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陽花鼓戲

隕陽花鼓戲

鄖陽花鼓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北西北部鄖縣、鄖西、均縣、房縣等地。約有一百多年歷史。兼唱絲弦伴奏的琴子戲和鑼鼓伴奏的八岔戲、八岔,俗稱“二棚子戲”。聲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類。琴子戲源於梁山調,多唱本戲;八岔戲系襄陽花鼓與當地燈歌、小調演變而成,多唱當地傳統民間生活小戲。

簡介

隕陽花鼓戲 隕陽花鼓戲

鄖陽花鼓戲是湖北十堰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現流行於鄖縣、鄖西、房縣、丹江口市等地。鄖陽花鼓戲起源於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鄖陽花鼓戲兼唱絲弦伴奏的琴子戲和鑼鼓伴奏的八岔戲,俗稱“二棚子戲”。它的聲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類,其唱腔的“花腔”部分還吸收了“鄖陽四六句”的部分曲調。我市的鄖縣鄖陽藝術團曾創作演出了一批鄖陽花鼓戲劇目。

歷史沿革

根據藝人追溯和鄖縣《地方志》佐證,“鄖陽二棚子戲”其源流與移民有關,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是流行最興盛時期。先後流行於鄂西北的鄖西縣、上津縣(現併入鄖西縣)、均縣(現丹江口市)、竹山縣、竹谿縣和房縣等地,鄖均一帶尤為盛行。光緒初年因遭受水災,大批移民入陝,隨著移民變遷流傳於陝西商南、 雒南一帶。1919年前後,鄖陽(今鄖縣)就有9個“二棚子戲班”在鄂、豫、陝、川一帶巡迴演出,農村小鎮的“家園班”亦盛極一時。

演唱特色

鄖陽花鼓戲系荊、襄一帶流行的梁山調和花鼓戲溯漢水而上,在鄖陽山區衍變發展,逐漸形成的具有當地藝術特色的鄖陽花鼓戲。其中,【琴子腔】是由流行於鍾祥一帶的【梁山調】流變而成。是一支使用管弦樂器伴奏的戲曲聲腔。【八岔】乃荊、襄一帶唱打鑼腔的花鼓戲傳入鄂西北後,與當地燈歌、民間小曲融合而形成;是使用打擊樂伴奏的聲腔。在當地,以【琴子腔】演唱的劇目俗稱為“調子戲”,而以演唱【八岔】的劇目,是稱“八岔戲”。其【琴子腔】的“趕句子”演唱方式,多為表現輕快活潑、詼諧風趣的小旦、小丑行當演唱。【八岔】的【慢板】旋律性強,多用於抒發劇中人的千種情懷。具有鄂西北較強的地域特色。

主要劇目

1949年後,鄖陽花鼓戲在鄂西北發展有近百個業餘劇團。1956年參加湖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獲得表演三等獎。70年代後,其新編劇目《山村木匠》、《雙批條》、《二桿子招乾》等參加全省業餘文藝匯演,均獲好評。其中《二桿子招乾》於1979年參加全省業餘文藝匯演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