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

新豐[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

新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韶關市南端、東江和流溪河三河水分流之處,是東江重要支流新豐江的源頭。東南與河源市接壤,東北和河源市連平縣毗鄰,北臨翁源,南臨廣州市從化區、惠州市龍門縣,西靠清遠市英德,西南與清遠市佛岡縣相鄰。縣城距廣州150千米,縣城距韶關162.0千米。被譽為“珠三角的後花園”。全縣總面積2015.2平方公里,轄6鎮1街,141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總人口25.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75萬人。全境通行客家語(粵台片)、水源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新豐新豐

新豐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北。東江流溪河三河水分流之處,是東江重要支流——新豐江的源頭。東南與河源市接壤,東北和連平縣毗鄰,南臨從化龍門兩縣,西靠英德,西南與佛岡縣相鄰。

全縣總面積201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698.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73.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42.9平方公里,其他用地面積100.2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現轄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41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全縣總人口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8萬人。縣城設在豐城街道辦事處。新豐縣交通便利,105國道縱貫縣境,縣城距廣州150公里,至深圳180公里,到韶關168公里,全縣實現了“四通”(通電、通電話、通郵、通公路),有119個行政村的公路實現了硬底化。新豐躋身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鄉鎮

歷史沿革

新豐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南齊武帝元明元年(公元483年)建置新豐縣,取義於“物產豐富”之意,故稱“新豐”,屬廣州南海郡管轄。1951年12月,廣東省東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東江專署)成立,新豐隸屬東江專署。1952年11月9日,新豐改屬粵北公署。不久,粵北行政公署改稱韶關專區。1975年1月,新豐縣劃歸廣州市管轄。1988年1月新豐縣劃回韶關市管轄直至現在。

民間藝術

新豐縣民間藝術種類很多:“有跳師爺、舞火龍、舞鳳、舞春牛、舞獅、八音、舞鯉、唱採茶、唱山歌”,在眾多的民間藝術中,舞紙馬是該縣的“拳頭產品”。1988年,新豐的紙馬舞不但在廣州舞出了名堂,還拍成錄像送上北京拿了獎。

自然資源

新豐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品種多、含量高、儲量大,鐵礦儲量1200多萬噸,平均品位53.2%,稀土礦儲量20萬噸,瓷土儲量2000萬噸,還有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石等品種。水能資源豐富,蘊藏量達13.1萬千瓦,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1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6%,活立木蓄積量571.6萬立方米,是廣東省林業重點縣之一,是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

旅遊景點

主要景點有風景迷人的省級自然保護區雲髻山。雲髻山又名阿婆髻,在縣城西北的8公里處,主峰海拔1438.8米,在全省是有名的高山之一。雲髻山遍布奇峰怪石和自然岩洞,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為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處於新豐江源頭的新豐縣,憑藉源頭優勢大力建設生態新豐,發展生態旅遊,打造以“雲髻山、新豐江之源”的綠色生態旅遊品牌,已經初見成效。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新豐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2005年,成功戰勝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3億元,增長13.1%;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80萬元,增長25.2%;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億元,增長14.6%。

歷史

新豐縣建置前,屬南海郡龍川縣地。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483),析龍川縣地置新豐縣,取義於“物產豐富”之意,故稱“新豐”,屬南海郡。
梁天監六年(507),改屬東莞郡。
陳禎明二年(588),改東莞郡為東官郡,新豐隸屬亦隨之變更。
隋開皇十年(590),東官郡廢,新豐屬循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新豐縣為休吉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循州為龍川郡,廢休吉縣併入河源縣,屬龍川郡。
明隆慶三年(1569),析河源縣地,兼割英德、翁源兩縣之東南隅,設定長寧縣,取“長久安寧”之意,屬州府。初設縣時,知縣趙鉞在長吉都之沐河竹子壩(今屬連平縣)治事,至隆慶六年(1572)徙治鴻雁洲(今豐城鎮城東象嶺坪大營一帶)始建土城。萬曆元年(1573)遷治所於君子嶂下(今新豐縣城)興建磚城。
清朝,長寧縣屬惠州府。
民國初,廢府制。民國3年(1914),因避江西、福建兩省的長寧縣重名而復稱南齊舊縣名新豐縣。民國3-9年,屬潮循道;民國10-38年,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13日,新豐解放。1951年1月,廣東省東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東江專署)成立,新豐隸屬東江專署。
1952年11月9日,新豐改屬粵北行政公署。1956年3月1日改粵北行政公署為韶關專員公署,新豐隸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成立後,新豐隸屬韶關專區。
1975年1月,新豐縣劃歸廣州市管轄。
1988年1月,新豐縣劃回韶關市管轄。

地理

位置

新豐縣地處東經113°42′——114°36′,北緯23°53′——24°17′之間,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北,新豐江的發源地。境內東西相距91.2公里,南北相距45公里,總面積2015.2平方公里。東南與東源縣接壤,東北與連平縣毗鄰,南連從化市和龍門縣,北靠翁源縣,西北與英德市相連,西與佛岡縣相鄰。縣城至韶關市區公路里程165公里,至廣州市區150公里。

氣候

新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處於東、西風系統交替影響的過渡區和溫帶、熱帶各類天氣頻繁活動和經常影響的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基本特徵為:季風明顯,氣候類型多樣。其突出的氣候特徵:一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暖熱,雨量充沛。二是山丘起伏,地形複雜,氣溫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三是有兩個多雨期,4——6月為前汛期,屬極鋒雨帶降水,隨著6月下旬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北跳,受熱帶氣鏇等低緯熱帶天氣系統影響,步入了第二個多雨的時期(7——9月),為後汛期。四是氣候資源豐富、優越,同時也是氣象災害頻繁而又嚴重之地,尤以旱澇最為突出。

地質

新豐縣
新豐縣位於華南台地湘褶皺帶的西南端,地質發育較全,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灰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和第四紀紅土系。同時又處於粵中花崗岩侵入的東部邊緣接觸地帶,縣內岩性複雜,主要出露的岩石有四類:分布於東部的變質岩,主要為前泥盆紀變質砂岩和頁岩;分布於西部和中部的燕山期侵入岩,主要為黑雲母花崗岩;分布於中部覆蓋在花崗岩之上的噴出岩,主要為流紋岩;形成於第四紀的河流沖積物,分布於河流兩岸呈帶狀出露,構成了河流階地,以花崗岩、流紋岩和前泥盆紀砂岩、頁岩為多。大致以東經114°15′左右為界,西部屬花崗岩地帶,東部屬砂岩和頁岩地帶。
一、變質岩
主要有元古代變質岩和前泥盆紀變質兩種。元古代變質岩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黑雲母等,結構粗糙,片理清楚,上部為厚層灰色千枚岩、葉狀青色板岩及厚層紅褐色片岩或灰棕色片岩,下部則為褐色片麻岩。此類岩性出露面積不大,主要分布在沙田東北山頂一帶。前泥盆紀變質岩組成物質是砂岩、頁岩和少量千枚岩、板岩和硬質砂岩,岩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岩石略有不同,下部上端尖為青色、褐色、淺紅色厚層片狀砂岩,其上部為灰色、灰綠色板岩及頁岩,再上部為錳、鐵質甚富而層理不清的硬質砂岩。新豐城南河床是前泥盆紀中部,城北君子嶂、青山寨南部腳下,以及雙良附近山頭一帶則為其上部。前泥盆紀變質岩主要分布在黃磜的營盤、西草、馬薺田,豐城的岳城、雙良、板嶺,馬頭的張田坑、科羅、梅子坑、羊牯田、羅陂等地。
二、侵入岩
燕山早期第三階段(侏羅紀早世)的黑雲母花崗岩,顏色灰及淺灰色,風化後呈淺肉紅色。組成礦物為鉀長石、石英甚多,雲母為少,花崗結構,全晶質塊狀構造。主要分布於西部和南部的沙田、梅坑、清水、華溪一帶。
三、噴出岩
是中生代末至第三紀,為酸性噴出的流紋岩,微晶質花崗岩,黑褐色及黃褐色,也有灰色,結構細緻,呈層狀,覆蓋在花崗岩之上。主要分布於梅坑的西北部和豐城街道北部的君子嶂、雲髻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
四、石灰岩
是中生代的早侏羅世,外露地表成孤丘狀,分布在回龍的來石、塘村,雲髻山約1平方公里的地區。色呈灰白色、黑綠色,白色之方解石脈也不少。此外,沙田、豐城、黃磜、馬頭等地均有石灰岩分布,向西傾斜,深埋於岩層之下。
五、沉積岩
主要以近代河流沖積物為主,由全新統和更新統河流沖積而成。岩性為未固結的礫石、砂黏土、亞黏土、淤泥、泥炭等堆積。主要分布於新豐江流域及梅坑、雙良、羌坑、層坑、大席、回龍、沙田、遙田河及支流兩岸呈帶狀出露,構成了河流沖積階地。

地貌

境內以流水地貌為主,只有回龍鎮的來、塘村、新村等地是岩溶地貌。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堊紀發生燕山運動,陸地劇烈上升,在上升過程伴有花崗岩侵入,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的剝蝕、侵蝕,使原來形成於地下的花崗岩逐漸露出成為山體,而原來覆蓋在花崗岩上部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大部分都被侵蝕掉,構成了西部低平的花崗岩丘陵區,山體渾圓緩和。在東部,由於花崗岩風化、侵蝕較少,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保存較多,形成分割破碎的丘陵和台地。到第三紀時,又受到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南部繼續上升為高丘陵或低山。在中部和北部,由於受中生代末第三紀初斷裂作用影響,中酸性噴出岩噴出,全為流紋岩,覆蓋在花崗岩之上,形成了中北部最高的山群。到了第四紀時又發生新構造運動,使陸地有升有降,上升地區為高丘陵和低丘陵,下降地區為沖積平原。
根據地貌成因及形態特徵,縣內地勢為中高向東西傾斜,東部屬低山地帶,西南部為丘陵地帶,中北部為中山地帶。地貌分區為東部低山區,西部丘陵區,中部中山區和沿江(河)丘陵盆地區。
一、東部低山區
東以縣界為止,西界北起至馬頭板嶺下、羌坑、石角一線以東的廣大地區,山勢較緩,峰一般在400米以上,坡度30°——50°。東部少數山坡,尤以大席境內的山峰,由於差異侵蝕構成了該區東部山地多級肩膀狀地形。在縣城至馬頭的公路兩側的山峰最為明顯,東部大部分山峰拔在800米以上。沿東西北兩面低平谷地一帶山峰較矮,一般海拔在300——400米左右。在山峰之間夾有不少小型山谷,河床處於幼年階段,河中瀑布急湍頗多,但山勢不高,流量也不大。
二、西部丘陵區
西至縣界,起之回龍牛古塘、蒲昌,沙田早禾坑、赤竹坳、石、鹹水、纏良,遙田下臘坑、昂天獅、飛天崖等一線以西的山區,是比較低平的地區之一,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但在南部與從化、佛岡交界處亦有500米以上的山峰。北部除回龍來石、塘村有兩座石灰岩和少量砂頁岩山峰外,其餘大部分山峰均由花崗岩組成,由於花崗岩中含有鉀長石、石英,其中鉀長石極易風化,較難風化的石英砂粒呈鬆散堆積,因而在西部無奇峰陡壁,山脊線起伏不大,山體渾圓和緩,坡度多在30°以下,地形破碎,山間夾有不規則走向的盆地和谷地,河流發育較少,量也不多。
三、中部中山區
界於東西區之間,岩石組成上為流紋,下為花崗岩,因流紋岩噴出時間較晚,岩性較難風化,在風化侵蝕周期中處於幼年期,故地勢高聳而陡峭,形成一個龐大的穹窿構造。山脈河流向四周伸展,成為東江與北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部和南部,組成岩石為花崗岩,山勢高度在800米以上,山脊線起伏不大而呈渾圓狀態;在北部,組成岩石大都是流紋岩,山峰突起,陡坡懸崖,山脊線多成鋸齒狀;在中部有峽谷,而四周隨著河谷的伸展,形成了不少長條狀的平坦谷地,東南、西北走向均有,谷底高度大抵由南向北而增高,一般在400——600米之間,谷地中間山溪(河)衝出口,形成了谷底沖積,河流迴旋其中,為水稻耕作區之一。
四、沿江(河)丘陵盆地區
新豐江和各支流及北江水系蜿蜒曲折,從中部向東流入新豐江水庫和向西北流入北。河流兩岸構成了一批河流沖積,形成了一連串的山間河谷盆地,在盆地邊緣構成相對海拔高度100米的長條狀丘陵帶。離此線向南北深入則有一級500米以下的低分布,河流兩岸有二級階地,一級階地高約15米,階面平坦,現已開墾為農田;二級階地高度約30米,亦多種植水果、茶葉及其他經濟作物。

資源

礦產資源

已查明新豐縣礦產種類有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地下礦泉、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等6類、26個品種,礦產地150處。

水能資源

新豐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381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條,河流落差在765——1059米之間,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3.06萬千瓦。

動物資源

新豐山地廣闊,植被茂密,水源充足,四季常青,適宜各種野生動物繁衍生長。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畫眉、金錢豹、金貓、穿山甲、鹿、猿、麝、猴、水獺、果狸、貓頭鷹、山牛、蟒蛇、娃娃魚、杜鵑、喜鵲、長尾鳳、白鶴、燕子、啄木鳥、白鷳等。其他野生動物有山豬、土倫、山羊、山兔、噴田豬、老鼠、黃鼠狼、埔狗、狐狸、黃山狸、野貓、豺狗、送屎狸、箭豬、松鼠、黃猄、烏鴉、芒鼠、雉雞、鷓鴣、竹雞、撲鴣、斑鳩、鵪鶉、寮哥、喜鵲、布穀鳥、鷹、雀、山雞、白頭翁、鳧鴨、各種蛇類。野生水生動物有泥鰍、泥狗鰍、生魚、黃鱔、桂花魚、黃尾魚、鵑魚、角園、甜魚、齊口魚、沙鉤、白哥、石斑魚、鰻魚、倒刺䰾、塘虱、石瀝魚、小白魚、青魚、鯰魚、嚴魚、白魚、蝦、蜆、螺等,以及各種蛇類、龜類、蛙類、昆蟲類。

植物資源

新豐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林,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木本植物有79個科、186個屬、476個種以上。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禾雀花。裸子植物有9個科、16個屬、21個種以上;被子植物有70個科、170個屬、455個種以上;草本植物以蕨類、芒類、蔓生莠、竹類居多。還有花草、藥用植物、地衣植物、稀有食用菌等。在名目繁多的野生植物中,有樟、厚殼桂、甜茶桐、扁斗青岡、米椎、黃蘭、紅櫞、白櫞、松、杉、柯、楓、苦楝、白花榔、桐、冬青、黃楊、香椿、鴨腳木、蓮麻、烏桕、黃杞等樹種。名貴樹種有黃檀、石斑、赤黎、泡桐、水羅松等。古老珍稀的樹種有銀杏、桫欏、三葉杉、山玉桂、格木、觀光木、青構、華南栲等。著名的觀賞植物有細葉榕、猴歡喜、墨蘭、四季蘭、鶴頂蘭、萬年松、五色竹、修竹、紫微、水蓮、茶花、花、雀梅、米蘭、月季、月月紅、五色梅、玫瑰、映山紅、杜鵑等。野生水果有中華獼猴桃、楊梅、酸桐子、泥鰍串、山杮、崗稔、山楂、棠梨、苦椎、山荔枝、酸梅等。野生中草藥有紫背天葵、雞爪黃連、雞血藤、勾藤、白英、黑老虎、金英子、天冬、百步、溪黃草、蒲公英、了哥黃、穿破石、山枝子、千斤拔、巴戟、金銀花、土茯苓、七葉一枝花、半邊蓮、龍膽草、透骨草、膝、百合、蛇舌草、白藥、穿心蓮、田基黃、絲線吊金鐘、車前草、六月雪、鳳尾草、地膽頭、淮山、一點紅、海蚌含珠、砂仁、益母草、寮刁竹、紅花艾、馬齒莧、硬番頭、金光頭、五指草、石仙桃、山蒼子等。優良牧草有大芒、蘇茅、狗尾草、大葉草、油草、奶汁草、硬骨草、猴哥草、仙鶴草等。

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豐縣轄1個街道、6個鎮:豐城街道、黃礤鎮、馬頭鎮、梅坑鎮、沙田鎮、遙田鎮、回龍鎮。共有13個居委會、141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豐城街道。

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縣漢族人口191064人,占總人口99.98%,少數民族有瑤、壯、滿、回、侗5個,人口為38人,占總人口0.0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縣漢族人口236907人,占總人口99.87%,少數民族增加了土家族、苗族、白族、畲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黎族等8個,人口為222人,占常住人口0.13%。

經濟

綜述

新豐新豐

新豐縣

新中國成立後,新豐縣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長期在“左”的思想影響下,特別是受“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加上結構單一,耕作技術落後,農業生產上不去;工業規模小,設備陳舊,缺乏活力,競爭能力差。到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只有3879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18元;財政收入只有228.6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44.7%,入不敷出;農村人均年純收入69.15元,人均口糧不足30市斤(原糧),農民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

農業

新豐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雖土地遼闊,但山多田少。改革開放前,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以糧為綱”,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生產發展緩慢。1984年,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調整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充分利用新豐山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優質水果和高山花卉等“三高”農業,發展速生豐產林,扶持養殖業,推廣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使農業得到持續發展。2005年雖遭受特大洪災影響,農業總產值仍達到6.2億元,比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增長了14倍,農業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蔬菜總產量達18萬噸,總產值達2.17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50.7%,為穀類總產值的1.66倍。糧食播種面積雖然減少10.68萬畝,但糧食總產量仍達4.3萬噸。

工業

新豐工業基礎薄弱,到1978年,只有松香、造紙、農機、日用陶瓷、水泥、食品、木器加工等10家國營企業和一些二輕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工業總產值只有187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7.50%。1984年,縣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必須加快工業發展步伐,並根據新豐資源優勢,決定大力發展小水電。到1988年底,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3.16萬千瓦,成為廣東省第六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1993年,縣第八次黨代會決定把經濟工作重點轉移到抓大工業上來,加大“開放”力度,吸引外資,發展“兩水一礦”(水電、水泥、鐵礦)工業。到1997年,新建和擴建了3家水泥廠,建成珠江啤酒新豐分裝廠、金屬耐磨合金材料廠等,擴大鐵帽頂鐵礦開採,新建了一批小水電,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2億元,比1992年增長2倍,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此後,縣委、縣政府堅持“工業興縣”發展戰略,改善投資環境,創建紫城工業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和發展民營企業,加快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對原有國營工業企業實行“放開搞活”與“扶優扶強”政策,進行資產重組或改制,搞活企業。到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35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4.67%,比1978年增長59倍。

文化

文物

一、文物普查
新中國成立後,縣文化門曾於1958、1964年進行過2次文物普查,均取得一定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又於1984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2001年韶關市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其中1984年的文物普查,由於民眾積極參與,普查力度較大,取得最為豐碩的成果。這次普查,在縣內各鎮共發現新石器時期至夏、商、周等遠古時期人類活動遺址30多處,以及漢、唐、、明、清等朝代的古蹟遺物一批,並出土遠古時期的化石、石錛、石鏃、石斧、石環、仿陶片、陶仿輪等30餘件;戰國至宋代的陶具、青銅器、古錢幣以及明、清時期的古籍、字典等,其中青銅劍至今仍在廣州博物館展出。同時,發現確認了一批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址遺物等。1984、2001年文物普查時,主要發現和確認了以下古蹟文物:
西蓮山寺:位於黃磜鎮雪峒村西蓮山,距縣城20多公里。
九棟十八井:位於馬頭鎮潭石村,整座宅院占地70餘畝。
參軍第:位於城西塘肚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約1755),坐北向南,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四周用磚石砌築,是城西村陳氏先人陳登府所建,相傳陳登府曾任參軍,保護乾隆皇帝有功,皇帝賞賜其建起該宅院,所以稱參軍第。院內街巷交錯有序,正中青石大門,門眉上用雲石雕刻“參軍第”三個大字,大門兩側各有方形石柱,柱上分別刻有“年升月升日升升升不已”、“天老地老老老老長存”的對聯。該建築原占地近百畝,門前及兩側均有河池綠樹,靠山是後花園,曾是一處顯赫、豪華的園林式宅第,只是歷經歲月風雨,宅內建築大多已殘破不堪,僅有外牆尚保存完好。

民間藝術

新豐縣間藝術豐富多彩,既有山歌、竹板歌、童謠、諺語、傳說等,也有舞鳳、舞龍、舞獅及春牛舞、紙馬舞、道公舞等。這些民間藝術歷經歲月傳承,深受人們喜愛,既是民眾自娛自樂的表現形式,也是民間節慶的文化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民間藝術受到保護,但“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藝術被認為宣揚“四舊”,逐漸銷聲匿跡,導致後繼乏人,瀕於失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文化部門把振興民間藝術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大事,積極採取措施,組織鄉鎮文化站及民間人士,大力開展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通過走訪民間藝人,拜師學藝,把消失多年的民間歌舞藝術重新搬上舞台,其中有黃磜鎮的紙馬舞、馬頭鎮的春牛舞、回龍鎮的鯉魚舞、梅坑鎮的鳳舞、大席鎮的舞火龍,以及豐城鎮的舞龍等,使瀕於失傳的民間歌舞藝術重獲新生。通過組織蒐集、公開徵集,對民間口頭流傳的山歌、童謠、諺語、傳說等進行整理,於1990年出版了《新豐民間文學集成》,收入山歌100多首,童謠100多首,使口頭流傳的民間藝術得以文字保存下來,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振興民間藝術的同時,縣文化部門還積極開展民間藝術研究工作。1998年,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啟動,新豐縣《舞鳳》、《道公舞》被列入其中,黃世藩受聘擔任特約研究員。他不顧花甲之年,走村串戶,拜訪了數十位民間老藝人,收集大量原始資料,對《舞鳳》、《道公舞》的歷史淵源、風格特點進行認真考證。他撰寫的研究文稿,詳細記述了《舞鳳》、《道公舞》在新豐民間的衍變軌跡、演出形式、音樂伴奏、服飾道具及風俗節令、信仰禮儀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載入《中華舞蹈志·廣東卷》,填補了新豐在中國文化史料上的空白。

教育

學前教育

1978年前,新豐縣學前幼兒教育相當落後,除縣城辦有一所機關幼稚園外,在鄉鎮和廣大農村,學前幼兒教育基本是“空白”。
1979年春,石角公社文義國小通過開辦學前班,率先解決當地幼兒學前教育問題,為普及農村學前教育提供了先例。縣教育部門通過總結推廣文義國小的經驗,對農村國小開設學前班,普及幼兒學前教育作出部署,並從資金上給予一定扶持,使農村學前班得以迅速發展。至1980年,全縣農村國小辦起學前班65個,入學幼兒1725人。此後,經過多年發展,1990年,全縣所有鎮、村國小共辦起學前班161個,入學幼兒4808人,占適齡幼兒48%。
在大辦農村學前班的同時,為適應城鎮化發展的需要,解決縣城及墟鎮幼兒學前教育問題,縣政府一方面籌措資金擴建縣城第一幼稚園(原機關幼稚園),新建第二、第三幼稚園;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民間人士開辦幼兒園,以加快普及城鎮幼兒學前教育步伐。通過實行兩條腿走路,至2005年,全縣幼稚園從1979年1所增加到20所,其中縣辦2所,辦6所,民辦12所,入學幼兒2986人,占城鎮適齡兒童的97%以上。與此同時,幼教隊伍也在發展中壯大提高,2005年全縣有幼兒教師170人,大多數受過幼師專業教育。

國小教育

1979年前,新豐縣城鄉有國小175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基本普及國小教育。然而,由於受極“左”思潮的影響,普遍存在學制縮短(5年制)、師資薄弱、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偏低的問題,影響了國小教育的正常發展
1980年後,通過撥亂反正,逐步規範辦秩序:恢復6年學制,撤銷國小附設國中班,讓學校集中力量實施國小教育;採用全國統編教材,規範國小課程設定;恢復考試制度,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撤併分散教學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上述措施,使全縣國小教育改變過去“散、亂、差”狀況,逐步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隨後,結合實施“普九”教育,教育部門在抓好校舍改造建設,充實加強師資隊伍的同時,進一步調整國小布局,先後把34所生源少、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國小(教學點)撤併到鄰近國小,使農村國小布局日趨合理,師資力量得到加強。1996年實現“普九”教育達標後,教育部門適時把改造農村薄弱學校,建設規範化學校列入議事日程,對45所基礎薄弱的農村國小進行改造,使這些薄弱學校通過改造,逐步改變落後面貌,實現規範化辦學,鞏固了“普九”教育成果。在經過多次調整撤併後,2005年,全縣共有國小125所,教職員工1385人,在學生2559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輟學率0.12%,國小畢業率99.98%,升國中入學率98%,15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3%,均高於“普九”教育規定的指標。

中學教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通過揭批極“左”思潮,撥亂反正,縣教育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對中學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革。全部撤銷123所國小附設國中班,3所初級中學附設高中班,並對中學布局進行調整,其中1990年把沙田國中、馬頭國中、梅坑二中以及梁壩附中、梅寮附中併入該鎮中學。1992年停辦豐郊中學、沙田中學、馬頭中學高中部,改為初級中學;2000年撤銷新豐一中國中部,停止初一招生,擴大高中招生,改為高級中學。至此,全縣共設中學13所,其中縣城3所,鄉鎮10所。通過調整撤併,使中學布局日趨合理,教育資源得到整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恢復中學“三三學制”,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設定課程,安排課時,並克服師資不足的困難,恢復或開設英語教學,保證學生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中學學業。加強中學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鼓勵支持在職教師參加各類培訓、進修,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地高學歷教師,充實中學教師隊伍,先後從江西等地招聘20多位師範院校本科畢業生到一中、二中任教,使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逐步提高。並不斷加大投入,全面改善中學教學條件。1985年以來,先後對15所中學進行改造擴建,完善各中學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配置,其中,新豐一中、二中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此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教學經驗,鼓勵支持教師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20多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新豐縣中學教育日趨規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5年,全縣13所中學有教師827人,開設國中班224個,在讀國中生12310人;開設高中班40個,在讀高中生2716人。在全國中學生學科知識競賽中,先後有49人獲獎,其中一等獎3人、二等獎10人、三等獎36人。更可喜的是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中國中教育的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畢業率,從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在98%以上,鞏固了“普九”教育的成果。高中教育更是一歲一台階,年年邁大步,從2000年以來,聯考成績逐年大幅度提升,達到大專錄取分數線的考生分別為2000年154人,2001年216人,2002年371人,2003年567人,2004年701人,2005年802人,從此改變了長期以來新豐縣聯考成績偏低的狀況,跨入全市先進行列。

職業教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縣委、縣政府把辦好職業教育納入全縣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並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支持職業學校搞好校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充實師資力量,逐步實現規範辦學。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從1978年以來,先後招收幼師班10期,591人;普師班5期,282人;中師班9期,589人;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輪訓班1682人;中國小教師電腦培訓班2306人。縣衛生進修學校自1975年面向社會招生以來,至1982年共有3期二年制學員在校完成學業;1983年停止招生後,轉為以在職醫務人員培訓進修為主,至2004年,共開辦2年制中、西醫醫生班、護理班、鄉村醫生班等15期,培訓各類醫務人員519人,並有1089人(次)在職醫務人員、鄉村醫生入校接受短期培訓。縣農業技術學校1983年復辦後,先後開設水稻栽培、林業、農業、園藝、農副產品加工、農機、經營管理等專業班,至2002年共面向社會招生710人,為新豐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了一批初級專業人才。

2002年,為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職業教育量,促進職業教育規範、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縣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縣教師進修學校合併,實行兩個牌子、一套人馬,主要承擔全縣中國小教師進修,以及大專學歷才培養。同時,撤銷縣農業技術學校和成人中專學校,重新組建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撤併整合,師範、電大及職業中專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師資力量得到充實提高。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於2003年8月正式開學,學制3年,實行全日制規範化教學,當年招收國中應屆畢業生800多人,開設有數控工具機、模具設計製造、計算機網路技術套用、電子電工技術、汽車套用維修、會計財務以及文秘、幼兒教育等。辦學3年,該校堅持學以致用的辦學方向,並與珠三角多家大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實行校廠結合辦學,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善實際操作,適應現代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2005年,在韶關市勞動部門組織的多項專業資格考核中,該校學生合格率達到100%。2004年,該校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100所骨幹示範中等職業學校之一。

成人教育

1978年,全縣青壯年文盲半文盲12000多人,占同齡人口的14.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農文化教育被重新提上議事程,1979初,縣工農教育委員會成立,由分管文教工作的縣委常委任主任,各公社、大隊也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分工一名主要領導抓,並從縣、公社,大隊抽調881名幹部,組成掃盲工作隊分赴各地開展掃盲工作,採取任務到人、層層包乾的辦法,以當地學校為陣地,再次組織大規模掃盲運動。至當年底,全縣青壯年文盲半文盲有11901人實現脫盲,占文盲及半文盲人口的91%,從而再一次成為“無盲縣”,受到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政府嘉獎。在城鎮,重新復辦工人業餘夜校(更名為職工業餘中級文化技術學校),廣泛開展職工“雙補”教育(即國中文化補習、初級技能補習),1400多名職工通過“雙補”教育,絕大多數取得了“雙補”合格證書。
在完成農村掃盲和職工“雙補”教育的基礎上,適時把工農成人教育轉向專業技能培訓。在農村,通過舉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組織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接受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在鄉農民科學種養本領,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就業適應能力,從1992——2005年,全縣先後有56234人(次)在農民技校受過培訓,使廣大農民文化技術素質不斷提高。在城鎮,以職工成人中專為陣地,通過開設中專班及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班,使362名職工完成中專學業,80多名職工完成大專學業,956名職工接受了教育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推進,為提高下崗職工再就業能力,在縣勞動部門、縣總工會組織下,免費為企業下崗人員舉辦各種勞動技能培訓,先後開設了電工、電腦、家政服務等培訓班,使2800多名下崗職工通過培訓,提高了實現再就業的能力
為提高成人教育的層次和水平,1985年,開辦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至2004年,先後開辦11個專業學科,招收學員1741人,其中有1680人完成學業,獲得大專畢業證書。此外,1984年以來,由縣教育部門組織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至2005年,全縣先後有3000多人(次)參加自考,其中有2560人獲得大學本、專科畢業證書。[17]

特殊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豐縣中國小對殘疾兒童就讀一視同仁,為他們接受教育提供平等機會。改革開放後,縣委、政府更加重視殘疾人事業,對殘疾人的康復、教育、就業給予特殊照顧。1991年以來,在縣殘聯協助支持下,積極動員適齡殘障兒童入學,實行隨班就讀,並在縣城第三國小設立“啟智班”,專門接收殘障兒童就讀。2005年,全縣“三殘”兒童入學率達84.15%,保障了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此外,縣殘聯還以殘疾人康復中心為基地,開設殘障兒童學前班,結合康復訓練開展學前教育。同時,舉辦殘疾人勞動技能培訓班,先後有30多名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提高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交通

新豐縣城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東江上游。北接翁源縣,西靠英德市,佛岡縣,東鄰連平縣、龍門縣,南連從化市,位置適中,距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半徑範圍內,容易接受周邊城市的輻射。交通便利,105國道縱貫縣境,主要公路二級化,鎮級公路硬底化有106個行政村的公路實現了硬底化,縣城距廣州150公里,至深圳180公里,到韶關168公里,全縣實現了“四通”(通電、通電話、通郵、通公路)。

旅遊

至2005年,全縣正式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點)有:雲髻山旅遊區、客家圍屋九棟十八井、萬畝優質果場等。

雲髻山旅遊區

新豐新豐

新豐縣
雲髻山是省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面積9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38米,是珠三角周邊第一高峰,是登山觀日出的好去處。以綠色原生態為特色,是集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登高、探險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主要分為山麓度假區、山地觀光區、溫泉療養區、仙湖旅遊區和鴛鴦湖休閒區五個功能區。區內旅遊資源豐富,山、石、水、林、岩、泉組合巧妙,景點眾多。石景有雄獅回眸、憨象施禮、金龜朝聖、天狗護邑、子母象、五指石、睡美人等;水景有竹影清波、新豐江之源、流雲飛瀑、劍龍瀑、青龍瀑、仙湖、鴛鴦湖、溫泉等;岩洞有龍巖、揚州巷、仙公岩等。其中山下的溫泉屬醫療保健型溫泉,含氟、矽、鉀、鎂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四季景色各具特色,可歸納為“風花雪葉”四個字;春賞山花,夏弄清風,秋觀楓葉,冬踏雪,“風、花、雪、葉”盡在一山中。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後,處處可觀賞禾雀花。禾雀花屬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既有藥用價值,又具觀賞價值。據聞,只有樹齡超過30年的禾雀花藤才會開花。“一藤成景,千藤鬧春,百鳥歸巢,萬鳥栖枝”,遠看如翠鳥在林中翻滾,近瞧卻是銀花纏樹依藤,就是禾雀花的寫照。
新豐江之源瀑布落差128米,與瀑布岩石旁刻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的“新豐江之源”5個大字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客家圍屋九棟十八井

位於馬頭鎮潭石村,國道105線旁,距縣城12公里,是新豐保存比較完好的客家圍屋,該圍屋為溫氏祖業,創始人之一的溫能婉在清嘉慶年間曾任廣東布政使司理問(從六品,掌管勘刑名),其特點可用四個字概括:古、大、貴、文。
古:圍屋始建於清代康熙初(1662年),至清嘉慶六年(1801年)竣工,歷時139年,承建工匠整整祖孫四代為其建造,距今已有200多年。
大:圍屋面積大,建築用地共70多畝,其中圍屋前池占地3畝多。建成9棟房屋,內有18口天井,有大小客廳36間,房160多間。最鼎盛時期曾居住過70多戶300多人。
貴:建築所有重要部位,全用板、石條、石塊嵌砌:大廳門框、門檻全用青石嵌鑲;天井、檐階用長石條嵌邊;樓閣窗戶用大青石打鑿而成,並刻有龍盤虎踞圖像,四周牆角均用大青石嵌邊;正大門及中三棟正門兩側設有前,均用兩根大青石作支柱,底部盤用石座,顯得高大氣派堅固。因當地欠缺石材,所有石材都是從外地搬運而來,可見費用之昂貴。砌牆青磚非常講究,所有廳堂使用的砌牆青磚,都要經過人工細磨光面,規定每人每天只準磨3塊。
文:從建築物的書、畫、匾上,可以略見當時屋主高深的文化造詣與內涵。正大廳上方懸掛著一塊金字橫匾——梧堂,足見屋主心態與遠識;中心棟大門上掛著“三世六品”金匾,該匾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冬由廣東布政使魏元煜代表朝廷頒給政績突出的溫能婉的。中廳棟樑處掛著“奉天敕命”金匾。中棟為主殿,金字木架雕龍畫鳳,左側畫面是:按察司官員出巡圖;右側畫面是:狀元衣錦還鄉,人群長龍,前呼後擁,吹吹打打,熱鬧非凡,氣勢壯觀;兩側廂房用屏風代牆,每塊屏風刻有山水、花鳥、人物浮雕,生動逼真。正大門門檻上刻有多姿的駿圖。
萬畝優質果場
萬畝莊園位於豐城鎮雙良村與長陂村交界處,距縣城3公里。是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農家樂、購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場內種有馬來西亞楊桃、澳洲紅肉李、台灣甜脆桃、東魁楊梅、紅酥脆梨等10多個優良品種4500畝。花季,滿園飄香,處處繁花似錦;果熟時,紅的綠的水果掛滿枝頭,隨手可摘,遊客可在園內賞果、品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