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縣

江川縣

江川縣隸屬於雲南中部偏東,地跨東經102°35′~102°55′,北緯24°12′~24°32′之間,東南與華寧、通海兩縣交界,西南與紅塔區接壤,西北與晉寧、澄江兩縣相鄰,縣城大街鎮海拔1730米,距省會昆明100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7公里,總面積850平方公里。江川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脈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傾斜。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東北走向較少;海拔最高點2648米,海拔最低點1690米;江川縣城海拔1730米,壩區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江川縣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江川縣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乾濕季分明。2005年,江川縣總面積85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半山區占71.67%,壩區占15.96%,湖面占12.37%。2005年,江川縣已探明的礦產有石灰岩礦、白雲岩礦、磷塊岩礦、石英砂岩礦、粘土礦、含鉀岩礦和褐煤礦等12種之多。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屬古滇國地。

漢元豐二年,置俞元縣,屬益州郡。

唐貞觀八年,置繹縣,屬黎州。

南詔時,稱量水州。

唐憲宗上元元年,南詔向東兼併黎州等河陽郡屬下有江川縣。

大理國時,屬步雄部。

元憲宗六年,改為千戶所,屬羅伽萬戶府。

元十三年,設江川州,領雙龍縣。

元二十年,降州為縣,屬澄江路,此後歷代相沿稱江川縣。

明崇禎七年,縣治由古城遷至江川驛。

民國初年,江川屬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稱蒙自道。

1930年,江川為第三督察區。

1950年10月,縣城從江城遷大街,屬玉溪地區。

1958年10月,併入玉溪縣。

1961年11月,再設江川縣至今。

行政區劃

2006年,江川縣總面積850平方千米,總人口27.08萬人。轄5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3個居委會、69個行政村。

轄鎮 面積 郵編 轄村 政府駐地 沿革
大街鎮 98,8平方千米 652600 轄3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 上營 , 西街 1984年設鄉
江城鎮 177,7平方千米 652601 轄20個行政村 江城 設立江城鎮
前衛鎮 89,2平方千米 652602 轄11個行政村 前衛 2001年設立前衛鎮
九溪鎮 113,6平方千米 652604 轄9個行政村 大營街 1997年設鎮
路居鎮 81,3平方千米 652603 轄8個行政村 小, 街子 1997年設鎮
安化彝族鄉 95,6平方千米 652602 轄5個行政村 安化大營 1987年置安化彝族鄉
雄關鄉 63,7平方千米 652603 轄5個行政村 雄關 1987年設鄉

地理環境

位置

江川位於雲南中部偏東,地跨東經102°35′—102°55′,北緯24°12′—24°32′之間,東南與華寧、通海兩縣交界,西南與紅塔區接壤,西北與晉寧、澄江兩縣相鄰,縣城大街鎮海拔1730米,距省會昆明100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州城2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7公里,總面積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 萬畝),其中山區、半山區占71.67 %,壩區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地貌

江川縣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脈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傾斜。 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東北走向較少;海拔最高點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點1690米(九溪河口村);縣城海拔1730米,壩區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

氣候

江川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屬中亞熱帶半乾燥高原季風氣候,乾濕季分明。降水量受地形和季節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山區大於壩區,夏季多雨,春冬乾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江川縣總面積85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半山區占71.67 %,壩區占15.96%,湖面占12.37%。

土礦資源

2005年,江川縣已探明的礦產有石灰岩礦、白雲岩礦、磷塊岩礦、石英砂岩礦、粘土礦、含鉀岩礦和褐煤礦等12種之多。其中,磷礦石儲量大、品位高。據1988年地質報告表明:江川的磷礦石總儲量為3億多噸,其中,一級品礦4800多萬噸,一級富礦2500多萬噸。江川的礦石不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復土薄、易開採的礦體。

水利資源

2005年,江川縣境內有主要河流16條,河道總長184.8公里,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數為季節性河流。星雲湖為南北向不規則的橢圓形,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平均寬3.8公里,湖岸線長36.3公里,容水量1.84億立方米,面積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縣境內還轄有全國第二大淡水深水湖泊撫仙湖,形如葫蘆狀,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湖岸線長90.6公里,總容水量185億立方米,總面積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總面積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約150米,平均水深80米。全縣湖泊水面占總面積的12.37 %。以兩湖為主的豐富水資源條件,在全省均屬少有。星雲湖、撫仙湖同屬淡水湖,是天然水產品養殖場。每年產鮮魚約260萬千克,星雲湖的大頭魚、四大家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金線魚、草青魚。

人口民族

人口

2005年,江川縣有266277人,其中:農業人口235935人,占88.6%;非農業人口30342人,占11.4%。

民族

2005年,江川縣有漢族和彝族是江川縣人口最多的兩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250423人,占總人口的94.05%;彝族人口14814人,占總人口的5.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13人。

交通運輸

2012年,江川縣共有縣鄉道路293條,總里程達884.6 公里,新建、改建鄉村公路196.6公里,全縣7個鄉鎮72個行政村和345個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共擁有客貨運站8個,其中二級客運站2個。

經濟概況

綜合

江川縣風光江川縣風光

2011年,江川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430690萬元,比2010年增加64093萬元,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363萬元,增加11344萬元,增長7.8%,占GDP的比重為27.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6.8%,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27296萬元,增加29322萬元,增長25.5%,占GDP的比重為29.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3%,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85031萬元,增加23427萬元,增長10.1%,占GDP的比重為42.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2.9%,拉動GDP增長4.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5240元,增加2208元。

第一產業

2011年,江川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946 萬元,比2010年146825萬元

增長15.1%。其中,農業產值100393萬元,比2010年87823萬元增長14.3%;林業產值3225萬元,比2010年2939萬元增長9.7%;牧業產值54486萬元,比2010年45572萬元增長19. 6%;漁業產值6222萬元,比2010年 5988萬元增長3.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 4620萬元,比2010年4503萬元增長2.6%。

2011年,江川縣收購菸葉1441.09 萬公斤;上等煙比率75.79%,比2010年提高16.49個百分點;收購單價為19.81元/公斤,比2010年提高4.79元/公斤;收購金額為28548萬元,比2010年增加5936萬元,增長26.25%。實現菸葉稅6280.6萬元,菸農加上烤菸補貼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江川縣被省政府表彰為“烤菸生產先進縣”。

2011年,江川縣完成造林面積17400畝,其中:封山育林15000畝,核桃移植9700畝。共育苗29.2畝122.5萬株,義務植樹64.44萬株。畜牧業生產規模擴大,產品產量增加。肉蛋奶總產量35813噸,比2010年增長10.3 %,年內出欄肥豬253157頭,增加24504頭,增長10.7%;每年出售行銷仔豬1160272頭,減少1433頭,下降0.1%;生豬存欄262142頭減少29921頭,下降10.2%。

第二產業

江川縣工業江川縣工業

2011年,江川縣完成工業增加值86944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70493萬元,比2010年增加13362萬元,增長21.1%。規模以下工業16451萬元,增加2599萬元,增長12.7%。

2012年,江川縣工業總產值460834萬元,比2010年增加120705萬元,增長3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50394萬元,增加64675萬元,增長34.8%;規模以下工業產值210440萬元,增加56030萬元,增長36.3%。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產值162593萬元,比2010年增長46.6%,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5.3%;重工業產值298240萬元,比2010年增長33.6%,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4.7%。

第三產業

江川縣旅遊業江川縣旅遊業

2011年,江川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9565萬元,比2010年增加4994萬元,增長15.4%。公路貨物運輸總量612.4萬噸,比2010年增加35.44萬噸,增長6.1%。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456萬元,增加107萬元,增長30.6%。電信業務總量 1600萬元,增加100萬元,增長6.7%。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江川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363萬元,比2010年增長18.5%。2011年接待遊客171.3萬人次,比2010年增加17.58萬人次,增長11.4 %;旅遊總收入達到67376.44萬元,增加12969.24萬元,增長23.8%。全年累計實現出口總額7956萬美元,增長23.2%。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2年,江川縣完成了江城、九溪、路居三個國家、省、市試點集鎮的總體規劃並啟動建設,集鎮帶動示範功能初步顯現。縣城完成了景新路、興江路、仁和街、明珠路、星湖路、寧海路、星雲路中段等主要街道及王字街的改造工程,街道建設有了較大進展。2005年,完成了怡心園二期休閒廣場、浪廣路建設和寶鳳路等7條街道的綠化、亮化工程,進行了交通標識標線建設,建成了萬噸污水處理廠。

教育事業

2012年,江川縣共有公立學校78所,其中:鄉鎮中心完小12所,村完小42所,一貫制學校5所,教學點3個,鄉鎮中學11所,普通高中2所,職中1所,進修學校1所,縣幼稚園1所。

科技事業

2012年,江川縣共向國家、省、市推薦申報科技項目和科普專項共32個,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3個,省級科技項目10個,市級科技項目4個,縣級科技項目2個,國家級科普項目2個,省級科普項目3個,市級科普項目8個。

衛生事業

2012年,江川縣共有衛生機構12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7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

風景名勝

江川碧雲山,坐落在江城鎮明星村後,前有撫仙湖掩映,右邊是“應山歌”,左邊是“抗浪魚洞”,是滇南著名勝景。碧雲山上碧雲寺,又名“武當別院”,乃湖北武當山分院,建於清乾隆年間。
明星魚洞 明星魚洞,百餘個魚洞依石壁之下的泉眼分布在近千餘米長的撫仙湖沿岸。每年的3-9月,是撫仙湖特產抗浪魚捕撈的主要季節。當地漁民用木製的水車從綠樹掩映的石洞泉眼裡把泉水車出,經過溝道流入湖內,泉水與湖水的溫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爭強好勝、喜歡清水的抗浪魚的生活習性,魚兒便群集搶水而上,鑽人了漁民們預先放置在流水溝道里的竹籠而被捕獲、這種捕魚方法歷代沿襲,古老而獨特,人們稱之為“車水捕魚”。
孤山 孤山,原名瀛海山,位於距江川縣城約17公里的撫仙湖江川水域之中。明代以前 瀛海 山傍有一小島,兩島之間有一鐵橋相通。明末一夕地震,小島及虹飲橋沉沒,唯瀛海山屹然獨存,孤山由此得名。孤山成於宋,盛 於明 ,曾建有八殿五閣三亭一堂一庵一塔。
界魚石屬碳酸鹽岩石礫塊,石塊壁面上有經 地質時期 溶蝕形成的溶孔。界魚石背靠 野牛山 ,面臨連通星雲湖撫仙湖的玉帶河。石塊所在的北岸山坡林木茂密。 玉帶河 寬7m,水深3-4m,長約2.1km,在界魚石上題刻有“界魚石”,及清江川縣令 李密 題書“石怪鱗驚”, 鐵嶺 竺文人兆鵬題書“魚各有性”。
明星景區 明星景區位於撫仙湖的西岸,江川縣與澂江縣的交界處,距離祿充12公里,在澄江至江川公路西側百米處有座碧雲山,從山腳登499級石階而上,轉36道彎便可到達碧雲寺,這座寺院又稱為武當別院,寺內大多是道教仿古建築。每到農曆三月初三,是碧雲寺的廟會日,屆時大多滇中人來此-。
台山書院 台山書院位於縣城北5公里的星雲湖西岸,原為台山寺,始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共有主殿四座,即觀音殿、明倫殿、正殿及財神殿、豬神殿,占地3500平方米。寺內懸有光緒乙未年間雲南督學、河南項城高約中所書的“台山書院”。院內有羅漢松古樹一株,樹幹古老蒼勁,其樹之大為滇南少見,康熙年間已被列為古樹,勒石記人寺碑。該院房屋完全建在海螺殼堆積起來的山丘上,周圍有七個小山巒環繞,名曰“雲星拱月”;山上屋內外均長有不可合抱的青香樹和紅蓮頭樹,是鷺鷥棲息之所,當地人也稱台山為鷺鷥山。
星雲湖 星雲湖位於江川縣城北1公里處,與撫仙湖一山之隔,一河相連,俗稱江川海。湖水碧綠清澈,透明度約1.5米,陽光下,波光嫵媚撩人,明月夜,湖面又如點點繁星墜入湖中,晶亮如雲,由此得名星雲湖。星雲湖還盛產聞名全國的“江川大頭魚”、銀魚。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位於昆明以南,江川縣境內,距離昆明約110公里,於1994年建成開放,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博物館。

地方特產

酥餅 酥餅又稱“滿油餅”,選用上等白糖、紅糖、蕎面、飯豆為主料,加上芝麻、玫瑰等,用熟豬油攪爛心子,再加菜油精製,然後入爐烘烤而成。
江川星雲湖特產碌魚,俗稱“大頭魚”,學名柏氏鯉,為鯉科魚類。一般個體重在300—400克,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江川大頭魚在省內外聞名遐邇。
鹽水魚 可長期保存,味道獨特,既有醃魚的香辣味,又有活魚的鮮甜味,且肉質細膩,吃起來格外爽口。
九溪糍粑,用糯米泡水一日左右後蒸熟,倒入 石臼 中舂爛至八成,撒入事先碾碎的黃果皮、花椒和白糖,接著舂到看不到飯粒即可。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長方形獸邊扣飾
長方形獸邊扣飾 ,長方形獸邊扣飾是西漢時期的文化,高15厘米、寬19.7厘米。收藏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八人獵虎扣飾
八人獵虎扣飾 是西漢時期的文化,長11.7厘米、高5.9厘米,收藏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江川網
蟲獸紋臂甲 是戰國時期的文化,高27.7厘米,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藏。
江川網
虎噬牛啄 是戰國時期的文化,長25.2厘米,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藏。
江川網
三鹿啄 是西漢時期的文化,高25.5厘米、銎長15厘米,收藏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民族習俗

頂母娃娃會

江川縣安化鄉東部邊緣地帶,有一個八十多戶人家四百餘人口的彝族山寨——李家營(又名頂母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的“娃娃會”是這個彝寨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節日這天,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身穿民族服裝,到寨里的大寺參加盛會,為著民族之間的友誼團結和文化交流,鄉親們還要把相鄰、相熟的民族村寨文藝隊邀請來參加盛會,對來客還要敲鑼打鼓歡迎,親切熱情地進行招待。

盛會在下午舉行,開始時鳴鞭炮,並由本寨德高望重的紳老致詞,內容通常是向來賓表示歡迎問好,祝願民族友誼團結,村寨興旺發達,合力齊心,家庭和睦,子孫興旺孝順等。接下來是晚餐,宴席是由鄉親們自願捐款備辦的,包括來賓也有自願捐款參加宴飲的習慣。席間就由當年出生娃娃的父親主動輪流給客人敬酒,酒是自己事先備辦好的,規定一般是5—10斤,帶來的酒必須在宴席上全部上完方為吉利。緊接著是娃娃的母親散發粑粑,散粑粑也有一個奧秒:如果你桌上散得8個圓形花紋的米粑粑,你自然就知道她今年生的娃娃是男的;如果你桌上散得米糕粑粑一碗,就知道她今年生的娃娃是個女的。還說吃了娃娃會上散發的粑粑可以吉利平安,豬雞吃了六畜興旺。

宴飲進入高潮,月琴聲也隨之而起,按彝家人的話說:“聽見月琴響,心慌腳桿癢。”愛好者們不分村寨,不拘男女,不論長幼開始歡騰起來,有的跳起民族舞蹈,有的對唱山歌。這歡樂熱鬧的氣氛同時也祝願著當年新生的娃娃們生年快樂幸福,娃娃快長快大,長命百歲,平平安安,家庭幸福。彝家人的歌聲,跳樂的拍掌聲,歡呼聲一直持續到深夜二、三點,然後再每人吃碗夜宵米線,盛會至此結束。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

白龍潭村是一個彝族村寨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服飾打扮,都跟通海、玉溪、峨山及江川其它地方的彝族基本相同。他們同屬於一個彝族支系。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裝飾打扮主要分為頭飾和服飾。

頭飾,根據年齡的大小裝飾不同,可分為三種。

未婚的青年女性,主要是戴鴿子帽。鴿子帽的形狀就象在天空飛翔的鴿子,雙翼展開,尾部翹起,頭部的啄子微微向下,好象在尋找地面上的目標。鴿子帽的頂部開了一個橢圓形的洞口,表示鴿子的頭尾和兩翅翹起,背部凹下去,看上去既真實而又富有想像力,生活中的實物和藝術的誇張得到了有機的結合。鴿子帽的邊沿都用彩色絲線繡上花紋,鑲上花邊,釘上亮光片。鴿子帽頭部的啄子上還要釘上松花、銀泡,使鴿子頭部的立體感更加突出。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

姑娘們梳妝打扮的時候,將鴿子帽戴在頭上,再用一根彩色的繞頭索,連同頭髮辮子一起,盤繞在鴿子帽上。繞頭索是用幾種顏色的毛線、絲線或者尼龍線編制而成的,形狀跟頭髮辮相似。繞在頭上能使鴿子帽穩固,色調得到合理的搭配,給人一種新鮮協調的感覺。青年女性戴上鴿子帽,顯得俊俏活潑,更有朝氣。

已婚年輕婦女的頭飾主要是裹平頭。包裹平頭的方法步驟是,將頭髮辮子盤繞在頭頂上,用一塊正方形的黑布面料,將兩角對齊,摺疊成一個三角形,把頭包裹起來,再用一根繞頭帶搭在黑布面料上綁紮起來。繞頭帶是用黑色布料做的,長一米有餘,寬五厘米左右。繞頭帶每隔一段就繡上一幅圖案。這種包裹平頭的裝飾,看上去人顯得成熟、穩重、端莊。

彝族的老年婦女的頭飾是梳大高髻。因為上了年紀,有的老年婦女的頭髮不太多我,所以梳大高髻時就要有一個圓形的假髻,這種假髻的中間有一個圓孔,就象一塊璧玉的形狀。梳髻時將髮辮編在頂部,再把假髻罩上去,又把髮辮從假髻的圓孔穿出來,將假髻盤繞起來然後用一個髮簪穿別進假髻上,包上黑布帕,紮上繞頭帶就算完畢。老年婦女梳裹大高髻顯得莊重、嚴肅,更有不可輕意冒犯的長者姿態。彝族婦女的服飾式樣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各個年齡段所選擇的顏色不同。未婚女性以白色為主,已婚婦女以藍色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但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婦女,衣服的胸前都鑲嵌詁彎襟花圖案,不論長袖劃短袖的衣服,袖口上都鑲上彩邊,繡上花紋圖案。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

彝族青年姑娘的服飾為面襟衣裳,在右腋下方扣紐。面襟胸前鑲有彎襟

花,彎襟花的形狀象一把彎尺,又象一個“廠”字,從衣襟的左上方開始到右上方,又從右上方斜斜地延伸到右下方腋下。這種彎襟花是提前刺繡的,繡好之後,再鑲嵌在衣服的面襟上,繡花圖案的寬窄要根據衣服而定。繡花圖案鑲嵌好以後,還要在彎襟花圖案的周圍,鑲上幾條彩邊,釘上亮光片和銀制的松花銀泡。

除了衣襟上的彎襟花以外,還要在衣裳袖口上繡上花紋圖案。袖口上的花紋圖案以刺繡和鑲嵌結合。刺繡就是把花紋圖案直接繡在袖口上,刺繡的內容有四瓣花、八角花、三角形、貓腳跡等;鑲嵌上去的有彩條,塑膠製成的亮光片。

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白龍潭村彝族婦女的服飾

彝族婦女的花褲帶。花褲帶是用一根一米多長的白色布料縫製的,褲帶的兩端各有一個茄子塊(實際上不是匣子的形狀,而是長方形、正方形或者桃子的形狀)。茄子塊的兩面都繡上花,鑲上一些塑膠製成的妝飾品。系在腰間,在右方打一個結,將兩個茄子塊微微顯露在衣襟下面。

斑尖鞋。這種鞋一般是老年人穿的。形狀就象古裝戲劇里演員穿的高底鞋,但底子不那么厚。鞋子的前端尖尖的,又象一隻小快艇的形狀,鞋面上繡上花紋圖案,每逢婚禮、喜事或重大節日,老年婦女就穿上這種鞋子,為婚禮、喜事、節日增添新的氣氛。

衣領。彝族婦女的衣領在做衣服時為矮領,不做任何修飾,但要另外做一條假領,彝族稱之為領索。衣裳領的長短、寬窄因人而定。衣領用幾層布疊制而成,鑲上花邊,中間繡上花紋圖案,下方釘上幾十根銀鏈,銀鏈比較細短,銀鏈的下端都有一個銀墜,銀墜的形狀有菱形、方塊形或者小燈籠、小魚、小蝦之類的小動物,均為立體形。

滿襟圍腰。這種圍腰不在生活當中使用,基本上是一種特有的裝飾。

圍腰就象廚師用的圍腰一樣。圍腰的正面繡上大方顯眼的花紋圖案。有的是鳳串牡丹,有的是喜鵲串梅,也有的是荷下鴛鴦戲水圖,除了正面的刺繡以外,圍腰的邊沿依然要鑲上花紋。系這種圍腰要有一根十分講究的圍腰索,價錢要在幾百元以上。圍腰索要用十幾個躉塊或半塊的銀圓和銀鏈子配製組合而成,圍腰索的兩端各有一個半立體形的銀球,銀球上刻有龍鳳圖案,銀球上有一個掛鈎。系圍腰時圍腰索掛在頸上,延伸到兩肩用掛鈎鉤住圍腰上方的銀扣。圍腰的後帶是從腰間向後,有兩條長方形的帶子,帶子上也有一定的花紋圖案。

如果遇上婚禮、喜事、節日,或者外出跳玩,年輕姑娘們除了穿上鮮艷的服裝外,還要在衣扣上戴上一些銀器,如三塞、手巾索、銀索、銀針筒之類的裝飾物。

江川彝族習俗

江川縣的彝族全部分布在安化鄉的五個彝族村〈安化、董炳、光山、新莊、早谷田〉,前衛鎮的石河村,九溪鎮的陽山莊、矣文村,大街鎮的白龍潭村為山區或半山區。

江川彝族人民性格開朗,熱情,勤勞樸實而又能歌善舞,待人真誠。男子喜飲酒,婦女擅長繡花草,姑娘甚至老人都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上繡上鮮艷的花草圖案,姑娘還繡花褲帶送給相好的小伙子。婦女用黑巾纏頭,用頭背物,手戴銀鐲或玉鐲,耳戴耳環、耳墜。近代青年,特別是姑娘,喜安金牙作為裝飾,矣文村婦女多半吸菸筒。清代前,男子外衣用六十對銀制紐扣,民國時期改用銀毫四五十對作紐扣。

江川彝族習俗江川彝族習俗

江川境內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據傳文字起源於明代。矣文村曾有《彝

書》四卷,記述了從建文帝始至清末民族的歷史,文化大革命中被當成“四舊”焚毀。現能懂彝文的人也很少。前衛石河村的彝族通用漢語,已不再會講彝語,只保留下一些彝語地名。境內彝語屬石屏方言。

江川彝族習俗江川彝族習俗

跳樂、對歌是彝族民眾主要的歌舞活動。其歌唱內容涉及到天上人間,花草樹木,勞動生活,愛情友誼,傳說故事;而且,思維敏捷,多能現編現唱。舞步粗獷豪邁,熱情奔放,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跳樂在銀琴(又稱月琴)的伴奏下,敲著羊皮鼓,拍著巴掌,圍成圓圈,踩著節拍,男女成隊,頭、身隨著舞步左右微微搖晃,在明亮的月光下進行,又稱為“月下舞”。

彝族喪葬,古代習慣用火葬,清朝初年後改用棺木土葬。男女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在對歌、跳樂中自由戀愛,但形式上仍由媒人說媒訂婚。彝漢之間可互相通婚。

歷史名人

民國以來,有“雲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有巴拿馬世界書法大賽第二名獲得者楊嘉善;有“滇軍完人”、抗日烈士、陸軍上將唐淮源;有陸軍上將、滇軍代總司令、代理雲南省長金漢鼎;有護國運動中屢建奇功,被孫中山譽為“邦家之光”的中將魯子材;有擅長國畫,被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和《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的書畫家普文治。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