾鄉 13809
2003年,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區劃調整後,建水縣轄14個鄉鎮。
2005年,建水縣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

農業發展

建水縣建水縣
建水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是一個多元適宜種植區。優厚的光熱條件和肥沃的土地,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曾被省、州政府列為糧食、烤菸、甘蔗生豬蔬菜水果發展基地,每年有數萬噸蔬菜銷往國內十多個省區和俄羅斯等國家。目前,農業作為建水的主要產業已形成糧、蔗、煙、菜、果、林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格局,以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實施五大產業結構調整已建成效,全縣酸石榴已發展到3.5萬畝;成功種植萬壽菊2465畝,項目前景較好;種植優質甜橙1.1萬畝;正在建設中的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已有1.2萬畝可使用無公害食品標誌;優質稻種植達8萬畝。近年來,中共建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農科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使農業保持了科學、穩定、協調發展的好勢頭。

資源交通

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出成體系

建水縣建水縣
建水縣域內土地、礦產、生物、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有錳、鉛、鋅、銻、釩、鎘、鉬、鈦、石膏、煤炭、陶土等二十多種有色、黑色和非金屬礦產,其中尤以錳、鉛、鋅、礦儲量最大。憑籍自身的資源優勢,目前建水已初步建立了以冶金、化工製糖食品陶瓷建材為主導,機械、交通運輸、五金等行業部門相互配合的工業體系,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產地和放電錳的主要產地之一,精銻、高錳酸鉀砂仁補、錳鐵、紫陶產品遠銷日本德國美國香港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7827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建水的工業正朝著以新型工業為主導、傳統工業為骨幹、鄉鎮企業為基地的方向發展,生產能力、產品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

交通暢達通訊便利
建水早在唐代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如今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形成網路,國道323線橫穿縣境,蒙(自)寶(秀)鐵路通過縣境並與滇越鐵路相連通,縣內公路達千餘公里。地理位置適中,距省城昆明220公里,距邊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飛機場80公里,是省城通往紅河南岸各縣的物資中轉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發達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訊條件把建水和世界連到了一起。

歷史文化

建水縣建水縣
建水歷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交通樞紐。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形成了漢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體文化。縣境內文物古蹟薈萃,風景名勝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築特點的寺、廟、塔、樓、橋和民居達百餘處,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其中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科學價值、觀賞價值的典型建築:始建於公元1285年,占地約7.6萬平方米,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雄踞紅河岸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彝族土司府署;在雲南省內罕見的宋式大型木橋架古建築指林寺;歷經風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的朝陽樓;被列為中國18座著名大型古橋之一的雙龍橋;具有"滇南大觀園"美稱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園;歷史文化名村團山等。此外,縣境內還有被稱為亞洲最大、最壯觀的天然溶洞燕子洞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雲龍山、黃龍寺、哈尼山寨、綿羊沖水庫、曲江溫泉渡假村等為代表,融山水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景光為一體的重點景區120多處,成為建水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民俗風情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增到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己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整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概況

經濟狀況

建水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3億,增長12.5%,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目標”,全縣的社會資產總投資達到11.4億元,財政收入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8元/人,比2003年增長1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4600元。
2002年到2007年全縣累計實現縣域生產總值147.67億元,年均增長11.9%。三次產業比重由2002年的36:27.6:36.4,調整為2007年的22.6:39.7:37.7。固定資產累計完成66.56億元,年均增長20.7%。財政總收入累計實現16.2億元,年均增長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實現8.94億元,年均增長22.5%;財政支出累計完成23.1億元,年均增長24.4%。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比2002年增加5913元,年均增長9.5%,預計達到1.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2年增加1048元,年均增長10%,達到2767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4%。全縣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綜合實力逐步得到加強。
全縣工業總產值比2002年增長165.8%,年均增長21.6%;規模以上企業比2002年新增5戶,達到21戶,增加值年均增長24.2%;非公經濟增加值比2002年增長189.5%,預計達到17.02億元。先後引進雲南冶金集團、雲南銅業集團、昆明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紅河大唐電力等有實力的企業到我縣投資,簽訂了一批戰略合作協定,多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形成了年產4萬噸鋁合金棒及2萬噸鋁圓桿、10萬噸生鐵、8.7萬噸錳鐵合金、1.5萬噸電鋅、10萬噸冶金石灰、5萬噸木薯酒精的生產能力。建水工業園區建設完成規劃,南沙電站首台機組投產發電,玉蒙鐵路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我縣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二產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全縣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1%,預計達到15.33億元;畜牧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8%,預計達到8億元。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冬季農業開發成效明顯,特色蔬菜產業建設步伐加快,累計完成無公害蔬菜認證6.51萬畝。全縣烤菸實現菸農收入7億元,“兩煙”實現稅收2.33億元。全縣水果種植面積累計達27.89萬畝,其中:柑橘達16.72萬畝、酸甜石榴達6.71萬畝,累計認證無公害水果4.36萬畝。創建了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達標縣,榮獲“中國果品之鄉”稱號。全縣共發展縣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7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1個,有效提高了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程度。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累計培訓4.3萬人、轉移3.1萬人,促進了農民素質提高和農民增收。

農業

2008年,建水縣根據“農業發展,特色為先”工作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實施種植業“4825”、“128”工程和畜牧業“123”規劃,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完成農業總產值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年末耕地面積28253公頃,種植水稻19.47萬畝、蔬菜19.26萬畝、烤菸9.6萬畝、甘蔗4.2萬畝、水果29.09萬畝。糧食總產量16.5萬噸,比上年增長0.6%;烤菸產量1.5萬噸,增長15.9%;水產品產量4546噸,增長11.72%。菸農收入2.29億元,烤菸財政收入4465.9萬元,“兩煙”稅收7479萬元。
全年肉牛出欄2.1萬頭,比上年增長11%;肥豬出欄68.5萬頭,增長24.2%;家禽出籠428萬羽,增長31.47%;肉類總產量7.8萬噸,增長26.1%;禽蛋產量1萬噸,增長10.2%;奶類產量757噸,增長4.6%。年末大牲畜存欄11.7萬頭,下降0.2%;生豬存欄38.3萬頭,增長28%。實現畜牧業產值9.6億元。
全縣有農業龍頭企業27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3個。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夯實,躍進、青雲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基本完成,累計實施各類水利工程4488件,新增灌溉面積0.1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99萬畝,解決18594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通過州級驗收,確權到戶28140戶,確權39218宗地、350.2萬畝;完成造林12.17萬畝,林業總產值3.1億元,新建沼氣池2350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8185人,勞務收入6384.3萬元。
2012年,畜牧業快速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達121264噸,比上年增長4.12%,其中:豬肉產量增長1.73%,牛肉增長18.46%,羊肉增長35.15%。水產品產量達10300噸,增長2.39%。

工業

建水縣建水縣
2008年,建水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3.51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3.47億元,增長13.2%;實現工業增加值6.3億元,增長6.6%。但受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效益下滑的影響,全縣工業企業效益不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33億元,下降15.1%;利稅總額1.75億元,下降44.74%;利潤總額0.71億元,下降60.71%。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原煤26.4萬噸,增長54.5%;錳礦石成品礦26萬噸,下降24.6%;鉛選礦產品含鉛量0.9萬噸,增長27.6%;鋅選礦產品含鋅量2.3萬噸,下降11.4%;鐵合金3.1萬噸,增長22.7%;成品糖1.1萬噸,增長28.5%;水泥33.2萬噸,增長2.7%;日用陶瓷77.4萬件,下降46.1%;機製紙2.4萬噸,增長11.9%;人造板4.9萬立方米,增長34.5%。
建水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年產60萬噸碳素項目、年產20萬噸錳系合金節能減排技改項目和年產30萬噸鋁資源加工項目即將開工。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年產8萬噸富錳渣工程已竣工試生產。墨江—紅河二回50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全線完工,曲江110千伏紅坡變電站進入試運行,220千伏建水臨安變電站已開工建設,110千伏泛亞鐵路牽引站、苟街110千伏瓦窯變電站建設按計畫實施。引進招商項目12個,協定投資39.09億元。上年結轉及年內新簽約項目實際到位州外資金7.47億元,其中引進外資項目1個,到位資金480萬美元。[2]
2012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9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09%。但受全球經濟衰退,企業效益下滑的影響,我縣工業企業效益不佳。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7.99億元,增長40%(按可比價計算);主營業務收入37.96億元,比上年增長34.28%;實現利稅總額-0.23億元,下降113.12%;實現利潤總額-0.96億元,下降220.41%。

旅遊資源

建水縣建水縣
(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建水古城最初為南詔國時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元朝之後,隨著江南地區大量漢族移民遷來,逐漸形成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體的邊地文化。明清時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長期是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和“詩書郡”的美譽。
(二)數量眾多的古建築。全縣有文物古蹟13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9處,州級9處,縣級43處。著名的有“形勝巍巍壯南疆”的彝族納樓長官司署;有建於元代,規制宏敞,金碧壯麗,甲於全滇,建築規模居全國第二的文廟;有雄鎮東南的朝陽樓;有保留宋式建築風格的元代大型木構建築指林寺;有被譽為“西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和被譽為“雲南樓蘭古城”的團山傳統民居建築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讚譽為“中華寶塔古今無”的清代文筆塔;有被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列入中國現存10痤大型古石拱橋之一的雙龍橋;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清代學政考棚;有工程艱巨,造型奇巧的天緣橋和滇南道教名山雲龍古建築群等。這些古建築均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特色鮮明的民居。建水民居豐富多彩,有數量眾多,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漢族青磚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態各異,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遊開發價值。特別是以朱家花園、張家花園為代表的傳統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館”里的珍品。 
(四)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觀。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顏洞溶洞群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雲集、鍾乳懸匾、采燕窩絕技著稱於世,其洞體高大雄偉,被譽為“亞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顏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稱,我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慕之數年,為之起走萬餘里”,曾慕名足履其間,撰有《游顏洞記》。變化萬千的立體氣候。在南部煥文山—紅河大峽谷和民族風情景區,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抵的紅河谷(209米),兩地直線距離僅30千米,海拔落差卻有2306米,溫差15℃左右,氣候變化萬千,雲海梯田奇異多彩。行車不到1小時,就能體會由熱帶、亞熱帶到溫帶的立體氣候變換的美妙感覺。
(五)眾多的革命遺址紀念地。有雲南近代史上震動全省的周雲祥反清仇洋起義軍大本營天君廟,有20世紀20年代朱德元帥舊居,有滇南地下黨活動中心建民中學,有中共雲南省工委建水會議舊址西林寺,有滇南護鄉第五團起義舊址鄉會橋,還有地下黨統戰組織“九人團”活動點張家花園等等。
(六)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有漢族的祭孔樂舞和洞經音樂,哈民族芒鼓舞和長街宴,彝族花燈和煙盒舞,苗族採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風俗習慣等,構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景觀。正是由於擁有上述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1994年,國務院將建水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隨後,州政府又把建水確定為全州旅遊發展重點縣之一。

行政區劃

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其轄區併入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全縣建成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利民鄉。
2000年,建水縣轄10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1371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臨安鎮62044、官廳鎮34210、西莊鎮34103、青龍鎮14741、南莊鎮49224、陳官鎮50034、東壩鎮47227、岔科鎮24481、曲江鎮45348、面甸鎮38311、普雄鄉12542、李浩寨鄉16110、坡頭鄉23660、東山壩鄉22027、盤江鄉12059、利民鄉13782、甸尾鄉13809。現今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區劃調整後,建水縣轄14個鄉鎮。
2005年,建水縣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
2008年,經過縣委,縣政府商定,建水所屬鄉鎮為14個,即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青龍鄉、岔科鄉、李浩寨鄉、面甸鄉、坡頭鄉、官廳鄉、普雄鄉、盤江鄉、甸尾鄉、利民鄉

鄉鎮簡介

建水縣建水縣
位於建水縣城是建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跨東經102°74″—102°59″北緯23°20″—23°40″之間,東與面甸鎮接壤,南鄰官廳鎮、坡頭鄉,西接西莊鎮,北與南莊鎮相連。海拔在2515米至1290米。全鎮總面積約358平方千米,轄文廟、梨園、永寧、崇正、朝陽樓、東林、煥文、永禎、西林9個社區居委會和城郊、韓家、馮家、幸福、培德、馬軍、中所、聖興、莊子河、永善、陳官、乾河、西湖、紅廟、楊家莊、東村、羅卜甸、新寨、狗街19個村委會。262個村民小組,111個自然村。2003年末總戶數46169戶,總人口1429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371人,占總人口的37%,農業人口90545人,占總人口的63%,少數民族人口為33092人,占總人口的23%,主要民族為彝族、回族、哈尼族等。

1950年—1957年屬建水縣第五區轄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1958年—1961年東壩、陳官為東方紅人民公社,臨安鎮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東壩與陳官各分立為東壩、陳官人民公社。2003年7月,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新的臨安鎮。

曲江鎮

曲江原為曲溪縣。1958年8月,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曲溪縣併入建水縣。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議69號文批准),原曲溪縣第一、二區劃歸建水成立建水縣曲江人民公社。1959年7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分別從曲江公社劃出,1960年4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併入曲江公社,1961年10月,東山公社又從曲江公社劃出成立。
1984年2月,設區建鄉,將曲江公社改為曲江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1987年10月,撤區建鄉,改“小鄉”為“大鄉”,將原來的曲江區公所改為曲江鎮人民政府。
2003年7月根據云政復[2003]27號檔案《關於建水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省人民政府“同意建水縣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原曲江鎮人民政府駐地,管轄原曲江鎮、東山壩鄉的行政區域”。新曲江鎮行政區域面積358.9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47個自然村,21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68143人。地處石屏縣、通海縣、華寧縣三縣交界處,鎮政府駐地新街村,南距建水縣城38千米。

西莊鎮

該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縣委、政府實施旅遊帶動型發展戰略的主要地區,地處建水縣以西,位於瀘江河上游,東接臨安鎮、南莊鎮,南連青龍鎮,西鄰石屏縣壩心鎮,北與甸尾鄉相連,南北長度為14.15公里,鎮政府駐黃龍寺風景區。總面積144.81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7.5萬畝,耕地22154畝。

南莊鎮

位於建水縣境中部,為多平壩,少山區的壩區。東接面甸鎮,南連臨安鎮,西毗甸尾鄉,北靠李浩寨鄉,總面積191.4平方千米。全鎮轄小龍潭、小新寨、余官沖、南莊鋪、小營、李伍、大寨、羅家坡、羊街、乾龍潭10個村委會,共80個自然村1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991人,居住著漢、彝、傣等六種民族。郵編:654303。

官廳鎮

官廳鎮地處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西南部,距建水縣城45千米,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61.78平方千米。轄官廳、板井、謝租、車家、龍潭、烏梅、牛滾塘、蒼台、團腦、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所設在官廳村民委員會。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2810人,其中農業人口32011人,占總人口的97.6%。境內居住著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為16079人,占總人口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

面甸鎮

位於雲南省建水縣東部,1999年撤鄉設鎮。面甸鎮地跨東經102°57′—103°06′,北緯23°15′—23°20′,總面積336.6平方千米。全鎮轄10個村委會,下設95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所在地設在面甸村民委員會,距縣城24千米。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7468人,其中:農業人口36384人,占97%。境內主要居住彝、回、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5.5%。

青龍鎮

位於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龍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千米,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里硐、青龍、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

岔科鎮

位於建水縣東部,東與開遠市接壤,南接面甸鎮,西連南莊鎮、李浩寨鄉,北鄰利民鄉、盤江鄉。地處東經102°53′-103°9′之間,北緯23°46′-23°54′之間,鎮人民政府駐地岔科街子村,距縣城44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6千米。全鎮轄岔科、白雲、阻塘子、二龍、白土、阿朋、莊寨、長田、初達九個村委會,87個自然村,136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6058戶23967人,農村戶數5971戶,農業人口23381人;鎮區213戶937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千米。

普雄鄉

位於建水縣東南部,距縣城52千米,普雄鄉國土面積256.36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2°56′14″至東經103°8′00″,北緯23°24′40″至北緯23°35′25″,屬於山嶺重丘地貌。鄉境東南面與箇舊市的倘甸鄉、乍甸鎮賈沙鄉接壤,西面與本縣臨安鎮、坡頭鄉相連,北面緊靠面甸鎮。轄普雄、紙廠、龍岔、七棵樹、萬家莊、他臘六個村委會,共46個自然村。2003年末全鄉總戶數2993戶,總人口1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占大多數。

坡頭鄉

位於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南部,地跨東經102°47′-102°58′,北緯23°13′-23°30′之間,東鄰普雄鄉並與箇舊市接壤,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接官廳鎮,北連陳官鎮,總面積317.04平千米。坡頭鄉轄11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108個村民小組,5332戶238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9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坡頭鄉原名渣臘區,經歷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區公所,1975年從渣臘搬遷到坡頭,1987年撤區建鄉。

盤江鄉

位於建水縣東北部,南盤江上游西岸,地處東經103°01'40"至103°10'52".北緯23°55'00"至24°10'29",距縣城92千米,屬建水縣最邊遠的山區鄉。鄉境東隔南盤江與彌勒縣巡檢司鎮相望,南接開遠市小龍潭辦事處則舊村民委員會,西與本縣利民鄉毗鄰,北與玉溪地區華寧縣盤溪鎮接壤,總面積226.52平方千米。全鄉轄8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總人口11814人,其中農業人口11306人。

利民鄉

位於建水縣北部,位於東經102°52′50″-103°5′8″,北緯23°52′12″-24°5′30″。東與盤江鄉接壤,南與岔科鎮為鄰,西與李浩寨鄉相接,西臨曲江鎮,北與華寧縣華溪鎮相毗鄰。總面積272.2平方千米。95%以上土地是山地。鄉政府所在地水覓街距建水縣城68千米。全鄉轄利民、清溪、清江、清泉、新建、新華、竹雞河8個村委會,共72個自然村,8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苗、回、哈尼、傣、蒙古7個民族,2003年末,全鄉總人口13750人,其中農業人口13173人。

甸尾鄉

位於建水縣西北部鄉境東與南莊鎮接壤,南與西莊鎮相接,西與石屏縣毗鄰,北與李浩寨和曲江鎮相連。總面積15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715.4畝,占總面積的5.7%,其中水田8475畝,旱地6240.4畝。全鄉轄甸尾、鐵所、馬黃田、躍進、高樓寨、黑箐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62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漢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9個世居民族。最高海拔2061米,最低海拔1535米,平均海拔1789米。地處半山區,地勢西北稍高,東南偏低,全鄉為丘陵、山區的地形地貌,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度,年平均降雨量890—1040毫米,無霜期296天左右。適宜多種農作物和林木的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8.8%。主要經濟作物為烤菸、脫毒洋芋、小米辣、魚腥草等。

民俗文化

歷史文化

建水縣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政府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建水孔廟,建築宏大,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其他還有燕子洞、雙龍橋、指林寺、納樓長官司署、朱家花園、小桂湖等重要名勝古蹟,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境內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濃厚文化積澱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蹟。這些歷盡滄桑,古蹟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是一個民族聚居縣,境內主要居住有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發展建水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情習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飾、待客、婚嫁,別具一格;插秧號、煙盒舞、串寨等傳統習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瑪拖、火把節、採花山等傳統節日各具風采,令人心馳神往。
1994年、建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人

建水縣建水縣
1、廉明知府——張隆,明代建水州人。正統貢生。任杭州知府,浚西湖,維修白堤、蘇堤,治理彰河,政績優異,清正廉明,得以覲見皇帝。後因母親病逝,回鄉守墓。明代嘉靖年間建水首祀四賢祠,張隆居四賢之首。狀元楊升庵有碑文,稱張公“官處脂膏不自肥,潤西湖廣其利,彰水安其鍤,考績三年,最於全浙”。舊志稱其“繼美白、蘇”。
2、仗義諫官——劉洙,明代建水州人。正德進士。任刑科給事中、都給事中等職,針砭時弊,敢於諫言。著有《奏疏》三卷、《參駁》五卷。其施政主張載入史錄。後辭官回鄉,教授子弟,施救鄉民。狀元楊升庵為其作《劉都諫阡表》,立碑於町畸寨後。
3、琉球使臣——蕭崇業,明代建水州人。隆慶進士。歷任兵科都給事中、南京操江提督等職。博學好古,深通國家典章制度。萬曆皇帝派他率船隊渡海冊封琉球(今沖繩島)中山王。中山王以重金酬謝使臣,崇業慨然謝絕。作有《卻金行》、《航海賦》、《南遊漫稿》等詩文。滇省史學界稱其為“滇中航海第二人”,其詩文被譽為“開雲南海外文學第一頁”。
4、工部尚書——包見捷,明代建水州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以敢於上疏,彈劾不法稅使而聞名朝廷內外,並潛心研究歷朝典憲。萬曆皇帝以某朝典章制度詢問廷臣,唯見捷能敷陳無遺,受皇帝讚賞,賜額“文獻名邦”,下詔建坊於其故鄉臨安。卒後詔贈工部尚書。
5、申法御史——傅為詝,清代建水縣人。雍正進士。乾隆年間任貴州道監察御史、奉天府府丞,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力主去奸民,除冗苛,申法禁,清獄訟而端風化等,人稱“直諫名臣”。後以贍養老母告假歸家,著書立說。著有《讀禮偶存》、《讀漢書論》、《藏密詩抄》等,卷帙浩繁,實為大儒。詩與古人相埒,書法不讓南園。
6、泰山北斗——陳世烈,清代建水縣人。乾隆進士。歷任廣西正考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工詩文,擅書法。歸里後任昆明五華書院山長,育才無數,施應培、錢灃、周樽、李松齡、楊焯等雲南名士出其門下,三迤人士視為“泰山北斗”。
7、慈惠吏儒——張履程,清代建水縣人。乾隆舉人。陝西大荔、華陰等縣知縣。居官慈惠,唯民為親,開倉出麥,賑濟災民,督工開河,勤治水患,每離任老幼泣送。還鄉後主講崇正書院。詩作有《彩雲百詠》、《彩雲續詠》等。所詠史事,可補志乘之缺,為雲南方誌界所推重。有“出為名吏,處為名儒”之贊。
8、陶藝大師——向逢春,建水碗窯村人。制陶匠人。後專攻紫陶,愛書畫,創殘帖斷簡裝飾工藝,具有濃郁的人文特點,為我國陶藝一絕。一生佳作不計其數,被人爭相收藏。建水陶能躋身全國四大名陶,向氏作品功不可沒。其造型、書畫、磨光被譽為“向氏三絕”。是我國陶藝發展史上的名家。
9、萬卷樓主——梁之相,建水縣城人。號“二十萬卷樓主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碩士。博學多能,通經史,擅詩文,精書畫,喜收藏。對目錄學、版本學、方誌學、圖書館學以及文學、史學均有研究。個人藏書多達二十餘萬卷。著作達二三十種之多,是雲南近現代的知名學者,有“墨林奇才”之譽。解放後任雲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省文史館副館長。
10、教育名家——劉寶煊,建水西莊新房人。早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後於雲南大學任教。一九三八年回鄉,任建民、臨安中學校長,於校內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培育出大批人才。一九四八年受中共華南分局之託,組織武裝鬥爭,任討蔣自救軍二縱隊司令員、思普地區臨時人民委員會主任,解放後任昆明市教育局局長。

民俗風情

建水縣建水縣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增到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己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整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光文化

建水歷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形成了漢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體文化。縣境內文物古蹟薈萃,風景名勝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築特點的寺、廟、塔、樓、橋和民居達百餘處,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其中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科學價值、觀賞價值的典型建築:始建於公元1285年,占地約7.6萬平方米,在中國首屈一指

黃龍寺黃龍寺
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雄踞紅河岸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彝族土司府署;在雲南省內罕見的宋式大型木橋架古建築指林寺;歷經風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的朝陽樓;被列為中國18座著名大型古橋之一的雙龍橋;具有“滇南大觀園”美稱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園;歷史文化名村團山等。此外,縣境內還有被稱為亞洲最大、最壯觀的天然溶洞燕子洞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雲龍山、黃龍寺、哈尼山寨、綿羊沖水庫、曲江溫泉度假村等為代表,融山水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景光為一體的重點景區120多處,成為建水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社會發展

建水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是一個多元適宜種植區。優厚的光熱條件和肥沃的土地,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建水景觀建水景觀
曾被省、州政府列為糧食、烤菸、甘蔗、生豬、蔬菜、水果發展基地,每年有數萬噸蔬菜銷往國內十多個省區和俄羅斯等國家。迄今農業作為建水的主要產業已形成糧、蔗、煙、菜、果、林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格局,以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實施五大產業結構調整已建成效,全縣酸石榴已發展到3.5萬畝;成功種植萬壽菊2465畝,項目前景較好;種植優質甜橙1.1萬畝;正在建設中的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已有1.2萬畝可使用無公害食品標誌;優質稻種植達8萬畝。中共建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農科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使農業保持了科學、穩定、協調發展的好勢頭。
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出成體系
建水縣域內土地、礦產、生物、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有錳、鉛、鋅、銻、釩、鎘、鉬、鈦、石膏、煤炭、陶土等二十多種有色、黑色和非金屬礦產,其中尤以錳、鉛、鋅、礦儲量最大。憑籍自身的資源優勢,建水已初步建立了以冶金、化工、製糖、食品、陶瓷、建材為主導,機械、交通運輸、五金等行業部門相互配合的工業體系,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產地和放電錳的主要產地之一,精銻、高錳酸鉀、砂仁補、錳鐵、紫陶產品遠銷日本、德國、美國及香港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7827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建水的工業正朝著以新型工業為主導、傳統工業為骨幹、鄉鎮企業為基地的方向發展,生產能力、產品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

交通便利

建水早在唐代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建水縣交通地圖建水縣交通地圖
如今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形成網路,國道323線橫穿縣境,蒙(自)寶(秀)鐵路通過縣境並與滇越鐵路相連通,縣內公路達千餘公里。地理位置適中,距省城昆明220公里,距邊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飛機場80公里,是省城通往紅河南岸各縣的物資中轉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發達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訊條件把建水和世界連到了一起。
2013年4月28日,昆蒙客運鐵路正式通車運營,K9652/9653自昆明早晨8:42分出發,途徑玉溪、通海、建水到達蒙自。全程歷時3小時55分。

發展潛力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建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潛力遠遠未被挖掘出來,是一塊待開發的寶地。為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建水的資源和各方面的優勢,促進經濟、旅遊、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共建水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了“十五”;期間及今後一個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省第七次黨代會和州第五次黨代會精神,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強縣、文化旅遊大縣、特色農業強縣的奮鬥目標,實施旅遊帶動型發展戰略、城市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縣戰略,培育壯大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旅遊業,鞏固提升冶金化工建材業,加快脫貧致富、建設小康和實現現代化進程,促進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全面發展。重點作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陶瓷、製糖等傳統工業,加快發展以綠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化工為主的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全力支持電解鋁、紅河鋼鐵、高錳酸鉀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繼續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旺盛勢頭。重點加強市政、水利、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通海至建水、雞街至石屏高等級公路建設,以兩條高等級公路竣工為契機,調整完善全縣公路網路,提高鄉村道路通行能力;全力支持、配合泛亞鐵路建設,作好建水境內的各項工作。三是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大縣步伐,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區特色化”的城建工作原則,重點加快縣城北部發展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好老城區的保護恢復工作,抓緊編制《建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認真實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保護與風貌恢復建設管理細則》。樹立全民旅遊意識,加大旅遊景區建設和加強旅遊市場管理,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朋友到建水觀光旅遊,投資創業。四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實施“35210”工程,即建成5萬畝酸甜石榴、5萬畝萬壽菊、5萬畝無公害蔬菜、10萬畝優質甜橙、10萬畝優質稻生產及加工等五大產業

建水縣旅遊局建水縣旅遊局

為吸引外商外資,共同建設開發建水,中共建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納賢的優惠辦法,對來建水投資、經商者在資金、土地、廠房、用工、水電等方面給予諸多優惠,並編制了新區發展規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通海至建水、雞街至石屏高等級公路即將通車,縣城至陳官的道路即將建成,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區特色化”的思路,對老城區東林路、紅井街、關帝廟街實施了保護恢復工程,加大了新區開發力度,北門新區路網改造和西林小區到零公里燈光亮化工程全面竣工,城市供排水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正在改善,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3年至200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哈尼族硭鼓舞於2001年在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全國“山花獎·居庸關長城杯”中華鼓舞大賽中榮獲山花獎,投資環境日益改善。

旅遊民俗風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是遊客遊覽的旅遊勝地,也是學生“求學”遊覽首選之地。
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不但山川秀麗,環境優越,物產豐饒,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景觀,變化萬千的立體氣候,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並呈現出門類全、數量多、品位高的特點。總的看來,建水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概括為:
(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建水古城最初為南詔國時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元朝之後,隨著江南地區大量漢族移民遷來,逐漸形成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體的邊地文化。明清時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長期是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和“詩書郡”的美譽。
(二)數量眾多的古建築。全縣有文物古蹟13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9處,州級9處,縣級43處。著名的有“形勝巍巍壯南疆”的彝族納樓長官司署;有建於元代,規制宏敞,金碧壯麗,甲於全滇,建築規模居全國第二的文廟;有雄鎮東南的朝陽樓;有保留宋式建築風格的元代大型木構建築指林寺;有被譽為“西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和被譽為“雲南樓蘭古城”的團山傳統民居建築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讚譽為“中華寶塔古今無”的清代文筆塔;有被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列入中國現存10痤大型古石拱橋之一的雙龍橋;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清代學政考棚;有工程艱巨,造型奇巧的天緣橋和滇南道教名山雲龍古建築群等。這些古建築均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特色鮮明的民居。建水民居豐富多彩,有數量眾多,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漢族青磚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態各異,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遊開發價值。特別是以朱家花園、張家花園為代表的傳統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館”里的珍品。
(四)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觀。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顏洞溶洞群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雲集、鍾乳懸匾、采燕窩絕技著稱於世,其洞體高大雄偉,被譽為“亞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顏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稱,我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慕之數年,為之起走萬餘里”,曾慕名足履其間,撰有《游顏洞記》。
變化萬千的立體氣候。在南部煥文山—紅河大峽谷和民族風情景區,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抵的紅河谷(209米),兩地直線距離僅30千米,海拔落差卻有2306米,溫差15℃左右,氣候變化萬千,雲海梯田奇異多彩。行車不到1小時,就能體會由熱帶、亞熱帶到溫帶的立體氣候變換的美妙感覺。
(五)眾多的革命遺址紀念地。有雲南近代史上震動全省的周雲祥反清仇洋起義軍大本營天君廟,有20世紀20年代朱德元帥舊居,有滇南地下黨活動中心建民中學,有中共雲南省工委建水會議舊址西林寺,有滇南護鄉第五團起義舊址鄉會橋,還有地下黨統戰組織“九人團”活動點張家花園等等。
(六)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有漢族的祭孔樂舞和洞經音樂,哈民族芒鼓舞和長街宴,彝族花燈和煙盒舞,苗族採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風俗習慣等,構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景觀。
正是由於擁有上述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1994年,國務院將建水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隨後,州政府又把建水確定為全州旅遊發展重點縣之一。

其它

社會保障

2008年,建水縣發放各種農業、畜牧業補貼和退耕還林補助金2855萬元,受益民眾22.8萬戶(次)。發放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356.88萬元,受益農戶1788戶。發放救災款179萬元,發放城市低保金798.2萬元,惠及城鎮低保對象5.5萬人(次)。發放農村低保金831萬元,受益人口1.6萬人。有21242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8693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35110名職工參加醫療保險。城鎮新增就業2709人,下崗人員再就業14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6%。
人民生活
2008年,建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196元,比上年增長15.5%。在崗職工工資總額45433萬元,增長15%;年平均工資1.9萬元,增長14.8%。人均存款8305元,增長12.4%。
領導名錄
縣委書記盧文祥(6月止)、李燁(8月任),副書記趙雲華、丁昆(8月止)、白宏偉(11月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包俊生,副主任吳忠偉、張文解、牛興貴(1月任)、蔣紅芳(女,1月任)。縣人民政府縣長趙雲華,副縣長包有祥、李自恆、趙捷(掛職,9月止)、張濤、陳薇(女)、阿紅福、陳啟文(1~11月)、吳賓(掛職)、吳艷(女,1月任)。縣政協主席趙曉凌(女),副主席萬增佑、肖天海、付興祥(1月任)、金書(1月任)。縣人民武裝部政委李玉金。

旅遊指南

旅遊景點

張家花園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為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

天緣橋

建水城東十里外的天緣橋,橫跨於滬江河上,為三孔百拱橋,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為三孔石橋,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底層為橋面通道,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各向東西方向屈曲,形成一個橫寫的“S”型,猶如游龍一般,即將彈身飛騰。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桿、石雕獅、象各一對雄踞橋頭,“每當天空雨霧,狀若長虹之下飲,而首尾之婉蜒,則礎牙鱗集,雁齒橫施,矮如游龍,其形勢之奇特,又為臨郡增一大觀。”
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專家稱“這是中國依據文物的重要文獻。”高級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考察後,稱讚此橋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橋建成‘S’形,是為了減緩坡度,便於車子和人通行,車子好上,人走起來不累。”

雙龍橋

久負盛名的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亘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塌沖河交匯點上,因兩河猶如雙龍婉蜒盤曲而得名。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續建十四孔,與原建三孔“雁齒蟬聯”,故又名十七孔橋。
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面寬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三座,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布局得體。中一閣層累為三,高撤雲霄,前後兩閣互相輝映。成豐六年雨辰(1856年),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動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舊圖為寬敞,中間人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二十米,邊長十六米,層檐垂疊,檐角交錯,雄偉壯麗。底層為橋身通道,拾級登樓,可遠眺萬傾田疇,千家煙火,群山起伏,波光鱗鱗等山青水韻。南端橋亭為重檐攢尖頂,檐角正翹,玲瓏秀麗。可異經端橋亭已毀。 建水雙龍橋是雲南古橋中規模最大和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橋樑,它承襲我國連拱橋的傳統風格,融橋樑建築科學和造型藝術為體,凝結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智慧,是我國古橋樑中的佳作,在我國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六五年,我國橋樑專家茅以升考察後認為應列為中國現存大型古石橋之列。 該橋現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教寺院

指林寺──位於城內建中路西段南,舊有“先有指林寺,後有臨安城”之說。據碑刻記載,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全寺原有1坊1閣2廊2塔,截止到2014年僅存1殿1坊。倖存大殿建於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燃燈寺──在縣城東門外燃燈寺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清真寺──在縣城東北燃燈寺街,始建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間(1662~1795)續修,現存主要建築有中殿、後殿、廂房10間及廚房5間、月宮房3間、月宮門3道。後殿配有18扇穿花屏門,工藝精巧,為建水縣25座清真寺建築之冠。
雲龍山寺──在縣城北20餘千米雲龍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山勢作游龍入雲狀,故名雲龍山。

特色小吃

建水紫米獅子糕

建水紫米獅子糕是雲南省建水縣的傳統名食。相傳是清代後期同治年間(1806年),由建水縣“榮香齋”糕點鋪一吳姓所創製,因糕狀似雄獅頸毛而得名,原名“壽王糕”。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階,本品香甜酥脆,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居建水二十種傳統名特產品榜首!“建水獅子糕”因色之金黃,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為達賢仕人待客佳肴。“壽王糕”用料考究,必采紅河酒米,經多次浸洗、成粉,菜子油炸煉,散溫後配上好紅糖、芝麻、中間麻油成形食用。光緒乙未年斯老歸天,由子斯力撐坊繼業。本品香甜酥脆,美味可口,老少皆宜。居建水20種傳統名特產榜首。

汽鍋雞

建水縣盛產陶器,歷史悠久。當地人楊瀝獨出心裁地研製出一種陶器蒸鍋,鍋中心有一個空心管子,從蒸鍋底通到上邊蓋子附近,稱為汽鍋。做汽鍋雞時,先將鮮雞砍成塊,放人汽鍋內,再加姜塊、精鹽、蔥、草果等佐料,然後蓋上蓋子,把汽鍋放在另一口盛滿水的湯鍋上。水沸後,湯鍋中的蒸汽便從汽鍋底的空心管子內沖入汽鍋,經過汽鍋蓋冷卻後流入汽鋼內,成為雞湯。一般蒸三四小時即可。由於一部分湯汁是蒸汽凝成,雞肉的鮮味在蒸的過程中喪失較少,所以基本卜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雞肉鮮嫩,湯汁甜美,膾炙人口。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