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鄉

五里鄉

五里鄉是一個消歧義詞條,作為中國鄉鎮的名稱主要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峯縣的五里鄉,位於湖北鶴峯縣東南部;重慶市黔江區的五里鄉,位於黔江區東南邊陲;湖南省臨湘市的五里鄉,位於臨湘市城東郊;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的五里鄉,位於宿松縣城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的五里鄉,位於九江市市區東大門,2002年1月份由五里鄉變更為五里街道;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五里鄉,該鄉農業生產以柑桔、胡柚、枇杷為主,2005年5月撤銷鄉建制;貴州省畢節地區黔西縣的五里鄉,位於黔西縣城的西南面。

基本信息

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鶴峯縣五里鄉概貌
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位於鶴峯縣東南部,毗鄰五峯縣灣潭鎮,東鄰湖南省石門縣,西南分別與本縣容美、燕子、走馬接壤。該鄉幅員面積378.8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該鄉皆為山區,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平均海拔1100公尺,是典型的二高山地區,兼有低山河谷,呈立體分布。五里鄉轄6個工作片區,21個建制村,16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352戶,總人口22310人,其中農業人口21219人。該鄉耕地面積34552.24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6畝。該鄉耕地多呈小塊盆地狀分布於群山之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分,雨量充足。適宜的自然氣候造就了五里“農業大鄉”的光榮稱號。

歷史背景

“自漢歷唐,世守容陽。”元至正十年(1350)設立四川容米洞軍民總管府,自古容美設官之始,方有五里的歷史記載。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田土王在五里鄉南村村設立行棧,即土司南府,當地經濟文化進入鼎盛發展時期,此期間著名詩人顧彩自南村入容美,行至南村,見當地物產豐饒,而民風古樸,且食習簡素時說:“物貨很好,缺少佐料,不善烹調。”

五里鄉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地圖位置
五里革命老街位於五里集鎮中心,在土司年代已經形成,清光緒年間,廣商林紫宸派員設莊採辦紅茶,往來商賈頻繁。五里鄉更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元帥率領的革命隊伍在這裡打土豪、分田地。1931年4至9月,是中共湘鄂邊特委機關和湘鄂邊五縣聯合政府所在地,建有紅軍被服廠、共青團湘鄂邊特委機關、湘鄂邊蘇維運籌運籌埃商會合作社等,五鶴游擊梯隊、紅軍駐軍舊址、收編川軍談判舊址等革命舊址保存完好。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人文古蹟

五里鄉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

五里鄉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形成了濃郁的民間文化。地方戲曲有“滿堂音”、“儺戲”,地方民歌有“號子”、“田歌”、“風情歌”,地方舞蹈有“跳喪舞”、“耍耍”、“扁擔舞”等;地方古蹟有土司田舜年始建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百順橋,橋碑上有田舜年撰寫的本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晉見康熙大帝的經過,還有道光年間建造於五龍山山頂的五龍寺、同治年瓦屋進士府,還有位於南村的土司府南府舊址、位於湄坪五組的烽火牆,近代的文物有著名的五里坪革命舊址群。

基礎建設

五里鄉的煙水配套工程惠澤全鄉9個行政村,建設容量共12600立方米,大小水池共11口,其中5000立方米的大水池一口。2000立方米的水池3口,500立方米以上的水池7口,該鄉鋪設管網120000米。菸葉基建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的菸葉生產條件和菸農的生活條件,深受項目區菸農的歡迎,讓菸農從該項目中真正受到效益、得到實惠。

經濟發展

五里鄉鶴峯縣五里鄉五龍山
五里鄉兩萬多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建設“六大一強”縣奮鬥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解放思想,銳意創新,以10000畝菸葉、10000擔茶葉、10000畝銀杏、10000隻山羊的“四萬”工程基本形成,人民生活富裕,鄉域財力不斷壯大。

旅遊景點

五龍山:地處湖北省鶴峯縣五里鄉潼泉管理區湄坪村,距縣城約40公里,五龍山主峰海拔高度為888.8米,都是懸崖峭壁相連而成,高山深澗、群山逶迤,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環境,堪稱鶴峰“小張家界”。又因深山路難覓,故有中國古桃源地的“深閨秀女”美稱。五龍山由五座主峰構成,每座主峰頂上都有一巨石拔地而起,形態各異,像擎天大柱,昂首向天,吞雲吐霧,又似五條巨龍,緊緊圍繞主峰,因而美名曰“五龍山”。

古鎮南村:走進五里鄉南村,使人仿佛可以探到歷史的足跡,同時也可以體會到“雞犬相聞”的桃花源的意境。春季時,桃花李花、油菜花盛開,紅、白、金,燦爛無比,間有翠綠的洋芋苗、茶樹等地畦排列,色彩滿目;再有山間散落的吊腳樓,小橋流水人家,荷鋤的老農,風光無限,引人入勝。

歷史遺蹟:古鎮街頭的古樹還在,燕喜洞的麻條洞門仍然完好,張飛廟遺址尚存。南村後山有一聳峙的高峰,最高處有1606米,當地老百姓稱謂麻王寨。麻王寨下面的半山腰有一四方平台,號為桌子岩

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地圖位置
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位於黔江區東南邊陲,距城區39公里,東鄰湖北省鹹豐縣馬池鎮酉陽縣木葉鄉,西接蓬東鄉,北界鄰鄂鎮,南連馬喇鎮,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轄6行政村,36個組,3327戶,11996人,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3%以上,鄉政府駐乾溪場。該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600—1800米,平均海拔900米,為山深丘地帶,垂直氣候明顯,是典型的溫帶濕潤型氣候。森林覆蓋率達42%,緊靠灰千梁子和國有林場。耕地面積13107畝,其中田6547畝,土6560畝。

清代五里鄉屬洛里,民國17年廢里置區後屬第一區,轄上、中、下牌(分別為現蓬東、五里、鄰鄂境域),領15保,現境域為其第五至十保。解放後屬河口區(後改第二區),1951年、1953年先後析置蓬東鄉、鄰鄂鄉,改屬第八區。1958年10月建立五里公社,2001年末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成建制保留。

基礎建設

該鄉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核心,加強交通基礎建設,圍繞增大密度,形成網路,構成循環的要求和優先修好產業路、優先修好扶貧路的“兩優先”原則,實施村道公路暢通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樹立鎮村統籌發展的思想為核心,全力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完善集

五里鄉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的企業
鎮功能,提高承載能力。該鄉黨委、政府通過區委統戰部引進天津民建資金25萬元,自籌集資金10餘萬元,解決了青龍灣國小無課間活動場所和300師生的飲水難問題;多方籌集資金50餘萬元,建成了一所可接收入住25位五保、孤寡老人的養老院;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建好了一所總投資40餘萬元的鄉衛生院和4所村衛生室;該鄉還多方籌集資金560餘萬元,對該鄉6座小型水庫、1座骨幹山坪塘進行了檢修和補漏,維建了“深溪河”大堰水渠300餘米,修復水利工程3處,渠道清淤20餘公里,建成鄉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萬餘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共籌集資金1500餘萬元,完成了5公里通鄉水泥公路和6個村委50餘公里通村公路的建設任務,該鄉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徹底解決了民眾出行難問題。

經濟發展

該鄉確立了“1、3、4”發展思路,即把五里鄉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小康示範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個億以上,建設生豬、烤菸、蠶桑、花椒四大重點農業。加快生豬、蠶桑等產業建設進度,統籌抓好烤菸收購工作,全力做好安全生產和社會維穩工作,加快整鄉人飲建設進程。 但該鄉整體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產業結構單一,無工業。2003年,該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796萬元,人平純收入1710元,人均占有糧509公斤。

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根主線,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兩個目標,主抓烤菸、蠶桑、畜牧、藥材四大產業,突出糧食生產、集鎮建設、勞務輸出、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五大工作重點的總體思路,切實抓好農村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建成黔江區的邊區特色經濟之鄉。

五里鄉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鄉旅遊景點
五里鄉是黔江區發展烤菸、畜牧、中藥材和蠶桑基地鄉之一。烤菸為骨幹經濟支柱,常年面積2000畝以上,產量4000擔以上,產值160萬元以上。生豬常年出欄12000頭以上,其中外銷7000頭以上,為加速建設高山瘦肉型生豬基地,該鄉已建成瘦肉型生豬Ⅱ級擴繁場1個,Ⅲ級擴繁場3個,重點發展1000戶養殖戶。充分利用草場(1200公頃)優勢,重點發展牛、山羊等草食牲畜。該鄉也是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有中藥材品種40餘種,面積10000畝以上,其中在地“三木”(黃柏、杜仲、厚朴)藥材100萬株折合面積6000畝,以天麻、白朮(因代表四川省出口又名川術)、黃連玄參黨參桔梗為主的草本藥材4000畝,天麻常年種植在6000平方米以上,中藥材常年產值在300萬元以上。栽桑養蠶是五里鄉促農增收的一大產業,2006年,該鄉蠶桑面積達2765畝,養蠶449張,產值17.23萬元,河南村是五里鄉的蠶桑大村,也是五里鄉蠶桑示範村,全村桑園面積達500多畝,其中良桑占80%以上。2006年,該村養蠶140多張,產繭4500多公斤,蠶桑產業在該村已初具規模,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旅遊景點

五里鄉地處灰千山麓,屬典型的西南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大型的溶洞2處,有惟妙惟肖的“豬龜吻”,有長150米寬80米高100米的天生石橋,有原始的生態林。

湖南省臨湘市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湖南省臨湘市五里鄉
湖南省臨湘市五里鄉位於臨湘市城東郊,東與羊樓司鎮接壤,南與忠防鎮相連,西抵長安白雲鎮,北與聶市交界。因古代驛站五里設牌,此地距長安驛站剛好五里,故名五里牌。鄉政府駐地長安東路27號,鄉行政區域面積11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791畝,茶園3900畝,山林面積10.4萬畝。全鄉轄19個村,1個居委會,229個村(居)民小組,2004年末總人口為21945人。五里鄉居於丘陵地區,這裡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出產豐富。

資源狀況及經濟發展

該鄉西北和西南部層巒迭嶂,樹木繁茂,森林覆蓋面積廣,活立木蓄積量達5萬多立方米,有松、杉、竹,油桐、板粟、柑桔等十多種自然林和人造經果林,其間棲息著松鶴、錦雞、穿山甲等數十種珍奇異獸。境內107國道和最江公路沿線,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盛產水稻黃豆、茶葉、紅薯、百合等農產品,尤以茶葉享譽中外,年產茶葉450噸,是臨湘重點產茶區之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該鄉農業迅速發展,先後建起了萬畝優質稻優質油基地,千畝無公害菜籃子基地,百畝花卉苗木基地,百口沼氣生態能源基地,千畝楠竹基地,湧現了黑山羊、肉型豬,土雜雞等養殖大戶280戶,該鄉種養加工專業戶860戶,生產加工的優質稻、精製油、食用筍、高檔茶等產品20多

五里鄉臨湘市五里鄉農民購買化肥
種,暢銷全國十多個省市和地區,特別是壩頭艾絨廠加工生產的艾絨,出口日本,用於醫藥行業,金雄茶磚廠生產的金雄牌茯磚茶遠銷外蒙。五里鄉是一塊投資的沃土,處處洋溢著投資開發的魅力,先後有五里隧道窯工程, 新莊磚廠,3517臨湘鞋幫分廠,臨湘光明氣體廠,生態農業園,龍騰鍋業有限公司等項目落戶。

人文景觀

五里鄉環境優美,境內有人文景觀二處,有小廬山之稱的鴻鶴嶺,蒼松翠竹,鶴舞鳥鳴;有天生佳景棋子山,山頂有一金盆,盆中一天池,池水如鏡,終年不涸,曾傳說有仙人在此賞景下棋,山下建有一廟宇——天池禪池,氣派壯觀,遊人不斷。

安徽省宿松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宿松縣五里鄉辦公大樓
安徽宿松縣五里鄉位於宿松縣城東,已與縣城連成一片。全鄉幅員面積50.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1公頃。轄6個行政村,總人口2.8萬人。省道宿復公路橫貫東西,五桃公路穿境而過,兩道串連雷萬、雷六兩條水泥路,將全鄉各村組連線。距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宿松火車站咫尺之遙,交通十分便捷。五里鄉素有“十里桃源”之美譽,前是龍湖,後靠座山。良田千頃,果林萬畝。五里民風淳樸,社會和諧,五里人堅持正義,崇尚科學,助人為樂,舉止文明。社會協調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積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閃耀著文明的靈光。清朝翰林院編修,兵部主事,與曾國藩交誼甚篤的石廣均是該鄉萬緣墩人。安徽當代著名書法家,老紅軍黎光祖誕生於此。太白書台座落在金龍村,舊為宿松十景之一。太子廟(即梁儲宮)建於1622年,有遺址可見。現在的五里鄉,樓宇林立,花木掩映,集鎮成街,闊道縱橫,民殷鄉富,政通人和。小城鎮和小康村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顯現。

基礎設施

五里鄉積極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一是全力推進村組道路建設。五里鄉黎沖村多方籌集資金,先後建成了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和9.8公里村組通砂石路面,同時加強對村級公路的管理,逐步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對不同級別道路採取不同的建設和養護方式,確保建成一條,養好一條,保護一條。二是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按照“村出資、組配套、戶出力”的原則,對10口當家塘進行全面改擴建,對所有水利設施進行修繕,對死水田和小塊田進行改造,確保旱澇保收。三是積極爭取幫扶,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在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完成學校教學樓、操場、升旗台、遠程教育室以及道路、廚房廁所等配套設施改造工作。四是積極爭取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在中心村建一個集中式供水點,可解決160戶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經濟發展

五里鄉宿松縣五里鄉地圖位置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該鄉始終堅持發展生產是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範帶動,整合資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品,加快“一村一品”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堅實基礎。一是大力發展蘑菇生產,帶動農民增收。依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京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30多萬元,建成蘑菇大棚30個。為把蘑菇這一新興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成長點,還成立了蘑菇協會,全方位為菇農提供技術及信息服務,使蘑菇種植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該鄉多次邀請縣農技中心人員為農民舉辦科技培訓班,現場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三是認真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按照“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的目標要求,努力把全鄉50歲以下的農村黨員中80%以上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全體村民組長培養成為本村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江西省廬山區五里鄉

簡介

五里鄉九江市五里鄉九江怡康苑廉租房小區
江西省廬山區五里鄉位於九江市市區東大門,轄區內京九鐵路福銀高速、廬山大道等幹線縱橫交錯,被譽為“潯東金三角”。2002年1月22日,九江市人民政府《關於將廬山區五里鄉改設為五里街道辦事處的批覆》(九府字[2002]3號):同意以原五里鄉行政區域為基礎設立五里街道辦事處,稱五里街道辦事處;五里街道辦事處轄南湖、前進、五里、八里、三壠5個村委會和九江橡膠廠、八O六廠、九江化纖廠、廬山水泥廠、九江火車站、南湖小區、長虹北路、荷塘新村等8個居委會;辦事處駐饒家壠。

經濟發展

隨著九江城區的拓展,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五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服務重大項目建設中,走出一條發展都市經濟強街富民的新路,街道財政收入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達到5377元。五里街道轄區內有三分之一地段是九江市區新的建成區。街道充分依託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的優勢,大力發展房產、賓館服務業,吸引了龍鑫花園、信華商務廣場等大批房產項目落戶。2006年,全街道房地產銷售收入達2.23億元,上繳稅收985.4萬元。同時,依託九江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魅力城市,國內外來九江、廬山旅遊的人日益增多,轄區內大小賓館發展如雨後春筍,年接待旅客80多萬人,上繳稅收200多萬元,解決勞動就業2000多人。

社會治理

五里街道是九江城區拓展的前沿陣地,有九江學院擴建等19個重大項目落戶建設。五里街道每年都有一大批農民逐步變成新市民。為讓他們適應新生活,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一是充分利用黨校、村民文化夜校對村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學習教育,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其次是積極引導失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重新就業和創業。再次是組織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街道社區被列為九江市民眾文化基地,街道投資40萬元組建了社區龍燈隊、舞蹈隊、讀書會、戲劇團等10餘個文化團體,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街道轄區內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心穩定的和諧局面。

浙江省常山縣五里鄉

五里鄉常山縣五里鄉柑桔
常山縣五里鄉位於浙江省常山縣,該鄉轄樊村村、五里村、大弄村、山底村、浦口村、魯士村、泉目山村象湖村等村委會,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鄉14102人,該鄉農業生產以柑桔胡柚枇杷為主。

鄉內樊村有樊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該祠共三進,坐南朝北,總建築面積約620平方米。每進間有天井相隔,中後兩進明間有廊相連,祠內立有大小柱子百餘根,梁枋、牛腿、雀替、斗拱、飛檐等磚雕木刻的龍鳳獅鹿、亭台樓閣及人物花卉圖案線條流暢,精細美觀,特別是祠內各磚木構件上所雕飾的110個戲曲人物圖案造型各異,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立體感強,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藝術水平。1997年樊氏大宗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至2002年省文物局、財政部門撥款對樊氏大宗祠進行了全面修繕。

2005年,五里鄉撤銷建制,將其行政區域與招賢鎮合併。調整後,招賢鎮轄2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集賢路4號)。耕地面積(水田)15185.6畝,林地面積39188畝,柑桔面積有20802畝,2004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4010元。

貴州省黔西縣五里鄉

鄉鎮概況

五里鄉貴州省黔西縣五里鄉
貴州省黔西縣五里鄉是五里布依族苗族鄉的簡稱,位於黔西縣的西南面,地處東經105°21′-105°65′和北緯26°49′-29°51′之間,區域面積72.9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距縣城約21公里,距省城貴陽市約147公里,該鄉境內最低海拔942米,最高海拔1560米。東與金碧鎮張家橋村接壤,南與沙井鄉泡木沖村相連,西隔六衝河與織金縣的八步鎮、茶店鄉為界,北與錦星鄉慶龍村連結。該鄉共轄10個村,116個村民組,總人口19061人,其中少數民族7610人,占總人口的37%,居住著漢、布依、苗、彝、仡佬等七個民族,該鄉耕地面積為21760畝,其中田5300畝,林地10800畝宜林地、荒山4200畝主產玉米大豆小麥油菜水稻、四季豆、烤菸等農作物。該鄉煤炭儲量豐富,以及硫鐵礦、高嶺上等礦產資源豐富。2004年全鄉國民生產總產值5665萬元,財政收入建設69萬元,人均純收入1250元,人均糧食540公斤。

基礎建設

該鄉村村通電,9個村通公路,7個村通自來水,安裝程控電話300餘門,行動電話網覆蓋率達85%以上,黔洪公路至東向西從該鄉境內穿過,與織金縣相連,交通十分便利,有待開發,國家重點工程--洪家渡電站建立在六衝河上,電站建設拉動了地方經濟,向東部地區輸出大量電源,實現了東西部共同發展。

鄉鎮風景

五里鄉五里鄉洪家渡庫區景色
洪家渡電站的建成,形成了82.9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水西湖,沿湖30公里的林帶,環山抱水,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聳立,牌坊溝風景得天獨厚,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懸崖怪石鱗次節比,洞穴深幽。仙女峰、八仙山、虎山、安家營,以及千年古墓陳家牌坊,紅白相間的杜鵑花,清流澈見底的山間泉水等自然景觀引人入勝,加上每年布依族“正月、二月二、六月六”對歌節,苗族正月十七、二月二十四花坡以及彝族的火把節、各族同胞載歌載舞,是人們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經濟發展

五里鄉由建並撤前的化石、寄仲、五里三個小鄉合併而成,是一個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鄉,1996年11月五里鄉才告別煤油燈的歷史。過去,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該鄉絕大部分地區(除解放後,一條通往化石和一條通住寄仲以外)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電、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耕作方法落後,生產方式單一,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洪家渡電站一聲炮響,五里鄉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得到較大發展,該鄉現共有中學1所,完小6所,教學點4個,教學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學校建築面積達15700㎡,建教室94間,全鄉教室能容納4240名學生,國小和中學的入學率均在99%以上。2006年底,人均國民生生產總值達到2879元,扶貧開發成效顯著。該鄉林地面積39900畝,森林覆蓋率為17%。黔洪公路、黔織公路的建成通車,打開了黔西到織金的通道,使五里鄉從交通死角轉變成為黔西到織金的交通要道,為五里鄉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1999年到2007年6月止,全鄉共建通村、通組公路94公里,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交通網路。

相關條目

參考連結

[1]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http://www.qianjiang.gov.cn/txt/wulixian/wulixian-index.htm
[2]鶴峰網 http://www.hfweb.cn/jrhf/ShowClass.asp?ClassID=46
[3] 安徽省宿松縣五里鄉人民政府 http://www.sswlx.gov.cn/
[4] 重慶市黔江區政府公眾信息網 http://www.qianjiang.cn/zh/site/web_show_22292.shtml
[5] 光明日報網 http://www.gmw.cn/01gmrb/2007-06/21/content_626600.htm
[6] 中國衢州政府網 http://www.qz.gov.cn/zwgk/fggw/wjlx/szfwj/200711/t20071107_46229.htm
[7] 貴州省黔西縣五里布依族苗族鄉政府網 http://www.gzbjwuli.gov.cn/gb/index.htm?id=49103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