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招牌

漢正街招牌

招牌是商店經營的標誌,古今形制雖有變化,以廣招徠的作用則始終如一,漢正街交易習俗有招牌的特色。

信息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礄口區
北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文化遺產名稱:漢正街招牌
遺產編號:Ⅹ-1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7年申報人/
申報單位:礄口區
遺產級別:市聯繫方式:

簡介

招牌是商店經營的標誌,古今形制雖有變化,以廣招徠的作用則始終如一,漢正街交易習俗有招牌的特色。
北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清道光末期(1841年一1850年),漢正街上著名的招牌就有藍田室雅扇,玉露齋燒臘,羅天源帽、何雲錦鞋、洪太和絲線、牛同興剪子、葉開泰丸藥、高黏除膏藥、汪玉霞茶葉等。這些店鋪因貨真價實,成為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
早年漢正街市場招牌的製作,融傳統工藝、義理、書法於一體,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葉開泰、汪玉霞、謙祥益等一些大字號的招牌,在製作工藝上不僅選用堅如磚石的上等木材,塗刷上等國漆,光彩照人,還在牌號字上貼金或堆沙做字。這些字大都重金禮聘當時的著名書法家題寫,然後依樣製作。20年代,較多招牌為山西路達所書,落款"太原路達";1930年以後,較多招牌為
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紹興謝翹所書,落款"紹興謝翹"或"餘姚謝翹"。也有延請政府官員題寫以示隆重的,如民國初年漢正街老大興酒樓的招牌即為夏口知縣侯祖畲手題。這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形制的招牌,現在漢正街市場上還可見到。
舊時招牌名號組合常用字有56個:順裕興隆瑞永昌,元亨萬利復豐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謹吉公仁協鼎光,聚益中通全信義,久恆大美慶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廣,潤發洪源厚福長(清·朱彭壽著《安樂永平室隨筆》)。但在組合上講究義理,有雅有俗。通俗常見的是在東家姓下直白言利,或義利參半的組合招牌,如蘇恆泰(傘號)、丁義順(蛋行)。也有的招牌選字舍利取義,如黃志成(雜貨號)。另一種招牌用典選字雅中通俗,如謙祥益(布號),源出《尚書·大禹謙》"謙受益";九如齋(食品),源出《詩·小雅·天保》篇,篇中連用九個"如"字,有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三多軒(藥店),源出《莊子·天地》:"多福、多壽、多男子"。還有一種結合商品特色選字典雅的招牌,如原大夾街雪鴻軒(紙品店),取意於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裁雲閣(紙號)則以"雲"喻紙。

現今的漢正街

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並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此處原是沿河的墟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形成玉帶門、楊家河、武聖廟、石碼頭、永寧巷等若干個東西向的"正街"。
北武漢漢正街武漢漢正街
漢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雲集、商品爭流之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發源於陝西省,由此注入長江,在很早以前,陝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販運於漢正街中轉。漢正街最初是由貨物集散批發而發展起來的。漢口之名可以說是因陝西商販而得名,即漢水入長江口。而漢口的繁盛,與漢正街分不開。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