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

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基本信息

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紅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達陝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稱八路軍和新四軍。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簡介

紅軍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成立始末

紅軍紅軍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達陝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稱八路軍和新四軍。
南方八省紅軍三年游擊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堅持鬥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反對國民黨軍進攻的游擊戰爭。1934年8月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陸續退出長江南北各個蘇區進行長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在中共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的統一領導下,緊密依靠民眾,以公開與隱蔽、合法與非法相結合的鬥爭策略和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不斷取得反“圍剿”、“清剿”的勝利,牽制大量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配合紅軍主力的行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投入抗日戰爭。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1930年7月始先後由紅軍第二、六軍團和第三十二軍組成。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曾在湘鄂川黔蘇區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5年11月開始長征。次年10月到達陝甘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
中央紅軍 :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紅軍紅軍借據
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名稱由來

紅軍是中國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一稱號。但是,在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南昌起義的時候,人民軍隊使用的仍舊是國民革命軍的番號。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打出的旗號是工農革命軍。那么,紅軍的稱號是什麼時候提出和使用的呢?
紅軍石刻標語紅軍石刻標語
1927年11月13日,共產黨人潘忠汝、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等領導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起義。起義軍稱“農民自衛軍”。14日清晨,農民自衛軍解放了黃安縣城,活捉了偽縣長賀守忠等貪官污吏多人,反動政權被摧毀。18日,新生的黃安縣城披上節日的盛裝,熱烈慶祝黃安縣農民政府誕生。黃安縣農民政府主席曹學楷宣布了《黃安縣農民政府施政綱領》。這個綱領的主要內容是:實行土地革命,工農武裝起來,推翻豪紳地主統治,建立工農政權;實行民主自由,改善勞苦民眾生活;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保護商業貿易,保護小商人;反對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隨後,中共鄂東特委負責人宣布: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紀律嚴明,愛憎分明,積極支持農民民眾捕捉土豪劣紳,沒收地主財產,打擊反動“民團”和“紅槍會”,深受工農民眾的愛戴。人們在黃安縣衙大門貼上一副新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沉沉埋赤子;克復黃安城,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這樣,工農民眾第一次喊出了“紅軍”的稱號。
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了《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其中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根據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澤東和朱德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紅軍”了。

軍歌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最早是由毛澤東提出來的。不過,當時頒布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只是相關規定的條文,並不是帶有韻律的歌詞。它多是被當作標語口號、布告被張貼宣傳。直到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以後,才被譜寫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廣為傳唱。由於歌詞形象地把軍隊紀律概括在裡面,曲調雄壯又有力,非常適合隊伍行進時齊唱,很快在紅軍戰士和民眾中傳唱開來,其後歷經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等時期,且一直長盛不衰。
中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於1950年和1957年,兩次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進行修改。1957年出版的《解放軍戰士》雜誌第14期上,正式刊登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標準歌詞,也就是現在所唱的歌詞: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要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民眾一針線,民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尊重民眾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公買公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借人東西用過了,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四若把東西損壞了,照價賠償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許打人和罵人,軍閥作風堅決克服掉。
第六愛護民眾的莊稼,行軍作戰處處注意到。
第七不許調戲婦女們,流氓習氣堅決要除掉。
第八不許虐待俘虜兵,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革命紀律條條要記清,人民戰士處處愛人民。
保衛祖國永遠向前進,全國人民擁護又歡迎。
但是,幾十年來,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到底是誰,卻沒有人能說得清。

軍旗

軍旗軍旗
1927年9月初,為籌備秋收起義,剛成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奉命研製了起義的旗幟樣式:旗色為紅色,象徵革命;中央為白色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星內嵌交叉的鐮刀斧頭,表示工農大眾緊密團結;靠旗桿一側旗幅的白布條上豎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9月11日,該師指戰員高舉鮮紅莊嚴的軍旗,舉行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此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的軍旗樣式曾作過多次修改,但組成軍旗的基礎圖案(五角星、鐮刀、斧頭或錘子)和鮮紅的旗色沒有變。1930年4月,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的《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中,規定旗幅上方增加橫寫的“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字樣,旗邊加飾旗須,並確定了旗幟的規格、斧頭樣式和刃鋒的方向等。1931年3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了《蘇維埃和民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紅軍軍旗樣式有較大變化,鐮刀斧頭改為金黃色鐮刀鐵錘,五角星由白色改為金黃色,單獨置於旗幅內上角,以旗須顏色區分部隊屬性,還規定了授旗範圍和紅軍各級旗幟規格。
中央軍委1933年4月頒布的更改軍旗樣式命令和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1934年1月通過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樣式:“紅色底子,橫為五尺,直為三尺六寸;中為黃色交叉的鐮刀錘子,右上角為黃色的五角星,旗柄為白色”。
但由於戰爭實際情況和各個根據地互相隔離的現實,流行最廣的還是1931年版的軍旗樣式,1934年版的並不廣泛使用,只是在中央紅軍中採用。
軍旗一般授予團級以上部隊和院校,中央紅軍軍旗由中革軍委授予。當時也有授旗到連級部隊的現象。

長征的意義

紅軍紅軍游擊洞
長征的意義重要表現在政治、軍事、精神三個方面。
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縱橫十四省,轉戰數萬里,終於相繼在陝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以陝北作為根據地,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推向全國。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長征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陝北,中國共產黨召開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關係抗日全局的會議,如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發出全民族抗日的偉大號召,妥善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積極聯合國民黨抗日,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偉大勝利。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構想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理論,而是立足本國實際制度、政策、方針、路線,並與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理論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堅決而持久的鬥爭,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路線和鬥爭路線的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正確性。
紅軍紅軍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在革命危急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正因為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黨才能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

5、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建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紅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致力於根據地的建設鞏固,最終將延安建設成中國的"紅色之都"。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在全國範圍內有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在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地進行,一方麵團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邊區政府的建設也為共產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蘇聯紅軍

紅軍蘇聯紅軍進攻柏林的戰鬥間隙
1918-46年的蘇聯陸軍和空軍的統稱,海軍稱為“蘇聯紅海軍”,當時還沒有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
蘇軍是由列寧托洛茨基一手締造的,1917年11月7日,涅瓦河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揭開了現代歷史上新的一頁,但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卻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革命武裝,參加武裝起義的多是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和沙俄舊軍隊中覺醒的革命士兵,他們訓練水平不一,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而走到了一起,國內戰爭結束後,工農紅軍於1924~1925年期間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軍事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規化的無產階級軍隊,到30年代後期,蘇軍已成為世界上敢與任何帝國主義犟國匹敵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依靠其犟大的軍事力量立下了赫赫的戰功,解放了歐洲的半壁河山,把革命推進到東歐和世界許多地區,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犟國,冷戰時期,蘇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40年代和50年代初率先打破美國的核壠斷,5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地裝備飛彈核子武器,並在航天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60年代,蘇軍已具備和美國打一場核子大戰的能力,到70年代,蘇軍不僅在核子武力上逐步趕上了美國,而且在常規武力上已大大超過了美國和北約,70年代後期,蘇聯常備紅軍多達500多萬人,此外還有1000多萬人的後備力量,在戰爭爆發後可隨時動員。

序列

概述
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七、八、九軍團(長征前)。
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九軍團)。(二、四方面軍會師時)
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前)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第四、二十五軍,後四軍轉移開闢川陝蘇區,二十五軍留在鄂豫皖,後來長征至陝北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組編為紅十五軍團。
紅軍團長征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誌敏領導。
1933年6月以後(第五次反圍剿前)的序列表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政委周恩來、參謀長葉劍英,(後)劉伯承
共轄: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徐彥剛、(後)左權,共轄:紅一師、紅二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滕代遠、(後)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共轄: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
以上兩個是紅軍戰鬥力最強的軍團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犧牲在西路軍上)、政委朱瑞、參謀長陳伯鈞、曹里懷,共轄:紅十三師、紅十四師
紅七軍團(1933年9月成立)軍團長肖勁光、(後)尋淮洲、政委肖勁光(兼)、(後)樂少華、參謀長粟裕,共轄:紅十九師、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
紅九軍團(同為9月成立)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共轄:紅三師、紅三十四師
紅六軍團(未設軍團指揮機構,由十七師首長指揮),共轄:紅十六、十七、十八師
另外,紅一方面軍還有以下幾個直轄軍和師:
少共國際師(後改為第十五師)師長陳光、政委肖華
紅三軍,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共轄:紅七、八、九師
閩浙贛新十軍,軍長匡海龍、政委聶洪鈞,共轄:紅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師
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共轄:紅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師
紅二十六軍,下轄第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政委高崗
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共轄:第八十二師、八十四師
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
紅四方面軍
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共轄:
紅四軍,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共轄: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共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共轄: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委張廣才,共轄: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楊克明,共轄:第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師
(當時未有紅二方面軍,紅二方面軍於1936年7月2日於四川甘孜成立)
1934年10月以後,即長征開始時的序列表
中革委及紅軍總部
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
共轄: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共轄:紅一師、紅二師、紅十五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後)葉劍英,共轄:紅四、五、六師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共轄: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即湘江血戰中的全軍後衛,全師幾乎無人生還。)
紅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委黃更、參謀長黃睿,共轄:紅二十一、二十三師
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後)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共轄:紅三、二十二師
還有兩個軍委縱隊及教導師
軍政委員會共轄:
主席:方誌敏
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共轄:紅十九、二十、二十一師
中革軍委分會共轄:
主席:賀龍
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政委任弼時、參謀長李達,共轄:紅四、六師
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參謀長譚家述,共轄:無師。只有第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三團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共轄:
主席:張國燾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參謀長李特
共轄:紅四軍,軍長王宏坤、(後)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共轄:紅十、十一、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陳海松、參謀長王學禮,共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共轄:紅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孫玉清、政委詹才芳、參謀長龔炳章,共轄:紅九十一師、九十二師、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張廣才,共轄:第九十八、九十九師
以下三個軍為各根據地獨立軍
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參謀長戴季英,共轄:四個團
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師長劉志丹,政委楊森
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榮、參謀長朱子修
1935年7月——8月的序列表
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軍團依此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紅四方面軍的第4,第9,第30,第31,第33軍的番號不變。
1935年8月15日,由朱德和張國燾率第5,第9,第31,第32,第33五個軍(左路軍),向阿壩地區開進,黨中央和前敵總指揮部率第1,第3,第4,第30四個軍(右路軍),向巴西,班佑前進。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直羅鎮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成立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1935年11月組成軍委後方辦事處,統一領導前、後方的供給、運輸、醫院、學校和地方武裝。1935年11月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1936年2月,主力東征時,曾用“中國人民紅軍先鋒軍”稱號)。第4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劉伯承隨同第4方面軍行動)
1936年12月——1937年7月
1936年9月,黨中央批准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同年12月,擴大組織,組成中央軍委。1936年10月組成前敵總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轄第1方面軍(西征期間稱西方野戰軍,之後,所轄部隊統歸前敵總指揮部指揮)、第2方面軍、後方司令部。1937年1月,紅軍大學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相關課文[人教版課標本第十冊課文]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闢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鬥,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乾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幹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菸,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髮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