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廟會[成都木蘭廟會]

木蘭廟會[成都木蘭廟會]

木蘭廟會,又稱木蘭寺廟會或木會。木蘭廟會歷史悠久,它開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春,由遷居當地的客家人首先發起,當地“填四川”的湖廣人和土著居民積極回響,並由嚴開泰、楊為龍、包玉堂等二十人主動捐資,辦起了木蘭寺廟會。

簡介

牡丹引鳳木蘭廟會
木蘭廟會,又稱木蘭寺廟會或木會。木蘭廟會歷史悠久,它開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春,由遷居當地的客家人首先發起,當地“填四川”的湖廣人和土著居民積極回響,並由嚴開泰、楊為龍、包玉堂等二十人主動捐資,辦起了木蘭寺廟會。最初叫文昌會,主要為了慶祝文昌帝君的誕辰,後來逐漸演變為種子交流會。木蘭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底。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

廟會開辦

一年一度的廟會自開辦以來,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來趕廟會的人,不只是來自木蘭地區,來自新都鄰近的州縣,還來自西南各省。木蘭寺廟門外,滿山遍野,人山人海,趕會的民眾數以萬計。解放後,新都文教局將木蘭寺廟宇改建為木蘭二小,但木蘭廟會仍然在趕。五十年代期間,由以往的民眾自由集會,改為人民政府領導,縣屬各商業部門及鄰近木蘭寺的各鄉鎮供銷社來主辦,其名稱為木蘭寺物資交流會。

外地人來趕廟會,大多以採購瓜豆籽種為主。據說,在木蘭廟會購買的種子栽種後,病蟲害少、產量高。本地有的農民,他的種子雖然不賣,留來自種,但在趕會期間,也要拿到會場上去擺一下,他們說,擺了後種子就“寄窩”了(受了粉的意思),以後長得好,產量高。“寄窩”不可信,但人們喜歡趕廟會是千真萬確的。

廟會改革

文化大革命期間,視木蘭廟會為封建集會,因而百般阻撓,不許民眾趕會,市管會的人到處折秤桿,沒收秤砣,公安民兵遍山轟人攆人,可是民眾卻從山上移到山下的黃牛店,黃牛店也不許擺,民眾又從黃牛店移到離木蘭山兩里左右的曾家麼店子,照樣把種子擺在地上趕起會來。就是在七四年“農業學大寨”,木蘭山改梯田,木蘭二小的校舍被全部拆光後,木蘭廟會也一直在趕,從未間斷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糾正了左傾錯誤,歷盡滄桑的木蘭廟會,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名正言順地趕了起來,而且越趕越熱鬧。

近年以來,新都區委和區政府對木蘭廟會非常重視,制定並實施以加快發展旅遊業為重點的總體規劃將木蘭山打造成為繼寶光寺、升庵桂湖後的第三大旅遊品牌。木蘭鎮進一步採取有利措施,推進木蘭山綜合開發的進程。緊緊抓住成都市總體規劃調整、著力構建北部新城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了木蘭山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同時圍繞做響旅遊品牌構建客家新區,為木蘭山增添了一道新的民俗風景線。

今天,被拆光的廟宇一殿接一殿地又修建起來,殿堂里,香菸繚繞,鐘磬聲聲。

今天,一條寬闊的水泥路面,在朝霞的映照下,像一條迎賓的紅色地毯,從木蘭寺大門一直鋪到山腳下,迎接著四面八方前來木蘭山觀光、休閉、度假的賓客。

“香火旺,人氣才會旺;人氣旺,經濟才會旺”。木蘭廟會將為木蘭地區全面實現小康立下汗馬功勞。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