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漁鼓

長陽漁鼓

“長陽漁鼓”,又名“雲池調”。流傳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舟坪”、“都鎮灣”、“資丘”等地。

簡介

長陽漁鼓,又名雲池調。流傳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舟坪、都鎮灣、資丘等地。據藝人王瑞生回憶,大約在清末、民初,一位宜都縣的民間藝人梁興哉,首將天沔漁鼓這一說唱形式引入長陽。入長陽後,遂在長陽沿清江兩岸的龍舟坪、都鎮灣、資丘等地傳播開來,並出現了一批演唱天沔漁鼓的半職業藝人。藝人在傳唱過程中,對其演唱形式、演唱曲目以及伴奏樂器及表演、唱腔等進行了某些改造與創新。

伴奏樂器

傳入長陽之前的天沔漁鼓所使用的導具(即伴奏樂器),為一尺八寸,中間有兩個節頭,一頭蒙以豬油皮的竹筒。此後,土家藝人田瑤賢改竹為木,改細為粗,改直筒為流線型,改豬油皮為羊皮,並在漁鼓筒的後部加上了一個高高翹起的魚尾。改進後漁鼓筒,既擴大了筒膜的共鳴,使漁鼓筒的音色變得揉和渾厚,又給人一種鯉魚躍龍門喜慶感,受到人們的歡迎。其次,當地藝人黃柏山、田瑤賢等人,在傳唱過程中,還逐步發展和豐富了這一說唱藝術的唱腔。在演唱漁鼓段子的唱腔中,揉進了如《十繡》、《十送》等當地民歌。正是這一改造、創新,催生了漁鼓、道情家族中的這一新品種——雲池調。

漁鼓漁鼓

演唱形式

雲池調除了單口串鄉、沿門演唱外,還定點演唱,有時也為皮影配腔。之後來並逐漸發展為演唱民間故事軼聞傳說。並由走鄉串戶,改為定點演唱。或為鄉人祝壽、嫁娶、嬰兒祝滿月,或應喜慶人家之邀上門作專場演唱。

主要書目

長陽漁鼓的長篇書目有《朱痕記》、《武松打虎》、《呂蒙正趕齋》、《張七姐下凡》、《劉文龍求官》等等。近年來,由於長陽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扶持,它已搬上了舞台,出現了一批新曲目,如《實話歌》等都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

荊楚百項荊楚百項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