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街道

五里街道

五里街道,全稱:江西九江市廬山區五里街道位於廬山區的最北端,是城區的東大門,轄區內京九鐵路、福銀高速、廬山大道等幹線縱橫交錯,被譽為九江市的“金三角”。五里街道面積22.0平方千米,人口20177人,郵編:332000,代碼:360402002。管理火車站、南湖、長虹北路、荷塘新村、南湖小區、陸家壠等6個居委會,前進、三壠、五里、八里等4個村委會。辦事處駐饒家壠。

基本信息

廬山區五里街道位於九江市的最北端,全鄉耕地不足5000畝,被人們稱為“都市裡的村莊”。這裡是農村,卻不同於一般的農村;他們是農民,卻融入了城市經濟。由農村到城市,由農民變市民,他們是如何實現角色轉換的?五里街道黨委結合自身實際,著眼城鄉結合優勢,把鄉域經濟融入城市經濟的大格局和大循環中,由此邁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失地農民定位服務城市

由於城區的拓展和支持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建設(如京九鐵路、昌九公路、九威大道、長虹大道等),五里街道有七成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失地農民向何處去?五里街道黨委提出了“依託城市,服務城市,發展種養業,豐富菜籃子”的發展思路。他們首先盯準了市民的菜籃子,大力開展畜禽、蔬菜等的規模種、養殖。靠養殖鵪鶉發家致富的五里家禽銷售服務中心經理單聲紅,以“公司+農戶”模式進行運作,即由中心向養殖戶提供種苗、技術、飼料等服務,並包回收鵪鶉蛋、成年鵪鶉和糞便。在他的扶持下,周邊的30余戶農戶按契約進行零風險養殖鵪鶉,戶均養殖1萬隻以上,年收入均達到2至3萬元,其銷售中心也實現年收入30余萬元,一躍成為該街道乃至全區的農業龍頭企業。單聲紅說:“在五里街道,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
服務城市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把土地集中起來,請有經驗、有實力的大戶來盤活土地,改變過去“土地不多人人種”的低水平生活狀況。該街道三壠村用此法將90%的土地進行了合理流轉,建起無公害蔬菜基地,經大戶盤活後,所產蔬菜不僅豐富了九江市民的菜籃子,還上了南昌、武漢等城市的大型超市貨架。目前,蔬菜大戶每畝土地年收入從3000元增加到8000元。2004年,五里街道農業增加值比上年大幅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八里村的吉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600萬元,租賃土地300余畝,種植茶花樹、含笑、桂花樹、杜英、樟樹等花卉苗木260畝;從事牲豬繁殖與飼養,僅種豬就10余頭,年生產牲豬500余頭;對農產品精加工、生產豆皮、葛根粉、冬粉等,以滿足市場需求。在此基礎上,該街道採取“幹部擔保、農民貸款”,每年為種養大戶擔保貸款10萬餘元,對種養大戶進行重獎。養雞專業戶胡國良,街道鼓勵其發展養殖,每售一隻雞補0.5元。如今,胡國良養雞最多的年份年出售5萬隻雞,每年養雞的毛收入達50余萬元。

由進城務工轉為辦廠開店

失去土地的農民融入城市,逐漸由農民演變為市民,他們最初的經濟收入是靠進城務工養活一家老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五里街道黨委因勢利導地引導一部分有經濟頭腦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農民轉向商貿業、運輸業和加工業,並在政策上給予積極扶助,使進城務工者實現由生產者向創業者的轉換。南湖村民周明貴八十年代中後期,自購農用車幫別人拉建材,到九十年代中期,換成中巴車在市區跑客運,現在已購置豪華大巴,搞省際旅遊,跑起長途運輸。在他的帶動下,僅南湖村就有20多名青年也學著他跑起了運輸,或是在市區開計程車,年收入均達5萬餘元。街道通過對農民進行餐飲、行銷、建築、裝飾、駕駛等技能培訓,帶領農民走上富裕之路。
在五里街道,民營經濟一枝獨秀,無論是辦廠還是開店,發展的都是個私經濟或者民營企業。據統計,去年該街道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60家,總資產達3.2億元。民營經濟上交稅金700萬元,占財政收入的47%。榮達製衣廠廠長劉榮梅,從1996年由幾台縫紉機拉起一個屬於自己的服裝小廠,經過數年的艱苦創業,現發展為擁有總資產近2000萬元,廠房的建築面積8000m2,自建廠來累計上交稅收800余萬元。該廠生產的服裝成品銷往東南亞、港澳地區和歐美等市場。400多名當地農民在她工廠里找到了稱心的工作。其本人亦於2003年獲省“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除劉榮梅外,一大批土生土長的“泥腿子”企業家也脫穎而出。前進村村民張慧明,過去在街道齒輪廠當學徒,九十年代初,該廠年年虧損,效益低下,他毅然承包。如今主要生產日化和制罐系列設備。每年上交稅收10萬餘元。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造就了一批新型的市民,也造就了一批馳聘市場的創業者。五里街道經濟在進化中實現了質的飛躍。街道財政收入從1997年的350萬元到2004年升至1502萬元,農民收入從1997年的千餘元升至2004年的4457元。

經濟觸角伸向賓館房產業

政策規定,土地徵用有一筆補償款。五里街道黨委認為,這是集體資產,必須用於發展生產、安置失地農民就業和完善福利事業。他們把觸角逐步伸向了房地產、賓館等行業。該街道緊緊抓住九江做大中心城區的機遇,引導街道轄區內土地開發,把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僅2004年,街道轄區內就新建商品房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米,銷售面積7萬多平方米,銷售額1.46億元,占全街道國民生產總值的11.4%,納稅700多萬元。其中僅華龍房地產銷售額就達9300萬元,實現稅收450萬元。與此同時,他們充分抓住城區人口急增的機遇,正確引導賓館服務業快速發展。兩年來,轄區內大小賓館的發展如雨後春筍,中景、紅辣椒、益君、中房、學苑等老賓館活力依然,雅格泰、江虹、裕園等14家新賓館陸續開張,火爆登場。街道稅收征管範圍內僅長虹大道上就有二十幾家賓館,年接待旅客50多萬人,上繳稅收100多萬元。
五里街道堅持把城鄉結合部的規劃建設管理納入城鄉一體化,採取居民規劃點形式,吸引社會閒散資金“造城”,引導拆遷農民向城市集中:由政府統一公寓的規劃設計和修建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讓農民按要求自建。目前有近半數的農民自願選擇了住進農民公寓。該街道已投入200余萬元,對兩處居民規劃點進行整體設計、報建、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後續計畫投入建設資金2300萬元,新建農民住宅25萬平方米。一批規劃科學、布局合理、設施基本配套、功能較為齊全的農民新村紛紛拔地而起。(葉志明九江日報記者黃維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