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門經濟學理論(發展經濟學),首先由西方發展起來。 區域經濟(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係。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等。

基本信息

發展背景

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時期,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分布極端不均衡的現狀,工業建設大規模向內地推進,包括“三線建設”等。

改革開放之後,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發展起來之後,沿海再支援內地。向沿海地帶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成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列為2000 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援助進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區,國家區域政策的目標調整到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上來。“十五”計畫中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專門列為一章,強調國家要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實行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並在對外開放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採取優惠政策”。

2002年秋天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大,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央從協調區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此後,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區發展戰略,使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趨於完善。

進入“十一五”時期以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中國陸續出台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先後批覆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檔案來規範區域經濟的發展。

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是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的,經濟區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區域經濟作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具有嚴格的內涵:在一個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區域內,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最最佳化的發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

1、特定的地理區域;2、資源條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會條件基本相同;4、經濟活動的方式及特徵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5、區域內形成統一、有序、健康的市場。

在我國目前現階段,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是個大國,經濟區域眾多,條件千差萬別,因而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有差異。怎么使各地區都發展起來,區域經濟活躍,整體效益高,就是發展經濟學要研究和很好解決的關鍵問題。區域和產業是不可分的,區域經濟發展起來必定會帶動一批產業發達起來。還要通過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把各區域聯結起來,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才能把整個國民經濟搞上去。

(二)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地區差距大,總體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徵。中國要完成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歷史重任,也是實現現代化這一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其任務相當艱巨。經濟發展應該是我們完成這雙重歷史使命的重要一環。實現現代化應是一個分階段、有計畫、有步驟的過程,到21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的宏偉目標。

(三)新時期中國最根本的特徵是改革開放。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發展區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不僅對於實現現代化,而且對保持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再樹強國形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