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濟圈

合肥經濟圈

合肥經濟圈從以合肥為區域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發展成為我國泛長三角的重點城鎮群,與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鎮群、長株潭城市群等競爭合作,實現中部崛起戰略。合肥經濟圈東擴的實現,以及我省北方五市一縣一區正式加入剛剛獲批的國家級“中原經濟區”,合肥經濟圈作為我省的核心增長極,對北方的輻射作用是否會減弱成了備受關注的問題。合肥經濟圈總體結構將以點軸的形式推進,構建“一核三心、五帶多極”的開放性空間結構。

誕生背景

合肥經濟圈覆蓋範圍合肥經濟圈覆蓋範圍

在安徽參與泛長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黃金機遇中,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定遠縣將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將抱團發展。2009年11月15日,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進行公示,並徵求公眾意見。這是“合肥經濟圈”的全貌首次展現在公眾面前。

基本概況

作為安徽的核心增長極,合肥經濟圈的範圍將有調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安慶)和滁州市,總面積36519平方公里,總人口1836萬人。合肥經濟圈從以合肥為區域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發展成為我國泛長三角的重點城鎮群,與 南京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 武漢城市圈、 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鎮群、 長株潭城市群等競爭合作,實現 中部崛起戰略。

合肥經濟圈最新規劃

2014年8月4日,《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2013-2030)專家評審會在合肥召開。 《規劃》提出構築“一核三心、五帶多極”的經濟圈空間布局,打造一小時城際通勤圈和生活圈等。

2013年,合肥經濟圈GDP達到7798.7億元,增速為10.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規劃》將合肥經濟圈未來發展定位為“長三角與中四角重要增長極”“安徽省核心增長極”,打造成國家重要的自主創新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並構建起國家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規劃》預測,到2030年,合肥經濟圈常住人口將達到2500萬人,城鎮化率為73%-75%。據此,合肥經濟圈內將打造1個特大城市、3個大城市、17個左右小城市、200個左右小城鎮等,形成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新格局。合肥經濟圈總體結構將以點軸的形式推進,構建“一核三心、五帶多極”的開放性空間結構。其中,一核指合肥都市核心區,三心指淮南、六安、滁州三個中心城區,五帶指合淮、合滁寧、合六葉、合桐安、合巢蕪發展帶,多極指多個縣級中等城市和若干產業新城。

《規劃》提出,加強各市鎮之間的交通互聯,將採取強化樞紐、提升鐵路、共享航空、連通水運、加密高速、提升國省道通達度、構建城際快速通道、打造一小時城際通勤圈和生活圈等舉措同步推進。

省經濟信息中心近日發布報告稱:與2010年相比,全省區域經濟格局有所變動。從全省看,2014年與2010年相比,GDP比重上升和下降的市各占50%。其中,GDP比重變化最大的是合肥市、淮南市、馬鞍山市。前者比重提高近1.4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後兩者降幅均在1個百分點。

合蕪GDP比重上升

合肥和蕪湖無疑是安徽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兩市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始終保持在前兩位。除此以外,兩市GDP比重明顯上升,經濟總量已超過全省的三分之一,達到35.5%。

四年間,兩市GDP比重分 別由 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合肥的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蚌埠、宿州、宣城和滁州四市GDP比重穩步小幅上升,平均上升幅度在0.24個百分點左右。分析稱:上述區域經濟地位的穩步上升與主導產業發展、特色園區培育以及重大項目引進等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注意的是,蚌埠GDP比重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三位,與阜陽、滁州的差距逐漸縮小。

沿江兩市比重下降

淮南、馬鞍山、安慶3市GDP比重持續下降且幅度較大,已分別由2010年的4.72%、7.41%、7.72%降至2014年的3.75%、6.45%、7.34%。其中,淮南經濟轉型發展明顯滯後於淮北、銅陵等市,經濟成長對煤炭的依賴依然較高。

淮北、阜陽、六安、銅陵,4市GDP比重下降幅度相對緩慢,降幅均小於0.25個百分點。其中,淮北GDP比重由2010年的3.61%降 至2014年3.55%,降幅為0.0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僅高於黃山。此外,亳州、黃山、池州3市GDP比重基本保持穩定。

建議擴容合肥經濟圈

省經濟信息中心報告建議進一步擴容合肥經濟圈,建議逐步將蚌埠、蕪湖等市納入其中。

此外,分析還認為:皖北地區城市區劃調整也亟待最佳化。“建議將壽縣劃入淮南行政區劃、鳳陽劃入蚌埠行政區劃、蕭縣和碭山劃入淮北行政區劃,推進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一體化發展;繼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建議將個別具備條件的縣設區或市。”

淮南宣言

日前,來自安徽省合肥、六安、巢湖、桐城市的黨政領導齊聚淮南市,共商“合肥經濟圈”發展大計,並簽署了《淮南宣言》,值此,以省會合肥為核心,淮南、六安、巢湖為中心,桐城為副中心的五市同城化步伐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這其中,凝聚著五市政協的辛勤勞動和智力結晶。

構建合肥經濟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為研究合肥經濟圈發展態勢,數年來,合肥市政協與省社科院牽頭,聯手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四市政協,對經濟圈建設的情況進行了深入、持續的跟蹤調研,並與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合作,以藍皮書的形式對研究的成果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定期發布安徽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最新資訊,先後出版發行了《中國省會經濟圈藍皮書——合肥、六安、巢湖發展報告(2007)》、《泛長三角背景下的省會經濟圈——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發展報告(2008-2009》、《合肥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0-2011)》等藍皮書系列,系統闡述了“十一五”以來,以合肥為中心的經濟圈發展的歷程、經驗和成就,並對合肥經濟圈“十二五”發展走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為黨政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和參考。 本次簽署的《淮南宣言》,充分體現和吸納了五市政協關於合肥經濟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藍皮書提出的關於推進經濟圈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文化旅遊發展一體化、要素市場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實現合肥經濟圈統一電信區號,打造經濟圈各城市間“1小時通勤圈”和“1小時生活圈”,串起五市“同城生活”等對策建議,形成了廣泛共識。 在促進合肥經濟圈發展中,五市政協建言獻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2007年五市政協建立會商機制以來,連續5年,他們不斷探索合肥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理論框架。如合肥市政協把推進安徽區域經濟發展概括為五大模式:政府主導的同城化模式、市場主導的經濟一體化模式、科技創新拉動模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模式、泛長江三角區域合作,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六安市政協認為建設和發展合肥經濟圈,是順應經濟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現實選擇。巢湖市政協提出了相鄰城市之間的互動、融合的發展思路。淮南市政協提出了對內可聯動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塊,對外融入長三角,進一步拓展經濟圈發展空間的戰略構想。 五市政協經濟圈理論研究成果以及所形成的提案建議,不僅受到了各自所在市的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為推動合肥經濟圈五市加強協作推波助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五市政協積極推動下,“十一五”期間,整個合肥經濟圈發展態勢迅猛。2010年,合肥經濟圈五市GDP達到4741.2億元,占全省比重38.7%,根據《合肥經濟圈2011-2015年發展綱要》,5年後,將形成以合肥為核心,六安、巢湖、淮南、桐城為副中心的合肥經濟圈城市輪廓,圈內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1萬億元,有望在全省經濟比重中占據“半壁江山”。 五市政協商定,將進一步加強協作,採取定期會商的方式,跟蹤合肥經濟圈發展狀況,為黨委、政府決策出好謀,劃好策。

東擴戰略

在昨天下午的會議上,隨著《關於調整合肥經濟圈範圍的意見(草案)》的發布,備受關注的合肥經濟圈範圍調整最終塵埃落定。區劃調整前,合肥經濟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縣級市桐城市。區劃調整後,考慮到各項合作協定的延續性、工作的穩定性及經濟圈未來的發展空間,經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研究決定,對合肥經濟圈的範圍進行適當調整。

調整後,屬於蕪湖市的無為縣,屬於馬鞍山市的和縣、含山縣整體退出,定遠縣加入。還有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遠縣,總面積36519平方公里,總人口1836萬人,2011年GDP總量達到5440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6.2%、26.7%和36%。

1定遠從競爭者中“勝出”

由於巢湖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合肥經濟圈範圍調整早已勢在必行,而關於合肥經濟圈“東擴”的討論更是一直持續。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透露,除了定遠,其實還有其他市縣也在申請加入,但最終定遠成功入選。

據了解,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經濟圈擴容是必然趨勢。而此前定遠和全椒是被認為最有希望加入的兩個縣。在昨天的聯席會議上,定遠縣縣長王成山認為,由於城鄉統籌加快、農業、工業等各項產業基礎的不斷堅實,以及商貿旅遊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定遠融入合肥經濟圈的基礎更加紮實。

2“東擴”不影響“北上”

合肥經濟圈東擴的實現,以及我省北方五市一縣一區正式加入剛剛獲批的國家級“中原經濟區”,合肥經濟圈作為我省的核心增長極,對北方的輻射作用是否會減弱成了備受關注的問題。

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介紹,合肥經濟圈及中原經濟區當前的格局並不意味著合肥經濟圈對北方的輻射減弱。我省南方和北方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特點,北方七地抓住機遇,加入“中原經濟區”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

3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

2013年12月25日,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在合肥市政務中心召開,會議研究通過了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的決定,標誌著該市正式成為合肥經濟圈的一員。

2012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定遠五市縣在內的合肥經濟圈人口達184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164億元,財政收入999.6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6.8%、35.2%、33.03%。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將有利於合肥經濟圈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聯動,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將進一步加快與南京都市圈無縫對接、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入合肥經濟圈後,滁州市將和經濟圈城市在城鎮體系、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體系、生態保護、旅遊發展等重點規劃方面加強對接。加快打造“1小時通勤圈”,2014年重點推進合滁寧城際軌道、合寧高速擴建、滁淮高速等幹線和一批重點省道建設,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大交通格局。智慧型家電、先進裝備、新型化工、新能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旅遊等產業領域上加強協調發展,共同打造區域產業鏈和價值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