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區

哈密地區

哈密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敦煌市為鄰;南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有長達586.663千米的國界線。轄哈密市、伊吾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3縣市,面積13891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56萬,有漢、維、哈、回、蒙等3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1.8%,城鎮人口約占58.3%。地區行政公署駐哈密市。農13師駐哈密市大營房。

基本信息

概述

 哈密地區 哈密地區

哈密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地區肅北縣安西縣敦煌市為鄰;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有長達586.663千米的國界線。

地區最北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鄉大哈甫提克山,約北緯45度5分33秒;最南為哈密市南湖鄉白龍山附近,約北緯40度52分47秒;最東在星星峽東北約東經96度23分處;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約東經91度6分33秒處。南北相距最長有440千米,東西相距最長約404千米。全地區總面積約15.3萬平方千米,占新疆總面積的9%,為新疆第三大地州。這個面積比山西山東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寧夏台灣等10個省、區的面積都大。

哈密地區下轄一市兩縣,即:哈密市伊吾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轄區內駐有新疆農13師、烏魯木齊鐵路局哈密分局吐哈石油勘探指揮部哈密煤業集團新疆鋼鐵集團雅滿蘇礦新疆第6地質大隊704地質大隊伊吾軍馬場等20多箇中央、自治區駐哈單位。

哈密市位於哈密地區南部,北接天山與伊吾縣、巴里坤縣為鄰,總面積84977平方千米,占全疆總面積的5.2%,其中市區面積約23平方千米。伊吾縣地處地區境內天山北坡東端,南以天山為界與哈密市相鄰,西與巴里坤縣接壤,總面積19735平方千米。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位處地區境內天山北坡西端、天山和阿爾泰山余脈之間,南隔天山與哈密市為鄰,東界伊吾縣,總面積38445平方千米,占全疆總面積的2.2%。

行政區劃

哈密地區轄1個縣級市、1個縣、1個自治縣,共有5個街道、10個鎮、27個鄉,59個社區、179個村委會,1個場。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和新疆軍區伊吾軍馬場。地區行政公署駐哈密市建國南路28號。

哈密地區  面積138918.11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2004年)。
哈密市 面積81793.94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郵編839000。市人民政府駐廣東路。
伊吾縣 面積19820.72平方千米,人口 2萬人。郵編839300。縣人民政府駐伊吾鎮。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面積37303.79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郵編839200。縣人民政府駐巴里坤鎮。

歷史沿革

哈密地名初見於西遼的哈密力,元代又稱合迷里、渴密里等。明代作哈密。維吾爾語稱“庫木勒”,含義來歷尚待考證。也有認為哈密一名源自公元前烏孫族王“昆莫”,“昆莫”居住之地則稱為“昆莫勒”,意為“像太陽一樣的統治者”。

哈密古稱昆莫,曾為烏孫王府所在地。公元前60年,哈密內屬中央王朝(西漢),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東漢時稱伊吾盧,置宜樂都尉。三國時魏置宜禾伊吾都尉。北魏置伊吾郡,隋設伊吾郡和柔遠鎮。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置西伊州(後改為伊州)。唐末歸西漢金山國,後轉附西州回鶻漢國。
元代稱哈密力,隸甘肅行省。元末割據自立,稱哈密國。明永樂年間(1406年)設哈密衛。清康熙年間一度被蒙古準格爾部占領,後歸附清朝,被封為一等札薩克,編旗設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升為直隸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哈密直隸廳為哈密縣,改鎮西直隸廳為鎮西縣,隸迪化府。民國23年(1934年)5月,成立哈密行政區,轄哈密縣、鎮西縣和七角井設治局。民國24年(1935年)7月置伊吾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1月,伊吾設治局升格為三等縣;8月,哈密縣由二等縣升為一等縣,鎮西縣為二等縣,伊吾由三等降為五等縣,七角井仍為設治局。
1950年,設哈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哈密縣,轄哈密、鎮西、伊吾三縣和七角井中心區。1954年1月4日,鎮西縣改稱巴里坤縣;9月30日,巴里坤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撤銷七角井中心區,改設七角井鎮(鄉級鎮),歸哈密縣領導。1955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改稱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1961年,成立哈密市,由哈密專署領導。1962年,撤銷哈密市,併入哈密縣。

1970年12月19日,哈密專區改稱哈密地區,地區行署駐哈密縣,轄哈密、伊吾兩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區直轄的鄯善縣劃入哈密地區,哈密地區轄3縣、1自治縣。1975年1月30日,鄯善縣劃歸吐魯番地區。

1977年1月6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哈密市(縣級市)。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2縣(哈密、伊吾)、1自治縣(巴里坤)。1983年9月9日,哈密縣併入哈密市。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1縣(伊吾)、1自治縣(巴里坤)。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哈密地區總人口492096人。其中:哈密市 388714人、巴里坤縣 85964人、伊吾縣 17418人。2001年末總人口為51.14萬人。

地形地貌

雄偉壯闊的東天山橫亘於哈密地區中部,極大影響了地區的地形地貌。東天山是一個由幾條平行山脈和山間盆地組成的龐大山系,占據了哈密地區絕大部分面積。地形輪廓可概括為四山夾三盆(地)。
哈密地區的地形,中間高南北低,地勢差異大。中部是天山主脈——巴里坤山哈爾里克山和支脈莫欽烏拉山等高大山地,呈北東-南西走向延展。最高峰是哈爾里克山主峰托木爾提峰,海拔4886米;巴里坤山的最高峰月牙山,海拔4308米。海拔3300~3600米以上的山峰,現代冰川廣布,有多種形態類型的冰川和冰蝕地貌。這些山巒重疊的高大山地,是區內氣流運行的屏障和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南北兩側是中低山區,包括中蒙邊界的東準噶爾山地及哈密盆地以南久經侵蝕起伏平緩的覺羅塔格山。這些山低而散亂,頂部渾圓,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上下,乾谷寬闊,地表為殘積、坡積岩屑所覆蓋,通稱戈壁。哈密盆地以南的被稱作嘎順戈壁
整個山區面積占地區總面積的五分之三。
在這四個山地之間橫列著三個斷陷盆地。位於覺羅塔格山和天山主脈之間地是哈密盆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這是地區最大的盆地。最低處沙爾湖,海拔高度只有53米。地區最大的綠洲——哈密市即位於其上。
處在天山主脈與支脈莫欽烏拉山之間的是巴里坤盆地伊吾河谷地,這是一個長條狀構造盆地。兩者以達子溝為分界,東為伊吾河谷地,西為巴里坤盆地。伊吾縣和巴里坤縣分別位於其上。該盆地地勢高寒陰濕,草原廣布,是哈密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地處莫欽烏拉山與東準噶爾山地之間的是三塘湖-淖毛湖盆地。該盆地海拔在1000米以下,中間一帶形成盆地最低處,海拔300多米。這是哈密地區天山以北緯度最高、地勢最低、熱量最富的奇特地區。地面多為戈壁及各種風蝕地貌。

氣候

亞歐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但由於高大的天山山脈之影響,造成各地氣候差異明顯。地區全境可劃分為5個氣候帶、共7個氣候區:暖溫帶極乾旱區(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溫帶極乾旱區(三塘湖盆地、七角井盆地)、溫帶乾旱區(伊吾谷地、天山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帶)、溫帶亞乾旱區(巴里坤盆地、天山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帶)、寒溫帶乾旱區(天山南麓海拔2000~3000米地帶)、亞寒帶亞乾旱區(天山北麓海拔2000米~3000米)、寒帶亞乾旱區(天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區)。
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徵是:乾燥少雨,晴天多,光照豐富,年、日溫差大,降水發布不均;春季多風、冷暖多變,夏季酷熱、蒸發強,秋季晴朗、降溫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氣層穩定。災害性天氣有乾旱、寒潮、乾熱風、霜凍等,對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
大致來說,以天山為界,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兩個氣候區。天山南部的哈密市,乾燥少雨,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年均氣溫攝氏9.8度,年均降水33毫米,蒸發量33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3358小時,無霜期182天。是特色瓜果的主產區。天山北部巴里坤和伊吾冬冷夏涼,年均氣溫攝氏1~3度,降水89~203毫米,無霜期104天。是哈密地區的畜牧業基地。
哈密市獨特的氣候,非常有利於瓜果的生長。其中,哈密瓜哈密大棗即為其佼佼者。巴里坤和伊吾則分別以巴里坤馬鹽池羊名聞全國。

哈密地區哈密地區

土地資源
哈密地區土地總面積為21487.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0多萬畝,草場6000萬畝,林地450多萬畝,水面21.5萬畝。未被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山共15180多萬畝,占地區土地總面積的70.65%。
哈密地區現有荒地1057萬畝,其中一、二級宜墾荒地約172萬畝,這些荒地地勢較平,土質較好,有機質含量較高,只需簡單改良即可耕種;還有宜用的較差荒地(三、四級)885.5萬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哈密地區的礦種和類型比較齊全配套,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目前已探明礦種76種,主要優勢礦產資源有鎳金石油天然氣石材芒硝黃腐質酸等。煤炭已探明儲量388.7億噸,在三道嶺建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煤炭資源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山東魯能集團新疆新能集團和哈密地區行署三方於2003年6月簽署開發協定,準備依託大南湖煤田沙爾湖煤田,分別在這兩大煤田建設6×600MW的大型坑口電站;黃腐質酸儲量3.7億噸,居世界第一;鐵礦儲量2.78億噸,占全疆的42%,雅滿蘇鐵礦是新疆銅礦儲量就近1000萬噸,其總體品位比我國最大銅礦——江西德興銅礦還要高,開發前景非常廣闊;鎳資源儲量居新疆之首,全國第二。芒硝儲量1.56億噸;哈密石材資源更是得天獨厚,天山藍、星星藍等珍貴石材是國內唯一產地。
水資源
哈密是乾旱缺水地區,水資源主要以天山冰雪和地下水為主。全地區可利用水資源16.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7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8.2億立方米。地區人均占有地表水不足2000立方米,是少水地區。全地區有大小河流142條,均為季節性內陸河,水源以山區降水和冰雪融化補給。較大河流主要有伊吾縣的伊吾河、巴里坤縣的柳條河、哈密市的石城子河等。全地區有冰川226條,主要分布在哈爾里克山和巴里坤山,面積180.9平方千米,折合水儲量65億立方米,每年可調節水量8000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1.6萬千瓦。
目前,全地區已修建水庫35座(總庫容8780萬立方米),小塘壩25座,水渠5316千米。較大的水庫有、榆樹溝水庫、石仁子水庫等。
野生動植物資源
哈密地區野生動物種類有獸類5、21、59;鳥類16目、43科、161種;爬行類2目、7科、18種;兩棲類2目、2科、4種;水族類2目、5科、10種;昆蟲類13目、96科、359種。合計共40目、174科、617種。雪豹野驢北山羊野駱駝等10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鹿盤羊鵝喉羚鷹隼等25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野生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96科、473、1490種。其中,蕨類植物1科、1屬、2種;裸子植物門6科、11屬、28種;被子植物門89科、445屬、1460種。這些植物中,有野生中草藥約150種,雪蓮貝母黨參柴胡麻黃甘草等最為著名。
另外,地區還有種類繁多的真菌類,其中以巴里坤所產各類野生蘑菇最為有名,其味道鮮美,是當地名產。
社會事業
截至2002年,哈密地區擁有各類學校347所、教師5956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普通中學51所,普通國小73所,在校生10.7萬人。

地區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技術人員11894人,獨立研究開發機構3個。

地區有衛生機構83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58個,病床252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330人。

地區有文藝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館4個,文物機構3個。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5%。
經濟發展
按照中共哈密地委、哈密地區行署提出的“以工業經濟為主導,帶動現代化農業和旅遊業共同發展”經濟發展思路,地區著重發展了煤炭、電力、鐵礦、石材、有色金屬、無機鹽化工等優勢產業;農業堅持“南園北牧”發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哈密瓜鹽池羊等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旅遊業,開發了一批以天山風景名勝區為依託的特色景點;地區還全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結合地區實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從小範圍、局部性向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方向發展。

2002年,全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1億元,較上年增長8.2%,.其中,一、二、三產業所占增加值比例為17.1:35.8:47.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745元;職工年均工資12044元,同比增長9.0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43元,同比增長10.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5億元,比上年增長7.1%;完成財政收入2.18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01億元。
截至2003年3月,全地區有個體工商戶12000戶,從業人員18248人,註冊資金23598萬元;民營企業481戶,從業人員2703人,註冊資金33925萬元。

人口 民族

人口
截至2002年底,哈密地區總人口為51.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63萬人,非農業人口26.34萬人。漢族人口35.78萬人,占總人口的68.4%;少數民族人口16.19萬人,占總人口的31.6%。全地區總戶數16.04萬戶,戶均3.24人。在總人口中,中央、自治區駐哈單位約占39%。
民族介紹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唐朝開成五年(840年)回鶻西遷時,有部分回鶻人即來到伊州,逐步融合了當地其他民族,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在哈密地區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縣,2002年有9萬多人。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生活習俗受宗教影響很大,禁食豬、驢、狗及自死的牲畜肉。烤肉抓飯為其著名食品。維吾爾族能歌善舞,以十二木卡姆最為有名。
漢族,早在漢代,即有漢族人遷居哈密。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設立宜禾都尉,在此留兵屯田。在南北朝時,更有漢族2000餘家在伊吾(今哈密)建立了政權。隋唐時期,漢族大批遷入哈密,並在伊州下屬三縣建有道觀4座。自五代到明朝,也不斷有漢族來哈密。清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有大批漢族遷居哈密地區。漢族分布在地區各縣市的城鎮和農村以及駐哈單位,是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巴里坤的漢族保留了較多的傳統習俗。特色食品有蒸餅、封羊肉、臘羊骨頭等。新疆小曲是國家認定的新疆唯一漢族地方戲曲,哈密地區是其主要流傳區之一。
哈薩克族,哈密地區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山區,多從事畜牧業,有“馬背上的民族”之喻。信奉伊斯蘭教。在19世紀末,逐步遷入哈密地區,現有人口4萬多人,多屬克烈乃蠻瓦克三個部落。民間文化有阿肯彈唱姑娘追等。
回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約1.5萬人,多為清代遷入。信奉伊斯蘭教。回族與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主要節日是肉孜節古爾邦節。回族的小吃較為有名。
哈密地區還有蒙古族等其他20多個少數民族,但人數較少,除蒙古族有2000多人、滿族1500多人外,其他民族人數均在千人以下。

哈密地區旅遊資料

哈密城歷史悠久,天山山脈橫亘其中,造就了許多奇特的地貌奇觀,融南北疆景色與氣候於一地,有“新疆縮影”之稱。哈密駐有農十三師。
區號:0902
郵編:839000
區劃:轄哈密1市,伊吾1縣,巴里坤1自治縣。

全景遊覽

哈密博物館 展廳面積800餘平方米,收藏有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12000餘件。其中17(類)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位置:哈密市市區廣東路360號。
門票:10元。
蓋斯墓 是來華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弟子的陵墓,為伊斯蘭式建築,高約10米。
位置:哈密市西郊。
門票:6元。
回王陵◆ 是1813~1930年,名副其實的三代“哈密回王”的陵寢,建築群占地約1.3公頃,周有圍牆,分三部分,其中包括艾提卡大清真寺。
位置:哈密市回城鄉。
門票:20元。
廟爾溝 哈密四世回王玉素甫曾在此修建避暑行宮,現已頹廢不堪,殘壁上的繪畫依稀可辨。
位置:哈密市東25千米黃田農場附近。
八大石 這裡有盛開櫻花的山谷、哈密王避暑山莊、果園。果園內有八塊形態各異、比房屋還要高大的巨石。
位置:哈密市黃田農場北端木爾提峰南坡。

五堡魔鬼城◆ 為新疆三大魔鬼城之首,典型的雅丹地貌,極為廣闊。從景區大門到當地人的聖地——艾斯克霞爾古堡有18千米。景區內的古墓群已經清理出來的有113座之多,出土了乾屍等著名文物。夜幕降臨時,古堡里能聽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叫。
位置:哈密市五堡鄉以南20千米。
門票:20元,古墓群10元。
拉普喬克故城
有南北二城,現被闢為居民住地和果園,尚可見城遺蹟。城旁有古代佛寺遺址和烽火台。
位置:哈密市五堡鄉四堡村。

墩墩灣岩畫 岩畫位於一塊花崗岩上,一幅內容為牛的造型,另一幅為山羊的造型。
位置:哈密市沁城鄉頭宮村。

猴娃山石雕群 山上有許多栩栩如生的石猴、石熊、石鷹等“雕像”,是大自然的傑作,極壯觀。
位置:哈密市沁城鄉。
焉不拉克古墓群 面積達8000平方米,是新疆東部最重要的一處青銅時代的墓地,距今約4000年。有豎穴土坑墓、豎穴生土二層台墓。

位置: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焉不拉克村。
哈密鴕鳥養殖場 成立於1995年7月。是新疆、甘肅、青海三省鴕鳥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的養殖企業。
位置:哈密市西山鄉火石泉開發區。
門票:5元。電話:2397052。

藏佛寺 又名白楊溝佛寺遺址,系唐代佛洞寺院遺址。佛洞開鑿在白楊溝兩岸的土崖邊;共有11窟,20多個佛洞,有些殘存的壁畫仍依稀可辨。洞窟上面還留有大型佛寺遺址。
位置: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白楊溝村東1千米。

哈密天山風景區◆ 總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分寒氣溝、松樹塘、鳴沙山、白石頭、天山廟五個遊覽區。
位置:哈密市白石鎮。

鳴沙山 在大草原上的一座長5千米的沙山,山中有泉,沙可鳴。有旅遊接待站,備有滑沙爬犁。
門票:10元。

小貼士:我國四大鳴沙山:新疆哈密鳴沙山、甘肅敦煌鳴沙山、寧夏中衛沙坡頭、內蒙古鄂爾多斯響沙灣。
白石頭 由草原牧場、原始森林、度假村構成。區內有一臥牛般大小的白玉般巨石。景區綠草如茵,野花競放,氈房星點,還有巨型雕塑。
門票:8元。

松樹塘 伊吾軍馬場所在地,該場飼養有黃臀赤鹿。西北側有高山滑雪和滑冰場。山上森林密布,有漢代任尚碑、燒陶遺址等古蹟。
門票:15元。

天山廟 清乾隆五十一年修建。現僅存有三間磚木結構的空殿和一塊斷碑。天山路蜿蜒曲折凡三十六盤,道旁山高林密,鷹囀鹿鳴。有天山唐碑。
門票:5元。

寒氣溝 沿溝而上可飽覽中山帶森林、高山草甸、冰緣與冰川地貌等垂直景觀。這裡適宜開展山間徒步、森林觀賞和科普探險游。
門票:8元。

口門子 曾是古絲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古代軍事上的險關要隘。一座天山峽口,三面崇山峻岭。一出峽口,則是開闊的草原。
位置:哈密市白石頭鄉北部。
門票:8元。

巴里坤湖 古稱蒲類海,面積113平方千米,湖中一南北向砂堤,將湖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哈薩克族牧人常在湖邊舉行盛大的“阿肯彈唱會”。
位置:巴里坤縣西18千米海子沿鄉。

門票:10元。
怪石山 最怪的是滿山的小石窟,蜂窩式的石洞規模之大、類型之多及形態之妙都堪稱一絕了。石洞中棲息著上千隻野鴿子。景區還有著名的鏡兒泉。
位置:巴里坤縣西18千米海子沿鄉,巴里坤湖西北7千米。

大河唐城 唐代古城遺址,國家保護文物。古城呈長方形,分為東西兩個小城。城牆最高近10米。寬12米。僅在西牆開有一門。
位置:巴里坤大河鄉東頭渠村東部。
門票:10元。

黑溝風景區 黑溝河谷中森林茂密,瀑布轟鳴,風景如畫,溝口還矗立著一塊古代自然保護碑。溝內有天山雪松、瀚海鰲城、尖山曉日、岳台留勝、屯稼堆雲等勝景。
位置:巴里坤縣花園鄉。

絲路烽燧 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巴里坤保留各時代的烽燧共29座。大部分烽燧都是清代建築。
位置:巴里坤縣,三塘湖鄉東北有5座墩台。

喀爾里克冰川 海拔高度4888米,終年積雪,分布著大小63條冰川,其中的平頂冰川面積約0.7平方千米,其側的高山湖泊,有固體天然水庫之稱。
位置:伊吾縣鹽池鄉南10千米處。
門票:20元。

民族風情

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按照伊斯蘭教規定日期,在封齋一月滿時開齋,開齋之日就是肉孜節。節日期間互相拜訪問候。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就是宰殺牲畜祭祀“胡大”(真主),與親友分享。在肉孜節後70天舉行。節日期間民間舉行文體活動。按照習慣,回族過肉孜節比較隆重,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則把古爾邦節作為大節。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民族風味食品獨具特色。主要有:哈密瓜葷素大菜系列、羊肉燜餅子,野菜系列(蘑菇、椒蒿、沙蔥),油酥饃、扒羊肉、回族粉湯及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饢、涼皮、烤包子、黃面、奶茶等西域風味傳統食品

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稱伊州。伊州音樂傳入中原經過加工後,稱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為基礎,在其前後加上引子和尾聲,以蔓延其聲調的大型樂曲。伊州大曲中間含有中原漢族音樂的成分。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繼承和發展。伊州樂在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地吸取新民間音樂成分而發展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認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來的軀幹”之一。哈密木卡姆是由散序曲、歌曲(歌舞曲)兩部分組成。哈密木卡姆是大型民歌套曲型木卡姆,民間音樂成分較多,尤其是山區木卡姆,是更富有民間風味的民歌;在音樂結構上,僅由民間歌曲組成,沒有專門器樂演奏的間奏曲。

麥西來甫在維吾爾族居住地盛行著麥西來甫。哈密的麥西來甫有其地方特色,計有青苗或麥苗(維吾爾語稱柯克或瑪依薩)、瑞雪、婚禮、迎春、手絹等。麥西來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舞集會,如青苗麥西來甫是最先由發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隻花瓷碗裡,待長出幼苗後,邀請本村的人來參加麥西來甫聚會。當聚會開始後,先敲響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間艾捷克手演奏一段優美動聽的木卡姆樂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導全場歌舞進入高潮,這時東道主雙手托著置有兩個瓷碗青翠碧綠麥苗的盤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邊舞邊唱。阿肯彈唱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歌唱的民族,歌和馬是哈薩克族的兩隻翅膀。哈薩克族中有很多民間歌手,對其中優秀歌手稱之為“阿肯”意為游唱詩人。

在哈薩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區等地,每到盛夏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文藝盛會—阿肯彈唱。彈唱會以對唱為主,對唱有二人對唱,四人對唱,亦有一人彈唱敘事長詩的。阿肯伴隨冬布拉的琴聲,觸景生情,即興創作,邊彈邊唱。曲調優美動聽,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阿肯的彈唱,形式比較簡單自由,所具備的條件是一匹馬和一把自製的冬布拉,走遍天下,唱遍天下。

友好城市

河南鶴壁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