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花樣剪紙

鄂州花樣剪紙

鄂州花樣剪紙是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鄂州花樣剪紙鄂州花樣剪紙
早年的《武昌縣誌》(舊時鄂州為武昌縣)就有清光緒年間花樣剪紙的記載。1885年本地開始形成帶徒學藝、專事花樣製作出售的行業。1935年成立了鄂城花樣剪紙工會,戴漢生廖雲鵬任正副主席,會員150人,藝人活動範圍涉及周邊五省。建國前,花樣剪紙藝人身背花樣箱,手搖貨郎鼓,走村串戶,出售“花樣”。花樣剪紙形式有帽花、鞋花、拖鞋花、襪底花、扣帶花、背心花、兜花、圍涎花、枕頭花、帳沿花等。鄂城花樣剪紙構圖勻稱,刀剪俱用,其風格細膩、流暢、傳神,集實用性與裝飾性為一體。解放後,人稱“花樣窩子”的燕磯、華容、臨江、杜溝、周鋪、新廟等地相應成立了花樣互助組,花樣品種累計2000餘種。鄂州花樣剪紙是民俗的載體,內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別於北方窗花剪紙,既具有原生態的樸實性特徵,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特徵。

發展

花樣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1953年出版的《湖北民間雕花》一書載有鄂州花樣剪紙2幅;1997年湖北省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本第六冊載有鄂州花樣剪紙作品;1990年至2004年間,“鄂城花樣工會”史料被國家、省、市文獻刊發8次,湖北日報、中國文化報湖北電視台鄂州日報多次進行了專題報導。1986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學何紅一教授和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專家多次對鄂州花樣剪紙進行專題研究,並在國內有關刊物發表論文多篇。2005年,10件鄂州花樣剪紙作品參加了在國家博物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引起了中央領導及國內專家的高度重視。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