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漁鼓

湖北漁鼓

湖北漁鼓,中國湖北曲種。原稱沔陽漁鼓,源於道情。湖北曾有麻城漁鼓、長陽漁鼓、襄陽漁鼓、沔陽漁鼓等,約自清末以來,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流傳於江漢平原的仙桃、潛江、天門等縣。湖北漁鼓是說唱相間的曲藝形式。說的部分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或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雲板擊節。唱腔曲調主要由沔陽一帶的“打麥歌”、“薅草鑼鼓”等民歌曲調脫胎而來。結合當地方言韻調,具有節奏明快、曲調高亢的特點。唱腔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

湖北漁鼓湖北漁鼓
湖北曲種湖北曾有麻城漁鼓長陽漁鼓襄陽漁鼓沔陽漁鼓等,約自清末以來,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歷史淵源

湖北漁鼓湖北漁鼓歌唱新農村
漁鼓淵源於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的傳統唱腔中,還保存〔哭靈腔〕、〔觀音腔〕等曲牌,當是早期道教歌曲所遺。藝人據師承關係推算,約在清代嘉慶初年,農民在收穫之餘就以漁鼓做自娛性的演唱。1850年左右出現四位著名的職業藝人張洪顯皮思金皮思銀劉泡,其中皮氏兄弟最先運用漁鼓唱腔伴唱燈影戲,於是藝人們紛紛仿效。沔陽漁鼓曾一度與燈影戲合為一體,至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在音樂上也進行了革新,在漁鼓、雲板擊節樂器以外,增配了絲竹樂器伴奏。

湖北漁鼓是在沔陽漁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流行於武漢天門沔陽潛江一帶。唱詞有七字句、十字句和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湖北漁鼓的傳統曲目十分豐富,以反映冤案內容的為最多,其次是演義或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等。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謀考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還增加了絲弦樂。

藝術特色

湖北漁鼓湖北漁鼓
特徵:說唱相間,以唱為主。白又分兩種,即敘述故事情節用散白,模擬人物道白用韻白。念韻白時均伴以雲板擊節,抑揚頓挫的聲調與雲板敲擊聲相合,其韻味無窮。

湖北漁鼓是說唱相間的曲藝形式。說的部分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或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雲板擊節。唱腔曲調主要由沔陽一帶的〔打麥歌〕、〔薅草鑼鼓〕等民歌曲調脫胎而來。結合當地方言韻調,具有節奏明快、曲調高亢的特點。唱腔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構形態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

唱腔分為“平腔”、“悲腔”、“魚尾腔”、“琵琶腔”、“雜花腔”五類,適用於表達不同的情緒。在長期的演唱實踐過程中,形成沔陽派、天門派、潛江派三種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陽派唱腔以平穩、質樸、溫柔淳厚見長,稱為平腔漁鼓;天門派以潑辣、風趣、熱情、高亢見長,稱為高腔漁鼓;潛江派則顯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傳統曲目

湖北漁鼓的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現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雲》等。

代表性人物

湖北漁鼓湖北漁鼓
代表人物:湖北漁鼓著名藝人有被民間稱為“三根半筒子”的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港4人。1953年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加入武漢市曲藝隊,即現武漢市說唱團,後來,又有蔡賢臣、鄒立等專業漁鼓演員。鄒遠宏則豐富了道情的唱腔曲牌,編創了一批新的道情唱段。

專家點評:流傳廣泛,民眾基礎紮實,曲目豐富,在歷屆全國匯演中誕生了一批經典性曲目,值得傳承發揚。

道具-漁鼓

湖北漁鼓漁鼓
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簡板,又稱簡子。流行於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宋代已出現,見蘇漢臣所繪《雜技孩戲》畫面中(《中國音樂史圖鑑》IV—9)。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

漁鼓用竹筒製作,筒長65—100厘米,鼓面直徑13—14厘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而成。

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指法有“擊”(四指同時拍擊)、“滾”(四指連續交替單擊)、“抹”(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屈指連續交替擊彈)等。

簡板用竹片製作,長45—65厘米,寬1.7—2厘米,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演奏時用左手夾擊發音。與漁鼓一起為“漁鼓”、“道情”伴奏。

近年來,改革製成可奏鏇律的新漁鼓,稱琴鼓,其前身為四川民間曲藝“竹琴”伴奏樂器。由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構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緊固,分兩排置於木架上。執竹箭擊奏。音域D—f1。上海電影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研製成二十七音定音漁鼓。由蘇州民族樂器三廠製作。音位按律呂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傳統漁鼓醇厚、文靜的音色。

漁鼓主要分布於界首、太和、潁上、臨泉、阜陽、亳州、渦陽、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項城、周口、太康、鄲城等地,界首漁鼓藝人主要分布於光武鎮、蘆村鎮顧集鎮

界首漁鼓源於明代,具體年份不詳,興盛於清朝道光年間。1920年左右,是界首漁鼓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區域東至安徽省太和縣、阜陽市、蒙城縣,西至河南省沈丘縣、新蔡縣、鄲城縣、太康縣等。

界首漁鼓以演唱為主,夾白為輔,因界首南北狹長又分為南稱“高音漁鼓”,北稱“低音漁鼓”。所持樂器為打擊器,即漁鼓筒子和簡板,所演唱曲目多為傳統書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動聽。

界首漁鼓音樂已被收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分卷中,有關專家稱其為“安徽曲藝一枝花”,被譽為穎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是我國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瀕危狀況

湖北漁鼓湖北漁鼓
湖北漁鼓至今已少有人能將大本唱詞完全演唱下來。由於文革時期的批判和封殺,許多傳唱者,藝人被批鬥,使之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許多老藝人已不能將原唱傳授後人,目前健在的數位漁鼓藝人年事已高,繼承學習的後人很少,如不加以保護、傳承,雖形式存在但內容、唱腔、內涵面臨失傳之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代流行音樂占據了文化娛樂市場,多種文化娛樂方式進入人們的精神生活,傳統漁鼓藝術由於開發不足,保護較晚,重視程度不夠,已面臨唱腔失傳、唱本軼失,老藝人逐漸減少定緊迫局面。許多青年人對漁鼓的了解甚少,不能接受這種較為古老的曲藝藝術形式,認為它只是下里巴人的俚俗登不得大雅之堂,往往遭遇尷尬局面。

由於漁鼓曲調的歷史性,以及表現形式所限,它沒有現代音樂的樂音豐富,現在只是在鄉間傳播表演,有失傳的危險。

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藝人及傳承者也越來越少,而臨觀眾缺失,唱詞唱腔消亡的危險境地,從初步調查摸底看,年齡在60歲以下的漁鼓藝人僅有50人。

其他地區的漁鼓

湖北漁鼓柞水漁鼓
(1)衡陽漁鼓湖南曲種。湖南各地的漁鼓,源於古代道情。清初,衡陽著名學者王夫之曾寫過《愚鼓詞》27首,以抒發對清朝政治的不滿。愚鼓即今之漁鼓,興起於清初,盛行於清末。主要是衡陽、常德、邵陽、湘西等支派,同源異流,曲詞、唱詞格式基本類似。

(2)黃驊漁鼓發祥於河北黃驊渤海灣畔的馮家堡,傳唱於當地沿海漁村。

黃驊漁鼓是一種板腔體曲藝形式,起源於清乾隆晚期,距今約200年的歷史。相傳,由一位因災荒而流落於鹽窪地帶的外鄉漁鼓藝人所傳授,之後不斷汲取當地民歌小調的營養和精華,逐步發展演變成為一個節奏明快、曲調舒暢、極具濃郁鄉土氣息的獨特曲種,是全國26個曲種之一。

(3)鎮安漁鼓,曲藝的一種,是道情的一個分支。清初起源於兩湖,以後華南、華東地區也逐漸流行。如湖北沔陽漁鼓、湖南衡陽漁鼓、廣西桂林漁鼓,山東濟寧漁鼓等。鎮安漁鼓是清朝末年由湖北潛江傳入。

鎮安漁鼓是清朝末年由湖北潛江傳入,大部分流傳在本縣西部“下河人”居住地區,如雲鎮、東川、柴坪、達仁、木王等地。

湖北漁鼓祁東漁鼓
(4)祁東漁鼓,是擁有“中國曲藝之鄉”湖南省衡陽市的祁東縣的曲藝曲種,“漁鼓”的源頭在道教,它原本是身背葫蘆、雲遊五嶽的道士、道姑們化齋時唱的勸世、修行歌,後傳入民間,成為藝人手中的絕活。隨後,道教漁鼓傳到了湖南,在衡陽一帶廣為流傳。

(5)柞水漁鼓的歷史要以追溯到唐代,它淵源於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精神,名為道情。道情即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所唱的經韻,又稱道歌。自古就有用漁鼓、簡板演唱之記載。道情中的詩讚體一支主流流傳到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即為漁鼓曲的前身。曲牌體流傳在北方發展成為戲曲道情成了道情戲,與漁鼓道情有較大區別。

(6)平陰漁鼓,與長清落子的命運基本相同的平陰漁鼓,眼下能演唱的只有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的朱世年。朱世年很想開師授徒,收了個徒弟沒學多久就跑了。他的兩個兒子又不願學,這項傳統曲藝也有失傳的危機。

柞水地處陝西南部,商洛市西北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之南麓。北接長安縣、藍田縣,東鄰商州區、山陽縣,南連鎮安縣。

相關詞條

相關連線

(1)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6G7OB41&xpos=13

(2)http://www.whwhj.gov.cn/web/whsz/xiju/qy1.htm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