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獅子

高蹺獅子

高蹺獅子俗稱“蹺獅”,流傳於新洲河西舉水兩岸的張店、孔埠、李集、方揚、倉埠、周鋪等地,盛行於周鋪、倉埠、張店。

信息

高蹺獅子市級Ⅲ-10
高蹺獅子高蹺獅子

簡介

..
高蹺獅子俗稱“蹺獅”,流傳於新洲河西舉水兩岸的張店、孔埠、李集、方揚、倉埠、周鋪等地,盛行於周鋪、倉埠、張店。

舞蹈特點

高蹺獅子由“高蹺”與“戲獅”兩部分組成。表演時,先由6~8人表演蹺上技巧,如“劈叉”、“一炷香”、
..
“黃鷹展翅”、“翻肚”、“雙插”、“雙掛”、“張飛賣肉”、“空中飛人”、“倒掛金鉤”、“三層摟”等。
接著,由2人踩著高蹺,披上“獅皮”,表演“戲獅”。通過獅子“喝水”、“嗒嘴”、“覓食”、“搔癢”、“打盹”、“舔腳”、“打滾”等生活動作,生動地表現獅子的各種情態和可愛的形象。

起源發展

高蹺獅子起源甚早。據民間藝人張乾成講,張旗牌的“獅子”在新洲頗負盛名,這個地名與蹺獅的來源都與
..
明代張炳祖有關。傳說張炳祖的祖父張德勝頗具才幹,元末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曾任副先行官,後來落戶在倉埠地區。定居後,他的孫子張炳祖隨其父習文練武,做了旗牌官,此地始名為“張旗牌”。張炳祖出身行伍世家,他見當地春節有玩獅子、踩高蹺的習俗,便將武術的套路融於其中,由張家子弟組班習練,形成了高蹺獅子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高蹺獅子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表演形式

高蹺獅子不僅在舞獅中增加了高難的踩蹺技巧,還彌補了“地獅”在地上表演,外圍人群不便觀看,

..

以及“天獅”需用方桌疊台搬撤的不足。此舞動作驚險、場面壯觀,在表演中,不僅著意表現獅子的形象和情態,還要顯示武術功力和雜耍技巧。首先是“上蹺”與眾不同。其方法是先綁一隻蹺,然後單腿上蹺立住,成“金雞獨立”狀,再綁另一隻蹺,並作為舞蹈的開場。其次是在動作上力求難度和驚險,如“獅子打滾”、“獅子朝陽”、“喝水”、“搔癢”、“坐肩”、“雙掛”、“空中飛人”等。有的踩蹺騰空,有的踩蹺負重,有的踩蹺跨步,有的踩蹺爬高,十分驚險。“黃鷹展翅”則猶如矯健的雄鷹,“三層樓”恰似座座高塔.場面尤為壯觀。“獅頭”的製作工藝精緻,富有立體感;“獅皮”採用綠毛、紅脊紅邊,形象醒目、突出。

伴奏樂器

高蹺獅子用鑼、鼓、鈸等打擊樂伴奏。其口訣是:“鑼叫獅子走,獅子叫鑼歇”。音樂與舞蹈配合自如、默契。

發展現狀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高蹺獅子常與“彩船”等形式聯合表演,或於街頭巷尾,或於場院門前,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相關知識

踩高蹺

民間盛行的一種民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乾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鏇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