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鄉

馬鹿鄉

本詞條是消歧義詞條,下面介紹的是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和四川省青川縣馬鹿鄉的相關內容。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位於張家川縣東南部,距縣城37公里,S305線穿境而過。農作物主要以大麻、蠶豆、小麥、玉米、洋芋種植為主,馬鹿鄉是張家川縣畜牧業大鄉之一。四川省青川縣馬鹿鄉地處青川縣西南部,東靠青川縣建峰鄉,南連青川縣竹園鎮,西鄰江油市雁門鎮,北與青川縣七佛鄉接壤,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信息靈通。

基本信息

概況

馬鹿鄉馬鹿鄉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位於張家川縣東南部,距縣城37公里,S305線穿境而過。境內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5.8℃,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無霜期149 天,屬典型的高寒濕潤區。總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不規則長方形,總面積27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萬畝。全鄉轄16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2869戶。當地的農作物主要以大麻、蠶豆、小麥、玉米、洋芋種植為主,馬鹿鄉也是張家川縣畜牧業大鄉之一。2006年底,全鄉畜存欄12322頭(匹),糧食總產量4498噸,人均產量4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28元。

馬鹿鄉有“清、幽、秀、雅、雄、奇、險、俊”的自然風光,境內關山巍峨、群峰爭秀、山巒迭翠、空氣清新、水碧林郁、鳥語花香,景點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利於發展生態旅景。

基礎設施

馬鹿鄉已實現村村通電、通郵,公路建設完善,鄉村自來水設施已有1個村完成,5個村通上電話,其他村都在不斷完善中。2005年,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1244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489萬畝,糧食總產量4177噸,財政總收人98萬元,財政支出9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081元。學校總數13所,在校學生總數2580人,教師總數93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20人,病床16張。

農業特色

馬鹿鄉馬鹿鄉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單產價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馬鹿鄉積極探索農民增收渠道,和農業部門聯繫,種小麥、玉米的同時,引進大麻、蠶豆、洋芋等優良品種,組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 “大麻協會”,保證農民合法權益,促使大麻、大豆、洋芋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大,質量提高,銷路暢通產、供、銷一體化。大麻種植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全鄉16個村種植大麻1.2萬畝,大灘、堡梁、草川等村戶均達到5畝以上;蠶豆種植面積5000畝,戶均2 畝;洋芋種植面積5500畝,戶均2畝,豆科牧草1000多畝,其中長寧村達到500畝。

下轄單位

地方特產

蠶豆大麻花崗岩中藥材等。

旅遊景點

馬鹿鄉關山森林公園
關山森林公園位於西固區南20公里處,屬省級森林公園。內有燕子山、龍山、虎頭山等名山。山中有金花仙娘娘大殿、泉神廟、九泉聖母慈廟;有神泉、靈泉、龍泉;有許仙峰、白蛇溝、關山溝等。山頂平台有英國傳道士於光緒年間建造的消夏別墅,後幾經修復,風姿依舊。山上還有歷史碑文、展覽廳、履望台等古蹟和豐富的動植物景觀。每逢端午節和七月七廟會,遊人上山聚會,熱鬧非凡。

關山森林公園原名獅子谷,有大小景點50多處,距寶雞市區112公里,隸屬於關山林場。獅子谷未開發前,就有不少人來這裡遊玩賞景。 2004年,關山林場經過論證,決定開發這一景區。他們多渠道籌集資金450萬元,對景區道路交通、水電、餐飲住宿等旅遊配套設施統一進行建設。2005 年經有關部門驗收,晉升為省級森林公園。關山森林公園面積達6982公頃,開發的旅遊線路有10公里左右,天然草場11萬畝,可供觀賞的野生物種84種,是一處天然的動植物園。這裡林豐草茂,氣候涼爽,景色秀麗,是休閒度假、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五龍山森林公園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和寺灣村之間,占地約18.1平方公里,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景點將關山秀麗的景色集為一體,構成了景區“清、幽、秀、雅、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主要景觀有:五龍山、佛爺崖太極八卦圖、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小麥積、青石崖、石人峰、二郎神腳印石、栓馬樁等。

四川省青川縣馬鹿鄉

馬鹿鄉四川省馬鹿鄉行政區劃圖
概況

四川省馬鹿鄉地處青川縣西南部,東靠青川縣建峰鄉,南連青川縣竹園鎮,西鄰江油市雁門鎮,北與青川縣七佛鄉接壤,全鄉幅員面積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74畝,林地3849畝,森林覆蓋率達42%。全鄉轄10個村58個農業合作社。馬鹿鄉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信息靈通。全鄉平均海拔1200米,劍青公路、青竹江穿境而過,鄉政府駐地距寶成鐵路竹園火車站9公里,距108國道10公里。該鄉氣候四季分明,溫和適宜,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7℃,鄉境內無霜期261天,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馬鹿鄉資源豐富,全鄉有森林2910.6公頃,可開採木材10萬立方,可供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有1500畝;青竹江流經該鄉20多公里,青竹江魚種豐富、漁業發達,有鱖魚、大鯢等珍稀魚種;全鄉礦產資源種類很多,已探明有頁岩、煤、鐵、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等10多種礦產資源,且儲量豐富。

基礎設施
建設不斷改善,全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組織人力、物力,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投資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1.交通:全鄉10個村58個社,有9個村42個社通公路到村社到戶,計畫到2004年實現社社通公路。2002年在青竹江新建了兩個小碼頭,進一步方便了水上交通。
2.通訊:已開通數字程控電話500餘部,實現了10個村通電話,電話普及率在全鄉戶平達到20%,手機信號接收站可望於2002年底建成。
3.電力:實現了戶戶通電,全鄉10個村已於2002年全部完成農網改造。
4.實施了三個文明新村建設。該鄉按照全縣的統一規劃,實施了馬鹿、菜溪、砂石三個新村建設。

經濟發展
健康持續,該鄉堅持以發展為主題,全鄉幹部民眾進一步轉變觀念,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科學地選準了發展路子,制定了發展規劃,確定了以發展茶葉、生豬、蠶桑、長毛兔中藥材等五個項目為重點產業。五個重點產業在全鄉已初具雛形。全鄉實施退耕還林3200畝,其中退耕還茶550畝,計畫到2005年,退耕還茶達3000畝,戶均達到1.5畝,年產茶達30萬公斤,實現產值1200萬元。全鄉生豬發展勢頭良好,現有生豬大戶20餘戶,年出欄生豬今年將達到6500頭以上。該鄉立足資源,引進資金,興建了全縣規模最大的頁岩機磚廠,年產優質頁岩磚近500萬匹,產值達120萬元。全鄉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91萬元,人均純收入1265元,糧食總產3039噸,人均糧食336公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