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我國中部地區]

中部[我國中部地區]

我國中部地區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六個相鄰省份,中部地區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約20%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中部六省雖然同處北南走向的中部位置,然而語言文化、風俗都有相當大的差異: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南部)接近,安徽(北部)、河南、山西接近。《後漢書·鮮卑傳》:“﹝檀石槐﹞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周恩來 《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中國中部有江、淮、河、漢四條大水。”

基本信息

◎ 中部 zhōngbù
(1) [central section]∶中心地區(部分)
(2) [middle]∶中間部分

詳細解釋

居中的部分。《後漢書·鮮卑傳》:“﹝檀石槐﹞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周恩來《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中國中部有江、淮、河、漢四條大水。”

中國的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個相鄰省份,地處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19.3%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
2006年4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出台了36條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南傳五部經藏中之一部

南傳五部經藏中之一部。‘部’為巴利語nikaya(尼柯耶)之意譯。《中部》即指具有中等長度,不過長,也不太短之經文部類。此部之性質略同於北傳阿含經中之《中阿含》。共收一五二經,分為三經十五品,即:
(1)根本五十經︰收有根本法門品、師子吼品、譬喻法品、雙大品、雙小品等;每品各收十經。
(2)中分五十經︰收有居士品、比丘品、普行者品、王品、婆羅門品等;每品各收十經。
(3)後分五十經︰收有天臂品、不斷品、空品、分別品、六處品等;前三品各有十經,後二品各有十一經。
據日本姊崎正治《TheFourBuddhistAgamasinChinese》及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所載,《中部》與漢譯《中阿含經》僅有九十八經相同,品名相同的僅有四品,且二者經品的順序亦不完全相似。

在原典方面,今有錫、緬、暹文本,及巴利原典刊行會出版的羅馬字本,並有德文、英文及日文譯本。

中部優秀高校

1. 華中科技大學(中部工科第一高校,中南六省第一校)湖北武漢
2.武漢大學(中部文科類第一高校,民國五校之一)湖北武漢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部理科類第一高校,華東五校之一,C9成員)安徽合肥
4.國防科技大學(中部軍工類第一高校)湖南長沙

5.中南大學湖南長沙
6.湖南大學湖南長沙
7.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
8.華中師範大學(中部師範類第一高校)湖北武漢
9中國地質大學(中部地質類第一高校)湖北武漢
10華中農業大學(中部農業類第一高校)湖北武漢
11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12湖南師範大學湖南長沙
13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合肥
14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15山西大學山西太原
16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部財經政法類類第一高校)湖北武漢
17安徽大學安徽合肥
18湘潭大學湖南湘潭
19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20中南民族大學(中部民族類第一高校)湖北武漢

21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武漢

22湖北大學湖北武漢

中心城市

武漢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
景區景區
紐試點城市,中國科教第三城,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內陸地區的經濟、金融、商業、貿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開啟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經濟發展的“立交橋”,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武漢有著3500餘年的建城史,分為漢口、漢陽、武昌三鎮,漢口曾是中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而漢陽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武昌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如今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
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工業、商業城市之一,也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藥等完整的工業體系。清末及民國時期,武漢經濟位居亞洲前列。新中國成立後,武鋼、武重、武鍋、武船、肉聯等一大批企業陸續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武漢的經濟地位和城市實力。195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的工業總產值位居中國第四。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沿海地區拋在了身後,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轉變。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東西湖的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
武漢城市圈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屬於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範圍包括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的黃石市、黃岡市、鹹寧市、鄂州市、孝感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八個城市在內的地區(1個特大城市,8個大中城市),是華中地區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重要城市

鄭州

鄭州地處我國中原地區中心,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景區景區
和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級戰略“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未來鄭州將成為全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唯一的“雙十字”中心,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時經濟圈”、中原經濟區“1小時經濟圈”和全國“3小時經濟圈”。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中心,一個半小時航程內覆蓋全國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其中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三大全國性期貨交易所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家交易交易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是中部地區第一家綜合保稅區。
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以洛陽為副中心,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等地區性城市為節點構成的緊密聯繫圈。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區承接已開發國家及中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之一,並將成為參與國內外競爭、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3年3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按照“一城五區”的規劃,由核心區、主體區和帶動輻射區三大部分組成。這是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它是在國家支持下以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國際機場附近的新鄭綜合保稅區(即鄭州航空港區)為核心的航空經濟體和航空都市區,是鄭州市朝著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國際化陸港城市、國際性的綜合物流區、高端製造業基地和服務業基地方向發展的主要載體

長沙

長沙,古時稱為“潭州”,是著名的楚漢名城、山水洲城和快樂之都,中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沙作為我國首
城市城市
批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年燦爛的古城文明史,是楚漢文明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世界考古奇蹟“馬王堆西漢陵墓”出土於此。長沙現為湖南省省會,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教中心,亦是環長株潭城市群龍頭城市。長沙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九、中西部地區第一。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化和長株潭融城,長沙(長株潭)作為國家級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肩負著引領全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歷史使命並為之榜樣。同時,長沙致力於打造內陸最開放、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城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中東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國城市群建設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評價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在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域不協調之下,通過項目推動經濟一體化,長株潭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樣。不與中部六省爭龍頭,致力打造成為中部崛起的“引擎”。

合肥

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北緯31度52分、東經117度17分。北與淮南市接壤,南與蕪湖市相連,東與滁州市

馬鞍山市毗鄰,西與六安市、安慶市交界。

合肥合肥
合肥市,安徽省省會,因淝、施二水交匯而得名,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交通中心,中國特大城市之一。合肥位於安徽省正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合肥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稱,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治所,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合肥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擁有三所國家實驗室和四座重大科學裝置。
按照規劃,到2015年,合肥都市圈的經濟規模將持續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到2015年,合肥都市圈國內生產總值預期15000億,年均增長14%以上,其中,合肥7000億、六安3000億、巢湖3000億、淮南1400億、桐城600億。 按照規劃,合肥都市圈將形成1小時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層實施“公交化”發展策略。同時,合肥都市圈將率先在全省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區域統籌,推進五市間社保制度協調配合和社保關係無縫轉移、接續。 未來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全力打造合肥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和“1小時生活圈”。

南昌

南昌,江南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簡稱“洪”,原中華民國軍事首都,現為江西省省會,中國特大城市之
三大名樓滕王閣三大名樓滕王閣
一,具有2200多年城史。城市分五橫三縱、總體五環,現建成三環。南昌是中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之一,有東方愛丁堡之美譽。東城區的瑤湖新城正在逐漸形成眾人所目的東方西雅圖。南昌作為國家創新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之一,有著她獨特的魅力。城中主要有十湖一江,有跨湖、跨江大橋29座,主要跨江跨湖型大橋及隧道就有:八一大橋、南昌大橋、贛江大橋、英雄大橋、生米大橋、朝陽洲大橋、艾溪湖大橋、瑤湖大橋、鳳凰大橋、經航大橋,青山湖隧道、象湖隧道、艾溪湖隧道,紅谷灘過江隧道等。
南昌為長、珠三角及閩東南經濟發達地區之共同腹地,是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重要製造業基地乃省外大型產業及總部轉移對接的基地。2006年被美國《新聞周刊》雜(Newsweek)選為世界十大動感都會之一,全球著名摩天輪城市(南昌之星摩天輪),擁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被譽為“未來都會,綠色之都”。
南昌是聞名全球的世界動感都會,也是一座現代與古老兼併的著名城市。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南昌具有“西山東水”的自然地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水城,擁有異常豐富的水資源。全市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達2204.37平方公里,占29.78%,居全國前三甲,在全國省會以上城市中排在前三位。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城市因水而發,緣水而興,南昌古民諺就有“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之稱。南昌具有“西山東水”的自然地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東方水城,有著美麗的贛江江景,巧妙地利用其地理條件,充分展示江南水城的優勢,把偌大的城市打造成文明花園城市。

中部城市

洛陽
洛陽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國務院首批歷史文

洛陽洛陽

化名城,隋唐大運河中心城市,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較多的千年帝都。洛陽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黃河沿岸中心城市,中國最佳休閒城市,是一座無愧於國色天香之美譽的牡丹花都。洛陽也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
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宜昌

宜昌,簡稱宜,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位於湖北西部,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口、長江上、中游分界處

三峽大壩三峽大壩
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三峽大壩和長江幹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工程葛洲壩都在這裡,因此宜昌享有世界水電之都美譽,中國動力心臟;宜昌也榮獲了全國文明城市(湖北唯一)、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湖北唯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稱號。巴楚文化發源地,有漢、回等20個民族。古稱夷陵,歷為郡、州、府。清順治五年(1648)改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1912改東湖縣為宜昌縣,1949年劃宜昌縣城及近郊置省轄市。1979年復為省轄市。宜昌市GDP增加速度居全省第一,綜合實力位居湖北省第二。宜昌還是屈原王昭君的故鄉。

九江

九江,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正在打造的“雙核”城市之一(九江南昌)。該市有2200多年的歷史,有江西北大門之稱。是江西唯一通江達海、位於長江,京九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的城市。交通便利、七省通衢,是滬、漢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也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po,第二聲)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位其境內。
九江是中國內陸重點開放城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山擁千嶂,江環九派,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條件,九江很早就開始成為輕工業城市,並發展成為臨江工業城市,如今,它的汽車、鋼鐵、家具、玻璃等工業非常發達。九江是在金融、文化、情報通訊、教育研究及交通等方面取得飛躍發展的充滿活力的城市。

襄陽

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流域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其貫通南北、承啟東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為交

通要輳,有七省通衢的美譽。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隔漢江相望,兩城在歷史上都曾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後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2區。2010年12月9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復名後的襄陽正為建設鄂豫陝渝毗鄰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而努力。

岳陽

岳陽,古稱巴陵岳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江南洞庭湖之濱,依長江、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是一個富(資源豐富)、優(區位優越)、美(風景優美)的地方;不僅是中國南北東西交通要道,國務院首批沿江開放之重地,且是長江中游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湖南首位門戶城市。是湖南唯一的國際貿易口岸城市。岳陽集名山、名水、名樓、名人、名文於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亦是海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
大同
大同,是中國第九大古都,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華北地區九個特大城市之一,中部地區位置最偏北的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華北地區重要商阜、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國際較有影響力城市,素有“中國雕塑之都”,“鳳凰城”和“中國煤都”稱號。擁有大同雲岡機場,大同站為全國鐵路特等站之一。全市總人口(2012年)335萬人。
在歷史上大同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在清代以前無不派名將鎮守,既防外來侵略又保京師安危,被譽為“北方鎖鑰”。大同秦置平城縣,北魏天興元年於此定都,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中縣,隋改為雲內縣,遼重熙十七年置大同縣,為遼陪都,稱西京,元二年雲中縣併入大同縣。明、清兩代皆設大同府。一九四九年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管轄,一九五二年劃歸山西省。距今有2300多年的歷史。著名景點:雲岡石窟、北嶽恆山懸空寺善化寺華嚴寺、法華寺、九龍壁、純陽宮、清真寺、大同古城牆、平型關大捷遺址、文瀛湖景區。

株洲

株洲古稱建寧,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老工業基地,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之一,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素有“火車拉來的城市”之稱,享有“中國電力機車之都”的美譽。

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是我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之一。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現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雲龍五區和縣級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5縣市,以及113個鄉鎮。株洲正朝著中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與中部地區非省會第一目標奮勇前進。

蕪湖

蕪湖市,中國安徽省省轄市,安徽第二大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下設鳩江區鏡湖區
弋江區三山區四個市轄區,管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四個縣。城市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近代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今為安徽省經濟、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遊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重點開放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城市。

三門峽

三門峽地處中原三省交界處,豫西重鎮,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三門峽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文化,馳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遺址奠定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黃帝鑄鼎原文化、虢國文化和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思想文化,達摩創立的禪宗文化及古代崤函戰爭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三門峽面積10309平方千米,人口245萬(2011年),轄1區湖濱區、3縣澠池縣、陝縣、盧氏縣、代管2個縣級市義馬市、靈寶市,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淮南

淮南市,中國安徽省省轄市。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濱,1950年依礦建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是合肥經濟圈副中心,帶動沿淮、輻射皖北的中心城市及門戶。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安徽省2個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之一。進入90年代城市人口就達到70——80多萬人,在21世紀初終於突破100萬以上人口進入特大城市。2011年末,淮南市戶籍總人口為245.6萬人。城市人口113.7萬,城市建成區面積120多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名副其實的“雙百”城市之一。現淮南市下轄6區一縣,是安徽省轄區最多的城市。擁有地方立法權。淮南市總面積2596.4平方公里,北擁淮河,南依舜耕,可謂“山水平秋色,彩帶串明珠”。境內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有“五彩淮南”之稱。

高等教育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地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將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建設、人才培養、區域均衡等10個方面,力爭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國家對中部高等教育的重視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最佳化區域布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2011年教育部提出啟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
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主要是為了解決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盡合理的現象,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中西部地區本科院校,加強本科教學基本設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解決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落後問題

中部交通

鐵路

中部地區是我國鐵路重要的樞紐地區,鄭州和武漢為中部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
株洲、懷化、鷹潭、向塘、襄陽、信陽等為重要鐵路樞紐。
中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是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

公路

國家對中部地區確立了“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定位,其中“一個樞紐”就是要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在25日召開的中部論壇太原會議上說,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和政策、資金支持,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部普遍提高了中部地區交通建設項目投資標準,共安排中央投資1389.22億元和24.87億元,分別用於中部地區公路和水運建設。
截至2010年底,中部六省公路通車裡程達110.1萬公里,較2005年增加17.2萬公里,公路網結構日趨最佳化。骨架公路通道基本形成,其中國道主幹線已於2007年底按標準提前建設完成,國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4481公里,占規劃里程的81.4%。農民民眾的基本交通出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六省鄉鎮、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分別達到99.99%和99.66%,鄉鎮、建制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到99.92%和93.79%。

水路

在水運方面,長江中游航道條件明顯改善,加快了漢江、湘江、贛江等高等級航道建
設速度。以主要港口為重點,形成了以武漢陽邏、九江港、南昌港、長沙霞凝、蕪湖朱家橋等為代表的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港區。內河運輸也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中部六省內河貨運量達6.7億噸,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9.2億噸,分別是2005年的2.9倍和1.8倍。
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中部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為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夯實了基礎,為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先導和保障條件。
翁孟勇表示,按照中部地區發展對交通運輸行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階段將完善中部地區綜合運輸體系,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快中部地區交通運輸轉型。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現代物流發展,提高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科技與信息化建設。

地區經濟

經濟

河南:2013年河南GDP總值達到32155.86億元,全國排名第五(中部第一),比上年增長9.0%。
湖北:2013年湖北GDP總量達到24668.49億元,全國排名第九(中部第二),比上年增長10.1%。
湖南:2013年湖南GDP總量達到24501.7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中部第三),比上年增長10.1%。
安徽:2013年安徽GDP總量達到19038.9億元,全國排名第十四(中部第四),比上年增長10.4%。
江西:2013年江西GDP總量達到14338.50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九(中部第五),比上年增長10.1%。
山西:2013年山西GDP總量達到12602.2億元,全國排名第二十一(中部第六),比上年增長8.9%

城市群

河南】中原城市群:以鄭州(中心城市)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副中心城市)、商丘、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9城市為結點構成的緊密聯繫圈。土地面積5.87萬平方公里,人口3872萬,河南省60%的城市分布於此。中國人口、城市最為密集的城市群。
湖北武漢城市圈:包括武漢(中心城市)、黃石(副中心城市)、鄂州、黃岡、孝感、鹹寧、天門、仙桃和潛江9縣市,直徑為200公里,總面積占全省的33%,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占湖北省的73%和74%。
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包括長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發展最快的一個城市群。人口占湖南省的13.3%,GDP占湖南省的33.2%。
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包括江西省5個城市環鄱陽湖城市,共30個縣(市、區)

六大城市群

南昌為核心,昌九工業走廊為重點,以環湖設區市九江(副中心城市)、景德鎮鷹潭、上饒為主要支點,環湖高速公路和鐵路為軸線,輻射周圍50公里左右範圍。
【安徽】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54%、45%和66%。
【山西】太原都市圈: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為“一核”;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輻射陽泉、忻定原、離柳中城鎮組群的太原大都市圈為“一圈”;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中部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中部城鎮群,以臨汾、運城為核心的晉南城鎮群為“三群”。

中部景色

安徽(AnHui)

黃山風景區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天柱山迎江寺浮山敬亭山太極洞、齊山
安徽黃山安徽黃山
秋浦仙境、九華山、升金湖、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周瑜墓天堂寨、八里河風景區、巢湖、花山謎窟、八公山、龍子湖風景區、采石磯風景區、包公園、萬佛湖風景區、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江西(JiangXi)

廬山三清山井岡山龍虎山婺源龜峰武功山明月山景德鎮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仙女湖、滕王閣、三百山、瑤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浮梁古縣衙、白鹿洞書院、洪源仙境、柘林湖、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潯陽樓、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瑤里國家森林公園、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楓樹山、等等

河南(HeNan)

洛陽博物館洛陽龍門石窟,洛陽白雲山,老君山,雞冠洞,黃河小
浪底,信陽雞公山南灣湖安陽殷墟少林寺丹江口水庫開封府清明上河園,白馬寺,嵩山,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淮源,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南陽府衙,臥龍崗,內鄉縣衙,龍潭大峽谷,中國國花園,歸德(商丘)古城,永城芒碭山文化風景區,淮陽太昊陵,鹿邑老子故里,西華女媧補天,隋唐洛陽城,漢魏故城等等

湖北(HuBei)

荊州古城牆紀南故城昭君故里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木蘭天池,戶部巷,木蘭山,武漢東湖,曇華林,漢口江灘,襄陽城,神農溪,武漢大學,清江畫廊,雙峰山,農耕年華,湖北省博物館,鄂軍都督府,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東湖,三峽

,明顯陵,荊州古城,赤壁遺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閱馬場,九宮山,潛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湖,梁子湖,古隆中等等

湖南(HuNan

景區景區
長沙嶽麓山、韶山毛澤東故居、株洲方特歡樂世界株洲炎帝陵、南嶽衡山、張家界岳陽樓、洞庭湖濕地、嶽麓書院、桃花源、鳳凰、君山島、岳陽文廟、平江起義紀念館、祁陽文昌塔、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茅岩河漂流、張家界大峽谷、齊白石故居等等

山西(ShanXi)

五台山恆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平遙古城雲岡石窟黃河壺口瀑布、歷山、大同古城牆、交城龐泉溝、平型關大捷遺址、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等等

中部崛起戰略

中部崛起意見的提出

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
2006年4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出台了36條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2012年8月27日,《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台。
《意見》指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逐步提高;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下稱“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步推進,區域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過不懈努力,中部地區已經步入了加快發展、全面崛起的新階段
《意見》提出,中部地區是全國“三農”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是推進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是內需增長極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推動中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客觀需要;是發揮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構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戰略樞紐,加快形成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現實選擇;是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拓展發展空間,支
撐全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要求。
《意見》強調,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注重和諧發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廣大人民民眾進一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意見》提出了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任務,即穩步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全方位擴大開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贏開放新格局
最後,《意見》明確從扶持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政策、加大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投資和產業政策支持與引導、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完善並落實好“兩個比照”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持

中部崛起的重大意義

事實上,“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乎中部地區本身。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40%,這個地區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擁有中國最豐富的煤炭資源,該地區的發展無疑有利於提高中國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億,占全國人口28.1%,其中農村人口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這一地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將有利於中國“三農”問題的破解,並通過農民增收最終助推“擴大內需”這一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其次,我們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礦產資源豐富,又是中國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國家交通運輸的交通樞紐。有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底蘊,人才薈萃,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雖然中部地區具有如此的綜合優勢,但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卻由於近30年來的政策因素不如意。中部的經濟發展由於沒有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支持相對於它的周圍地區的發展過緩慢,這就是所謂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中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部地區的看法和期望。

中部崛起大記事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構想,並指出“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又提出,抓緊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國政協召開國家十部委(局)參加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案協商現場辦理座談會”,中部崛起由此“破題”。
2006年,在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變得分外明朗。
2006年2月中旬,國務院一次常務會議上,專門討論了一份促進中部崛起的綱領性檔案——《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此後,中部六省加強了橫向聯動。
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書記、省長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負責人會聚鄭州,參加“中部論壇”鄭州會議。“中部崛起”的橫向合作付諸行動。有關部委和中部六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也在2006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中博會至今已成為中部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深遠的商界交流平台。
2008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有關重大問題,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協調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動部門間溝通與交流。
2008年初,編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列入了國務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制定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初稿)開始下發,地方和多個部門紛紛提出了修改意見。其中各個省分別根據自己的情況,出台編制了相關規劃。
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的通知》和《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旨在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明確2015年中部地區崛起的12項主要量化目標和一系列任務要求,提出2020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總體目標。並要求各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規劃》實施的具體工作方案。
2014年5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3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總結和2014年工作要點》通知。通知提出,要落實完善區域規劃和政策,抓緊開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評估工作,啟動新十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前期研究工作
通知具體從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地區發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開放合作、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9個方面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總體部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