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哺乳動物]

馬鹿[哺乳動物]

馬鹿(學名:Cervus elaphus)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共有24個亞種,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身體呈深褐色,背部及兩側有一些白色斑點。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夏毛較短,沒有絨毛,一般為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馬鹿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非。

基本信息

概述

名稱:馬鹿
拉丁學名:Cervus elaphus
命名:Linnaeus,1758
體長:180厘米左右

馬鹿馬鹿

角長: 1米左右
壽命:16~18年
肩高:肩高110~130厘米
體重: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森林、森林草原、灌叢
致危因素: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棲息地破壞
保護措施:限制捕獵

動物特徵

形體

馬鹿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雌獸比雄獸要小一些。蹄子很大,側踢長而著地。尾巴較短。

頭部

頭與面部較長,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

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獸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獸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或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乎成直角;主幹較長,向後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並以此區別於梅花鹿白唇鹿的角。第三叉與第二叉的間距較大,以後主幹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幹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數淺槽紋。

披毛

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故亦稱“白臀鹿”。

種群差異

馬鹿馬鹿

由於產地不同,馬鹿的形態也有一些差異,在全世界共分化為23個亞種,其中生活於北美洲的北美亞種又叫北美馬鹿,體形最大,有的個體的體重超過400千克。中國的馬鹿大約有7—9個亞種之多,而且大多是中國的特產亞種。中國的亞種有:

東北亞種: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
阿拉善亞種: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分布在寧夏賀蘭山
甘肅亞種: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分布在祁連山、四川西部、西藏東部。
阿爾泰亞種:Cervus elaphus sibiricus,分布在新疆西部、北部,烏魯木齊、準噶爾、阿爾泰。
西藏亞種:Cervus elaphus wallichi,分布在西藏東南郎縣、米林、墨脫交界。
天山亞種: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分布在新疆天山東部。
塔里木亞種: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分布在塔里木盤地。

物種狀況

馬鹿在中國尚有一定數量,在黑龍江吉林可能有近10萬隻,但由於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隻下降到4000—5000隻;阿爾泰馬鹿由70年代的10萬隻下降到4萬隻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隻左右的速度銳減。如果這樣下去,野生馬鹿很快就將有絕跡於伊犁河谷的危險。

生活習性

馬鹿馬鹿

棲息

馬鹿屬於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由於分布範圍較大,棲息環境也極為多樣。東北馬鹿棲息于海拔不高、範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則主要棲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冷杉林邊緣;而在新疆,塔里木馬鹿則棲息於羅布泊地區西部有水源的乾旱灌叢、胡楊林與疏林草地等環境中。

遷徒

馬鹿還隨著不同季節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經常變換生活環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遠距離的水平遷徒,特別在夏季,僅活動於數個“睡窩子”之間的狹小範圍,由此常被當地人稱為“座山鹿”。

生境

在選擇生境的各種要素中,隱蔽條件、水源和食物的豐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它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境,不僅有利於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田等生境活動。

食性

馬鹿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後的活動更為頻繁,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種類多達數百種,也常飲礦泉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

種群

平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群體成員包括雌獸和幼仔,成年雄獸則離群獨居,或幾隻一起結伴活動。馬鹿在自然界裡的天敵有、豺、猞猁等猛獸,但由於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所以也能與捕食者進行搏鬥。

繁殖習性

馬鹿

馬鹿

馬鹿的發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時雄獸很少採食,常用蹄子扒土,頻繁排尿,用角頂撞樹幹,將樹皮撞破或者折斷小樹,並且發出吼叫聲,初期時叫聲不高,多半在夜間,高潮時則日夜大聲吼叫。

發情期間雄獸之間的爭偶格鬥也很激烈,幾乎日夜爭鬥不休,但在格鬥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時並不堅持到底,而是敗退了事,強者也不追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時,才會使一方或雙方的角被折斷,甚至造成嚴重致命的創傷。取勝的雄獸可以占有多隻雌獸。

雌獸在發情期眶下腺張開,分泌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經常搖尾、排尿,發情期一般持續2~3天,性周期為7~12天。

雌獸的妊娠期為225~262天,在灌叢、高草地等隱蔽處生產,每胎通常產1仔。初生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斑點,體重為10~12千克,頭2~3天內軟弱無力,只能躺臥,很少行動。5~7天后開始跟隨雌獸活動。哺乳期為3個月,1月齡時出現反芻現象。12~14月齡時開始長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個枝叉。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6~18年。

常見品種

馬鹿馬鹿

挪威馬鹿 、巴巴里馬鹿科西嘉馬鹿 、西非馬鹿 、中歐馬鹿、蘇格蘭馬鹿、西班牙馬鹿 、東歐馬鹿 、大夏馬鹿 、塔里木馬鹿、克什米爾馬鹿西藏馬鹿 、白臂鹿。

有些專家認為加拿大馬鹿是獨立種類,而不是馬鹿的亞種。如果加拿大馬鹿是馬鹿的亞種,馬鹿亞種列表中就多了一個亞種:加拿大馬鹿。

如果美洲馬鹿是獨立中了的話,以下亞種就是加拿大馬鹿的亞種:蒙古馬鹿 、東北馬鹿 、阿爾泰馬鹿、西伯利亞馬鹿 、天山馬鹿、落基山馬鹿、馬尼托巴馬鹿、羅斯福馬鹿、加利福尼亞馬鹿。 

種鹿飼養

馬鹿馬鹿

生茸前期,每頭鹿精料每天由1公斤增加到2公斤。生茸期,精料加到5公斤左右,生茸結束也要堅持給精飼料,這是與飼養“專職”產茸鹿不同的地方,但精料數量要減到2公斤,使膘情保持九成,為9~10月配種期做好準備。對種公鹿按飼養要點做好了,對成年母鹿的飼養也要跟上。

最主要的還是產茸量,包括它產茸的茸型,你看下邊那門枝要小,上邊要肥大,采茸量要高。一般達到六、七鋸的時候,至少要40多斤采茸量。

馬鹿在中國南北方都可以飼養。但在買鹿的時候要因鹿種制宜,因地域制宜。比如說在北方飼養,就選擇比較耐寒的,像清原馬鹿、天山馬鹿這類品種。要是在南方比較炎熱的地方,就可以選擇塔河馬鹿。但不管您買哪種馬鹿,都一定要到比較大的、信譽度高的鹿場;再有就是買鹿時,要通過有關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拿到他們的鑑定證明,或鹿場的檔案檔案。

飼養管理

馬鹿

馬鹿

鹿舍建造

要求地勢平坦高爽、陽光充足、背風向陽、安靜、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鹿舍由棚舍和運動場兩部分構成,四周設有圍牆,高3米,運動場鋪沙,每隻鹿占地6平方米。

配合飼料

鹿是反芻草食動物,堅持以本地飼料資源出發來配製日糧,日糧分精料和粗料。粗料有柞、楊、柳、槐樹枝葉、大豆秧、紅薯秧、甜菜、青貯飼料;糖料有玉米、豆類、糠麩等。要根據公鹿、母鹿的營養需要,合理進行調配,以滿足生長發育和生產的需要。

科學餵養

做到“三定”:一定時,每天餵3次,早7點、午12點、晚6點;二定量,粗料自由採食,一般10-15公斤,精料0.75-l公斤;三定水,供足清水,冬飲溫水(15-20℃);採取自由飲水,水要常換。

生茸管理

為多產茸,在鹿的生茸期,一般從3 月中旬開始脫盤生茸,此時要一抓飼料,蛋白質提高到20%-25%;二抓切茸,在鹿茸長到3厘米時,從茸頂部縱向切開2厘米,可提高茸產量30%左右;三抓適時收茸,一般馬鹿茸生長60-70天可鋸收,不留過晚,以防角化。

嚴防疫病

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每天要打掃鹿舍、清除糞便,刷洗用具,不餵變質飼料,要經常細心觀察鹿的動態,對發現的病,要立即進行治療。馬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縮病),其症狀表現為: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

適時出欄

出售種鹿可在1-2出欄,同時要及時淘汰失去繁殖能力和低產茸的鹿,對飼養年限較長的老齡鹿也應適時出欄,以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產量

馬鹿

馬鹿

控光養鹿增茸快

養鹿戶可因地制宜建築幾個簡易塑膠大棚,占地面積約為125~225平方米,棚頂安上100~150瓦水銀燈4個,燈高距地面約2.5~2.7米, 照明度為500℃左右。每年從春季開始(最好從1月初開始),每天可增加光照時間6.8~9.5小時,增加光照的天數可在50~60天。大棚內的鹿群,飼養條件與露天一樣。經試驗證明,控制光照養鹿,鹿可提前38~39天脫角生茸。自然光照下的公鹿4月份還未脫角生茸,而大棚控光下的鹿群可提前在2月20日脫角生茸,為延長茸的生長發育期創造了條件。結果,公鹿頭杈茸產量可提高0.88%~13.8%,特別是再生茸,不但長出二槓茸,而且產量平均可提高2~3倍(290%~310%)。

腐植酸鈉添加劑

腐植酸鈉是一種結構十分複雜的多元有機酸,它能促進機體的氧化酸類活力,增加新陳代謝和吸收營養的能力。因此,用腐植酸鈉作為鹿飼料添加劑,鹿的食慾增加,新陳代謝旺盛,為鹿茸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據試驗,每日分三次給每頭雄鹿飼複方腐植酸鈉0.2克,餵前兩小時將固體複方腐值酸鈉用水稀釋為0.05%,pH值為6.5,然後加入精料飼餵。連續餵70天, 到收茸為止。結果試驗組鹿茸單產575克,對照組單產茸490克,增主17%。

加工鹿茸

馬鹿

馬鹿

生長規律

初生的雄性馬鹿(母鹿不長茸),在它的額頂左右兩側的皮膚上,各有一個褶皺狀,上面附有鏇毛的角痕,9—10月齡的公鹿開始生長初角茸,在基部生出眉枝,斜向前伸,與主幹成直角,主幹長,而向後傾斜。第二枝緊靠眉枝,第二枝與第三枝間距較大。主幹末端有時分成2—3個小枝,角枝圓形。採用破茬方法初角茸鮮重達1.0公斤,有的高達2.0公斤以上。成年鹿1—10鋸三杈鮮茸重平均單產3.2公斤左右;3—14鋸四杈比鋸三杈重33%左右乾重增加65%左右。馬鹿茸緻密,黃色茸較多,單門樁較多,多數四杈茸嘴頭很小,有的四杈茸呈掌狀或鏟形。生茸期從4月份開始,到6月份結束,前後75天左右,如不割掉則逐漸骨化成角。9—11月分配種期大部分撞掉,有的自然脫落,第二年再生出嫩茸。

適時取茸

小公鹿頭年取茸約在6月中旬。2年以上的鹿,需待茸長成二槓、頂端呈凹形而第三個分杈還未長出時割取。此時的鹿茸質量好,價值高,一般在6月下旬取頭茬,8月下旬取二茬。取茸前應在其臀部注射醉藥,一般體重100 千克的鹿一次注射氯化琥珀膽鹼注射液0.3毫升;取後應迅速注射25%的尼可剎米注射6毫升。鹿注射了麻醉藥倒地後,即用碘酒在其茸根部四周消毒,割茸後再用碘酒把茸茬消毒,並用止血藥或搗爛的刺筋草(一種止血草)和陳石灰及適量龍骨粉混勻,塗於茸茬處進行止血。

鹿茸加工

排血。把注射針頭插進茸端,用打氣筒針頭注入空氣, 使茸內血順著血管從茬口處全部流出。有條件的也可用排血機進行。

消毒。將鹿茸放在高錳酸鉀溶液和鹼水中消毒,洗去茸上的灰塵和雜質,然後在鹿茸茬口處用粗花線將外皮叉縫數針,以防外皮滑離而影響質量。

蘸煮。目的是使茸中殘留的淤血流出來,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開水浸入茬口,以防血凝而影響鹿茸質量。方法是:手拿茸的注口處把其放入開水中蘸3秒鐘,取了晾一晾再蘸3秒鐘,如此反覆進行10分鐘,再將再次蘸煮時間延至5秒鐘,反覆進行15分鐘再將每次蘸煮時間延長到20 秒鐘,反覆進行30分鐘。當鹿茸茬口流出白沫時,說明茸內余血已出淨了。然後,將茸搖動著全部沒入開水中,5秒鐘後取出涼半小時再進行清洗。

烘烤。將晾好的鹿茸掛在烘房內。第一天烘烤溫度為35~40℃,第二天為40~45℃,第三天為45~55℃,最高不過60℃,直到烘乾為止。最後洗淨消毒(不洗茬口處),晾乾後即可出售。

鮮茸分等

馬鹿鮮茸分為一、二、三和等外,共四個等級,其中一等茸是肥嫩、挺圓、上沖的“蓮花型”或三杈茸,同時要求不扁頭、不拉鉤、不畸形、不骨化。骨化超過全茸40%的,就屬於等外品了。畸形茸就是主幹與分支方位不正,多分支或少分支。鹿茸畸形但不骨化,可以定為三等茸。馬鹿到采茸的時候,有這么兩個標準:馬鹿要是大一點的,就可以放4杈,小一點放3杈,然後必須保證這個嘴頭豐滿。馬公鹿長茸最早從生下來5個月就開始了,初次採下的茸俗稱“毛桃兒”,一周歲鋸下的茸叫“頭鋸兒”,二周歲鋸的叫“二鋸兒”,依此類推。每頭公鹿茸的收入萬元,以後產量逐步下降,到十七、八歲時馬公鹿就可以淘汰了,養殖馬鹿經濟價值較高。

馬鹿文化

馬鹿馬鹿

馬鹿是人們熟知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吉祥、和富貴長壽的象徵。古代《詩經》中就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萍”的記載。遠在漢代,即有“鹿身百寶”之說,民間用鹿產品向皇帝進貢,皇帝也用鹿產品作祭祀。鹿產品作為藥用從先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套用歷史,一直被認為是滋補強壯藥和防治多種疾病的珍貴藥材。

鹿產品自古就是皇帝和達官貴族的長壽補品。鹿的各種內臟皆有補益作用。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記載:鹿茸、鹿鞭、鹿胎、鹿血、鹿心、鹿腎、鹿筋、鹿肉、鹿骨等均可入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養生保健功能,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成為治療百病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成為“中藥的鑽石”。 

經濟價值

馬鹿馬鹿

馬鹿一般在2~4月脫角,5~7月為茸角生長旺盛的季節,9月以後開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質優於白唇鹿的岩茸和水鹿的春茸,僅次於梅花鹿的黃茸。但馬鹿的數量多,鹿茸的產量也高,通稱為四岔,鋸茸重量可達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鋸茸重得多。此外,馬鹿的肉可食,皮可製革;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肉等都可入藥。

由於馬鹿的經濟價值較大,已經有很多地區開展了人工養殖事業。飼養馬鹿的回報率特別高,年回報率是30%~40%,是飼養牛羊豬的2~3倍,所以在中國一些地區,養殖馬鹿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那么要想收穫到優質的鹿茸,要做的工作很多,最主要的還是飼料的配比。一公斤乾鹿茸能賣1800~2000元,而乾鹿角每公斤只能賣100元左右。

馬鹿惟有雄性才長茸,鹿茸一般只長70~90天。許多養鹿戶都選擇了從繁育小鹿到採收鹿茸的一條龍養殖。其中種公鹿的主要任務是人工輸精,獲得高產優質的後代。鹿茸一年可以賣1萬多塊錢,每年要采精可以采1000隻凍精,每隻200元,這就可以賣20萬元。

藥用價值

馬鹿馬鹿

經現代藥理研究,鹿茸有效成份中的膠原蛋白、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硫酸葡萄糖胺硫酸角質素軟骨素、透明質酸、皮膚素,在治療關節炎中起到巨大作用。

鹿茸中豐富的胺基酸,已知的有色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羥脯氨酸、蘇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等20餘種;豐富的維生素A、硫胺素、核黃素;無機鹽鈣、、硫、、鉬、等;微量元素與酶、輔酶和卵磷脂、脂質、激素、白蛋白等這些有效成份均能促進肌肉發育,興奮機體,同時其中的生長激素具有合成代謝作用,能使組織生長,使體內儲存的能量被消耗。

鹿茸有效成份中的生長激素及其前體,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很大的益處,葡萄胺聚糖也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它在免疫系統細胞激酶激活過程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鹿茸中的卵磷脂、腦磷脂、神經鞘磷脂、中性脂肪、脂蛋白、肽類、胺基酸、核苷酸、膽鹼樣物質、維生質、微量元素等均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還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疫病發生和促進創傷癒合及病體康復。

鹿茸的一些藥理作用類似於軟骨,軟骨含有一種能阻止新血管生長的抑制成份,並且這些物質起著一種選擇性的作用,它可抑制迅速增長的癌細胞內血管,這些癌細胞不能獲得生存所需要的營養,這樣癌細胞繁殖將受到抑制,軟骨還可以降低癌細胞對周圍組織的摧毀。鹿茸被廣泛用於抗癌還在於它可以有效降低常規抗癌藥的毒副作用,並且可以提高化療藥對實驗動物的療效,減少腎的損傷。鹿茸還可以增強巨噬細胞功能和免疫力,特別適用於癌症的治療。

鹿茸中的聚胺,包括精胺和腐胺是RNA刺激劑能激活RNA激活酶,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這樣可用於治療小兒發育不良、筋骨萎軟、行遲、語遲等發良不良症。鹿茸中的神經節苷脂可以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還有卵磷脂也具有同樣功效。

鹿茸中的核苷酸成份包括次黃嘌呤和尿苷,均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次黃嘌呤是人體一種內源性調節單胺氧化酶活性物質的生理性調節劑,它能抑制P單胺氧化酸治性,同時鹿茸中的神經磷脂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恢復腦細胞功能,提高記憶力的作用。

鹿茸富含能刺激睪丸細胞增加和睪丸酮分泌的特定胺基酸……可以對激素產生誘導作用的信號,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叫做問質細胞,被認為可促進睪丸的內分泌。這些因被激活而產生了額外活力的激素叫做促黃體,對青春的性功能障礙及壯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縮症的治療均有效;對治療女性更年期障礙效果良好。

科學實驗證明:服用中等劑量的鹿茸製劑能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增強心收縮力、加速心率、增大心縮幅度,提高心縮搏出量及每分鐘的輸出量,消除心肌疲勞,使已疲勞或衰弱的心肌活動得到改善,可達到強心的目的。服用大劑量的鹿茸製劑,還可治療低血壓及其它慢性循環障礙,頗具強心升壓益腦的作用。鹿茸中的有效成份可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網織紅細胞數、血色素顯著增加,臨床上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症以及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等,能使病人的眩暈、頭痛、倦怠乏力,齒齦出血,鼻衄、失眠等症及血向得到好的改善。鹿茸中含有創傷修復因子可用於治療外科瘡瘍及傷科跌打損傷等多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經久不斂者,療效更佳。實驗表明,鹿茸對長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潰瘍及創傷,能增強其再生過程,加強氮素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從而促進潰瘍面和骨折的加速癒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