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音

在五峰鶴峰邊界的灣潭大面、崗坪一帶,柳子戲皮影戲藝人會唱一種很特別的皮影戲聲腔。這種腔調它不同於一般皮影班唱的皮簧腔〔南北路〕,也不同於柳子戲大筒子板〔楊花柳〕,在民間其它藝術門類和民歌小調中,也未見其蹤影,聽起來很新鮮獨特。所用樂器也和它們大相逕庭,不是京胡大筒子,用的是一種藝人自製的土琵琶和嗩吶。這就是“滿堂音”。

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

滿堂音

所屬地區:

湖北 ·宜昌 · 五峰自治縣

遺產編號:

Ⅴ-12

遺產類別:

曲藝

鶴峰滿堂音鶴峰滿堂音

申報日期:

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五峰自治縣

遺產級別:

組成部分

原始滿堂音由兩個部分組成:主要唱腔部分叫〔琵琶板〕,上下句式結構;甩腔煞尾或者開頭加嗩吶的那一部分叫〔滿堂音〕。它們一起被當地藝人合稱為“滿堂音”。其名稱得來據筆者分析,和滿堂音現場演唱效果,“嗩吶聲響,音滿華堂”應該有關係。它分生、旦、醜腔,但行腔都差不多,主要區別在唱法,旦角唱的是“窄”聲(假聲)。

概況

在五峰鶴峰邊界的灣潭大面、崗坪一帶,柳子戲皮影子戲藝人會唱一種很特別的皮影戲聲腔。這種腔調它不同於一般皮影班唱的皮簧腔〔南北路〕,也不同於柳子戲大筒子板〔楊花柳〕,在民間其它藝術門類和民歌小調中,也未見其蹤影,聽起來很新鮮獨特。所用樂器也和它們大相逕庭,不是京胡大筒子,用的是一種藝人自製的土琵琶和嗩吶。這就是“滿堂音”。

滿堂音源於何處,哪個朝代、什麼途逕到五峰鶴峰來,又在這個地方流傳了多久?藝人說不清道不明,地方志書上也未發現有記載,暫不得而知,有待專家來考證。目前,只能從師承情況和世代相傳的樂器等實物,如土琵琶、皮影子來推斷:現在的藝人平均年齡在70歲,往上可推到5代以上,200年左右;灣潭崗坪的藝人柳慶訓,保存有明代的皮影子,和一把傳世180多年的土琵琶。由此估算滿堂音在五峰流傳大約在200年上下。

原始滿堂音由兩個部分組成:主要唱腔部分叫〔琵琶板〕,上下句式結構;甩腔煞尾或者開頭加嗩吶的那一部分叫〔滿堂音〕。它們一起被當地藝人合稱為“滿堂音”。其名稱得來據筆者分析,和滿堂音現場演唱效果,“嗩吶聲響,音滿華堂”應該有關係。它分生、旦、醜腔,但行腔都差不多,主要區別在唱法,旦角唱的是“窄”聲(假聲)。

滿堂音主奏樂器土琵琶和現代琵琶相比,只是形狀相仿,實質卻大不相同:一、外形小得多,體積大約只有琵琶的五分之三;二、構制一不樣,三個軫子三根弦,沒有相,只有很少幾個品,不分半音,五聲音階排列;三、定弦和演奏技法不同,三根弦排列很近調同樣音高,用彈片彈奏,不用指甲,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不調弦不能轉調,只能彈一個本調;四、音域很窄,僅一個八度(低音5——5),音高不固定,它隨演唱人嗓音條件,調高或者調低些;五、音量小,音色近似鳳凰琴。大埡柳子戲班丟失了土琵琶後,試用鳳凰琴伴奏,也搞得攏,後來乾脆用鳳凰琴替代了土琵琶。

20世紀60、70年代,滿堂音就被縣內音樂工作者發現,但當時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沒及時進行採錄,錯失良機。1980年前後,縣裡組織專班蒐集民歌和柳子戲,這時候戲班子的老藝人大都先後去世,僅就健在的藝人進行了現場錄音採集,已經很不完整了。回城整理資料時,因柳子戲中也唱滿堂音,就把它歸集在了柳子戲唱腔中。
1980年10月原宜昌地區專業劇團會演,縣劇團創作人員選用管用和的一首歌詞《琴台放歌》,用滿堂音的曲調,寫了一個節目參演,這是滿堂音第一次搬上專業文藝舞台;1982年專業會演,劇團再次寫了一個滿堂音曲藝段子《土家黨員慈母心》參演並獲得創作獎。滿堂音發展演變從這裡開始走向了另一條路子,它沒有沿看原來的戲劇音樂的老路子發展,而是往曲藝上靠攏,漸漸地作為一個新的曲種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1983年11月全省第三屆“百花書會”,縣創作室作詞編曲的、歌頌土家族先民英烈的滿堂音曲藝段子《貝錦卡血濺虎門》赴省參賽,獲得成功,省文化廳、省曲協頒發了創作獎和演出獎。至此,曲藝滿堂音基本成熟成形。

曲藝滿堂音改用琵琶主奏,有時也加樂隊伴奏。土琵琶則退居二線,僅作為導具演員拿在手上表演,偶爾彈彈過門之類。它的表演形式靈活得很,可以一人自彈自唱,也可以兩人或者多人表演,甚至加伴舞,不拘一格。

滿堂音以唱為主,也有說白。它的個性鮮明,特點突出,鏇律幽雅,長於抒情和描景。但也能演唱敘事為主的大段子,是一個前途不可限量的曲壇新秀。美中不足的是,原始的音樂素材單薄了些,缺少對比和變化,顯得不夠豐富多彩

主奏樂器

滿堂音主奏樂器土琵琶和現代琵琶相比,只是形狀相仿,實質卻大不相同:
一、外形小得多,體積大約只有琵琶的五分之三;
二、構制一不樣,三個軫子三根弦,沒有相,只有很少幾個品,不分半音,五聲音階排列;
三、定弦和演奏技法不同,三根弦排列很近調同樣音高,用彈片彈奏,不用指甲,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不調弦不能轉調,只能彈一個本調;四、音域很窄,僅一個八度(低音5——5),音高不固定,它隨演唱人嗓音條件,調高或者調低些;
五、音量小,音色近似鳳凰琴。大埡柳子戲班丟失了土琵琶後,試用鳳凰琴伴奏,也搞得攏,後來乾脆用鳳凰琴替代了土琵琶。

藝術發現

20世紀60、70年代,滿堂音就被縣內音樂工作者發現,但當時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沒及時進行採錄,錯失良機。1980年前後,縣裡組織專班蒐集民歌和柳子戲,這時候戲班子的老藝人大都先後去世,僅就健在的藝人進行了現場錄音採集,已經很不完整了。回城整理資料時,因柳子戲中也唱滿堂音,就把它歸集在了柳子戲唱腔中。

發展歷程

滿堂音其唱腔鏇律及伴奏音樂來自土家滿堂音聲腔皮影戲,清朝末年,滿堂音皮影戲就紮根於土家族聚居的鄂西五峰、鶴峰等地,躋身於南、柳、儺等戲曲行列,並從其中汲取營養,與民歌小調相結合,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滿堂音的唱腔

1970年鶴峯縣用滿堂音曲調鏇律編寫的曲藝段子《人民英雄段德昌》,參加湖北省曲藝調演,以其新穎別致的唱腔、伴奏、表演得到觀眾讚賞。1980年正式定名為滿堂音。

1980年10月原宜昌地區專業劇團會演,縣劇團創作人員選用管用和的一首歌詞《琴台放歌》,用滿堂音的曲調,寫了一個節目參演,這是滿堂音第一次搬上專業文藝舞台;1982年專業會演,劇團再次寫了一個滿堂音曲藝段子《土家黨員慈母心》參演並獲得創作獎。滿堂音發展演變從這裡開始走向了另一條路子,它沒有沿看原來的戲劇音樂的老路子發展,而是往曲藝上靠攏,漸漸地作為一個新的曲種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1983年11月全省第三屆“百花書會”,縣創作室作詞編曲的、歌頌土家族先民英烈的滿堂音曲藝段子《貝錦卡血濺虎門》赴省參賽,獲得成功,省文化廳、省曲協頒發了創作獎和演出獎。至此,曲藝滿堂音基本成熟成形。

表演形式

滿堂音是—種廳堂坐唱形式的曲藝,以自制的土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手執簡板領唱,樂隊和聲,並加入嗩吶烘托幫腔宣染氣氛。滿堂音皮影戲聲腔分為“琵琶板”和“滿堂音”兩個聲腔系統。生、旦、淨、醜四類角色行當均有其各自的唱腔曲牌,統稱滿堂音,皆男女同腔。“琵琶板”最初是皮影戲中的主要唱腔,其聲腔與當地五句子民歌在鏇律、音階、調式節奏等方面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其演唱方法有兩種:旦行與小生均以真假嗓音結合行腔,老生、醜、淨三個行當均用本嗓演唱,只在角色行當之氣度上加以區別。土琵琶為“琵琶板”聲腔的主奏樂器,用撥子彈奏,僅能演奏五聲音階。此外,還可以加進大筒、二胡等樂器伴奏。“滿堂音”分[上板]、[中板]、[下板],除了獨立成段外,多與“琵琶板”聯用,為剎腔部分的唱腔音樂。其聲腔與當地民間吹奏樂同名嗩吶曲牌“滿堂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滿堂音”聲腔僅一曲。演唱方法同“琵琶板”一樣可分兩種。主奏樂器為大嗩吶,多用於起腔、間奏和腔尾等處,剎腔處大多和以鑼鼓點,發音宏亮,氣氛熱烈。此外,少數劇目還兼唱民歌小調及皮黃劇種“南北路”等腔調。唱詞多為七言與長短句相結合,適於敘事抒情,可用於齊唱皮影戲,亦可用於坐唱,邊彈邊唱,彈唱中不時加入對唱齊唱,以方言道白,形式活潑。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