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革命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定,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簡介

中國工農革命軍軍旗中國工農革命軍軍旗

192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據8月7日漢口緊急會議精神,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決定創建新的軍隊,建立工農的革命軍。此後,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福建、河南、陝西等省中共組織領導起義組成的部隊均稱工農革命軍。其中主要的有:毛澤東等領導湘贛

邊界秋收起義武裝組成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潘忠汝、戴克敏、吳光浩等領導黃(安)麻(城)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不久改稱工農革命軍第7軍)。南昌起義部隊第24師在董朗、顏昌頤等帶領下進至海豐、陸豐地區與海陸豐起義組成的農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師。朱德、陳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領導湘南起義,以南昌起義軍保留下來的部隊組成工農革命軍第1師,以宜章、耒陽、郴縣等地農軍組成工農革命軍第3、第4、第7師。毛澤東、朱德所率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葉鏞、袁裕(袁國平)率廣州起義軍餘部向海陸豐地區轉進時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師。湖北黃岡回龍山地區農民起義武裝稱工農革命軍第6軍。唐澍、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清澗、渭華起義武裝組成西北工農革命軍。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但當時中央並沒有嚴格規定新的革命軍隊的統一稱號,各地起義軍的名稱很不一致,並且都未使用紅軍的稱號。如1927年8月南昌起義的部隊仍沿用著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八七”會議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的部隊稱為工農革命軍。同年11月爆發的黃麻起義的部隊稱為“農民自衛軍”。

最早使用紅軍稱號的是廣州起義的部隊。1927年底,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仿效蘇聯革命,成立了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第一次公開打出了“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但起義軍在反動軍閥的瘋狂進攻下很快失敗,部隊撤出廣州,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因而紅軍這一稱號沒有繼續使用。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和湖南農民軍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舉行武裝起義後成立的部隊,一般統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接受共產國際的意見,頒發《軍事工作大綱》,就“軍事運動的一般原則”、“擴大工農民眾武裝問題”、“建立紅軍問題”、“軍隊中黨的組織及政治工作”等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和要求。其中規定:“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共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第四軍:“關於你們軍隊可以正式改稱紅軍。”從此,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始陸續改稱紅軍,中國工農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1928年5月以後,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工作大綱》的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紅軍。

歷史沿革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凌晨,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起義領導機關在發布的《紅旗號外》中宣布組織“工農紅軍”,並公布了工農紅軍領導人名單,參加起義的工農兵在起義爆發的當天就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

當日凌晨2時左右,張太雷、葉挺等領導人來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北較場四標營駐地舉行誓師大會。在誓師大會上,廣州起義總指揮部公開舉起了“工農紅軍”的旗幟,將參加起義的部隊統稱為工農紅軍,工農紅軍總司令由葉挺擔任。參加起義的部隊包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七個聯隊以及市郊部分農民武裝。

雖然廣州起義不久便遭到了失敗,但“工農紅軍”的響亮名稱卻在全國不脛而走。從此,“紅軍”的稱號在各地的革命武裝中開始陸續使用。

51號通報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內容)》。大綱規定:“建立紅軍已成為目前的要務,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國暴動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據區域,便應當開始建立紅軍的工作。在割據區域所建立的紅軍,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紅軍中政治工作,必須特別注意”。“紅軍應由蘇維埃派政治委員監督軍官,並負責進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員應即為黨代表”。

此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政治工作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的第一個正式條例,分別為總則、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各級政治機關、黨支部、黨務委員會、青年團及紅軍政治機關與地方黨的關係等10個具體條例。

條例的總則規定:在紅軍中建立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鞏固無產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的領導,要使紅軍成為有力的工農革命的武裝力量"。紅軍中的政治機關"是蘇維埃政權的一部分",是"黨在紅軍政治路線及紀律的執行者",是"紅軍中的政治指導員。政治工作的任務,是"實施無產階級的階級教育",使紅軍的指戰員明了紅軍所擔負的階級的政治責任和與敵人作戰的意義。要把紅軍的指戰員訓練成為"有軍事技術的戰士",成為"建立蘇維埃政權鞏固蘇維埃政權有階級覺悟的公民",還要成為"完成世界革命的國際主義者"。

因此,條例作了具體的規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指導員是紅軍戰士政治工作的指導員和進行者。

二、政治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全權代表,他是代表政權及黨的雙重意義,在執行行黨在紅軍政治路線及紀律方面,是完全負責者。政治委員在政治方面有單獨發行命令之權,並在與同級軍事指揮員發生爭執時,有停止軍事指揮員命令之權。

三、團及獨立營設立政治處,師以上各級設立政治部。

四、連隊黨支部"是黨在紅軍中的基本單位的組織,每連中有黨員三人以上者均得組織支部"。

此外,條例還規定:軍團、軍、師政治部均設立黨務委員會。這是一個維護黨紀,發展黨員等有關黨務工作的部門。

成立始末

紅軍的由來

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國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議決案》中提出,“建立工農的革命軍,這種軍隊之中要有極廣泛的政治工作及黨代表制度”、隨後,創建了以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為主體的工農革命軍。這是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由共產黨創立並領導的第一支人民軍隊。

9月,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又將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的工農義勇隊、工人糾察隊、一農民自衛軍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轄三個團,共約5000人。另有一支邱國軒的軍閥殘餘部隊願意和工農革命軍一起行動稱為第4團,9月初參加秋收起義。之後,在前委書記毛澤東同志率領下,經過三灣改編建立了部隊中各級黨組織,實行民主制度,初步奠定了人民軍隊的基礎。

10月下旬,進軍到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6月,領導的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河南、陝西等省內許多地區起義的武裝,多稱工農革命軍。他們在各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立革命根據地,成為毛澤東領導進行土地革命的骨幹力量。

1928年5月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紅軍。

1928年5月25日,中國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此後,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陸續稱為紅軍。

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發展始末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經過艱苦卓絕地鬥爭,先後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11陝、陝甘、湘鄂ill黔等革命根據地,依靠民眾,實施正確的軍事戰略及指揮方針,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紅軍發展迅猛,很快達到了30萬人。紅軍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從1933年至1934年夏,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10日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從瑞金出發,實施舉世聞名的長征。

1935年1月中央遵義會議後,工農紅軍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戰勝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走過了漫無邊際的草地、沼澤,爬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歷盡了人間的難以言傳的無數艱難困苦,於同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1936年10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也勝利到達陝北,保存了革命骨幹力量3萬餘人。抗日戰爭開始後,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紅軍長征以後,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堅持在瓊崖地區進行革命鬥爭的紅軍游擊隊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

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

紅軍總部成立的比較晚,1931年月,根據全蘇大會決議及中央執行委員會命令,以朱德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所有中華全國紅色海陸空軍完全集中統一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轄之下,1933年5月12日,中革軍委奉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命令,決定在中革軍委轉中央政府

所在地瑞金時,在前方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面軍司令部,由軍委主席朱德兼總司令,周恩來兼總政治委員。直接指揮方面軍各軍團,各獨立軍和出發在作戰地域及其前線附近紅軍、地方武裝。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張國燾參加中革軍委任軍委副主席,並接替周恩來同志的紅軍總政委一職。

在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總部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於1936年10月28日成立了前敵總指揮部,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的行動。彭德懷任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11月初改由任弼時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參謀長(1937年2月25日改由左權擔任),楊尚昆為總政治部主任。11月15日,中央軍委給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任(弼時)發電指出:“一切具體部署及作戰行動,各兵團首長絕對服從前敵總指揮彭德懷之命令,軍委及總部不直接指揮各兵團,以便適合情況不影響時機地戰勝敵人。”這時紅軍總部仍以朱德為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

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

1930年3月18日,黨中央給鄂豫皖邊特並轉紅軍31、32、33師師委及全體同志信中

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贛等省首先勝利的工作準備,無疑的要把31、32、33師紅軍集中組織、統一指揮原則之下聯繫起來,將這三師編為紅一軍。”

同年4月間,組成了黨的鄂豫皖邊區特委和紅1軍前敵委員會。會後,即組建了紅1軍軍部,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兼前敵委員會書記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紅31師同時改編為紅1軍第1師,師長徐向前,政治委員李榮桂。隨後,前委留紅1師在鄂東地區游擊,軍部東進皖西之商南,於南溪將紅32師改編為紅1軍第2師.師長漆德偉.政治委員王培吾。

5月間,軍部率紅2師東進皖西,與紅33師在六安會合,從32師抽調兩個團與33師合編為紅1軍第3師。師長周維炯,原師長張明改任3師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由張明暫代。另外,以原第32師一部與部分游擊隊合編成紅1軍獨立旅,廖業棋任旅長。全軍三個師一個旅共2100餘人.

紅2軍是1930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湘西紅4軍編為紅軍第2軍.直到6月,湘西紅4軍才得到中央軍委決定.紅4軍遂改稱紅2軍。軍長賀龍,政委朱勉之,轄第4師和一個警衛團,共人槍2000餘。與此同時,紅2軍與鄂西之紅6軍共同組成紅2軍團。

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

軍史上同期有兩個紅3軍,即贛西南紅3軍和湘鄂西紅3軍。贛西南紅3軍的前身為該地區之紅6軍。本

來中央在整個擴大紅軍計畫下,決議將贛西南2、3、4團紅軍及第1、2大隊組織紅軍第3軍,並決定以蔡申熙為軍長。但是,在中央下達指示前兩個月贛西南這幾支武裝已合編為第6軍了,並由黃公略任軍長,劉士奇任政委(後陳毅任政委),下轄1、2、30隊。1930年4月26日,中央回信給總前委,指示紅6軍在湘鄂西已另立,贛西南紅6軍應仍改為第3軍。7月,改稱紅3軍,編入紅一軍團,黃公略仍任軍長,8月由蔡會文任政委。湘鄂西紅3軍,其前身為紅2軍團。1930年10月沖央曾計畫將全國紅軍重新編為7個軍.湘鄂西的紅2軍團被編為第3軍。軍長賀龍,代政委赤英。3軍編有7、8兩個師.7師師長孫德清,政委朱勉之;8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7師下編19、20兩團。19團團長覃蘇,政委鄭熾昌;20團團長羅統一,政委吳鳳卿。8師下編23、24兩團,23團團長趙炎,政委吳協仲;24團團長賈鳴鐘,政委江毅夫。3軍軍部直轄一教導團,團長湯慕禹。全軍共人槍5000左右。此外,段德昌所率9師亦屬紅3軍編制,師長段德昌,全師共1000多人。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史有兩支。一支是朱毛領導的井岡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1928年4月,南昌首義之後,朱德、陳毅率領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在井岡山會師。根據湘南特委的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改稱為紅軍第4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

按照湘南特委指定,4軍由“朱任軍長,毛任為黨代表,朱部編為第10師,毛部編為第1師,湘南各縣農軍編入兩師中。朱兼10師師長,宛希先任黨代表;毛兼第1師師長,何挺穎任黨代表;另立一教導大隊,陳毅任大隊長。”兩個師下轄六個團:10師轄28團、29團、30團;11師轄31團、32團、33團。全軍兵力約萬人,槍三千。不久,成立紅軍12師,陳毅改任師長。5月底,由來陽、郴縣、資興、永興的游擊隊編成的30團、33團相繼回原地,井岡山之紅4軍只剩下軍部和四個直轄團,即28團,團長王爾琢,黨代表何長工;29團,團長鬍少海,黨代表龔楚(後叛變);31團,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32團,團長袁文才,副團長王佐,黨代表陳東日,全軍共6000餘人。

在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中,紅4軍多次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進剿”和“會剿”,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例,積累了寶貴的根據地建設、政權建設的經驗。

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

1929年1月,紅4軍主力下井岡山,在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部隊改編為縱隊,建立了政治部組織.先後有毛澤東、劉安恭、李任予、陳毅等擔任軍政治部主任。此後紅4軍同當地人民武裝轉戰贛、閩、粵,粉碎“三省會剿”,開闢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在福建上杭抗古田村,召開了中國紅軍第4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系統地總結了紅4軍建黨建軍的經驗,確立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1930年春,以紅4軍為基礎,擴編為紅軍第三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在井岡山鬥爭中,繼工農革命軍第一次擊退敵人“進剿”後,成功地擊破敵第二次“進剿”。敵人第三次“進剿”中,紅4軍主力首先殲敵27師師部,爾後同寧岡的部隊擊破敵人“進剿”。隨後,紅4軍主力在向永新急進途中,與敵79因遭遇,紅28團即從正面發起攻擊,第31團一個營向敵側後迂迴,經2小時激戰,全殲該敵。繼而,乘敵不備進攻永新城,再殲敵27師師部和27團1個營,擊傷敵師長楊如軒。龍源口地區4個團倉皇向吉安撤退。此役,紅4軍以4個營兵力殲滅敵1個師部、l個團另1個營,勝利擊破了贛敵第三次“進剿”。接著,以紅4軍為主力,成功地進行了第四次反“進剿”和井岡山根據地第一次、第二次反“會剿”和同紅5軍共同進行的第三次反“會剿”,創下了“大柏地戰鬥”,“長汀戰鬥”、“龍巖進攻戰鬥”等著名戰役。還在進軍閩西後進行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會剿”作戰,出擊粵東和在江西吉安之水南地區進行的著名“水南戰役”等。

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

另一支是賀龍領導的湘鄂西紅4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4軍。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賀龍等到達桑植洪家關,領導武裝鬥爭,建立游擊隊。3月,由賀龍出面聯絡當地土著武裝,先後在桑植、石門、鹹豐、鶴峰等縣建立了十數支游擊隊。總數達3000餘。打起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並進占了桑植縣城。4月初,敵軍進攻,未及整理,幾經戰鬥,部隊大部潰散,賀龍和周逸群又被敵隔開,聯繫受阻。賀龍親往桑植鶴峰邊界之紅土坪一帶收集散部三、四 百人重組革命軍。6月間猛增至1500餘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銷湘西北特委,成立湘西前敵委員會。前委由賀龍、陳協平、李良耀、賀錦齋、張一鳴組成,賀龍任書記。前委成立後,即進行紅軍的改編工作。7月中,成立工農革命軍第4軍。軍長賀龍,政委惲代英(未到職),參謀長黃楚。下轄第1師,是4軍的主力,約七、八百人,賀錦齋任師長,張一鳴任黨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賀桂如、賀佩卿等人率領的幾個支隊、大隊,全軍共約1500人。1930年7月,紅4軍與鄂西之紅6軍在公安會師,改稱紅2軍。中旬,在普濟觀會議上決定組成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為政治委員。9月,中央派鄧中夏任政治委員。

參加之著各戰鬥為“南岔、赤溪戰鬥”進攻戰鬥。此役殲湘軍團以下2000餘人,繳槍1000餘支。南岔、赤溪兩戰役獲勝後,根據地得到鞏固,紅4軍擴編為5個團和一個特務營,約4000人。鄂豫皖紅4軍是由該地區的紅1軍與紅15軍合編而成的。1930年10月18日,黨中央指示鄂豫皖邊區特委及紅15軍軍委,將兩軍合編為紅4軍,由於紅1軍開出紅色區域,合編未果。1931年1月中旬,紅1軍與紅15軍在商城南部長竹園會合。隨即將兩軍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原紅1軍第1師與15軍第1團合編為第10師,師長蔡申熙,政治委員曹大駿兼,副師長劉英,下轄28、29、30團;原紅1軍第2師與15軍第3團合編為第11師,師長許繼慎,政治委員龐永俊,下轄31、32、33團;活動於皖西之原紅1軍3師第7團改為獨立團。全軍共約12500餘人。1931年11月上旬,紅4軍與紅25軍共同組成紅4方面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相關人物

毛澤東(1893-1976)

毛澤東毛澤東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4~1959)。字潤之,筆名

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卒於北京。

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韓戰中犧牲。

賀龍(1896~1969)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50年,任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 南局第三書記。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統一部署下,領導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部隊和被俘人員的整編及改造工作,指揮部隊肅清國民黨軍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穩定了西南地區的局

賀龍賀龍

勢。同年10月,指揮進藏部隊解放昌都,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1964年起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從1952年起還兼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徹底平反。著有《關於整軍問題》、《論甄家莊的殲滅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民主傳統》等。

朱德(1886~1976)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四川儀隴人。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1915 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朱德朱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

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他同毛澤東 、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9年廬山會議後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卒於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相關改編

關於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為著實現共產黨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特依據與國民黨及南京政治談判結果,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著將:前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

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該師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周昆為參謀長,羅榮桓為該師政訓處主任,肖華為副主任。

二方面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合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師,以賀龍為師長,蕭克為副師長,周士第為參謀長,關向應為政訓處主任,甘泗淇為副主任。

四方面軍二十九軍、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二、三、四團等部改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倪志亮為參謀長,張浩為政訓處主任,宋任窮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編後,人員委任照前總命令行之。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鬥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朱德、周恩來

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

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定,決定將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紅軍游擊隊分別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成立,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新四軍隨即開赴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