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儺戲

恩施儺戲

恩施儺戲是湖北民間戲劇種類之一,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其行當有生、旦、淨、醜四行。劇目分正邪八出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表演難度表演功力相當深厚被稱做“中國戲劇活化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恩施儺戲是湖北民間戲劇種類之一。2003年春節,恩施市選送的恩施儺戲———《打土地》連續三次在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播放。

4位土家小伙子身穿民族服裝,頭戴面具,在民間藝術大師譚學朝的帶領下,跳起粗獷、神秘的民族舞蹈,代表恩施人民向全國人民拜年!落幕時,100名頭戴儺戲面具的少年向觀眾亮相致謝,博得陣陣掌聲,場面十分壯觀。

起源發展

早在140多年前,一個叫曹仁山的湖南人,將儺願戲帶到恩施石灰窯。經過百餘年的繁衍發展,恩施儺戲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傳代方式有嚴格的排行譜,以排行譜取法名來“論資排輩”。如今已傳至第14代。其演出範圍已覆蓋恩施、鶴峰、宣恩、建始等市縣。

表演形式

恩施儺戲表演形式豐富多彩。行當有生、旦、淨、醜四行。劇目分正邪八出。正八出為發工曹、迎神、修造、開山、立鏢、勾願、送神、打案等;邪八出分別為《鮑家莊》、《反五關》、《清家莊》等。演出時,正八出是要演完的,邪八出不一定演完,可視時間而定。已失傳的劇目還有陰儺12出,陽儺24出,大儺36出。儺戲唱腔音樂也豐富多彩,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演難度表演功力相當深厚。儺戲有難度較大的武戲場面,沒有一定功夫是無法勝任的。老一輩藝人舞動刀槍時潑水不沾衣。

在《立鏢》戲中,一人背靠板壁,鏢師在距3米遠的地方發鏢,要將鏢插在人的頭頂、兩側的板壁上而不傷人分毫,才是硬功夫。現在還有不少老藝人健在,且功夫不減當年。

如84歲的蔣品三,13歲開始學藝,藝齡71年。如今耳不聾、眼不花、腰不彎,舞起大刀來習習生風。民間藝術大師譚學朝,現年76歲,已有64年藝齡。他在石窯儺戲基礎上有所發展,融入了道教、巫教,拓寬了演出範圍。他注重與現代文化形式相銜接,1983年創作的《趕考路上》和近期新編儺戲《禾多多》、《打土地》在不少場合表演並獲獎。如今恩施每年的女兒會,闖灘節,儺戲節目必不可少。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